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大長腿御姐

第80章 大長腿御姐

有一點馬鈺猜對了,朱元璋等人對什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確實不感興趣。

你說那麼多,目的不就是想讓大明保持與域外文明的交流嗎。

直接說就行了,幹嘛扯那麼多有的沒的?

尤其是朱元璋,覺得非常莫名其妙。

前面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不是已經說過,要學習南宋發展海貿養活多餘人口嗎?

你這變着花樣,不停的重複同一件事情,是幾個意思?

怕咱改變主意封鎖國門,斷絕與域外的聯繫嗎?

如果放在生產力那節課之前,咱或許會有這樣的想法。

畢竟咱華夏這麼強大,什麼東西都能生產,對域外的貨物基本沒有什麼需求。

和他們斷絕關係,關起門過日子,反而能減少許多麻煩。

可現在情況不同了,明知道人口壓力大,咱現在最想解決的是如何養活這麼多人。

與域外文明交流雖然會帶來很多麻煩,可也比養不活那麼多人口,最後亡國要強。

這點取捨能力咱還是有的。

其實這也是朱元璋今天爆發揍人的一個主要原因。

平時蛐蛐幾句,咱就當鬧着玩了。

可現在你分明是真的瞧不起咱,不揍你咱心裡不通順。

但揍歸揍,有些事情還是要去解決。

朱元璋真正關心的,是氣溫變化的事情。

他可太瞭解這玩意兒,對農作物的影響有多大了。

真要是大明氣溫變冷,再加上暴增的人口,那真的就是一場災難了。

這也是他罷朝的原因。

這件事情搞不清楚,他根本就沒心思做任何別的事情。

“你給咱說說,那個氣溫變化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馬皇后、朱標也都豎起了耳朵,他們也同樣關注此事。

朱棡將目光看向大哥,什麼氣溫變化?

朱標只是示意他聽下去,不要分心。

他也只能按捺住好奇心,靜靜的傾聽。

馬鈺也收起了玩笑心思,語氣凝重的道:

“日有晝夜交替,年有四季輪迴。”

“其實在此之上還有一個橫跨時間更長,也很難被人察覺到的週期變化。”

“它主要體現在溫度上,一個時期溫度偏高,一個時期溫度偏低。”

“我家長輩稱之爲,溫寒變。”

朱棡、朱棣、常妃、徐妙雲等人都很驚訝。

溫寒變?爲什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事實上,馬鈺對小冰河期的瞭解也非常有限。

他只能根據不多的瞭解,結合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不過就算他詳細瞭解,也同樣會進行加工。

畢竟,此時的他不是在搞學術研究,而是爲了政治目的,遊說朱元璋等人。

自然要將小冰河期包裝的更恐怖才行。

馬鈺停頓一下,給他們反應時間,才接着說道:

“溫暖期的溫度較高,氣候也比較穩定,自然災害相對較少。”

“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糧食產量也會跟着變高。”

“寒冷期與之相反,溫度偏低,農作物會普遍減產。”

“極端氣候也會變多,要麼半年不下雨,要麼特大暴雨淹沒一切。”

“最可慮者,極端氣候不是三五年就恢復了,而是每隔一兩年都會出現一次。”

“如果朝廷沒有任何準備,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幾十年的折騰。”

朱元璋的表情異常凝重,問道:“這個週期是多長?”

馬鈺說道:“一溫一寒加起來差不多是八百年,有時候是溫暖期長一些,有時候是寒冷期長一些。”

八百年爲一個週期?衆人更加的震驚。

真的存在這樣的週期嗎?

關鍵,持續數百年的極端氣候,得多厚的家底才能度過啊?

朱棡忍不住問道:“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馬鈺說道:“從史料中溫度變化的記錄推算出來的。”

說到這裡,他拿過一個茶杯,用手指蘸水在石桌上畫了一個簡單座標系。

先是給他們解釋了用法,豎的是溫度,橫的是時間等等。

等他們都大致聽懂了,他才接着說道:

“當某一段時期,南方纔有的動植物,在淮水以北也能普遍見到,就代表溫暖期到來。”

“然後就在這裡標註一個點。”

“當古書裡記載,某一個時期淮水以南出現結冰現象,就意味着寒冷期到來。”

“最後用線將所有的點連接起來,就會形成一條起起伏伏的曲線。”

“計算曲線橫跨的時間段,大致就在八百年左右,也就是一個週期。”

