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心情最複雜的,非朱元璋莫屬。
查抄出來的鉅額錢糧,讓他爲之興奮。
“粗略估算,查抄的錢財超過七千萬貫,大明目前的賦稅也才一千三百萬貫。”
“足以抵得上朝廷五年多的賦稅收入。”
“查抄出來的糧食多達四十餘萬石,明年十五萬北伐大軍的軍糧就有了。”
朱標也有些興奮的道:“還有土地呢,清查出來的土地有二十餘萬頃。”
“一戶分十畝地,能解決兩百萬戶百姓的生計問題。”
“難怪表弟總是說,窮的是朝廷和百姓,中間的豪強大戶都富得流油。”
朱元璋點點頭,似乎想起了什麼,感嘆的道:
шшш¸ Tтka n¸ ¢O “咱生活的地方偏北方久經戰亂,宗族確實擁有庇護作用。”
“如果當年咱有宗族庇護,也不會家破人亡。”
“所以之前馬鈺說宗族不好的時候,咱是有些不以爲然的。”
朱標還是第一次聽他說這些話,很是意外。
不過想想也正常。
自家父親對血脈親情看的確實比較重。
別看平日裡對違法亂紀之事零容忍。
可一旦涉及到和朱家有血脈關係的人,往往是另一套標準。
這其實就是宗族思想在作祟。
他對馬鈺批判宗族勢力感到不以爲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作爲皇帝,他又很清楚宗族勢力對皇權的影響,所以纔沒有表示出來。
而是順手推舟對宗族進行打擊。
可是這一次的行動,讓他認識到了宗族的另一面。
關鍵這次行動真正針對的,是參與皇城建材倒賣案的案犯,以及有利害關係的家族。
並不是特意針對宗族勢力。
就這查出來的罪惡,都已經刷新了他對宗族的認知。
真不知道那些大宗族光鮮外表下,隱藏着多少罪惡。
固有認知的破碎,讓他心情非常的複雜。
朱標也深以爲然的道:“表弟說過,主次矛盾會隨着時代變化而變化。”
“亂世的時候主要矛盾是生存,宗族的惡和大環境比起來就可以忍受了。”
“南方環境相對安定,生存壓力沒有那麼大,宗族的行徑就更加的惡劣。”
“尤其是一統之後天下太平,沒有了生存的壓力。”
“宗族之惡就凸顯出來,從次要矛盾變成了主要矛盾。”
朱元璋也聽過這套理論,當時理解還不深。
但此時有了鮮活的例子,他終於瞭解到了主次矛盾的真諦。
“還有個原因,亂世的時候宗族也怕族人造反,不敢做的太過分。”
“太平盛世到來,造反變得更加困難。”
“再加上宗族和官僚勾結,有朝廷幫忙鎮壓叛亂。”
“也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壓榨百姓。”
然後他也不禁讚道:“馬鈺提出過很多理論,初聽覺得很誰莫名其妙。”
“只有深入瞭解才知道,都是在針對天下各種癥結所在。”
“這個主次矛盾變化就是如此。”
朱標趁機說道:“是啊,所以表弟才說,治國就是解決各種矛盾的過程。”
“矛盾在不停的變化,治國的方法就不能一成不變。”
“在特定的時期,就必須要採用相適應的治國之法。”
朱元璋卻搖頭道:“他說的太理想化了,變革就意味着風險,誰又能保證每次都能好準時代的脈搏呢。”
朱標反駁道:“可不變必然迎來死亡。”
“所以才需要普及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
“然後朝廷建立智庫,由智庫幫忙瞭解社會真實情況,給決策者提供諮詢。”
朱元璋嘆道:“哪有你說的那麼簡單,智庫也是人組成的。”
“是人就有私心,誰又能保證他們說的就是真的。”
朱標說道:“這就看君主用人的能力了。”
“更何況,天下如此廣闊,靠君主一個人根本就治理不過來。”
“最終還是要靠羣臣協助治理。”
“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還怎麼治國。”
看着侃侃而談的兒子,朱元璋啞然失笑:
“好,你有這個志氣咱很高興。”
朱標頓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是我多言了。”
朱元璋鼓勵道:“和我有什麼不能說的。”
“既然你有這方面的想法,那就多關注一下國子六學,爲大明培養更多人才吧。”
朱標高興的道:“是,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朱元璋點點頭,將話題拉回了最初:
“現在天下一統,宗族問題已經成爲主要矛盾之一,必須要加以解決。”
“上次我給你佈置的作業,可有什麼想法?”
上次佈置的作業?
朱標馬上就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了。
上次他們談如何解決地方豪強、宗族問題,朱元璋讓他自己翻歷史尋找答案。
還特意強調不要去問馬鈺。
這些天他也一直在翻閱史書,卻是有不少收穫。
此時聽朱元璋提問,當即就回道:
“我最近翻閱史書,發現古人確實採取了多種辦法,削弱地方豪強。”
“最常用的辦法就是遷徙。”
“不論是豪強還是宗族,他們的實力大多都來自於,對本鄉本土的影響力。”
“將他們從祖地遷徙到別處定居,離開了熟悉的鄉土,他們有十分力也發揮不出一分。”
“剝奪了他們對地方的影響力,就不足爲懼了。”
“西漢中前期一直都在使用此法,削弱地方豪強的勢力。”
“只是到了漢成帝時期,因爲過於相信儒家,想要施行所謂的仁政,廢除了很多削弱地方的政策。”
“最終導致地方勢力做大,中央與地方權利失衡,遷徙之法無法執行而被廢。”
“隋唐時期也經常通過遷徙之法,來削弱地方豪強勢力。”
“直到安史之亂之後,唐朝朝廷失去對地方的掌控,此法才被擱置。”
“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遷徙之法自然也就無從實施。”
“大明一統天下,也當採用此法以消弭地方勢力對朝廷的掣肘。”
朱元璋覺得非常違和。
從漢朝講到現在,串聯歷史同類型事件,這不是馬鈺常用的方法嗎。
自家好大兒受他影響太深了啊。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天下沒有新鮮事,很多事情都能在歷史上找到答案。
善於學習歷史,是一個優秀的品質。
標兒能學會馬鈺讀史的能力,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所以你也覺得,大明應該遷徙豪民嗎?”
