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

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

由不得朱元璋不重視,馬鈺的分析在前世很普遍,網上一搜到處都是。

可在這個年代,那就是劃時代的是獨一無二的,直指問題的本質。

只有掌握了規律,纔有可能制定出適合的制度。

至少不會明知道前面有大坑,還悶着頭往裡面跳。

馬鈺這次沒有急着回答,他知道自己今天的分析,有可能會影響到華夏未來。

尤其是關於宋明大時代的分析,更是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具體的政策制定。

一個小失誤,都會使無數人遭殃。

所以每一句話都必須要很小心,每一個知識點都得講細緻講透徹。

花了一點時間,在腦海將全部知識點回顧一遍,又對某些地方進行了補充。

確定沒有什麼遺漏,才終於開口說道:

“從秦漢到隋唐,這一千多年時間,華夏的生產力進步非常快。”

“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鋼鐵的產量。”

“從原本的年產幾千幾萬斤,增長到唐朝時期的兩百多萬斤。”

朱標疑惑的道:“爲何要用鐵的產量爲標準,而不是糧食?”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過他卻沒有說話。

馬鈺說道:“因爲糧食產量的提高,是生產力提升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而鋼鐵,則是生產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素。”

“現在鐵已經成爲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原材料。”

“從武器盔甲到農具,再到鐵鍋鐵釘,生活中隨處可見。”

“正因爲生活中隨處可見,重要性往往會被人忽略。”

“你反過來想,如果沒有鐵會是什麼樣子的,就明白它的重要性了。”

朱標恍然大悟,說道:“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朱元璋微微頷首,他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只是馬鈺的解釋更加透徹。

尤其是第一句,糧食增產是生產力提升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提高生產力雖然會打破原有的制度,但也會帶來好處。

問題就在於,朝廷能不能及時察覺到生產關係的變化,調整政策。

那麼,能不能禁止新技術的發明和推廣呢?

難。

新技術能帶來利益,而逐利是人的本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禁止新技術的產生和傳播。

而且,方纔馬鈺批評法家的話,不由自主的浮現在腦海裡。

寧願過貧窮的‘好日子’,也不想過富足的‘壞日子’。

都說儒家是僞君子,但法家是臉都不要的真小人。

如果真的能夠保持恆定不變,他倒也不介意當小人。

可明知不可爲還去當小人,那就是愚蠢了。

馬鈺還不知道,只是一個簡單的解釋,就能引起朱元璋這麼多的思考。

見朱標明白了自己講的東西,他接着說道:

“因爲生產力的提高,個人所能創造的財富也跟着增加。”

“前面我們計算過,漢唐時期一個人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三五個人。”

“在物資總量出現極大富裕的情況下,就可以養活一大批脫離生產的人羣。”

“這些人不需要參與勞動,可以把時間用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於是,文化在這個時期蓬勃發展。”

“天文學、醫學、算學等等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造紙術、火藥、印刷術等等,也都在這個時期被髮明出來。”

“這些發明的出現,推動着華夏文明飛速前進。”

“很多人認爲,秦漢隋唐興起滅亡,如此往復循環,天下陷入了王朝週期律。”

“好像我們一直在原地打轉一般,中間發生的一切,都是對過去的重複。”

“能說出這種話,就說明其對事物的認知非常淺薄。”

“王朝是在不斷的興衰滅亡,但華夏的生產力卻在不斷的提高,整個文明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所以,怎麼能說我們是在原地踏步,又怎麼能說是在做無用功呢。”

“真相就是,時代在以螺旋上升的趨勢發展。”

“看似在不停的轉圈,其實高度每天都在變化。”

“華夏人又特別喜歡記錄歷史。”

“今天發生的一切是好是壞,今人身在局中或許看不清楚。”

“但後人跳出棋局,定然能給出最中肯的評價。”

“是真的爲國爲民,還是打着家國天下的幌子爲一家一戶計,後人能看的明明白白。”

“所以,想要千古流芳還是遺臭萬年,全看你怎麼去做,容不得半點作假。”

說到這裡,馬鈺若有所指的看了朱元璋一眼。

朱元璋臉頓時又黑了,怒道:“說正事,東拉西扯作甚。”

朱標這才後知後覺的發現,馬鈺又在變着花樣的埋汰自家父親。

那叫一個無語。

馬皇后則又好氣又好笑,這小子是真不放過任何蛐蛐的機會啊。

“咳,不要對號入座。”

馬鈺乾咳一聲,在朱元璋爆發之前,連忙接着說道:

“咱們說正事。”

