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羣相制

劉伯溫的能力自不用提,雖然沒有民間傳的那麼神乎其神,但也是一時之選。

僅僅是鄱陽湖之戰,就足以讓他史上留名。

操守方面也沒有問題,爲官清廉家無餘財。

嫉惡如仇同情底層百姓,元朝時候就敢於打擊地方豪強勢力,爲百姓伸張正義。

洪武元年,敢無視李善長的威脅,強殺了違法亂紀的李彬。

但他又很懂分寸,不會盲目的搞擴大化。

對李善長也足夠尊重,不用擔心他將李善長拖下水。

越想朱元璋就越覺得,這個人選不錯。

不禁笑着對朱標說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人選這不就來了嗎。”

朱標也笑道:“劉中丞確實適合此事,就是不知道氣候變遷的事情他查的如何了。”

朱元璋肯定的道:“如果咱沒有猜錯,他這次求見,就是爲了此事。”

說到這裡,就轉頭對內侍道:

“宣。”

不一會兒,劉伯溫就捧着一本厚厚的書進入大殿,見過禮後回道:

“陛下,您讓臣查的氣候變化記錄,已經有了結果。”

朱元璋先是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後關切的問道:

“結果如何?”

這倒不是裝的,儘管很相信馬鈺的話,可這麼大的事情他還是希望拿到更確鑿的證據。

劉伯溫表情凝重:“臣帶人翻閱了所有能查到的史書、地方誌、族譜、文人隨筆。”

“將其中能證明氣候變化的記錄摘抄彙總,發現確如徐國公所言。”

“天地間存在着一個溫寒變,以八百年爲一個週期。”

說着,他拿起那本書說道:“這是摘抄的所有記錄。”

又拿起另一摞厚厚的紙說道:“這是根據徐國公所說的座標系,畫出的曲線圖。”

“請陛下觀之。”

內侍早就被驅趕了出去,所以就由朱標上前,將書和紙轉給朱元璋。

朱元璋先是翻了翻那本書,裡面全是關於天氣、農作物、動植物的相關信息。

哪條信息摘抄自哪本書,也全部標註的一清二楚。

見此,他就更加相信了信息的真實性。

然後放下書,將那張紙展開。

紙有五尺長,兩尺寬。

上面畫着一個巨大的座標系,還有一條表示溫度變化的曲線。

每一個關鍵節點,都用蠅頭小字標註了大致的時間。

比如西周武王元年,比如北宋建隆三年。

劉伯溫再次介紹道:“我們能查到的最早關於氣候的記錄,是商朝時期。”

“所以曲線是從殷商時期開始,一直到洪武元年結束。”

“洪武元年之後,則是臣等根據規律進行的推演。”

朱元璋直接將目光放在了洪武元年,發現正好處在一條下降的曲線上面。

好消息是,此時還處在溫暖期。

壞消息是,氣溫正急劇變冷。

劉伯溫的聲音再次傳來:“這一次的溫暖期大約從南宋末年開始。”

“按照正常規律來算,現在應當正處在氣溫最高的時期。”

“但根據現有動植物分佈,以及對河套、陝北高原的降雨觀察,氣溫正在降低。”

“經過推演可得知,百年後天下將進入寒冷期……”

“如果真如推演發展,這一次溫暖期只有三百年。”

“溫寒變八百年爲一個週期,這就意味着,百年後天下將進入一個長達五百年的寒冷期。”

“與徐國公的推斷幾乎一致。”

即便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當此事被證實,朱元璋的心情依然非常沉重。

“長達五百年的寒冷期,天不助我大明啊。”

劉伯溫的心情也異常沉重,寒冷期有多可怕,對比一下東漢中晚期就知道了。

關鍵,這次寒冷期將長達五百年,比東漢中晚期還要慘烈不知道多少倍。

朱標卻反駁道:“爹此言差矣。”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你有何高見?”

劉伯溫也向他看來。

朱標說道:“寒冷期雖然很可怕,但也並非毫無辦法。”

“兩宋時期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寒冷期,他們不一樣很好的撐過來了?”

“他們不知道溫寒變,都能撐過來。”

“我們有表弟提醒,提前知道了此事,沒有道理撐不過去。”

“方纔您說天不助大明,我以爲恰恰相反,蒼天是眷顧大明的。”

“祂給了大明表弟這樣的大才。”

“又給了大明百年的時間做準備。”

“最難以控制的黃河,也在洪武元年改道北上入渤海……”

“這一切無不證明,天命在明。”

“接下來就要看大明能不能承接住天命了。”

越聽,朱元璋臉上的表情就越開心,最後大笑道:

“伯溫,你覺得咱這太子如何啊?”

