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稅

自從生產力那節課上完,朱元璋就在全盤的思考各種制度問題。

後續的講課,也確實讓他們獲得了許多靈感。

之前構思的種種制度,幾乎都被他自己推翻了。

當時他以爲,自己肯定能弄出一套比前人更加完美的制度。

然而事實卻告訴他,想多了。

也正是因此,他更清晰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所以纔會迫切的希望聽到馬鈺的具體建議。

不論最後是否採用他的建議,至少能爲自己提供一個參考。

馬皇后和朱標也差不多是同樣的心歷路程。

而且他們也想看看,馬鈺是如何將新思想和制度聯繫起來的。

馬鈺略微思索片刻,就開口說道:

“賦稅的發展史,總體來說是一個由簡變繁,然後再簡化的過程。”

朱標疑惑的道:“賦稅的種類不是一直在增加嗎?”

從最初的井田制,爲國家付出勞動。

到後來私有制興起,變成了徭役和賦稅。

然後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就都冒出來了。

馬鈺解釋道:“由簡變繁,是因爲隨着生產力發展,財富的獲取方式變多。”

“相應的徵收賦稅地方也在變多。”

“這是現實影響法制的結果。”

“由繁變簡,則是人爲選擇的結果。”

“國家削減管理成本,一直在合併同類型的稅種,以簡化徵收賦稅的流程。”

“簡單點說,稅種越多越複雜,徵收的難度就越大。”

“甚至出現了,徵稅付出的成本,超過賦稅額本身。”

“之前我們說過,只有軍事等少數不可或缺的點,朝廷會不計成本的投入資源。”

“其它大部分地方,都會考慮成本問題。”

“賦稅方面也不例外。”

“朝廷會有選擇的,將徵收難度大稅額少的稅種,進行合併或者取消。”

“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稅效率。”

“其中最成功的簡化,就是兩稅制。”

朱標恍然大悟:“農耕族羣百業齊發展,那麼百業都是可以收稅的點。”

“可是有些行業規模小,徵收賦稅很麻煩。”

“所以就與其它行業合併徵收,或者乾脆不徵收。”

馬鈺頷首道:“正是如此,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朝廷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掌控。”

“朝廷無法掌握地方情況,導致財稅系統一團亂麻。”

“賦稅怎麼徵,徵多少,完全由地方官吏說了算。”

“他們巧立名目徵收苛捐雜稅,但這些錢都落入了官吏的口袋,國庫空空如也。”

“兩稅法就是將各種名目的賦稅,通通合併成人頭稅和田稅。”

“只要朝廷掌握大致的人口和土地數量,就可以有效的將稅徵收上來。”

“而且還簡化了徵稅的流程,減少了貪官污吏上下其手的空間。”

“唐朝朝廷財政問題因此而解決。”

“說兩稅法爲唐朝續命百年毫不爲過。”

“但兩稅法能成功,遠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說是兩稅,其實叫三稅法才更準確。”

朱元璋意外的道:“哦,第三種稅是什麼?”

馬鈺回道:“雜稅。”

朱元璋眉頭皺起:“雜稅?”

馬鈺解釋道:“兩稅是正稅,全額上繳國庫。”

“可是地方衙門運轉也是需要錢的,這個錢從哪來?”

朱標脫口而出道:“雜稅。”

這一點並不複雜,稍稍研究過古代財政和稅制都能知道。

古代的稅大致分爲正稅和雜稅兩種。

正稅上繳國庫,雜稅歸屬地方衙門。

馬鈺說道:“是的,第三種稅就是雜稅。”

“唐朝兩稅法改革之後,實際上的稅制是兩稅法+雜稅。”

“兩稅法將正稅合併成兩項,又限定了雜稅的大致名目。”

“既保障了朝廷的利益,也讓地方衙門有利可圖。”

“而且明確了要繳納的稅種,減少了官吏巧立名目的空間,百姓也獲得了好處。”

“可以說,各方的利益都照顧到了,這纔是兩稅法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說的好聽,雜稅不過是給了官吏盤剝百姓的藉口。”

“如此縱容,必將導致吏治腐敗,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

馬鈺沒有與他爭辯,而是說道:

“陛下先別急着下結論,我們再來看幾個反面的例子。”

www●тTk án●¢O

“自兩稅法推行一直到元朝,期間很多人都對稅制進行過改革,但大部分都失敗了。”

“咱們就拿王安石變法爲例,他關於稅制的變革主要是方田均稅法。”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將各種稅合併成兩稅統一徵收。”

“然而和唐朝那次變革不同的是,王安石把雜稅也合併到正稅裡去了。”

“這個法子確實在短期內,爲宋朝國庫聚斂了大量財富,緩解了財政壓力。”

“然而,他把雜稅弄走就是斷了地方衙門的生計。”

“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得罪了整個官僚羣體。”

“斷了生計的地方衙門,肯定不會坐等着捱餓。”

“爲了撈錢,他們會再次巧立名目,將雜稅重新徵一遍。”