“生產力提高,更多土地被開墾,更多糧食被生產出來,就能養活更多人口。”

“而醫學的發展,又提高了人的存活率。”

“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口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北宋時期人口超過了一個億,南宋偏安一隅人口也達到了八千多萬。”

“土地和人口的比例再次失衡,只不過這次變成了人多地少。”

“先秦時期,一個人對應五份地。漢唐時期,一個人對應一份地。”

“可是到了宋朝時期,就變成了兩個人三個人對應一份地。”

“雖然宋朝引入占城稻改良稻種,培育出產量更高的新稻種。”

“再加上肥料等技術的革新,使得畝產大幅度提升。”

“可是畝產的增加,遠遠比不上人口增長速度。”

“據我家長輩推測,宋朝人均糧食產量只有一千三百斤左右,和唐朝兩千四百斤相比少了一半。”

“所以從宋朝開始,土地正式超過人,成爲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財富的表現形式,也不再是控制了多少人,而是擁有多少土地。”

“這就導致,土地兼併前所未有的激烈。”

“這就是宋元乃至大明面臨的情況,人比地多。”

“唐朝以前,國家只需要單純發展農耕,就能養活所有人,就能讓國家富強。”

“可是現在不行了。”

“如果風調雨順,大家還能飢一頓飽一頓的勉強餬口。”

“但凡遇到一點風波,就會有無數人吃不上飯。”

“朝廷要如何應對日益加劇的土地兼併,又要如何來養活這麼多的人口。”

“就是當前最要緊,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朱元璋眉頭緊皺,說道:“雖然咱不知道現在天下有多少人口,但想來和土地的差距應該不至於太過懸殊吧。”

馬鈺直接說道:“雖然沒有準確數字,但目前天下總人口,應該在六千萬到七千萬之間。”

“眼前確實不用擔心人地矛盾,完全可以模仿漢唐的制度。”

“但百年後呢?”

“按照人口增長規律推測,五十年後人口大概率就能過億,百年後就更不敢想了。”

“到時候人地矛盾加劇,整個國家都會出現問題。”

“你不會期望百年後的子孫,來更改你制定的祖宗之法吧?”

朱元璋沉默了,他可太清楚王朝中期變法的難度了。

關鍵是,他也不是那種將問題留給子孫的人。

馬鈺說道:“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作爲君主制定律法制度的時候,必須要有長遠目光。”

“有些問題我們確實沒辦法解決,但有些問題明明能解決,就不能將其留給後人。”

朱元璋依然沒有說話,這個道理他自然懂,也非常認同。

可現在問題在這裡嗎?

問題是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馬皇后試着想了一下也毫無頭緒,但她沒有爲難自己,乾脆的問道:

“宋朝是如何應對這個問題的?”

她沒有問元朝……因爲元朝壓根就沒管過天下人的死活,他們只知道收稅。

朱元璋也停止了思考,算了還是先聽聽他對宋朝的分析吧。

馬鈺點點頭,說道:“宋朝統治者算是比較清醒的,很早就明白了要面對的問題。”

“在制度的制定之初,就做出了針對性措施。”

“土地方面就不說了,他們直接放棄了對土地的監控,允許自由交易。”

“所以宋朝是土地兼併最嚴重的時期。”

“這堪稱昏招,對大明來說,只有反面的借鑑意義。”

“相對來說,他們的人口管理制度,纔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地方。”

“宋朝的人口管理制度,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寬。”

“因爲人多地少,再把人控制在小村子裡強迫他們勞動,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人均糧食產量降低,繳納過賦稅之後,剩下的糧食已經養不活這麼多人了。”

“而且宋朝不禁土地兼併,又進一步造成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再把他們鎖在原地,大家要麼餓死,要麼造反。”

“而且因爲人口增多,繼續維持以前的人口政策,朝廷就必須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

“單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下降,卻還要提高管理成本。”

“從管理學來說,這是不合理的。”

“從國家角度來說,這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宋朝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寬鬆管理政策。”

“他們不再強行把人鎖在一個固定地點,而是允許百姓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遷徙。”

“比如,他們允許失地百姓成爲流民,遷徙到別的地方去討生活。”

“甚至允許流民在大城市周圍聚集,靠做工、經商養活一家人。”

“這在宋以前,是絕對不允許的。”

說到這裡,馬鈺忽然想起自己之前說過的‘孔孟爲本,管荀爲用’。

就決定發散一下思維,於是說道:

“之前我說過,宋朝因爲貶低管荀思想,上限比較低。”

“但因爲推崇孔孟,下限是歷朝歷代最高的。”

“這話你們應該還記得吧?”

