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

還有沒有?

馬鈺心道,那可太多了。

“必須要限制特權階層的權力,絕對不能給任何人免稅權。”

“秦漢隋唐的勳貴擁有免稅特權,給他們兼併土地提供了便利。”

“都不需要他們主動去兼併,被賦稅壓的喘不過氣的自耕農,會自願將土地獻給他們,自己當佃戶。”

朱樉插話問道:“當自耕農不好嗎?爲何要將地獻給貴族?”

“據我所知,當佃戶要將一半的產出交給地主。”

馬鈺並沒有回答,而是將目光看向朱標。

朱元璋和馬皇后自然能明白他的打算,同樣將目光看向朱標。

朱標知道考驗來了,沉思片刻才說道:

“苛捐雜稅越來越多,再加上權貴將自己的稅轉嫁給自耕農。”

“他們實際繳納的稅,可能還要超出土地的產出。”

“將地獻給權貴自己當佃戶,就能獲得權貴的庇護。”

“很多權貴擁有免稅特權,這塊地從此就不用再繳納田稅。”

“他們只需要將一半產出交給權貴就可以了,自己還能剩下一半。”

“而且在權貴的幫助下,他們還可以將自己變成黑戶,連人頭稅都不用交。”

朱元璋欣慰的道:“不錯,這就叫獻地自投。”

“擁有免稅特權的人坐在家裡什麼都不用做,自有百姓主動將地送上門。”

“權貴越來越肥,國家越來越窮。”

“不發生災禍還好,但凡有點風浪,國家就會崩潰。”

然後他又看向馬鈺,誇讚道:

“這一點你與咱想到一起去了,咱大明絕不會給任何人免稅的特權。”

馬鈺發自內心的道:“陛下英明。”

秦漢隋唐權貴免稅,宋朝士大夫免稅,還有些奇葩朝代寺廟也免稅。

滿清爲了拉攏讀書人,搞出了士紳免稅。

大明在這一點上屬於特立獨行了,除了親王之外,沒有給予任何羣體免稅特權。

這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宗之法。

當然,他也給了擁有功名的讀書人特權,免徭役。

但也只是不用服徭役,該繳納的稅,一文都不能少。

在明朝中前期,更準確說直到弘治時期,明朝的土地制度都沒有崩盤。

在沒有計官體系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朝廷財政富餘。

可以說,在歷朝歷代都算的上是優秀的了。

然而好景不長,史上著名的明君明孝宗登基改變了一切。

從朱元璋一直到明憲宗時期,權力始終掌握在皇帝手裡。

即便是三大營被朱祁鎮一波葬送,重建之後的京營也牢牢掌握在皇帝手裡。

明憲宗時期,內閣和六部都只能當皇帝的應聲蟲。

以至於民間有諺語: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然而明孝宗繼位後重用文臣,先將所有事務全部交給內閣,自己當了個蓋章工具人。

垂拱而治的聖君啊,各種馬屁拍的明孝宗飄飄欲仙。

沒多久,這位明君又幹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他把兵權交給了內閣。

是的,你沒看錯。

皇帝把兵權交給了臣子。

從此明朝皇帝徹底失去了兵權,得了易溶於水的病。

這還不算完,弘治十七年這位英明神武的孝宗皇帝,竟然要把錦衣衛交給內閣。

當時在史書上看到這一段的時候,馬鈺簡直震驚了。

這是一個封建皇帝能幹出來的事兒?

還好,這事兒還沒落實,他就死了。

當時馬鈺很疑惑,弘治也不傻啊,怎麼會幹出這麼愚蠢的事情?

仔細翻看史書才知道,他被文臣忽悠了。

說一個數據,就知道那些人是怎麼忽悠他的了。

弘治元年,全國擁有土地四百多萬頃。

然後戶部每年上報的土地數量,都會增加幾十萬頃。

等到明孝宗死的那一年,國家賬面上的土地數量是八百多萬頃。

翻了整整一倍啊。

換成哪個皇帝不沾沾自喜?