“百姓就相當於是繳納了兩遍雜稅,負擔加重,自然也會反對變法。”

“方田均稅法的本質就是,兩稅法+雜稅+雜稅。”

“肥了國庫,得罪了官吏,坑害了百姓。”

“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事實上,明朝張居正變法,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一條鞭法,將所有稅都合併一起,摺合成銀兩統一上繳國庫。

地方衙門馬上就巧立名目,把損失的錢十倍百倍的從百姓那裡搜刮回來。

一條鞭法的本質,同樣是兩稅法+雜稅+雜稅。

最終坑害的還是百姓。

當然了,張居正那會兒明朝已經是積重難返。

他畢竟只是一個臣子,不是真正的皇帝。

也就是修修補補,改變不了大局。

所以倒也不能全怪他。

但王安石那會兒,北宋的問題遠沒有那麼嚴重。

他變法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只能說是能力問題。

朱元璋諷刺道:“王安石實乃民之賊也。”

“但最可惡的還是那些地方官吏,巧立名目盤剝百姓,實在該殺。”

馬鈺搖搖頭,說道:“可衙門運轉確實需要錢,總不能讓官吏自己出錢給朝廷辦事吧?”

朱元璋頓時不說話了。

雖然恨不得讓官吏當牛做馬還不要一文錢,可他也知道這是不現實的。

將原本默認留給地方衙門的雜稅抽走,就是在逼迫他們盤剝百姓。

這是現實,無法改變。

回顧自己之前制定的稅法,也同樣沒有考慮到地方衙門的現實需求。

若真是施行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基層就全亂套了。

不對……咱的稅法還沒頒佈呢,基層稅制就已經一團亂麻了。

必須得殺上一批貪官污吏,將他們殺的膽寒,肅清元朝留下的歪風邪氣。

不過地方衙門的實際需求也得考慮到。

到時候再仔細思量,哪些稅可以留給他們,又該如何監管這筆錢的去向。但一切的基礎,還是得培養足夠多的計官。

看來國子監的算學班還得擴招。

朱標也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這一點也是他之前沒有考慮到的。

聽了馬鈺的分析才知道,原來這其中還隱藏着這麼多的秘密。

馬鈺停了一會兒,等他們兩個在無異議,才接着說道:

“剛纔說的,是賦稅的大致發展情況,現在說說賦稅本身。”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朝廷應該問誰收稅。”

朱標說道:“問萬民收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馬鈺搖搖頭,說道:“自古以來就是對的嗎?”

“更何況時移勢易,古代的良法,到了現在就未必適用了。”

這時朱元璋心中一動,說道:“問有錢人徵稅,可對?”

馬鈺讚道:“陛下英明,就是問有錢人徵稅。”

見馬皇后、朱標都是一臉疑惑,他解釋道:

“賦稅的本質是什麼?財富二次分配。”

“新思想裡也說了,賦稅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掌握財富的人就是‘有餘’,窮人就是‘不足’。”

“朝廷若想長治久安,就得想辦法問富人收稅,然後去救濟窮人。”

“然而歷朝歷代都反過來了。”

“他們和富人一起壓榨百姓,結果百姓活不下去造反。”

“國家別說救濟百姓了,就連維持軍隊的錢都拿不出來,最終在百姓起義中滅亡。”

馬皇后和朱標恍然大悟,原來用新思想指導制度建設,是這麼一回事兒。

他們可謂是茅塞頓開,猶如打開了新世界大門。

之前讀史書的時候,積累的種種問題,也都找到了答案。

朱元璋微微頷首,但接着卻反駁道:“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你之前也說過,秦漢隋唐是世家政治時代,朝廷也只能和他們合作,才能維護國家穩定。”

“否則那些世家聯合起來,恐怕國家就要滅亡了。”

“宋朝爲了解決唐末五代十國軍人亂政的問題,選擇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因此他們也不得不賦予士大夫種種特權。”

“至於元朝不提也罷。”

“由此可見,他們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情況不允許他們這麼做。”

對此馬鈺倒也沒有反對:“陛下所言甚是,每個時代都有他們所面臨的困難。”

“我們不能以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古人的所作所爲。”

“但漢唐和宋朝面臨的問題,在大明都不存在了。”

“有了施行‘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條件。”

朱元璋頷首道:“確實如此,但具體要如何做呢?”

