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剛沒有絲毫猶豫,當確定真的來了欽差,他當場就跳了出來喊冤。
也是第一個喊冤之人。
劉伯溫得到消息後,親自趕到現場,當着所有工匠的面進行詢問。
這麼做的目的,自然是爲了給工匠們做個表率。
打消他們的顧慮,讓他們積極提供證據。
得知潘鑿子可能遇害,他當場震怒,命人將附近的幾個監工抓過來審問。
工匠們聽說此事,紛紛聚過來觀看。
不一會兒就圍了上千人。
負責保護欽差的禁軍將領心都提起來了,連忙命人拉好警戒線,將人羣隔離開來。
很快負責監管黃剛等人的三名監工被押過來。
一開始他們還不承認,但一通板子下去什麼都招了。
畢竟他們的地位太低了,貪污的錢也輪不到他們分,也就是平日欺負一下工匠。
罪責並不算特別大,就算事情被爆出來,懲罰也不會太重。
但如果咬牙不招就不一樣了,那是同黨,要抄家殺頭的。
他們自然不會替上頭當官的隱瞞。
通過他們的供詞,大家總算是知道發生了什麼。
那天潘鑿子說要告狀,被一名路過的工匠給聽到了。
爲了換取一點吃的,他就把這事兒告訴了一名叫張昆的監工。
張昆則上報給了上頭當官的,然後潘鑿子就被帶走了。
靠着這個功勞,他獲得了重用。
至於那名出賣潘鑿子的工匠,也被帶走了。
原因並不難猜,滅口。
聽到是‘自己人’出賣,周圍的工匠義憤填膺,紛紛指責那個工匠。
劉伯溫臉色更差,如果是殺人滅口,這就是兩條人命了。
就在這時,其中一名監工似乎想到了什麼,連忙補充道:
“劉相公,小的聽說潘鑿子二人還活着,被關押在楚管事家的地窖裡。”
劉伯溫用懷疑的目光看着他:“你是怎麼知道的這般清楚的?”
那監工連忙解釋道:“小的和那張昆熟識,前天一起吃酒時聽他無意間說的。”
聽完那監工的話,劉伯溫心中一沉。
那個楚管事只是個從九品的小官,沒有資格參加迎接宴會,也就意味着他並沒有被控制。
那麼他得到消息後,會不會將人滅口?
劉伯溫不敢再耽擱,立即派人去那楚管事家救人,同時又派人去抓張昆。
抓人自然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接着劉伯溫又開始詢問黃剛還有何冤屈。
到了這會兒,黃剛也是知無不言,將這大半年來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都說了出來。
其他工匠眼見劉伯溫確實肯爲他們做主,也打消了疑慮,紛紛站出來陳述冤屈。
劉伯溫大喜,找來一羣書吏給大家錄取證詞。
大家的供詞其實主要就一個,剋扣口糧。
除了前兩個月的口糧能正常發放,之後就越來越少。
工匠們被逼無奈,只能自己出錢買口糧吃。
可他們大多都是窮人,哪來那麼多的錢,很多人都只能餓着肚子幹活。
外表看,這就是一起剋扣糧餉案。
但劉伯溫卻從部分工匠的證詞裡,察覺到了異常。
他們的證詞裡說,管事們會時不時的抽調部分工匠,去幹一些計劃外的活兒。
幹這些活兒能吃飽飯,所以大家都爭着搶着去。
計劃外的工作量,還給吃飽飯?
這是連錦衣衛都沒能查到的東西,劉伯溫敏銳察覺到,這裡有大文章。
馬上將這些工匠單獨叫出來詢問。
通過他們的口得知,加工的主要是建築材料,偶爾會幹一些雕刻類的活兒。
劉伯溫追問道:“你們可知那些東西被用在了何處?”