君是明君,臣是賢臣,衆正盈朝。

我垂拱而治,簡直就是明君的典範啊。

漢文帝和我一比,那都是弟中弟。

更騷的是,等明孝宗駕崩明武宗朱厚照登基,戶部上報的土地數量又變成了四百多萬頃。

和明孝宗登基的時候差不多。

這纔是真的裝都不裝了。

然而,沒有兵權的朱厚照,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想要扶持劉瑾和文官集團對抗,最後以失敗告終。

可是問題來了,賬面上有多少地,就要繳納多少稅。

土地翻了一倍,稅也得翻倍。

這些錢誰出?當官的嗎?

只能轉嫁到百姓頭上。

百姓被沉重的賦稅壓的喘不過氣,只能賣地求生。

明朝的土地制度短短十幾年,就崩盤了。

天下誕生了無數的大地主,東南最爲典型。

比如徐階,半個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所謂的文官集團,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只能說,這些人都得給明孝宗磕一個。

要問馬鈺是怎麼知道這麼清楚的……那自然是史書上看的。

作爲明黑粉,他肯定得了解明朝,才知道往哪噴。

明孝宗可是很多明粉嘴裡的明君。

馬鈺自然要重點了解一下。

然後就發現,這踏馬太‘英明’了。

當時他可沒少用這些數據,打那些吹明孝宗的人的臉。

那感覺,只能說,爽。

事實上,所謂弘治中興,應該是成化中興。

明憲宗繼位後,將新建的京營牢牢抓在手裡,打壓了官僚集團。

又解決了他爹朱祁鎮留下的爛攤子。

邊疆問題也在他手裡得到了緩解。

只是他剛把這些問題解決,人就沒了。

明孝宗可以說是躺在他爹的功勞簿上,啥都沒幹就混了箇中興之主的頭銜。

不對,他並不是啥都沒幹,他給自家的地基挖了。

換成劉禪坐他的位置上,都不至於幹出這麼愚蠢的事情。

換成趙構坐在他的位置上,可能都不是中興,而是盛世到來。

也正是因爲明孝宗,馬鈺才系統性的瞭解了明朝的制度變遷。

從此他就由一個無腦黑,變成了‘有腦’黑。

不過有一點必須要承認,朱元璋確實不懂治國,弄出了很多奇葩的制度。

然而,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他。

正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折騰三十多年,他還是弄出了不少好東西的。

就比如現在說的這個,沒有給權貴免稅的特權。

至於親王羣體……

想到這裡,馬鈺鄭重的道:“陛下,是任何羣體都不能免稅。”

朱元璋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眉頭微皺道:

“你想讓皇子皇女也交稅?”

馬鈺笑道:“不只是皇子皇女,就連您也得交稅。”

“啥?”朱元璋不敢置信的道:“你讓咱交稅?”

馬鈺肯定的道:“您的那些皇莊,以及其它產業,都得交稅。”

馬皇后生怕他們再鬧矛盾,連忙說道:

“鈺兒莫要胡鬧,陛下乃天子豈有納稅的道理,威嚴何在。”

哪知朱元璋卻擺擺手,若有所思的道:

“你是想讓咱做這個表率,堵住天下人的口是嗎?”

馬鈺說道:“歷朝歷代都有特權羣體,大明的勳貴和士大夫們,肯定也想要這樣的特權。”

“如果朝廷不給,恐怕他們會心懷不滿。”

“而且如果我們真的要推行攤丁入畝之策,必然會遭到士紳地主階層的反對。”

“現在您都帶頭交稅了,他們再敢反對,朝廷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收拾他們。”

朱元璋不禁點頭道:“所言甚是,咱都交稅了,誰敢比咱特殊?”

