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東拉西扯

第21章 東拉西扯

朱樉也聽的有點入迷,化身捧哏問道:

“什麼波折?”

朱元璋也同樣露出好奇的表情。

馬鈺說道:“照理說,滅商成功武王應該很高興,但大家卻發現武王時常面帶憂色。”

朱樉不解的道:“爲什麼?難道還有什麼隱患不成?”

馬鈺說道:“大家也都是這麼想的,於是周公就去詢問武王爲何。”

“武王說,他繼承父親遺願伐商。”

“現在伐商成功,按理說天命應該轉移到他身上了。”

“可他卻沒有接到蒼天的指示,他擔心自家的天命是不是丟失了。”

這……朱元璋和朱樉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周武王莫非是個傻子不成?

馬鈺看了看他們父子,說道:“你們是不是覺得武王很蠢,竟然真的相信天命?”

朱元璋默然不語。

朱樉也琢磨過來味兒了,驚訝的道:“武王竟然真的相信自家因仁德而得天命?”

馬鈺頷首道:“是的,他真的相信自家有天命。”

“不只是嘴上相信,他還以此來教育後世子孫行仁政。”

朱樉摸了摸頭,說道:“沒想到他竟然也有如此愚昧的一面。”

馬鈺嘆道:“愚昧嗎?但他確實做到了表裡如一。”

西岐因文王有德而得天命,武王高舉德的大旗伐商立周。

但他並不只是將德當做一個幌子,而是真的相信自家有德才得的天命。

所以將德視爲西周的立國根本。

“如果這都是愚昧的話,那還有什麼是值得讚頌的呢?”

朱樉的表情有點不自然,轉移話題道:

“那後來呢?周公是怎麼安慰武王的?”

馬鈺搖搖頭,說道:“周公也沒有辦法安慰,是武王自己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決定在離天最近的地方修築一座都城,方便他聆聽蒼天的聲音。”

朱樉眼睛一亮,說道:“不會是在泰山吧?”

馬鈺說道:“不,是洛邑。”

“洛邑是天下的中心,自然也就是離天最近的地方。”

朱樉不禁想起之前的課程,周公營建洛邑,於是說道:

“所以武王駕崩後,周公纔會繼續營建洛邑對吧?”

馬鈺頷首道:“是的,洛邑就是西周的天命標誌,也是西周德政的象徵。”

“洛陽有德這個認知,就是因此而來。”

洛陽有德,不是洛陽人自己吹出來的,是西周將自己的天命和這座城市綁定在了一起。

是當時天下人共同的認知。

劉邦想要定都洛陽,婁敬就說了,你認爲自己的德行能和西周相比嗎?

洛陽雖然有天險,但內部平原狹小。一旦被敵人從外部封鎖,大家都得餓死在這裡。

如果你沒有西周王室的德行,讓天下人心服口服,那就別把京都放在這裡。

長安纔是最合適你當國都的地方。

有天險可守,還有廣闊的關中平原可以提供糧草。

就算天下生變,也可以固守關中,尋找機會反擊。

劉邦主打一個聽勸,西漢因此定都關中。

“而且從洛邑建成,到此後的一千多年,都沒有被毀滅過。”

“雖然之後經過數次擴建和新建,但那都是主動搬家,不是被摧毀。”

“所以它的傳承是沒有斷的。”

“這在華夏曆史上是獨一份的,它所承載的意義,已經不是一般的城池所能比的。”

“漢高祖想將國都放在這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直到東漢末年,這座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成周洛邑,被董卓付之一炬。”

“雖然後來洛陽屢次重建,可已經不再是成周洛邑了。”

這可以說是華夏文化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

朱樉並不能感受到他的那種遺憾,反而覺得很枯燥,忍不住說道:

“扯遠了,咱們繼續說天命吧。”

馬鈺認真的道:“我就是在說天命。”

“爲何夏商的都城沒有這麼高的地位?”

“爲何大家都會認爲洛邑很特殊?”

“即便數千年後,即便被毀滅成爲廢墟,依然爲世人所追慕?”

“難道僅僅是因爲那是一座城嗎?”