朱元璋目光死死的盯着,這張用水痕畫出來的簡易圖案。

即便它很快就在高溫下消失,依然沒有挪動視線。

圖案並沒有真的消失,而是深深的烙印在了他的腦海裡。

這圖實在太生動了,可謂是一目瞭然。

所以在看到這張圖的時候,他基本就已經相信了馬鈺說的話。

溫寒變真的存在。

這讓他心情非常沉重,但也有更多的疑問生出。

“你給咱說說,哪些時期是溫暖期,哪些時期是寒冷期。”

馬鈺想了想,說道:“遠古時代缺乏史料考證,我們就不說了,只說歷史資料比較多的時期。”

“春秋中期、戰國到西漢文景時期是溫暖期。”

“《春秋》、《竹書紀年》、《史記》等文獻裡面,都有南方作物在北方普遍生長的記錄。”

“漢武帝時期,是從高溫向寒冷轉變的節點。”

馬鈺頓了一下解釋道:“溫寒變交替的節點時期,會頻繁的出現極端氣候。”

“所以翻看史書就會知道,漢武帝時期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其他人都沒有說什麼,朱棣卻插話道:

“那不是漢武帝殘暴不仁,蒼天示警嗎?”

馬鈺笑了笑,說道:“或許有蒼天示警的意思,但不可能全部都是示警。”

“而且蒼天就算是要示警,出個日食之類的星象變動就可以了。”

“沒道理降下如此多的大災大難荼毒百姓,你說是不是。”

朱棣撓了撓頭:“好像是這麼個道理。”

看着他萌萌的樣子,馬鈺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頭,才繼續說道:

“而且因爲氣候陡然變冷,漢武帝時期還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那就是北方糧食作物的更替。”

“之前氣溫高,北方多種植稻穀和粟,這兩種作物可以交替種植。”

“氣溫變低後,北方不適合種植水稻了。”

“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廢除施行了數百年的稻粟同種規矩。”

“改爲種植冬小麥和夏季豆,也就是麥豆同種。”

“其實,在此之前也是種小麥的,但多是春小麥。”

“可是氣候變冷之後,溫度不夠了,小麥需要更長的生長週期。”

“於是就把小麥的種植期提前到了秋後。”

“麥苗耐寒冬季不會被凍死,來年開春直接就能生長,裡外裡節省了很長時間。”

朱標驚訝的道:“原來冬小麥是漢武帝時期推廣的。“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問道:“之前有人和咱說過,史書上記載,西漢前期畝產能有三四石。”

“可是到了東漢時期,就只剩下一兩石了。”

“即便是現在,北方的糧食畝產能有兩石也已經是高產了。”

“莫非就是與此有關?”

因爲此事,古代很多人進行過各種研究。

有認爲是度量衡的問題,也有認爲是記錄出錯等等。

聽完這番分析,他覺得或許這纔是真正的答案。

馬鈺有些驚訝,古人已經留意到這個問題了嗎?

“是的,史料並沒有出錯,產量變化是農作物變更造成的。”

“當然,也有一定的度量衡差異,算是綜合結果。”

朱元璋點點頭,接着問道:

“所以,從漢武帝開始,就進入寒冷期了嗎?”

馬鈺搖搖頭說道:“不,氣溫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好像春天會有倒春寒一樣。”

“氣溫變化的大體趨勢不變,但在具體的時間段會有不同的波動。”

“漢武帝時期的氣溫變化就是如此。”

“當時氣溫是直接從溫暖期降低到了寒冷期。”

“到了漢武帝末期,氣溫有了一個小回升。”

“昭宣時期氣溫相對比較溫暖。”

“但是這個小回升也只維持了幾十年。”

“從漢成帝時期開始,氣溫就開始一路向下。”

“到了東漢漢安帝時期,氣溫差不多就降至谷底了。”

馬皇后恍然大悟道:“所以和熹皇后垂簾聽政時期,遭受的那十年天災並不是蒼天示警。“

馬鈺點點頭,說道:“是的,其實劉家應該感謝和熹皇后。”

“就憑他劉家後來那些皇帝的能力,面對這十年天災,基本就是亡國的局面。” “也就和熹皇后能力強,殫精竭慮強撐了過來,給東漢續命百年。”

和熹皇后鄧綏,之前馬鈺對她印象並不深,只知道她後宮干政什麼的。

後來還是在網上聽別人說,她是容貌絕美的大長腿御姐,關鍵能力還超強。

於是他就特意上網搜了關於她的信息。

當然,他對什麼絕美啊大長腿啊之類的,完全不感興趣。

純粹是對其能力的好奇。

仔細瞭解過後才知道,鄧綏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

別的不說,就小冰河期帶來了十年天災,但凡能力差一點都不一定能熬的過來。

半年波及數十州郡的洪澇,半年波及數十州郡的大旱,然後又是全國性的蝗災。

就這樣來來回回持續了十年。

當時的羌人、匈奴、烏桓、鮮卑等部落,也發現東漢陷入了內憂之中,趁機發動襲擊。

這種局面,就問一下有幾個人能撐得住。

最起碼東漢中後期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撐得住的。

但鄧綏硬撐過來了。

漂亮、大長腿、能力超強、御姐……誰會不喜歡呢。

朱元璋其實很不喜歡馬鈺吹捧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后,可一想到溫寒變,他就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