工匠們都搖頭表示不知道。
皇城規模太大了,他們人身自由受限也不能亂跑,並不知道用在了哪裡。
但所有人都表示,加工好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見過那些東西。
劉伯溫又讓他們把雕刻的東西描述了一遍,發現全部都不符合皇家規制,更像是大戶人家使用的。
他立即就確定,這是有人和大戶勾結,用皇家工匠給大戶加工建築材料。
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材料是大戶提供,還是盜用的皇城材料。
但不管是哪種,這件事情的性質都變了。
劉伯溫一邊加緊錄供詞,一邊派人將這個發現上報給朱元璋。
不過他並沒有着急將這條線揭開。
而是假裝什麼都不知道,繼續查剋扣口糧案。
就在這個時候,去抓捕楚管事和張昆的人都回來了。
同時被解救的,還有潘鑿子和另外一名出賣他的工匠。
只是潘鑿子已經奄奄一息,顯然被折磨的不輕。
不過好在還有一口氣,劉伯溫連忙派人給他醫治。
之後就是審問那個楚管事和張昆。
張昆知道自己罪行比較大,還試圖硬抗,但證據確鑿外加一通酷刑就什麼都吐出來了。
反倒是那個楚管事,應該是早就做好了思想準備。
不等劉伯溫用刑,就什麼都招了。
但最後他表示,抓潘鑿子是上面讓他乾的,他沒有辦法。
“劉相公明鑑,我就是個從九品的芝麻小官,上面吩咐的事情哪敢不做。”
“下官都是被他們裹挾的啊。”
上面還讓他殺人滅口,他將潘鑿子和兩外一名工匠藏了起來,還給買了金瘡藥治療。
否則都不用滅口,潘鑿子自己就因爲外傷死了。
他這也屬於戴罪立功。
劉伯溫冷哼一聲道:“貪了就是貪了,不要給自己找藉口。”
“不過念在你救人有功,可罪減一等。”
那楚管事連忙磕頭:“謝謝相公,下官一定將知道的所有事情都說出來。”
有了突破口,剩下的就簡單了。
拿到了足夠的證詞,劉伯溫下令將監工們抓起來審問。
還是那句話,監工作爲最底層幹髒活的,貪污的錢也輪不到他們分。
自然也就不會替上面的人隱瞞。
很快就全都招了。
拿到監工的口供,開始往上一級一級的抓。
在確鑿的證據面前,大部分人都只是稍稍堅持一下就全招了。
當然,他們之所以這麼快就招供,很大原因是總負責人趙彥君被抓。
沒有了主心骨,被各個擊破了。
但也有寧死不招的。
比如趙彥君就是如此,各種酷刑都用了一遍。
甚至錦衣衛都出手了,他始終堅持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口糧發放並非本官負責,我也是被他們矇騙了。”
劉伯溫得知後,親自到大牢裡找到他:
“其實錦衣衛也只掌握了剋扣工匠口糧之事,本官這次來,也只是爲了查證此事。”
“就算證實你貪墨口糧,按律你自己會被處死,家人流放。”
“但至少你的家人還能活着,你家的親戚也不會被連累。”
“可是因爲你始終不招供,本官只能從其他地方收集你的罪證。”
“然後你猜本官查到了什麼。”
趙彥君渾身已經沒有一寸好皮膚,低着頭奄奄一息的樣子。
聽到劉伯溫的話,卻猛的擡起頭,問道:
“你查到了什麼?”
劉伯溫譏笑道:“不裝了?查到了什麼你就自己去想吧,應該夠夷你三族了。”
“你說你啊,如果老老實實招供,本官就以貪墨罪結案了。”
“說不定這會兒已經押着你回京了。”
“不過本官得好好感謝你,平白送給我一個這般大的功勞。”
說完不再理會趙彥君的叫喊,轉頭離去。
不過他並沒有直接離開,而是站在門外偷聽。
趙彥君心態直接就炸裂了,吼的那叫一個撕心裂肺。
劉伯溫冷笑一聲,道:“繼續審,不過別弄死了,還得押解回京給陛下親審呢。”
“是。”鳳陽錦衣衛百戶平長遠彎着腰恭敬的回道。
等劉伯溫走遠,他才擡起頭擦了擦額頭的汗。
誰說劉相公正直寬仁的?
這殺人誅心玩的比我還六啊。
——
當朱元璋得知,鳳陽皇城營造涉嫌用皇家工匠,給大戶們幹私活牟利。
甚至疑似倒賣建造皇城的材料,直接就出離了憤怒。
正如劉伯溫所說,這事兒的性質變了。
從單純的貪腐,變成了褻瀆皇權。
如果不從重處置,皇家威嚴何在?
所以他立即給劉伯溫寫了一道手諭,徹查到底。
任何人凡是參與其中的,一律嚴懲不貸。
將手諭送出後,他還沒有忘記另外一個人。
“李善長,你對的起咱的信任嗎。”
一旁的朱標假意勸道:“爹您息怒,我以爲李相應當不至於此。”
朱元璋怒道:“你別勸咱,就算他不知道,此事也是他縱容出來的。”
“若無他包庇,那些人敢這般無法無天?”
