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大長腿御姐
有一點馬鈺猜對了,朱元璋等人對什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確實不感興趣。
你說那麼多,目的不就是想讓大明保持與域外文明的交流嗎。
直接說就行了,幹嘛扯那麼多有的沒的?
尤其是朱元璋,覺得非常莫名其妙。
前面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不是已經說過,要學習南宋發展海貿養活多餘人口嗎?
你這變着花樣,不停的重複同一件事情,是幾個意思?
怕咱改變主意封鎖國門,斷絕與域外的聯繫嗎?
如果放在生產力那節課之前,咱或許會有這樣的想法。
畢竟咱華夏這麼強大,什麼東西都能生產,對域外的貨物基本沒有什麼需求。
和他們斷絕關係,關起門過日子,反而能減少許多麻煩。
可現在情況不同了,明知道人口壓力大,咱現在最想解決的是如何養活這麼多人。
與域外文明交流雖然會帶來很多麻煩,可也比養不活那麼多人口,最後亡國要強。
這點取捨能力咱還是有的。
其實這也是朱元璋今天爆發揍人的一個主要原因。
平時蛐蛐幾句,咱就當鬧着玩了。
可現在你分明是真的瞧不起咱,不揍你咱心裡不通順。
但揍歸揍,有些事情還是要去解決。
朱元璋真正關心的,是氣溫變化的事情。
他可太瞭解這玩意兒,對農作物的影響有多大了。
真要是大明氣溫變冷,再加上暴增的人口,那真的就是一場災難了。
這也是他罷朝的原因。
這件事情搞不清楚,他根本就沒心思做任何別的事情。
“你給咱說說,那個氣溫變化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馬皇后、朱標也都豎起了耳朵,他們也同樣關注此事。
朱棡將目光看向大哥,什麼氣溫變化?
朱標只是示意他聽下去,不要分心。
他也只能按捺住好奇心,靜靜的傾聽。
馬鈺也收起了玩笑心思,語氣凝重的道:
“日有晝夜交替,年有四季輪迴。”
“其實在此之上還有一個橫跨時間更長,也很難被人察覺到的週期變化。”
“它主要體現在溫度上,一個時期溫度偏高,一個時期溫度偏低。”
“我家長輩稱之爲,溫寒變。”
朱棡、朱棣、常妃、徐妙雲等人都很驚訝。
溫寒變?爲什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事實上,馬鈺對小冰河期的瞭解也非常有限。
他只能根據不多的瞭解,結合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不過就算他詳細瞭解,也同樣會進行加工。
畢竟,此時的他不是在搞學術研究,而是爲了政治目的,遊說朱元璋等人。
自然要將小冰河期包裝的更恐怖才行。
馬鈺停頓一下,給他們反應時間,才接着說道:
“溫暖期的溫度較高,氣候也比較穩定,自然災害相對較少。”
“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糧食產量也會跟着變高。”
“寒冷期與之相反,溫度偏低,農作物會普遍減產。”
“極端氣候也會變多,要麼半年不下雨,要麼特大暴雨淹沒一切。”
“最可慮者,極端氣候不是三五年就恢復了,而是每隔一兩年都會出現一次。”
“如果朝廷沒有任何準備,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幾十年的折騰。”
朱元璋的表情異常凝重,問道:“這個週期是多長?”
馬鈺說道:“一溫一寒加起來差不多是八百年,有時候是溫暖期長一些,有時候是寒冷期長一些。”
八百年爲一個週期?衆人更加的震驚。
真的存在這樣的週期嗎?
關鍵,持續數百年的極端氣候,得多厚的家底才能度過啊?