朱標連忙點頭道:“是的,你之前確實說過此類的話。”

聽到這話,朱元璋眉頭再次皺了起來,你小子是不是又要拿孟子來蛐蛐咱?

馬鈺卻沒有理會他的想法,繼續說道:

“那現在我就來說一說,爲什麼宋朝的下限是最高的。”

朱標頓時興奮起來,這個問題之前他也在研究,但始終不得要領。

今天終於要得到確切答案了嗎。

馬皇后也同樣露出好奇的表情,而且她想的更多。

她並不認爲,馬鈺會突然講無關的東西。

突然講宋朝下限高,大概率和人口制度有關係。

這就更加值得他們主意了。

因爲很可能這番話裡,就有解決大明所面臨的問題的思路。

“宋朝面臨人多地少的情況,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了。”

“那麼,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致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其中一條,把部分人不當人。”

“比如,把多餘的人貶爲奴隸。”

“奴隸地位等同牛馬,有口吃的就行。”

“如此一來,就能極大的縮減糧食消耗。”

“奴隸沒有社會地位,不受法律保護。

“有錢人肯定喜歡,他們就會購買大批奴隸使用。”

“買了奴隸就得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變相的減輕了國家的負擔。”

“國家甚至還可以鼓勵殺奴,死一個就少一個人消耗資源。”

“還可以藉着戰爭的理由,將奴隸送到戰場送死。” “反正有太多辦法可以消耗他們的生命了。”

朱標忍不住反駁道:“奴隸難道不會造反嗎。”

馬鈺攤攤手道:“不怕,朝廷只要確保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可以了。”

“比如確保兩千萬人的利益,讓這兩千萬人奴役剩下的人。”

“奴隸敢造反,這兩千萬人自然會幫朝廷鎮壓。”

“而每一次的奴隸造反,都會帶來殺戮。”

“對朝廷來說也是好事,正好可以消耗多餘的人口。”

朱標眉頭直皺:“太殘忍了,非仁君所爲也。”

馬鈺笑道:“你能有這個想法,不正是孔孟思想告訴你的嗎?”

朱標不禁愣了一下,好像確實如此啊。

此時,他終於明白,孔孟思想是標杆的含義了。

朱元璋和馬皇后也同樣露出深思之意。

馬鈺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宋朝的君主也是同樣的想法,他們覺得這麼做不仁,所以採用了截然不同的制度。”

“也就是符合仁道的制度。”

“他們不但沒有削減人的權力,反而賦予了人更多的權力,並用律法來保護人權。”

“比如正式廢除了賤籍,奴僕不再是主人的財產,而是僱傭關係。”

“主人想要使用奴僕,就得與人簽訂僱傭合同,合同受律法保護。”

“即便他的身份是奴僕,但在律法上依然是國家的臣民,擁有法律賦予的所有權力。”

“合同到期,就可以恢復自由身。”

“主人不得殺害奴僕,不得私下交易奴僕。”

“主人與奴僕之間產生了矛盾,也需由官方出面解決。”

“宋朝還給了百姓很大的自由,允許遷徙只是其中一部分。”

“除此之外,還允許百姓根據實際情況,隨意更換從事的職業。”

“除了商人不允許做官之外,別的方面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寬鬆。”

“當然,在實際執行中,很多制度確實很難落實。”

“但至少在法律上,宋朝承認了‘人’的地位,也承認了人作爲人應該享有基本的人權。”

“相比起之前的朝代,可謂是劃時代的進步。”

越說越上頭的馬鈺,再次發散了思維,轉而說道:

“據統計,宋朝是歷朝歷代農民造反最多的時期,很多人因此就說它下限很低。”

“殊不知在宋朝以前,不是百姓不想反,而是沒有機會。”

“前面說過,從夏商周到隋唐,對人口的管控非常嚴格。”

“他們把人鎖在村子裡,派出大量官吏監管,並嚴厲禁止人員流動。”

“除此之外,爲了防止百姓抱團,他們還會定期分拆百姓家庭。”

“一個家庭男丁多,就會將其中的一部分男丁,遷徙到幾十裡幾百裡外的村子居住。”

“從此父子兄弟離散,終生再難有相見的機會。”

“一個百十戶人家的村子,起碼有十七八個不同的姓氏。”

“這些人沒有血緣關係,很難抱團反抗朝廷統治,即便受了委屈也只能自己受着。”

“爲何唐朝以前的造反,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

“因爲只有宗教人員纔有資格遊走四方。”