“大明才立國三年他們就敢如此,以後會如何咱都不敢想。”
“看來真如馬鈺所說,這天下已經爛透了,必須要以重典重塑規矩,刷新風氣。”
朱標心下暗喜,但面上還是勸道:
“貪腐之事李相或許知道一二,但出賣工匠和皇城營建材料的事情,他大概率是不知道的。”
“不是我爲他說好話,而是他若知道,絕不會如現在這般無動於衷。”
這其實是馬鈺教給他的,有些事情可以和朱元璋對着幹,但有些事情絕對不行。
比如對待皇親,比如對待李善長、徐達等人。
不論他們犯了什麼錯,不論你爹多生氣,你都得替他們說好話。
這是你爹的底線。
是要不觸碰到這些底線,政見上與他有再大的差異,他都不會真的生氣。果不其然,聽到他替李善長說話,朱元璋欣慰的道:
“不錯,咱最怕你過於信任馬鈺,被他影響太深。”
“現在看來你還是很清醒的,沒有盲目聽從他的意見。”
“咱不是說馬鈺就一定是錯的,而是作爲君主你不能過於相信任何一個人。”
“要牢記,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朱標心道,果然又讓表弟猜中了,面上誠懇的說道:
“謝爹教誨,我知道了。”
朱元璋接着說道:“營建皇城的材料都很名貴,北方沒有幾個人能買的起。”
“只有東南的豪門富商纔有這個財力,此事十有八九是他們乾的。”
“正好讓劉伯溫去查一查他們。”
“如果他能鐵面無私秉公查處,那接下來咱就可以放心的重用他了。”
朱標點點頭,說道:“要不要讓他連財稅案一起查了?”
朱元璋思考片刻,卻搖頭道:
“不行,這次咱準備重塑財稅體系,劉伯溫太講規矩了,下不了這個狠手。”
所謂重塑,那自然是要將現有的體系全部推倒的。
說的再直白點,要大開殺戒。
劉伯溫雖然嫉惡如仇,但他是個講規矩的人,不會違背內心操守和朝廷法制,幫他殺那麼多人的。
此事得需要一名酷吏才行。
事實上,人選早就已經確定了,就是楊憲。
只不過楊憲目前的品級還是有些低,得提拔一下才行。
想到這裡,朱元璋就說道:
“劉伯溫晉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位置就空出來了,讓楊憲擔任這個職務吧。”
御史大夫只是名義上的御史臺最高長官,他的實際職務是宰相,要跟在皇帝身邊處理國家大事。
真正主持御史臺日常事務的,是御史中丞。
不論是級別還是權力,都是數一數二的。
將來讓他主導調查財稅案,正好合適。
朱標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對這個任命也沒有什麼意見。
他更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
“李相已經請辭,您想好讓誰來接替他的位置了嗎?”
朱元璋反問道:“你以爲誰合適?”
朱標回道:“陶尚書的才幹人品皆足以勝任,然他洪武元年纔出仕,今年就被提拔爲禮部尚書。”
“這升遷速度已經不符合官場規矩,再讓他擔任丞相恐怕下面的人不會心服。”
“宋師威望倒是足夠,然過於方正,且能力也有所欠缺。”
“劉伯溫倒是可以,但他剛晉升御史大夫,不好再次提拔。”
“汪廣洋人品和資歷都可以,但也是能力不足。”
“胡惟庸能力和資歷都足夠,但人品卑劣……”
朱標將有資格競爭這個位置的人,挨個說了一遍,卻發現每個人都有不足。
最後有些失望的道:“我也不知道哪個人合適了。”
朱元璋搖搖頭,說道:“你還是沒有學會,從上位者角度來看待問題。”
朱標恭敬的道:“請爹指點。”
朱元璋說道:“劉伯溫、汪廣洋、宋濂、陶凱等人,有操守講規矩。”
“遇到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事情,他們會據理力爭。”
“如果我們不準備大刀闊斧的變革,都挺合適擔任丞相的。”
“但現在我們要搞大變革,他們的操守,反而有可能會成爲變革的阻力。”
朱標恍然大悟,說道:“就如宋朝的司馬光等人,他們的人品沒有大問題,也一心報國。”
“但他們也是最反對王安石變法之人。”
朱元璋說道:“對,就是如此。”
“變革就是要打破成規,過於講規矩的人是幹不成此事的。”
“這個時候,有能力的小人反而是最合適的。”
朱標質疑道:“如果小人藉機牟利,以良法害民怎麼辦?”
朱元璋說道:“所以要讓君子來監督小人。”
“這就是我讓劉伯溫擔任御史大夫的原因。”
朱標沉思許久才點頭表示明白,然後嘆道:
“難道就沒有既能打破成規,又有才能的君子嗎。”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是聖人了,華夏數千年來纔有幾個。”
朱標猶豫了一下,說道:“表弟好像就挺符合這個標準的。”
朱元璋頓了一下,沒好氣的道:
“他纔多大,讓他當丞相誰服氣?”
“況且以他的身體,恐怕也無法承擔此重任吧。”
朱標追問道:“您的意思是,如果他年齡足夠,身體又沒有什麼問題,是足以勝任丞相職務的是吧。”
朱元璋瞪着他,怒道:“咱還沒死呢,你想做什麼?”