朱棡忍不住問道:“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馬鈺說道:“從史料中溫度變化的記錄推算出來的。”
說到這裡,他拿過一個茶杯,用手指蘸水在石桌上畫了一個簡單座標系。
先是給他們解釋了用法,豎的是溫度,橫的是時間等等。
等他們都大致聽懂了,他才接着說道:
“當某一段時期,南方纔有的動植物,在淮水以北也能普遍見到,就代表溫暖期到來。”
“然後就在這裡標註一個點。”
“當古書裡記載,某一個時期淮水以南出現結冰現象,就意味着寒冷期到來。”
“最後用線將所有的點連接起來,就會形成一條起起伏伏的曲線。”
“計算曲線橫跨的時間段,大致就在八百年左右,也就是一個週期。”
朱元璋目光死死的盯着,這張用水痕畫出來的簡易圖案。
即便它很快就在高溫下消失,依然沒有挪動視線。
圖案並沒有真的消失,而是深深的烙印在了他的腦海裡。
這圖實在太生動了,可謂是一目瞭然。
所以在看到這張圖的時候,他基本就已經相信了馬鈺說的話。
溫寒變真的存在。
這讓他心情非常沉重,但也有更多的疑問生出。
“你給咱說說,哪些時期是溫暖期,哪些時期是寒冷期。”
馬鈺想了想,說道:“遠古時代缺乏史料考證,我們就不說了,只說歷史資料比較多的時期。”
“春秋中期、戰國到西漢文景時期是溫暖期。”
“《春秋》、《竹書紀年》、《史記》等文獻裡面,都有南方作物在北方普遍生長的記錄。”
“漢武帝時期,是從高溫向寒冷轉變的節點。”
馬鈺頓了一下解釋道:“溫寒變交替的節點時期,會頻繁的出現極端氣候。”
“所以翻看史書就會知道,漢武帝時期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其他人都沒有說什麼,朱棣卻插話道:
“那不是漢武帝殘暴不仁,蒼天示警嗎?”
馬鈺笑了笑,說道:“或許有蒼天示警的意思,但不可能全部都是示警。”
“而且蒼天就算是要示警,出個日食之類的星象變動就可以了。”
“沒道理降下如此多的大災大難荼毒百姓,你說是不是。”
朱棣撓了撓頭:“好像是這麼個道理。”
看着他萌萌的樣子,馬鈺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頭,才繼續說道:
“而且因爲氣候陡然變冷,漢武帝時期還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那就是北方糧食作物的更替。”
“之前氣溫高,北方多種植稻穀和粟,這兩種作物可以交替種植。”
“氣溫變低後,北方不適合種植水稻了。”
“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廢除施行了數百年的稻粟同種規矩。”
“改爲種植冬小麥和夏季豆,也就是麥豆同種。”
“其實,在此之前也是種小麥的,但多是春小麥。”
“可是氣候變冷之後,溫度不夠了,小麥需要更長的生長週期。”
“於是就把小麥的種植期提前到了秋後。”
“麥苗耐寒冬季不會被凍死,來年開春直接就能生長,裡外裡節省了很長時間。”
朱標驚訝的道:“原來冬小麥是漢武帝時期推廣的。“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問道:“之前有人和咱說過,史書上記載,西漢前期畝產能有三四石。”
“可是到了東漢時期,就只剩下一兩石了。”
“即便是現在,北方的糧食畝產能有兩石也已經是高產了。”
“莫非就是與此有關?”
因爲此事,古代很多人進行過各種研究。
有認爲是度量衡的問題,也有認爲是記錄出錯等等。
聽完這番分析,他覺得或許這纔是真正的答案。
馬鈺有些驚訝,古人已經留意到這個問題了嗎?
“是的,史料並沒有出錯,產量變化是農作物變更造成的。”
“當然,也有一定的度量衡差異,算是綜合結果。”
朱元璋點點頭,接着問道:
“所以,從漢武帝開始,就進入寒冷期了嗎?”