劉伯溫發自內心的稱讚道:“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太子仁厚,胸懷天下,將來必爲一代明君。”

朱元璋笑的嘴巴都合不攏了:“哈哈……這話咱愛聽。”

“不過百年後大明面臨的困境,並不會因爲太子賢明就消除。”

“咱們必須要從現在做起,爲子孫多積攢一些家底。”

“且宋元留下了很多弊病,也必須要根除,如此才能談熬過寒冷期之事。”

“但這麼做必然會觸碰到很多人的利益。”

“只靠咱一個人是無法做到了,需要天下仁人志士一起出力纔有希望。”

“伯溫,你可願意助咱。”

在論證溫寒變的過程中,劉伯溫已經完成心態的轉變。

此時聽到朱元璋的話,他立即下拜道:

“謝陛下器重,臣必爲大明江山社稷,爲天下萬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伯溫不會讓咱失望的。”

然後他面色一肅道:“溫寒變的事情既已結束,你就抽身出來吧。”

“正好有一件大事,咱想交給你去處理。”

然後他就將鳳陽營造貪腐問題說了一下:

“咱給你便宜處置之權,務必將此事查清楚,決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碩鼠。”

劉伯溫鬆了口氣,只要不是讓他在中樞搞內鬥就行。

不過他也想到了另外一個難點,於是開口說道:

“鳳陽營造是李相推舉的人才,臣去處置怕他會反對。”

實際上這就是在暗示,這事兒可能會牽扯到李善長,該怎麼辦?

朱元璋說道:“李相乃大明開國第一功臣,深明大義,必不會因私廢公的。”

“你放心去查即可。”

“但也要保持清醒,莫要因爲那些人的攀咬就牽連到無辜之人。”

言外之意就是,李善長這邊咱會處置好的,但也不要把這事兒牽扯到他身上去。

剩下的必須從重從嚴處置。

劉伯溫心中的石頭徹底卸下,說道:

“臣遵旨,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貪官污吏。”

之後朱元璋又和他說了一下鳳陽皇城營建問題。

並明確告訴他,都城將會放在安陽。

至於鳳陽皇城,大部分非必要建築都會被砍掉,然後將還在修建的建完。

剩下的暫時停工,將工匠和物資都抽調到安陽去。

“先集中力量營建安陽,鳳陽皇城暫時放一放吧。”

“你去鳳陽除了調查貪腐案,順便也將此事給辦了。”

安陽?劉伯溫馬上就猜到和寶鼎有關。

又回憶了一下地形,倒也覺得合適,於是欣然領命。

第二天早朝劉伯溫上奏,經過對歷史文獻的總結,發現了一個新的週期變化。

溫寒變。

一個週期爲八百年。

欽天監監正鄔秉讓,以及其他參與人員全部出面證實。

事實上,這件事情早就有風聲傳出了。

畢竟劉伯溫拿到特權,又是令天下各地上報記錄,又是派人去各地實地考察。

大家自然很好奇在查什麼。

經手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什麼秘密了。

即便最關鍵的畫圖環節,一直是劉伯溫自己單獨負責的,依然無法保守秘密。

溫寒變的事情,早就在私下流傳開來。

大多數人都嗤之以鼻,這種東西怎麼可能會存在。

只是隨着越來越多的信息披露,大家就開始惶恐了。

不過在確切的消息傳出前,大家依然是將信將疑。

此時,當劉伯溫等人確認溫寒變存在,朝堂依然一片譁然。

不少人站出來反對,就連宋濂都提出了質疑。

朱元璋給劉伯溫使了個眼色。

劉伯溫當即就將所有資料,以及那幅溫度變化曲線圖拿了出來。

“這是所有證據,諸位可以不信我劉基,但不能不信前人留下的史料。”

依然有部分人提出質疑,誰能保證史料不會出現偏差?

劉伯溫反駁道:“一兩份史料有所偏差是很正常的,但不可能所有史料都是錯誤的。”

“這幅圖,是經過多種史料相互印證才得出的。”

“如果你不信這個結果,那就先請推翻史料記載。”

此言一出,大部分人都閉口不言了。

畢竟史料在這擺着,是做不了假的。

啥?證明大部分史料是假的?

別鬧了。

但依然有一小撮人,尤其是儒家的死硬分子,堅持認爲溫寒變不存在。

史料是真的,是劉伯溫他們的統計有問題。

而且很多災害是蒼天降下的懲罰,與氣候變化無關。

只是他們的這種言論,就連大部分儒生都覺得太蠢了。

都什麼年代了,還搞這一套呢?