“不,大家認可的、追慕的,是西周的仁德。”

朱樉再次撓了撓頭,目光下意識的看向自家老父親。

發現他沒有開口的打算,只能硬着頭皮說道:

“原來如此,那後來呢?是不是因爲西周王室荒淫無道,大家就不認可他們的天命了呢?”

馬鈺頷首道:“是的,西周末東周初周王室無道,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

“大家不只是懷疑周的天命,甚至開始懷疑蒼天。”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

“昊天不傭,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諸如此類罵天的話,開始在詩經裡面頻繁出現。”

“這也意味着周王室身上的天命在墮落。”

“雖然管仲和齊桓公重申周禮,將塌下來的天臨時撐住。”

“可大家都明白,周王室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大家之所以還在使用周禮,不是因爲相信它,而是暫時還沒有找到替代它的東西。”

“隨着諸侯國兼併戰爭的加劇,各國都開始變法圖強。”

“基於現實需要,【事功】思想逐漸興起,並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

“也有人根據天命觀,提出了五德始終說,只不過並不爲大家所重視。”

“事功思想依然是主流。”

“各國的變法也都圍繞這個思想所展開,其中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推行的最徹底。”

“耕戰制度將事功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所以秦始皇一統天下,從來都不說自己得天命,他認爲自己是有功才得的天下。”

“因此他也沒有使用天子這個尊稱。”

“天子是周王室根據天命觀創造的獨有稱呼,在此之前是沒有的。”

“秦始皇認爲自己功勞比周王室更大,不屑於使用天子這個稱呼。”

“而是單獨創造了皇帝一詞,又以朕自稱。”

朱樉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那我爹驅逐胡虜一統天下,是不是也能單獨創造一個稱呼?”

朱元璋臉頓時就黑了:“孽畜,閉嘴。”

馬屁拍在馬蹄上,朱樉訕訕的閉上嘴巴。

馬鈺也心下暗笑,朱老二真是帶孝子啊。

這要是傳出去,可是把你爹架在火上烤啊。

朱元璋又對馬鈺說道:“繼續說。”

馬鈺乾咳一聲,道:“漢高祖得天下也同樣不說天命。”

“漢書高帝紀記載,七大異姓諸侯王聯名上疏,認爲平定天下漢高祖功最高,當承皇帝號。”

爲啥是七大異姓諸侯王聯名上疏?因爲他們相當於是股東。

所有股東都認爲他的功勞最大,應該繼承皇帝尊號。

“史記高祖本紀,‘功’這個詞也頻繁出現。”

“高祖駕崩,羣臣以太祖平定天下功最高,當上尊號爲高。”

“這裡的高,是尊號不是諡號,最早的諡法裡是沒有高這個字的。”

尊號是獨屬於某一個人的,諡號是所有皇帝都能用的。

雖然字一樣,但代表的含義不一樣。

劉邦到底是漢太祖還是漢高祖,前世可養活了不少公衆號。

只是,漢高祖這個稱呼雖然不合禮法,但屬於從西漢就開始的約定俗成的稱呼,我們也沒必要一直揪着不放。

朱樉下意識的接話道:“我就說他明明是漢太祖,爲何要稱呼他漢高祖,原來是這個原因。”

說完他又偷偷看了看自家父親的臉色,見朱元璋沒有罵他,才放下心來。

接着他又問道:“那從什麼時候開始,天命說又被重新拾起了呢?”

馬鈺說道:“也是漢高祖時期。”

“西漢建立之初,禮法制度不健全,諸侯勳貴們肆意妄爲,朝堂上公然打鬧。”

“漢高祖就想重建禮法制度,但他並不懂這些東西,爲此苦惱不已。”

“這時大儒叔孫通站了出來,給他講了周朝的禮法制度。” “漢高祖採納了他的建議,採用周禮重建了禮法,同時也繼承了天子這個尊號。”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天子和皇帝共同成爲君主的稱號。”

“此後他又在張蒼的建議下,採納了五德始終說,天命觀念重新被提起。”

朱樉質疑道:“不是說漢承秦制嗎?”

馬鈺笑道:“還有百代皆行秦政法呢,這裡說的是秦的政治制度。”

“也就是郡縣制,人口管理制度、稅法制度、土地制度等等。”

“周禮是禮法,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制度。”

朱樉點點頭,說道:“原來如此,治國真複雜。”

朱元璋卻心中一動,道:“這些你都懂?”