“爲了大局考慮,這個稅咱確實該交。”

馬鈺恭維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說道:“別拍馬屁,咱都交稅了,這稅法你必須得給咱弄好了。”

“否則咱饒不了你。”

馬鈺笑道:“陛下放心,大明的稅法肯定是歷朝歷代最完善的。”

朱元璋繃着臉道:“但願如此。”

心裡實則非常開心,這小子終於肯說個乾脆話了。

馬皇后懸着的心也終於放了下來,笑道:

“皇帝交稅亙古未有,陛下可謂是開了先河,必爲世人所讚頌。”

朱標和朱樉哥倆也是連連點頭。

這確實開了先河,爲世人做了表率,值得讚美。

別人的吹捧,朱元璋只會人爲是阿諛奉承,然後訓斥一番。

但這幾位都是身邊人,他們的誇讚讓他很是受用。

更加覺得自己做對了。

馬鈺鼓動他交稅,自然不只是爲了做個榜樣,而是有着更大的計劃。

“這麼做其實也是爲了區分公私。”

“要解決即將到來的氣候和人口危機,朝廷只能興百業。”

“而有些行業非常關鍵,必須要掌控在朝廷手裡。”

“有些行業利潤小,商人是不願意碰的,只能朝廷去做。”

“建立國有商行,統一管理這些產業就成了必然。”

“商行屬於皇室還是隸屬朝廷,要不要交稅?”

“如果不交稅,它們會不會利用成本優勢搞惡意競爭,破壞正常的商業環境?”“如果放任他們肆意發展,漢武帝時期的均輸平準政策釀成的後果,就是前車之鑑。”

“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最好能提前有個預防。”

朱元璋還沒開口,朱標就先一步接話,對馬鈺說道:

“之前你和我說,鹽鐵論是最重要的經濟著作。”

“之後我就一直在研究,爲了更好的解讀,還特意瞭解了文景漢武昭宣時期的種種政策。”

“均輸平準確實是良策,然而因爲漢武帝的斂財思想,最後演變成了壟斷全行業的害民之法。”

“商業環境徹底被破壞,經濟一日不日一日,最終導致百業凋敝。”

“大明當引以爲戒,絕不可重蹈覆轍。”

馬鈺說道:“漢武帝時期,相當於是裁判親自下場打比賽,最後所有的選手都被打死。”

“可是裁判仗着自己擁有裁決權,不思進取,只想着利用特權殺雞取卵。”

“所以大明建立國有商行之後,絕不允許他們既當裁判,又當選手。”

“要讓他們去和市場做正面競爭,只有這樣才能刺激他們進步。”

朱標高興的道:“對對對,就是這樣,必須要讓國有商行參與市場競爭。”

朱元璋有些頭疼,這些東西有些超出他的理解範圍了。

攤丁入畝、商業稅,他能看得懂也能理解。

可後面關於市場經濟的部分,他就聽不太懂了。

什麼正常納稅,什麼參與市場競爭刺激活力?

但有一點他聽懂了,那就是既當裁判又當選手,不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

所以他也針對這一點,提出了質疑:

“你們說的那個什麼國有商行,既然是國有的,肯定享有特權。”

“商人怎麼可能和他們公平競爭?”

馬鈺笑道:“國有商行肯定享有特權,這是事實誰也不能否認。”

“而且有些行業孵化期很長投資又大,收益又非常低。”

“普通商人是不願意涉及的,只能國有商行去做。”

“給他們一點特權,也是應當的。”

“但這些特權只能是隱性的,不能公開化,公開了就算是違法。”

“我們至少要保證表面上的公平公正,維護市場的基本制度不崩盤。”

“只要制度不崩,整體的大環境不被破壞,經濟就不會出大問題。”

然後朱標和馬鈺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起來,就連朱樉都忍不住參與了進來。

朱元璋和馬皇后頭更大了,你們在說什麼東西?

要不要考慮一下我的感受?

不過看了看正和馬鈺聊的熱火朝天的朱標、朱樉……

沒事了,有人懂就行。

乾脆經濟這一塊就交給標兒好了,咱就把精力用在軍事和吏治上面。

還有老二,讓他去鎮守邊疆好像有點浪費了啊。

算了,不想那麼多了,先讓他給老大打下手吧。

至於鎮守邊疆的事情,以後再說。

這一想,他頓時覺得心裡暢通無比。

“好了好了,經濟問題你們私下再聊,咱們繼續說賦稅的問題。”

馬鈺三人這纔想起,旁邊還有倆人呢,連忙又將話題給拉了回來。

只是朱標和朱樉並不知道,就這一會兒的功夫,有人已經想好怎麼將他們當牛馬了。

馬鈺接着又補充性的講了一些新概念。

比如階梯性收稅。

“按戶計算,擁有土地越多的戶,繳納的賦稅就越多,直至土地的產出不夠繳納賦稅的。”

“如此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併。”

至少徐階這樣的大地主,就很難產生了。

朱元璋質疑道:“若他們將土地置於其他人的名下呢?”