馬鈺搖搖頭說道:“不,氣溫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好像春天會有倒春寒一樣。”
“氣溫變化的大體趨勢不變,但在具體的時間段會有不同的波動。”
“漢武帝時期的氣溫變化就是如此。”
“當時氣溫是直接從溫暖期降低到了寒冷期。”
“到了漢武帝末期,氣溫有了一個小回升。”
“昭宣時期氣溫相對比較溫暖。”
“但是這個小回升也只維持了幾十年。”
“從漢成帝時期開始,氣溫就開始一路向下。”
“到了東漢漢安帝時期,氣溫差不多就降至谷底了。”
馬皇后恍然大悟道:“所以和熹皇后垂簾聽政時期,遭受的那十年天災並不是蒼天示警。“
馬鈺點點頭,說道:“是的,其實劉家應該感謝和熹皇后。”
“就憑他劉家後來那些皇帝的能力,面對這十年天災,基本就是亡國的局面。” “也就和熹皇后能力強,殫精竭慮強撐了過來,給東漢續命百年。”
和熹皇后鄧綏,之前馬鈺對她印象並不深,只知道她後宮干政什麼的。
後來還是在網上聽別人說,她是容貌絕美的大長腿御姐,關鍵能力還超強。
於是他就特意上網搜了關於她的信息。
當然,他對什麼絕美啊大長腿啊之類的,完全不感興趣。
純粹是對其能力的好奇。
仔細瞭解過後才知道,鄧綏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
別的不說,就小冰河期帶來了十年天災,但凡能力差一點都不一定能熬的過來。
半年波及數十州郡的洪澇,半年波及數十州郡的大旱,然後又是全國性的蝗災。
就這樣來來回回持續了十年。
當時的羌人、匈奴、烏桓、鮮卑等部落,也發現東漢陷入了內憂之中,趁機發動襲擊。
這種局面,就問一下有幾個人能撐得住。
最起碼東漢中後期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撐得住的。
但鄧綏硬撐過來了。
漂亮、大長腿、能力超強、御姐……誰會不喜歡呢。
朱元璋其實很不喜歡馬鈺吹捧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后,可一想到溫寒變,他就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
如果大明真的面臨漢安帝時期的十年天災,他巴不得出十個鄧綏力挽狂瀾。
閒聊了幾句鄧綏的功勞,和東漢中晚期面臨的各種天災,馬鈺才接着往下講溫寒變的事情:
“這一輪寒冷期,大概持續到了北周初期。”
“此後氣溫開始升高,到了唐朝初期,進入了溫暖期巔峰。”
“當時的氣溫高到什麼程度呢,吐蕃高原上的千年凍土都融化了。”
“雪山融水帶來了充沛的水資源,可以灌溉更多的土地。”
“於是高原上的人口開始快速增加,吐蕃能變成和大唐掰腕子的國家,多得益於此。”
“到了唐朝末期,溫暖期過去,下一個寒冷期到來。”
“吐蕃在這一輪寒冷期被徹底擊潰,至今都再未誕生強大的國家。”
“北宋初年,氣溫有一個短暫的小回升,但之後就是一路下滑。”
“南宋初期,杭州西湖都結冰了,甚至出現了嶺南荔枝被凍死的記錄。”
衆人都很是震驚,西湖也能結冰?
嶺南那地方可是有名的溼熱地帶,竟然也能凍死樹木。
這氣溫得降低到了何種程度啊。
朱元璋和朱標想的更多,宋朝頂着寒冷期的壓力,竟然也能養活那麼多人口。
實在太不可思議了啊。
馬鈺接着說道:“到了南宋中晚期,持續了將近四百年的寒冰期結束。”
“此後一直到元朝,溫度回升到了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
“蒙古人能夠崛起,其實也要感謝溫暖期到來。”
“氣溫升高,草原降雨增多,水草更加肥美,能放牧更多牛羊。”
“牛羊多了,就能養活更多人口。”
“成吉思汗抓住這個機會,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
“不過這些都即將成爲過去,到現在爲止,這段溫暖期已經持續了兩百年。”
朱棡鬆了口氣,道:“四百年的溫暖期,我們還有兩百年時間呢。”
其他人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兩年百,時間寬裕的很呢,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然而,馬鈺卻搖搖頭,嘆道:
“溫寒變加起來八百年左右爲一個週期。”
“但溫暖期和寒冷期並不是各四百年,而是會有所變化的。”
“如果溫暖期長,那麼寒冷期就會短一些。”
“如果溫暖期短,那麼寒冷期就會長很多。”
朱標心中一驚,沉聲道:“你是說,這一次的溫暖期很短,短到已經結束了?”
馬鈺再次搖頭,說道:“事情沒有你們想的那麼惡劣,但現在留給大明的時間,已經不足百年了。”
“甚至可能只有五十年。”
“天下將會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漫長寒冷期,可能要持續五百年。”
五百年?衆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朱棡眉頭緊皺:“會不會是你搞錯了?怎麼會這麼短?”