馬鈺微微點頭道:“略懂,略懂。”

朱元璋看到他嘚瑟的樣子就氣不打一處來,請教的話怎麼都說不出口。

只是拉着臉冷哼一聲,就不再言語。

馬鈺也懶得理他在想什麼,繼續說道:

“漢高祖是個很有趣的人。”

“換成一般人,肯定不會真的去相信什麼天命的。”

“把周禮拿過來,天命觀扔一邊去就可以了。”

“但他不一樣,在接受了周禮之後,他真的開始相信天命了。”

“討伐九江王英布的時候,他中箭受傷。”

“當時御醫都說了能治好,他把御醫趕走,說我的生死是天命。”

“現在是老天爺想讓我死,治什麼治。”

“這種在生死麪前的豁達,堪稱歷代君主裡的獨一份了。”

“當然了,他之所以尋死,和盧綰也有關係。”

倆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是發小同窗,關係最好的鐵哥們。

可惜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別人的蠱惑下對劉邦產生了懷疑之心。

這對劉邦的打擊實在太大了。

但盧綰並沒有真的背叛,他得知劉邦尋死,就前往長安想要解釋清楚。

只是走到半路就接到了劉邦駕崩的消息。

他很清楚,事情到了這一步已經沒有辦法再解釋了。

於是逃往匈奴,最終死在那裡。

可以說,這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朱元璋嘴脣動了動,劉邦和盧綰讓他想起了自己和湯和,如果湯和背叛了自己……

此刻,他無比的理解了劉邦。

朱樉卻有不同意見:“我覺得漢高祖有點蠢了,如果他好好治傷多活幾年,不就沒有後面的呂后亂政了嗎。”

朱元璋不禁點頭,是這個道理。

雖然他共情劉邦,但並不代表就接受他的做法。

你面對生死坦然歸坦然,可你死前得把該辦的事情辦好啊。

把滿是荊棘的權柄交給子孫,那不是爲難他們嗎。

馬鈺搖搖頭,說道:“呂后亂政這事兒沒有那麼簡單,而且負面影響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大。”

“這事兒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以後再和你說吧。”

說到這裡,他看了朱元璋一眼,又補充了一句道:

“如果還有以後的話。”

朱元璋臉一黑,要不是答應過妹子,咱真恨不得一巴掌拍死你。

東拉西扯了一會兒,馬鈺繼續說迴天命:

“雖然漢高祖重拾天命觀,但當時的主流依然是事功思想。”

“所以纔有了他駕崩後,羣臣以功最高,給他上尊號的事情。”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不喜歡黃老之學,想要轉軌變無爲爲有爲,就必須要宣揚天命觀。”

朱樉不解的道:“爲什麼?” WWW✿ Tтkan✿ ¢ O

馬鈺說道:“在當時的人看來,劉家得天下和天命沒有什麼關係,是因爲漢高祖功最高才被大家推舉爲皇帝。”

“漢高祖的功勞最高,可他的子孫沒什麼功勞。”

“想繼承他的皇位,那就得繼承他的德行和制度。”

朱樉似乎想到了什麼,說道:“這就和周武王扶靈伐商一個道理,是吧?”

馬鈺讚許的道:“對,道理是一樣的。”

“黃老思想是漢高祖定下的,漢武帝想改,在別人看來就是他拋棄了高祖的理想。”

“那大家憑什麼還要尊他爲皇帝?”

“所以漢武帝必須重申天命思想,他劉家能得天下,是因爲有天命。”

“爲此他採納董仲舒的建議,修改了五德始終說,將漢初確立的水德改爲土德。”

“還大肆宣揚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思想,最終完成了天命的重塑。”

“從此之後,天命觀深入人心,歷朝歷代皆宣稱自己得天命而有天下。”

朱樉恍然大悟,正想說長見識了。

哪知馬鈺忽然又說道:“但大明建立,天命觀再起波瀾。”

朱樉下意識的問道:“怎麼了?”