馬鈺說道:“那就看皇帝能不能掌控住軍隊了,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土地確權。”

“誰名下的地就是誰的。”

朱標追問道:“那如果他假裝分戶,把兼併來的土地給兒子呢?”

馬鈺笑道:“親兄弟還要明算賬,他活着的時候還沒什麼,等他死了幾個兒子就各論各的了。”

“這一點想必陛下應該能明白。”

朱元璋臉上浮出一抹悲傷,他太瞭解了。

這裡面還牽扯到一件悲傷的事情。

小時候他們村子裡有兩個劉姓地主,看姓氏就知道是兄弟倆。

朱元璋一家給劉二家當佃戶,後來父母相繼亡故,他就想問劉二討要一塊荒地安葬。

只是被拒絕了。

幸好劉大是個心善的人,給了朱元璋一塊地安葬父母。

那個哥哥叫什麼來着?

嗯,好像是劉繼祖。

這麼大的恩情,咱還沒報答呢。

回頭派個人去找找他,必須得給他封個侯作爲獎賞。

只希望他們一家躲過了戰亂還活着。

劉繼祖兄弟就是典型代表,同一個村子的親兄弟倆,利益方面其實分的是很清楚的。

他們不可能聯合起來,去兼併別人的土地。

更不可能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所以分家了就是分家了,家分開之後力量也就分散了。

朱標也恍然大悟,說道:“這就相當於是推恩令,一旦分家力量就分散了。”

馬鈺頷首道:“可以這麼理解。”

“不過階梯性收稅非常複雜,以現在的衙門職能是做不到的。”

“必須得擴充職能,最好組建專門的機構來管理此事。”

一直旁觀的馬皇后插話道:“但建立這麼多機構,得需要很多錢糧。”

“朝廷的財政是否能負擔的起。”

朱元璋接話道:“不打仗是沒問題的。”

馬鈺說道:“現在所謂階梯性收稅,其實只是針對土地,並不需要建立多麼龐大的機構。”

“財政是能負擔的起的。”

“等到天下安寧,百業興旺之後,稅收也會變多。”

“其實唐朝鼎盛時期,商業稅已經超過了田稅。”

“宋朝的富餘,大頭也是商業提供的。”

“等大明百業興旺起來之後,商業稅會越來越高。”

“到時候朝廷再根據實際情況,擴充專業的官僚機構,管理整個國家。”

“都是一步一步來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僅僅是把框架搭建起來,就得三五十年的時間。”

ωwш⊙ ttκá n⊙ ¢O

馬皇后這才放心的道:“那就好,記住欲速則不達。”

朱元璋卻是另一個感受。

三五十年?

換成以前他肯定會說,什麼玩意兒就需要那麼多年?

咱要在死之前,將所有東西都弄好,給子孫留一個完整的國家。

但現在嗎。

三五十年也不算太久,咱起碼還能活二三十年,然後標兒接着幹。

兩代人將基礎打牢,足夠了。

接着衆人順着馬鈺的思路繼續討論,逐漸將財稅制度的框架給搭建了起來。

放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框架連業餘都算不上。

但在大明,絕對是同時期最先進的制度了。

而且這真的只是一個框架,細節方面需要專門的官吏去填充。

而且還預留了很多升級的空間。

等將來條件達到了,可以直接將新法條添加進去,而不是對整體進行修改。

在朱元璋等人看來,只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馬鈺腦海裡,確實有一整套非常先進的制度。