平日裡用這一招哄哄那種平庸之君就可以了,你用這一招來對付馬上得天下的皇帝。

那不是愚蠢是什麼。

他們的意見直接就被無視了。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關注溫寒變,很多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別處。

比如李善長,眼見劉伯溫出了大風頭,一張老臉拉的很長。

汪廣洋則感受到了實打實的威脅,這劉伯溫不會是要搶我的位置吧?

胡惟庸臉上掛着和善的笑容,心中卻也是敲響了警鐘。

李善長因病要辭去相位,他可是一直盯着這個位置的。

劉伯溫不早不晚,偏偏在這個時候拿出溫寒變,莫非也有意要競爭這個位置?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斃。

不過他們也知道事情的輕重,劉伯溫敢在朝堂上將此事拿出來,那肯定是得到了朱元璋允許的。

很可能接下來的大明國策,都要圍繞即將到來的寒冷期展開。

如果自己反對溫寒變,大概率會直接出局。

所以不但不能反對,還要表現的很支持。

就在這時,朱元璋終於開口說道:“寒冷期北方變冷,氣候多變,造成糧食減產。”

“如果朝廷應對不當,東漢中晚期就是前車之鑑。”

“但諸卿也不要太過灰心,兩宋就處在寒冷期,靠着合適的制度他們依然很好的熬了過來。”

“只要上下一心,大明也定然能渡過寒冷期。”

羣臣也漸漸冷靜下來,是啊,宋朝都熬過來了。

我大明一統天下,不可能熬不過去。

胡惟庸搶先一步說道:“陛下英明神武,我大明在陛下的帶領下,必將所向披靡,開創萬事不易之基業。”

其他人這才反應過來,紛紛拍馬屁。

對於這個馬屁,朱元璋毫無表示,只是嚴厲的說道:

“元朝乃蠻夷立國,留下了許多弊病。”

“咱必須將這些弊病徹底革除,給子孫留下一個乾乾淨淨的天下。”

“如此纔有更大可能度過寒冷期,所以……”

他目光森然的掃過羣臣,說道:

“大明將會迎來一次大變革,爲天下重新樹立規矩。”

“任何人膽敢阻攔,休怪咱刀下不容情。”

聞聽此言,很多官吏都眉頭緊皺。大變革?你要搞什麼?

不過新朝建立後,確立屬於自己的禮法制度是題中應有之意,他們倒也沒有直接站出來反對。

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支持大變革了。

還得看皇帝準備怎麼變革,如果太過分了,那必須要反對。

至於最後那兩句威脅,大部分人都沒有放在心上。

畢竟這會兒的朱元璋還沒有大開殺戒,他們還不知道,御座上坐着的是個什麼樣的人。

不過也不急,相信很快他們就會知道的。

羣臣的反應朱元璋是看在眼裡的,什麼都沒說,內心只是冷笑一聲。

然後他就開始對劉伯溫等人進行了表彰。

畢竟論證了溫寒變存在,也算是大功一件。

劉伯溫因功被提拔爲御史大夫,執掌御史臺。

聽到這個任命,朝堂頓時響起了嗡嗡聲。

щшш●ttkan●c○

御史大夫表面看只是御史臺的最高長官,實際上擔任的是丞相職務。

也就是說,劉伯溫成了大明朝第三位丞相。

羣臣自然非常的震驚。

區別是,有人高興,有人愁。

浙東一系,乃至江南出身的官吏,那都是非常的興奮。

劉伯溫也是南方出身的官吏,這是不是意味着,他們的春天要來了。

還有元朝降臣,也非常高興。

劉伯溫也曾出仕元朝,現在位列大明丞相,說明大明不會對他們有偏見。

以後可以放心的工作了。

與之相對應的,淮右系部分人就不開心了。

劉伯溫憑什麼當丞相?

只是他們都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不敢明着反對。

只是心裡盤算着,怎麼給劉伯溫一點下馬威看看。

不過汪廣洋、胡惟庸等人則都鬆了口氣。

御史大夫雖然也是丞相,但排名並不靠前。

對朝政真正具有決定權的,是中書省左右丞相。

他們兩個爭奪的,就是左丞相之位,最次也得是右丞相。

劉伯溫當了御史大夫,就不可能再來搶這個位置了。

對他們兩個來說,相當於是排除了一個競爭對手。

心裡只有高興,哪會不樂意。

李善長眉頭緊皺,我還沒有辭職呢。

任命御史大夫這麼重要的事情,皇帝竟然沒有和我商量?