朱標連忙擺手道:“沒沒沒,這不是在閒聊嗎,您怎麼急了。”
朱元璋氣道:“咱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等你自己登基當了皇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現在是咱當皇帝,你就得老老實實聽咱的。”
朱標連忙道:“爹您千萬不要這麼說,我絕無此意。”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你有沒有這個意思咱不管,咱就是這個意思,今天給你說清楚了。”
朱標垂頭喪氣的道:“是,我知道錯了,您就饒了我吧。”
朱元璋見此,也沒有再揪着不放,繼續聊起了丞相的問題:
“之前咱屬意汪廣洋擔任左相的一職,但現在想想,還是讓胡惟庸來吧。”
“汪廣洋心中肯定不服,定然會盯緊胡惟庸,讓他不敢犯錯。”
朱標眉頭微皺,問道:“如果汪廣洋、劉伯溫他們阻撓新法怎麼辦?”
朱元璋說道:“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這就要看君主調和陰陽的手段了。”
“而且咱也相信汪廣洋和劉伯溫等人的操守。”
“他們就算不贊同新法,也必然會拿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新法的缺陷。”
“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完善新法。”
讓不守規矩的小人胡惟庸當丞相,他爲了討好皇帝穩固自己的地位,肯定會全力支持變革。
汪廣洋作爲右相,可以更好的監督他。
楊憲則負責去幹髒活。
劉伯溫去給他們擦屁股,搞重建工作,同時也負責某些重大工程。
比如黃河河道的固定和修繕,比如往中原遷徙人口的計劃等等。
這就是朱元璋構思的朝堂格局。
朱標也不得不說,確實很有想法。
但他也有疑慮,主要這個法子,太考驗君主端水的能力了。
一旦端不平讓力量失衡,很可能會釀成北宋神宗時期黨爭禍國的局面。
不過,自家父親作爲馬上得天下的皇帝,端水能力應該不差吧。
算了,先試試吧。
這時,朱元璋又說道:“破壞容易建設難,財稅方面咱也不太懂。”
“具體該如何建設,你去找馬鈺商量一下,儘快拿一個章程出來。”
朱標驚訝的道:“啊?我?”
朱元璋問道:“怎麼,怕了?”
朱標連忙搖頭道:“沒有,就是……您真的放心將此事交給我啊。”
朱元璋笑道:“你才幾歲,咱自然不放心全部都交給你。”
“只是讓你拿出一個章程,到時咱會找人商議具體該如何實施。”
朱標這才釋然,道:“好,明日我就去找表弟。”
——
當天,朱元璋將李善長召入皇宮,兩人關起門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反正李善長出來的時候,臉色蒼白,走路都有些踉蹌。
到家後立即就上表,以養病爲由請辭。
朱元璋沒有再如之前那般拖延,勉勵了他一番,還賞賜了許多財物名貴藥材,就批准了辭呈。
左相辭職,所有有機會競爭的人都垂涎欲滴。
但朱元璋根本就沒給他們搞小動作的機會,第二天早朝就宣佈由胡惟庸擔任左相。
汪廣洋繼續擔任右相,楊憲也被提拔爲御史中丞。
這個任命既出乎大家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動靜。
對於胡惟庸來說,這無異於天上掉餡餅,那叫一個高興。
汪廣洋則一臉不敢置信。
他怎麼都想不通,自己不論資歷還是和皇帝的感情,都遠超胡惟庸。
怎麼會敗給他?
但命令都已經下達了,他也不敢多說什麼,只能咬着牙認了。
可內心裡已經將胡惟庸給恨上了。
姓胡的你別太得意,咱們走着瞧。
對楊憲的任命,大家就更不覺的奇怪了。
大明建立之前,他就負責監察在外帶兵的大將。
最高光的時刻,是監督朱文正。
差點將朱文正給弄出精神病。
現在讓他負責御史臺,也算是幹回了老本行。
對楊憲自己來說,這也是個很大的驚喜。
御史中丞,主持御史臺工作,負責監察百官。
正好可以盯着李善長。
你李善長是辭官了,可同黨還在,看我怎麼將你的黨羽一一剪除。
下朝之後,等朱元璋和朱標的身影消失,‘嘩啦’一大羣官吏就圍到了胡惟庸身邊,各種恭維。
胡惟庸也是春風得意。
不過這會兒他還保持着理智,並未表現的多麼得意,反倒是一副謙虛的樣子。
博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汪廣洋心中更加煩悶,冷哼一聲帶着自己的幾個心腹離開。
楊憲身邊也聚了不少人,不過大多都是他的老相識,以及御史臺的下屬。
不過他可遠不如胡惟庸有城府,臉上的笑容那叫一個得意,說話的聲音也很是張揚。
讓不少人直皺眉頭。
不過人家現在升遷,得意一點也是正常的,倒也沒人敢說什麼。
外朝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裡。
他並未說什麼,只是心中冷笑。
他要的就是這種局面。
朱標見沒有什麼事情,就和朱元璋打了聲招呼,出宮去找馬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