否則這種前瞻性就無法解釋。

同時他們也終於理解了,之前馬鈺爲何總說他的想法太先進,反而不適合這個時代。

就算說了他們也無法理解。

現在看來,確實如此。

又聊了一會兒,馬鈺覺得說的已經夠多的了,得留點時間給他們消化。

於是就藉口精力不濟告退。

朱元璋儘管很想繼續談下去,但見馬鈺不停的打盹,也只能放他離開。

朱標親自推着車,要送他們一段。

目送他們離開,朱元璋就大笑了起來。

馬皇后說道:“這下你可以放心了吧。”

朱元璋搖搖頭說道:“咱高興可不只是因爲馬鈺的政策,更多的是爲了標兒和樉兒。”

“剛纔他們三個聊的經濟建設,咱根本就聽不懂。”

“可是他們兩個能聽懂,還可以和馬鈺討論,咱後繼有人啊。”

馬皇后也高興的道:“是啊,這一年多標兒和樉兒的變化是在太大了。”

“現在想想,我都不敢相信,這一切多虧了鈺兒啊。”

朱元璋表情不自然的道:“那也是咱的種好,弄兩個庸才他能教的出來?”

馬皇后失笑道:“是是是,都是你這個當爹的功勞。”

“對了,之前老三老四和老五也想跟着他學習。”

“尤其是老五,整天都在念叨這事兒。”

“你看是不是讓他們多和鈺兒接觸接觸?”

朱元璋頷首道:“不得不說,經濟一道上馬鈺確實獨步天下。”

“讓老三他們跟着他學一學沒壞處。”

“至於老五,他非要學的話就去吧,咱還能打斷他的腿不成。”

馬皇后知道他死要面子,能這麼說已經很不錯了,就說道:

“那行,過幾天我就讓他們去找鈺兒學習。”

朱元璋提醒道:“事先和宋濂溝通好,免得這老頭多想。”

說到這裡,他嘆了口氣道:“本以爲天下一統後,事情就能少一些。”

“沒想到麻煩事情更多了。”

“現在正是敏感時刻,不能讓宋濂那邊出了問題。”

馬皇后面色也凝重起來:“財稅貪腐問題,你準備怎麼處置?”

朱元璋臉色一冷:“殺,必須要將這股歪風邪氣給遏制住。”

“現在是打基礎的時候,如果開頭地基打不好,房子就不會牢固。”

馬皇后滿臉不忍,卻也知道他說的是正理:

“也好,希望經歷過這一次,他們能長些記性。”

朱元璋寒聲道:“一次不行就兩次,總能殺到他們長記性的。”

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115章 羣相制第117章 無題第38章 禹王鼎第63章 義薄雲天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103章 還俗第101章 三表法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76章 老狐狸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103章 還俗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93章 人間佛第7章 帝王之學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2章 震驚的馬皇后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42章 上架感言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30章 天命所歸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75章 分化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81章 無題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82章 雷厲風行第71章 千頭萬緒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84章 開講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115章 羣相制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65章 儒家病了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13章 那我問你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96章 死意第103章 還俗第52章 漢人英雄第32章 你再想想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96章 死意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106章 稅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110章 魷魚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13章 那我問你第21章 東拉西扯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7章 帝王之學第36章 是非,權衡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90章 窮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36章 是非,權衡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90章 窮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81章 無題第58章 孔子非儒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93章 人間佛
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115章 羣相制第117章 無題第38章 禹王鼎第63章 義薄雲天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103章 還俗第101章 三表法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76章 老狐狸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103章 還俗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93章 人間佛第7章 帝王之學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2章 震驚的馬皇后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42章 上架感言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30章 天命所歸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75章 分化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81章 無題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82章 雷厲風行第71章 千頭萬緒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84章 開講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115章 羣相制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65章 儒家病了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13章 那我問你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96章 死意第103章 還俗第52章 漢人英雄第32章 你再想想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96章 死意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106章 稅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110章 魷魚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13章 那我問你第21章 東拉西扯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7章 帝王之學第36章 是非,權衡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90章 窮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36章 是非,權衡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90章 窮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81章 無題第58章 孔子非儒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93章 人間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