這次倒還真不能怪他認不清自己什麼的,而是禮法制度規定,任命丞相必須經過其他丞相簽字背書才行。

現在他依然是左丞相,這麼大的事情皇帝不和他商量。

不但不符合禮法,也完全沒將他放在眼裡啊。

他自然非常的憤怒。

然而還是那句話,他沒有絲毫的辦法。

朱元璋可不是什麼講規矩的人,他強行任命丞相,誰都沒辦法阻止。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李善長徹底變了臉色。

在獎賞過幾人之後,大家本以爲今天的早朝該結束了。

哪知一位御史上奏,彈劾鳳陽皇宮營建貪腐。

“……官吏上下其手,貪墨錢糧無數,連民夫工匠的口糧都被剋扣大半……”

鳳陽皇宮營造官吏貪腐?

這個彈劾可以說震驚了羣臣,這是打皇帝的臉啊。

大家下意識的看向朱元璋,不知道他會作何反應。

也有少部分人,看向了李善長。

朱元璋臉色頓時鐵青,將奏疏拿到手翻看之後,直接就扔在了地上:

“豈有此理,無法無天,真以爲咱的刀不利嗎?”

“劉伯溫。”

劉伯溫出列道:“臣在。”

朱元璋寒聲道:“咱命你爲欽差大臣,即日啓程前往鳳陽,將此事給咱查清楚。”

“不論是誰,一律嚴懲不貸。”

劉伯溫回道:“謹遵聖命。”

李善長終於繃不住了,出列道:“上位,此事……”

朱元璋根本就不給他說話的機會,打斷道:

“李相身體欠佳就安心靜養吧,這種小事交給他們去做就可以了。”

李善長臉色漲紅,嘴巴張了又張,卻說不出一句話。

此時他終於意識到,鳳陽那邊的事情露餡了。

難怪任命劉伯溫爲丞相的時候,沒有與他商量。

恐怕這會兒皇帝對他的意見很大。

他倒不擔心自己的生死問題,這點把握還是有的。

他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近一年多來,朱元璋在很多政策上,已經與他漸行漸遠。

恐怕經過這一事,自己再想掌權就很難了。

這纔是最讓他無法接受的事情。

而且誰都知道,鳳陽皇城營造那邊,很多官吏都是他舉薦的,是他的人。

如果讓劉伯溫給一鍋端了,對他這一系的勢力來也,將會是個沉重的打擊。

也必然會導致很多人選擇背叛。

這對於他來說,也是一重打擊。

不行,必須得想辦法將此事給遮掩下去。

找劉伯溫高擡貴手?

他直接就否定了這個想法,當年李彬之事已經證明,劉伯溫不會給他這個面子的。

那麼就只能毀滅證據了。

不知道是他忙中出錯,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監視了。

還是過於自信自己,覺得自己的信使能躲過錦衣衛的監視。

退朝之後,他立即就寫了一封信,火速送往鳳陽。

只是信使剛出應天城,就被抓了起來。

很快這封信就出現在了朱元璋的桌子上。

他打開看了一遍,臉色有些難看。

不過並未說什麼,找來燭火直接燒成了灰燼。

“加派一隊錦衣衛給劉伯溫,告訴他除惡務盡。”

朱標臉上帶着怒容,道:“是,李相這裡怎麼辦?”

雖然沒有看到信的內容,但他也能猜到一些,心中極爲的憤怒。

他可不像是自己的父親,對李善長沒有額外的感情。

只覺到這位開國第一功臣,實在太過分了。

朱元璋沉默良久,才幽幽的道:

“大明能立國,李善長功勞甚大,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給他留個體面吧。”

朱標皺眉道:“可若放任他如此,國法威嚴何在。”

朱元璋嘆道:“他身體不適,就讓他好生安養吧。”

朱標還想說什麼,話到嘴邊忽然察覺到不對。

好生安養,也就是說以後不會再讓他接觸權力了。

這樣也好。

於是就改口道:“父親英明。”

朱元璋轉移話題道:“禮部那邊的軍功也覈對的差不多了,過幾日咱就大封功臣。”

“典禮的事情,就交由你負責吧。”

“多與陶尚書溝通,這方面他比咱們懂。”

朱標知道他不想再談李善長的事情,順着話題道:

“是,我這就去找陶尚書。”

接着兩人又聊了一會兒冊封大典的事情,很快就拿出了大致章程。

朱元璋才揮手道:“就照此辦理吧,咱累了,你下去吧。”