馬鈺只是說道:“你們不妨派人去看一下,現在的北方,還能看到南方纔有的動植物嗎。”
“再派人去陝北和河套地區看看,那裡的降雨是不是變少了。”
“當然,現在情況還沒有惡化到那個程度,大明還可以過幾十年安穩日子。”
說到這裡,他目光掃視了一圈衆人:
“幾十年後呢?”
說到這裡,他就停止了今天的分析。
響鼓不用重錘,說到這裡已經足夠了,再說下去就顯得囉嗦了。
朱元璋臉色沉重:“咱會派人去查的,相信很快就會有結果。”
衆人也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寒冷期,五百年。
只是想一想他們就覺得頭皮發麻。
這時馬皇后長嘆一聲道:“夏蟲不可以語冰,在溫寒變面前,我們與夏蟲又有何異也。“
朱棡等人皆心有慼慼,雖然不想承認。
可面對長達八百年的溫寒變,人類的壽命確實太短暫了。
短暫到都無法察覺到還這個週期變化。
多虧了老祖宗喜歡記錄歷史。
當然,也少不了一羣善於從歷史中,尋找蛛絲馬跡的人。
這時朱樉出口說道:“你們這是幹嗎?”
“咱們有老馬分析各種問題,現在又提前知道了溫寒變,還有幾十年時間去做準備。”
“比起歷朝歷代都強太多了。”
“況且寒冷期又不是沒有辦法扛過去。”
“人和熹皇后區區一女子,都能硬抗十年天災,爲漢朝續命百年。”
“咱們這麼多人,有什麼可擔心的?”
大家都意外的看向他,沒想到他竟然這麼鬥志昂揚。
朱元璋先反應過來,大笑道:
“哈哈……好好好,老二說的好啊。”
“咱能從一個農家子成爲皇帝,還怕區區寒冷期?”
朱標也不禁振奮道:“二弟說的對,比起歷朝歷代,我們已經佔據極大優勢了。”
朱棡也頷首道:“知道面臨的是什麼情況,也知道問題在哪,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朱棣興奮的道:“就是,有什麼好怕的,大不了就是幹。”
馬皇后也非常欣慰:“父子兄弟齊心,再大的困難也能度的過去。”
兄弟幾個相互看了一眼,重重點頭。
這時朱元璋又輕輕踢了馬鈺一腳:
“你家長輩肯定構思過,要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寒冷期。”
“別藏着掖着了,都給咱說清楚了。”
還敢踢我?
馬鈺大怒:“沒有,我什麼都不知道。”
朱元璋哂笑道:“呵……小子還敢嘴硬,我可是你姑父,揍你那是天經地義。”
“怎麼,還想捱揍是吧。”
馬鈺心中一驚,連忙拉着馬皇后的衣袖道:
“姑姑啊,你要爲我主持公道啊。”
馬皇后忍住笑,嘆道:“沒辦法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姑姑我也得聽他的啊。”
馬鈺滿臉悲愴,雙手高舉仰望蒼天:“蒼天啊大地啊,來個神仙姐姐幫我出個氣吧。”
衆人皆莞爾不已。
馬皇后輕輕點了一下他的頭,說道:“別鬧了,快說正事吧。”
馬鈺放下雙臂,怒視朱元璋嘴脣一陣無聲翻動,看起來像是在蛐蛐人。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在做樣子,但還是配合的眉頭一挑,就要下黑手。。
馬鈺連忙乾咳一聲,道:
“有是有,但很多東西你是真理解不了,提前說了只會起反作用。”
“咱們循序漸進,你先按照你的思路去做。”
“然後我再根據你做的情況,給出相應的意見。”
換成別人這麼說,朱元璋早就舉起屠刀了。
哪怕是換成以前,馬鈺這麼說他也會不高興。
但現在他已經完全認可了馬鈺掌握的知識。
雖然溫寒變還沒有證實,但他知道大概率是真的。
這可是實打實決定王朝興亡的東西。
大明很多政策,都要因此而改變。
在這種知識面前,他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
所以,馬鈺說這番話,他並沒有生氣,反而默默的點頭表示明白。
而他的這個表態也意味着,馬鈺將真正參與到大明的國策制定中來。
努力了那麼久,花費了那麼多心思,終於獲得了這個資格。
馬鈺自然也非常的開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