如果大明真的面臨漢安帝時期的十年天災,他巴不得出十個鄧綏力挽狂瀾。

閒聊了幾句鄧綏的功勞,和東漢中晚期面臨的各種天災,馬鈺才接着往下講溫寒變的事情:

“這一輪寒冷期,大概持續到了北周初期。”

“此後氣溫開始升高,到了唐朝初期,進入了溫暖期巔峰。”

“當時的氣溫高到什麼程度呢,吐蕃高原上的千年凍土都融化了。”

“雪山融水帶來了充沛的水資源,可以灌溉更多的土地。”

“於是高原上的人口開始快速增加,吐蕃能變成和大唐掰腕子的國家,多得益於此。”

“到了唐朝末期,溫暖期過去,下一個寒冷期到來。”

“吐蕃在這一輪寒冷期被徹底擊潰,至今都再未誕生強大的國家。”

“北宋初年,氣溫有一個短暫的小回升,但之後就是一路下滑。”

“南宋初期,杭州西湖都結冰了,甚至出現了嶺南荔枝被凍死的記錄。”

衆人都很是震驚,西湖也能結冰?

嶺南那地方可是有名的溼熱地帶,竟然也能凍死樹木。

這氣溫得降低到了何種程度啊。

朱元璋和朱標想的更多,宋朝頂着寒冷期的壓力,竟然也能養活那麼多人口。

實在太不可思議了啊。

馬鈺接着說道:“到了南宋中晚期,持續了將近四百年的寒冰期結束。”

“此後一直到元朝,溫度回升到了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

“蒙古人能夠崛起,其實也要感謝溫暖期到來。”

“氣溫升高,草原降雨增多,水草更加肥美,能放牧更多牛羊。”

“牛羊多了,就能養活更多人口。”

“成吉思汗抓住這個機會,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

“不過這些都即將成爲過去,到現在爲止,這段溫暖期已經持續了兩百年。”

朱棡鬆了口氣,道:“四百年的溫暖期,我們還有兩百年時間呢。”

其他人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兩年百,時間寬裕的很呢,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然而,馬鈺卻搖搖頭,嘆道:

“溫寒變加起來八百年左右爲一個週期。”

“但溫暖期和寒冷期並不是各四百年,而是會有所變化的。”

“如果溫暖期長,那麼寒冷期就會短一些。”

“如果溫暖期短,那麼寒冷期就會長很多。”

朱標心中一驚,沉聲道:“你是說,這一次的溫暖期很短,短到已經結束了?”

馬鈺再次搖頭,說道:“事情沒有你們想的那麼惡劣,但現在留給大明的時間,已經不足百年了。”

“甚至可能只有五十年。”

“天下將會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漫長寒冷期,可能要持續五百年。”

五百年?衆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朱棡眉頭緊皺:“會不會是你搞錯了?怎麼會這麼短?”

馬鈺只是說道:“你們不妨派人去看一下,現在的北方,還能看到南方纔有的動植物嗎。”

“再派人去陝北和河套地區看看,那裡的降雨是不是變少了。”

“當然,現在情況還沒有惡化到那個程度,大明還可以過幾十年安穩日子。”

說到這裡,他目光掃視了一圈衆人:

“幾十年後呢?”

說到這裡,他就停止了今天的分析。

響鼓不用重錘,說到這裡已經足夠了,再說下去就顯得囉嗦了。

朱元璋臉色沉重:“咱會派人去查的,相信很快就會有結果。”

衆人也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寒冷期,五百年。

只是想一想他們就覺得頭皮發麻。

這時馬皇后長嘆一聲道:“夏蟲不可以語冰,在溫寒變面前,我們與夏蟲又有何異也。“

朱棡等人皆心有慼慼,雖然不想承認。

可面對長達八百年的溫寒變,人類的壽命確實太短暫了。

短暫到都無法察覺到還這個週期變化。

多虧了老祖宗喜歡記錄歷史。

當然,也少不了一羣善於從歷史中,尋找蛛絲馬跡的人。

這時朱樉出口說道:“你們這是幹嗎?”