——

且說溫寒變的事情。

下朝後很快就傳了出去,引起朝野轟動。

首先是官吏們。

之前此事屬於機密,且還沒有得到證實,大家也只是私下討論。

現在朝廷當衆宣佈,並且還得到了劉伯溫等人驗證。

那就不一樣了。

大家開始在各種公開場合討論此事。

有人認同,有人懷疑,有人直接就認定是假的。

但不論持何種態度,他們都第一時間找到了參與論證此事的官吏,希望能從那些人嘴裡得到第一手資料。

那些官吏之前也已經獲得了准許,並未隱瞞。

將論證過程一五一十的轉述給衆人。

這下就連原本不信的人,都有些猶豫了。

莫非溫寒變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溫寒變,那影響可就太大了。

別的不說,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寒冷期,恐怕皇帝真的會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而這是大多數官吏都不願意見到的。

不少人私下已經開始串聯,不論朝廷如何變革,大家都要共進退,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裡,什麼都沒說。

反對變革?

你們先活過財稅窩案再說。

民間關於溫寒變的討論就更激烈了,不過寒冷期百年後纔會出現,沒有切膚之痛。

百姓們大多並沒有太過放在心上,而是將此事當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就和之前的黃河奪淮入海話題一樣。

對於北方百姓來說,這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可是對於南方的百姓來說,就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不過話題傳的多了,很快就走了樣。

沒多久關於溫寒變的神話故事就被編出來了。

什麼溫寒變是一對夫妻神掌握,男掌溫暖,女掌寒冷等等。

還編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馬鈺聽到這些故事,也是哭笑不得。

不過對於這種輿論氛圍,他還是比較樂於見到的。

畢竟,如果百姓都惶恐不安,很容易造成極大的社會混亂。

現在大家都當成故事聽,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真正關心的,是劉伯溫被任命爲御史大夫。

上輩子朱元璋對羣相制好像有意見,從始至終都只有左右兩個丞相,很多時候甚至只有一個丞相。

這就造成了丞相權勢過重的現實,一度威脅到皇權。

現在竟然任命劉伯溫爲御史大夫,顯然在思想上有所改變。

這同樣是一件好事。

而且這個任命也意味着,劉伯溫重新融入了大明朝廷。

多了一個肯幹事實的人,怎麼看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對於朱元璋讓劉伯溫去查鳳陽皇城貪腐。

他也不得不說一聲佩服,這個人選真的絕了。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沒有動李善長的打算,起碼現在沒有這個打算。

就在他琢磨朝堂變動的時候,管家袁朗一臉古怪的跑過來,道:

“大郎,有貴客來訪。”

馬鈺眉頭一挑:“貴客?誰?”

不是他自傲,以他現在的身份,能被袁朗稱之爲貴客的,鳳毛麟角。

那些能被稱之爲貴客,任何一個來訪,袁朗早就大禮相迎了,不會現在這幅模樣。

那麼,到底是誰呢?

袁朗神秘的笑道:“是一位姓王的姑娘。”

姓王?

我去,不會是觀音奴吧?

她怎麼來了?

不過先別管這個了,趕緊去迎接吧。

免得失了禮數。

馬鈺連忙說道:“還愣着做什麼,快推我去迎接。”

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84章 開講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22章 暴露第92章 綁架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129章 夠狠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104章 趙敏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3章 那我問你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2章 震驚的馬皇后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5章 雙標第28章 鼎第10章 馬皇后的靈感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116章 拿捏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13章 那我問你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17章 無題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10章 魷魚第22章 暴露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108章 無題第42章 上架感言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82章 雷厲風行第104章 趙敏第81章 無題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63章 義薄雲天第105章 代天行道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21章 東拉西扯第75章 分化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103章 還俗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81章 無題第52章 漢人英雄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71章 千頭萬緒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33章 錦衣衛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121章 無題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57章 儒從何來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93章 人間佛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113章 無題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89章 無題第106章 稅第56章 沒酒也能論英雄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105章 代天行道
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84章 開講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22章 暴露第92章 綁架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129章 夠狠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104章 趙敏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3章 那我問你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2章 震驚的馬皇后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5章 雙標第28章 鼎第10章 馬皇后的靈感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116章 拿捏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13章 那我問你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17章 無題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10章 魷魚第22章 暴露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108章 無題第42章 上架感言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82章 雷厲風行第104章 趙敏第81章 無題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63章 義薄雲天第105章 代天行道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21章 東拉西扯第75章 分化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103章 還俗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81章 無題第52章 漢人英雄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71章 千頭萬緒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33章 錦衣衛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121章 無題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57章 儒從何來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93章 人間佛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113章 無題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89章 無題第106章 稅第56章 沒酒也能論英雄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105章 代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