“他們可以用傳教的名義,遊走一個又一個村子。”

“然後以神佛爲紐帶,將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團結在一起。”

“宋朝徹底放開了對人身的管控,不再強迫百姓分家。”

“慢慢的就形成了以血緣爲紐帶的宗族勢力,一個宗族就是一個村子。”

“宗族的凝聚力就非常強了,活不下去他們就能團結起來造反。”

“而且宋朝還給了百姓遷徙的自由,如此一來想要造反的人,就可以更加方便的聯繫更多的人一起反。”

“所以,宋朝農民造反多不是因爲他下限低,恰恰是他給了百姓更多的自由。”

“唐朝以前的人是生活好,不想造反嗎?是沒機會。”

朱元璋和馬皇后都有些莫名其妙,我們也沒說宋朝下限高不對啊,你這麼激動做啥?

看着面面相覷的夫妻倆,馬鈺也知道自己的思維有點過於擴散了,連忙將話題往回收:

“宋朝農民起義多還有個原因,人多地少。”

“宋朝本來就沒有完成一統,土地比漢唐時期還少,人口卻比那時候多。”

“靠種地已經很難養活這麼多人了。”

“不論宋朝朝廷想什麼辦法,都很難同時保證所有人都能吃飽飯。”

“那吃不飽的人,自然就會造反。”

馬皇后點點頭,思索道:

“南宋偏安江南,當時湖廣還是莽荒之地,真正的富庶之地只有江淮南部、荊襄、四川。”

“他們是如何用這一隅之地,養活八千萬人口的?”

朱元璋和朱標也都看了過來,這纔是最核心的問題啊。

馬鈺看了看他們,長嘆道:“其實我不說,你們應該也已經想到了。”

“手工業和商業。”

“手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

“大量失地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周圍,爲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他們涌入各行各業,在求生的同時,也促進了該行業的發展。”

“如此多的勞動力加入,也刺激了生產力的進步。”

“宋朝的鋼鐵產量,最高時期差不多有五百萬斤,是唐朝的十倍。”

“這個時期的生產力進步幅度,也是歷朝歷代最快的。”

“因爲但凡慢一點,就養不活這麼多的人。”

“勞動力充足,生產力更加先進,促進了手工業的繁榮。”

“大量的商品被生產出來,刺激了商業的蓬勃發展。”

“尤其是海貿,在當時已然成爲了支柱產業。”

“大量商品通過海船被輸送到海外,換回一船船的金銀。”

“朝廷通過海貿,獲取了大量的錢財。”

“手裡有了錢,就可以維持行政體系的運轉,就可以大批量的採購糧食賑濟災民。”

“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南宋在地少人多的情況下,還能維繫整個體系運轉,沒有因爲分配端失效而亡國。”

朱元璋、馬皇后和朱標都點點頭,正如馬鈺所說,他們也想到了這一點。

只是對其中的規律,瞭解的不如馬鈺這麼清晰透徹。

比如,勞動力和生產力共同作用,促使手工業發展,手工業發展刺激了商業發展。

商業的發展又反過來給了更多人活下去的機會。

這就相當於是一個又一個相連的環,大家相互促進。

他們也是經過馬鈺講解,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而且馬鈺還將話題,繞回到了分配端這個問題上。

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什麼纔是分配端。

馬鈺順着剛纔的話,繼續說道:“再來說說元朝。”

“元朝的不作爲,讓民間進入野蠻生長模式,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調動了民間的積極性。”

“而且因爲元廷不管,宋朝的很多政策也在民間被延續了下來。”

“比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比如對湖廣等地區的開發。” шωш_ t tkan_ ℃O

“也正是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才支撐了元朝的海貿繁榮。”

“元朝滅亡,其實也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大多數百姓活不下去。”

“但是和歷朝歷代不同的是,元朝是自己放棄了分配端。”

“作爲蠻夷,他們根本就沒有家國天下的思想,也不願意承擔應有的責任。”

“他們拿了錢,想的不是如何維繫體制健康運轉,而是拿去享受。”

“到了最後,他們乾脆連富人也一起搶。”

“讓富人和百姓都活不下去,大家一起站起來造反。”

“可以說,元朝滅亡屬於求錘得錘。”

朱元璋不禁頷首道:“元朝失之以寬縱。”

馬鈺搖頭說道:“我倒以爲,他們失之以愚昧。”

“因爲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國家是一個體系,是需要維繫的。”

“但凡他們有那麼一點這方面的意識,都不可能完全放棄分配端。”

“其愚昧,堪稱歷朝歷代之最。”