等說完他才反應過來,好嗎,話題又回到了最初,自家親爹不信天命。

果然,馬鈺接着他的話說道:“你爹不信天命,也不知道什麼是天命。”

出奇的是,聽到這話朱元璋竟然沒有和最初那般生氣,反而問道:

“你說了這麼多,依然沒有解釋,爲何孟子的話就是正確的。”

馬鈺笑着搖搖頭,道:“沒有解釋嗎?那我問你。”

“爲什麼當時所有人都認爲文王有天命?”

“難道是因爲蒼天託夢給大家,告訴大家的嗎?”

“不,是因爲大家認可了文王之德,願意相信他有天命。”

“什麼叫天命?天下人認可的才叫天命。”

“如果天下人都不認可也能稱爲天命,那誰都能關起門認爲自己有天命了。”

“正如那洛邑,不是因爲它有德,大家才認可它。”

“而是因爲大家認可它,它才能成爲有德的象徵。”

“孟子的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總結前人留下的經驗形成的。”

“他對天命,對家國君主百姓的解釋,是天下人都認可的。”

“而且,你以爲孟子的學問是給普通百姓看的嗎?”

“不,是給君主看的。”

“他在告訴君主,什麼纔是真正的人性。”

“你討厭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可別人打你一巴掌,你能不感到屈辱,不生氣嗎?”

“你喜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捫心自問,你能做到別人打你左臉,你不但不生氣還把右臉伸過去嗎?”

朱元璋臉色鐵青,卻無法反駁。

如果他能做到,就不會有現在的大明朝,也不會有洪武皇帝了。

馬鈺也是越說越痛快:“你都做不到,憑什麼認爲別人能做到?”

“人的本性也不會因爲你的喜好而改變。”

“你可以扭曲一人之心,難道還能扭曲天下千萬人之心嗎?”

“你喜不喜歡不重要,承不承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就是現實。”

“你可以利用你的權力,將這些話從《孟子》中刪除。”

“可你想過沒有,如果你的子孫真的認爲,他至高無上可以爲所欲爲,會是什麼後果?”

說到這裡,馬鈺就忍不住來氣。

都不用看後世了,就看看朱元璋的那些兒子就知道了。

他的兒子成材率很高,但出活畜生的概率也高的離譜。

有這樣的爹教,走歪了不奇怪,不走歪那纔不正常。

朱元璋被說的臉上掛不住,勃然大怒,站起身一腳將地上的矮桌踢翻:

“豈有此理,你目無尊長,無君無父……你……哼……”

說完轉身就往牢房外面走。

朱樉一看,也顧不上害怕,連忙問道:

“爹,你別走啊,我怎麼辦?”

走出老遠,朱元璋纔回了一句:

“咱沒有你這樣不孝的兒子,繼續在牢裡蹲着吧。”

說完就走過拐角消失不見。

留下一臉懵逼的朱樉。

(本章完)

第92章 綁架第106章 稅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13章 那我問你第93章 人間佛第102章 入彀第115章 羣相制第36章 是非,權衡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66章 姚廣孝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84章 開講第52章 漢人英雄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76章 老狐狸第101章 三表法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121章 無題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89章 無題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108章 無題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40章 中二少年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75章 分化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42章 上架感言第96章 死意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121章 無題第30章 天命所歸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89章 無題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66章 姚廣孝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52章 漢人英雄第82章 雷厲風行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08章 無題第71章 千頭萬緒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76章 老狐狸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30章 天命所歸第101章 三表法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76章 老狐狸第117章 無題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00章 破除恐懼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113章 無題第13章 那我問你第28章 鼎第100章 破除恐懼第15章 雙標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26章 甕中捉鱉
第92章 綁架第106章 稅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13章 那我問你第93章 人間佛第102章 入彀第115章 羣相制第36章 是非,權衡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66章 姚廣孝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84章 開講第52章 漢人英雄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76章 老狐狸第101章 三表法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121章 無題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89章 無題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108章 無題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40章 中二少年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75章 分化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42章 上架感言第96章 死意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121章 無題第30章 天命所歸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89章 無題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66章 姚廣孝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52章 漢人英雄第82章 雷厲風行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08章 無題第71章 千頭萬緒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76章 老狐狸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30章 天命所歸第101章 三表法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76章 老狐狸第117章 無題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00章 破除恐懼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113章 無題第13章 那我問你第28章 鼎第100章 破除恐懼第15章 雙標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26章 甕中捉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