“咱們有老馬分析各種問題,現在又提前知道了溫寒變,還有幾十年時間去做準備。”

“比起歷朝歷代都強太多了。”

“況且寒冷期又不是沒有辦法扛過去。”

“人和熹皇后區區一女子,都能硬抗十年天災,爲漢朝續命百年。”

“咱們這麼多人,有什麼可擔心的?”

大家都意外的看向他,沒想到他竟然這麼鬥志昂揚。

朱元璋先反應過來,大笑道:

“哈哈……好好好,老二說的好啊。”

“咱能從一個農家子成爲皇帝,還怕區區寒冷期?”

朱標也不禁振奮道:“二弟說的對,比起歷朝歷代,我們已經佔據極大優勢了。”

朱棡也頷首道:“知道面臨的是什麼情況,也知道問題在哪,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朱棣興奮的道:“就是,有什麼好怕的,大不了就是幹。”

馬皇后也非常欣慰:“父子兄弟齊心,再大的困難也能度的過去。”

兄弟幾個相互看了一眼,重重點頭。

這時朱元璋又輕輕踢了馬鈺一腳:

“你家長輩肯定構思過,要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寒冷期。”

“別藏着掖着了,都給咱說清楚了。”

還敢踢我?

馬鈺大怒:“沒有,我什麼都不知道。”

朱元璋哂笑道:“呵……小子還敢嘴硬,我可是你姑父,揍你那是天經地義。”

“怎麼,還想捱揍是吧。”

馬鈺心中一驚,連忙拉着馬皇后的衣袖道:

“姑姑啊,你要爲我主持公道啊。”

馬皇后忍住笑,嘆道:“沒辦法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姑姑我也得聽他的啊。”

馬鈺滿臉悲愴,雙手高舉仰望蒼天:“蒼天啊大地啊,來個神仙姐姐幫我出個氣吧。”

衆人皆莞爾不已。

馬皇后輕輕點了一下他的頭,說道:“別鬧了,快說正事吧。”

馬鈺放下雙臂,怒視朱元璋嘴脣一陣無聲翻動,看起來像是在蛐蛐人。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在做樣子,但還是配合的眉頭一挑,就要下黑手。。

馬鈺連忙乾咳一聲,道:

“有是有,但很多東西你是真理解不了,提前說了只會起反作用。”

“咱們循序漸進,你先按照你的思路去做。”

“然後我再根據你做的情況,給出相應的意見。”

換成別人這麼說,朱元璋早就舉起屠刀了。

哪怕是換成以前,馬鈺這麼說他也會不高興。

但現在他已經完全認可了馬鈺掌握的知識。

雖然溫寒變還沒有證實,但他知道大概率是真的。

這可是實打實決定王朝興亡的東西。

大明很多政策,都要因此而改變。

在這種知識面前,他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

所以,馬鈺說這番話,他並沒有生氣,反而默默的點頭表示明白。

而他的這個表態也意味着,馬鈺將真正參與到大明的國策制定中來。

努力了那麼久,花費了那麼多心思,終於獲得了這個資格。

馬鈺自然也非常的開心。

(本章完)

第75章 分化第52章 漢人英雄第13章 那我問你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116章 拿捏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4章 甲骨文第40章 中二少年第127章 無題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83章 正式立旗第82章 雷厲風行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33章 錦衣衛第83章 正式立旗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88章 自信第42章 上架感言第88章 自信第93章 人間佛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85章 狠狠輸出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106章 稅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55章 出塞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102章 入彀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84章 開講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88章 自信第32章 你再想想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63章 義薄雲天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36章 是非,權衡第86章 觸及皇權第65章 儒家病了第22章 暴露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60章 天有不測風雲(二合一)第115章 羣相制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90章 窮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63章 義薄雲天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27章 無題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33章 錦衣衛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82章 雷厲風行第65章 儒家病了第86章 觸及皇權第108章 無題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52章 漢人英雄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58章 孔子非儒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93章 人間佛
第75章 分化第52章 漢人英雄第13章 那我問你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116章 拿捏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4章 甲骨文第40章 中二少年第127章 無題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83章 正式立旗第82章 雷厲風行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33章 錦衣衛第83章 正式立旗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88章 自信第42章 上架感言第88章 自信第93章 人間佛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85章 狠狠輸出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106章 稅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55章 出塞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102章 入彀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84章 開講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88章 自信第32章 你再想想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63章 義薄雲天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36章 是非,權衡第86章 觸及皇權第65章 儒家病了第22章 暴露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60章 天有不測風雲(二合一)第115章 羣相制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90章 窮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63章 義薄雲天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27章 無題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33章 錦衣衛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82章 雷厲風行第65章 儒家病了第86章 觸及皇權第108章 無題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52章 漢人英雄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58章 孔子非儒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93章 人間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