朱元璋仔細回顧元朝的作爲,也不得不贊同的道:

“彼蠻夷也,安知社稷之重。”

朱標插話道:“所以爹‘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乃順天應民之舉也。

兒子的馬屁,朱元璋非常的受用,大笑道:

“哈哈,還是標兒懂咱啊。”

馬鈺譏笑道:“也不知道是誰,將自己當成地主,將百姓當成佃戶。”

朱元璋笑容頓時僵住了。

雖然他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也不認爲自己是這麼想的。

但聽了馬鈺幾節課,再回想自己以前對社稷的認識。

好像還真是將皇帝當成了地主,將百姓當成了佃戶。

謊言不會傷人,真相纔是快刀。

被人當面揭短嘲諷,朱元璋登時大怒:

“氣煞我也,馬鈺小賊,今日不將你打死在這,咱就不叫朱元璋。”

說着就站起身,開始挽袖子。

馬鈺悠悠的道:“大明面臨的情況,比宋朝還要複雜……”

說到這裡,他忽然停住。

朱元璋再次僵住,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只能將目光看向馬皇后。

馬皇后扶了扶額頭,一拍桌子道:

“你們兩個,再鬥氣都給我出去。”

馬鈺見好就收,連忙端正坐好。

事實上他很清楚,朱元璋從來不是好說話的人。

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氣他,還能活着,一是馬皇后護着,二是自己腦子裡的知識。

還有就是習慣了。

第一次嘲諷他的時候,他會非常生氣,並生出殺心。

第二次氣就沒那麼大了。

第三次……第四次……

他不但習慣了,還會下意識的配合。

但馬鈺知道萬事都要有個度,偶爾氣一氣他沒什麼。

不能真的踩過線,否則誰都保不住他。

另一邊,朱元璋委屈的道:“是他總是氣咱,妹子你不能拉偏架。”

馬皇后哭笑不得,安撫道:“好好好,回頭我狠狠收拾他,給你出氣。”

“趕緊坐下繼續聽吧。”

“接下來就是大明面臨的情況了。”

朱元璋這才順坡下驢的重新坐好,還不忘對馬鈺撂狠話:

“看在妹子的面子上,今天暫且放過你。”

馬鈺沒有在撩撥他,只是聳了聳肩,接着說道:

“除了人多地少等問題,比起宋元,大明還要多面臨兩個大難題。”

朱元璋眉頭微皺:“哪兩大難題,你不要危言聳聽嚇唬咱。”

馬鈺只看他的態度,就知道方纔的那些分析,他是真的聽進去了。

心下其實也鬆了口氣。

他最怕的就是朱元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最後掩耳盜鈴弄出一套不合時宜的制度。

原本世界的他就缺乏宏觀認識,只看到了眼下,然後針對性的制定了一套制度。

沒多久,那套制度就開始頻頻出問題。

後世皇帝又不敢改祖宗之法,只能修修補補。

最後遭殃的還是天下萬民。

這一世,想來不會再出現這個情況了。

(本章完)

第19章 沒頭蒼蠅第113章 無題第85章 狠狠輸出第55章 出塞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104章 趙敏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93章 人間佛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85章 狠狠輸出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81章 無題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81章 無題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110章 魷魚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52章 漢人英雄第63章 義薄雲天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66章 姚廣孝第113章 無題第57章 儒從何來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96章 死意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02章 入彀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85章 狠狠輸出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55章 出塞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90章 窮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71章 千頭萬緒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116章 拿捏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04章 趙敏第32章 你再想想第104章 趙敏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101章 三表法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83章 正式立旗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93章 人間佛第65章 儒家病了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58章 孔子非儒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104章 趙敏第33章 錦衣衛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21章 東拉西扯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19章 沒頭蒼蠅第88章 自信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28章 鼎
第19章 沒頭蒼蠅第113章 無題第85章 狠狠輸出第55章 出塞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104章 趙敏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93章 人間佛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85章 狠狠輸出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81章 無題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81章 無題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110章 魷魚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52章 漢人英雄第63章 義薄雲天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66章 姚廣孝第113章 無題第57章 儒從何來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96章 死意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02章 入彀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85章 狠狠輸出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55章 出塞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90章 窮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71章 千頭萬緒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116章 拿捏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04章 趙敏第32章 你再想想第104章 趙敏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101章 三表法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83章 正式立旗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93章 人間佛第65章 儒家病了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12章 至誠君子也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58章 孔子非儒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104章 趙敏第33章 錦衣衛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21章 東拉西扯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19章 沒頭蒼蠅第88章 自信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28章 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