馬鈺回道:“這就是接下來要討論的話題了。”

“明確了問誰收稅的問題,接着就要考慮,如何把稅收上來。”

“首先就是,如何簡單有效的甄別納稅羣體。”

“剛纔我們說過,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財富的獲取方式變多。”

“賦稅的種類也隨之增多,且納稅的羣體也變得複雜。”

“爲了節約成本,朝廷必須要簡化稅種和徵稅的方式。”

“現在我們要問富人徵稅,這就意味着,必須採用簡單有效的方式,將窮人和富人區別開來。”

“否則損有餘而補不足就是一句空話。”

朱元璋等人的眉頭都皺了起來,這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複雜。

天下有六千多萬人,如果一一甄別,能不能實現且不去說。

就算做到了,成本也將會高出天際,還容易給貪官污吏留下操作的空間。

朱元璋左思右想都沒有更好的法子,索性也不爲難自己了,直接問道:

“你有什麼好法子,就拿出來吧。”

馬鈺沒有在吊人胃口,說道:

“現在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那麼我們就在土地上做文章。”

“唐朝發明了兩稅法,將各種正稅統一併入兩稅徵收。”

“那麼我們就效仿這個思路,將人頭稅和徭役,全部摺合到田稅裡面去。”

“從此有田的人納稅,無田無產的人既不用納稅,也不用服徭役。”

“至於徭役,朝廷可以用收稅的錢,僱傭失地百姓做工。”

“如此一來,有地的百姓可以安心種地,不用操心服徭役的事情。”

“失地百姓也能通過做工,獲得報酬養活一家老小。”

“朝廷的工程也不會被耽擱。”

“此法我稱之爲,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

朱元璋、馬皇后、朱標、朱樉四人,無不露出震驚的表情。

這個法子可謂是大膽至極。

關鍵確實非常簡單,比兩稅法還要簡單。

因爲兩稅法你還得統計人口總數,才能徵人頭稅。

可是人口是會變化的,原則上每隔一段時間就得統計一次。

折騰人不說,還會增加成本,可謂是得不償失。

可是土地不一樣,那是有數量的。

說的再直白點,只要不發生大的災難,土地的數量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哪怕以後不再丈量田畝數量,只以目前的數量徵收賦稅,也足夠解決財政問題了。

越想他們就越覺得這簡直是天才般的設想。

馬皇后讚道:“鈺兒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此法若能施行,必將利國利民。”

朱標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若採用此法,無田的人就不用再繳納賦稅服徭役了。”

“大大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而且沒有了賦稅的負擔,失地百姓也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外出務工,從事別的行業改變自己的境況。”

“此法真精妙也。”

朱元璋也不禁點頭,這個法子減少了稅種,簡化了收稅的流程。

降低了朝廷的管理成本。

還惠及各方,可謂是盡善盡美。

馬鈺果然沒有說謊,他腦子裡確實擁有整套的治國方案。

馬鈺見他們理解了,就接着說道:

“大明要發展生產力要興百業,將來工商業必然會蓬勃發展。”

“商業稅也將成爲重中之重。”

“不過我對這一塊瞭解不多,陛下可以找懂行的人,來設計商業稅制度。”

朱元璋頷首道:“此事咱已經安排人做了,等他們拿出了章程再說。”

馬鈺點點頭,接着說道:“徵稅還有個問題。”

“越有錢有權的人,就越是有辦法避稅。”

“比如隱瞞自己的真實財富,只繳納少量的稅。”

“他們最常用也是最惡毒的方法,就是轉嫁賦稅。”

“朝廷規定二十稅一,他們就將自己的稅轉嫁到百姓頭上。”

“問百姓十五稅一甚至十稅一。”

“所以朝廷必須要想辦法,將富人給揪出來,然後問他們徵稅。”

朱元璋表情凝重,說道:“你可有什麼法子?”

馬鈺搖搖頭,說道:“沒有現成可行之法,不過之前您組建錦衣衛給了我一個靈感。”

“是不是可以組建一個機構,專門盯着富人收稅。”

“他們的任務就是調查富人的財富,然後按照稅法將稅追繳上來。”

朱元璋眼睛一亮,說道:“這個法子有點意思。”

“回頭我仔細想想,看具體怎麼去做。”

然後他又追問道:“還有嗎?”

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06章 稅第89章 無題第89章 無題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93章 人間佛第102章 入彀第115章 羣相制第127章 無題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14章 甲骨文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19章 沒頭蒼蠅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90章 窮第129章 夠狠第71章 千頭萬緒第127章 無題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102章 入彀第89章 無題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21章 東拉西扯第88章 自信第88章 自信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93章 人間佛第52章 漢人英雄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66章 姚廣孝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30章 天命所歸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36章 是非,權衡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113章 無題第89章 無題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21章 東拉西扯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63章 義薄雲天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71章 千頭萬緒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90章 窮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10章 馬皇后的靈感第57章 儒從何來第93章 人間佛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
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06章 稅第89章 無題第89章 無題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93章 人間佛第102章 入彀第115章 羣相制第127章 無題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14章 甲骨文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19章 沒頭蒼蠅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90章 窮第129章 夠狠第71章 千頭萬緒第127章 無題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102章 入彀第89章 無題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21章 東拉西扯第88章 自信第88章 自信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93章 人間佛第52章 漢人英雄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66章 姚廣孝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30章 天命所歸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36章 是非,權衡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113章 無題第89章 無題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21章 東拉西扯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63章 義薄雲天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71章 千頭萬緒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69章 儒教的聖經第90章 窮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10章 馬皇后的靈感第57章 儒從何來第93章 人間佛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