朱標頷首道:“是的,鳳陽那邊可以遷徙十萬戶過去。”
“洛陽作爲天下中心,也可以遷徙十萬戶過去。”
“長安乃數朝古都,雖然現在面臨荒漠化,可也能遷徙幾萬戶過去。”
“北平作爲前朝京畿,又是控制遼東的大手,也當遷徙十萬戶過去。”
“安陽作爲大明京畿,也可以遷徙十萬戶過去。”
“等將來皇陵位置圈定,也可以遷徙豪強過去守陵。”
“如此一番操作下來,南方的宗族豪強勢力,就能被削弱很大一部分。”
“再配合其他手段打壓,當能平穩化解這個難題。”
朱元璋聽的也不禁咋舌:咱才只想着往鳳陽遷徙十萬戶,他就已經計劃往這麼多地方遷徙了。
按照他的計劃,起碼得從南方遷徙六十萬戶豪民。
這手腕比咱還狠啊。
再一想到那羣儒生天天讚頌好大兒仁厚,他就忍不住想笑。
好好好,仁厚是吧,將來有你們哭的時候。
朱標正說的起勁兒,忽然見老父親發笑,還以爲自己的計劃有什麼問題,停下來問道:
“爹您覺得我的計劃有什麼問題嗎?”
朱元璋大笑道:“沒有,你的計劃與咱不謀而合。”
“只是按照你的計劃,起碼得遷徙五六十萬戶人家,具體你準備怎麼做?”
朱標不好意思的道:“暫時還沒有想到那麼多。”
“不過豪民家底雄厚,應對風險的能力也就更強。”
“只要朝廷的安排合理,遷徙的過程中折損會非常小。”
“反倒是遷徙普通百姓,代價會非常大。”
“之前表弟說要調和南北人口,我想了想,可以將其與打擊地方豪強聯繫起來。”
“而且表弟還說過,唐朝以前爲了削弱宗族勢力,朝廷會將不同姓氏的人遷徙安置在一起。”
“一個村子往往有十幾幾十個不同姓氏的人家組成。”
“我們也可以採用此法,將宗族拆散,然後幾十個不同姓氏混居組成一個村莊。”
朱元璋連連點頭,說道:“好好好,太好了,就按照你的法子來。”
——
“哈哈……”
馬皇后正在宮裡教導常妃、徐妙雲,忽然就聽到朱元璋開心的笑聲。
她不禁笑道:“陛下這是又遇到什麼喜事了。”
常妃笑道:“最近朝廷確實喜事不斷,下面的人都說陛下都變和藹了呢。”
徐妙雲也點頭附和。
最近喜事確實多,最大的喜事莫過於倭寇和張士誠餘孽被消滅。
大明海疆環境頓時就變得和諧了起來。
再加上各個戰線也是捷報頻傳,任誰都能看得出來,大明國祚已然穩如泰山。
別說是朱元璋,所有既得利益者都非常的高興。
正說話間,朱元璋走了過來。
衆人起身見禮之後,兩女就識趣的離開了,只留下夫妻二人。
馬皇后笑道:“什麼事情,看把你高興的。”
朱元璋就將方纔朱標的話大致講了一遍:“你說,咱是不是應該高興。”
馬皇后也驚喜的道:“那確實值得高興,不知不覺標兒就長大了。”
朱元璋感慨的道:“是啊,之前還覺得他是個小孩子,除了聰明點,天賦高一點,也就沒別的了。”
“這一眨眼,他就對國家有了屬於自己的認識,治國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好啊,實在太好了。”
馬皇后眼睛一轉,說道:“更值得高興的是,他的想法和你還不一樣。”
“你們父子倆正好可以互補,父子齊心其利斷金啊。”
朱元璋啞然失笑:“人家兄弟齊心……不過你這麼說也不錯。”
“我們父子齊心,必將無往而不利。”
然後他又說道:“你說標兒和咱不一樣,也確實如此。”
“在氣度上,他比咱更像一個皇帝。”
“不過也正因此,有些事情他做不來。”
“這權力就像是長滿刺的荊條,咱得把上面的刺給他拔掉。”
馬皇后並不反對這一點,但也有不同意見:
“也不能將所有刺都拔掉,只有感受到疼痛,他才能知道執掌權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朱元璋愣了一下,思索片刻才說道:
“妹子這話說的在理,保護的太好了對他反而不好。”
“馬鈺經常說,溫室裡的花朵很脆弱,就是這個道理。”
馬皇后點點頭,然後順着他的話說道:
“說起標兒的成長,也得感謝鈺兒。”
“其實回顧過去想一想,標兒真正成長起來,也就是跟着鈺兒學習之後的事情。”
“如果沒有他,標兒成長不到今天的高度,還有樉兒更是如此。”
朱元璋笑道:“所以你收了個好侄子啊。”
“可惜,他偏偏喜歡那個王敏,否則咱說什麼都得嫁個公主給他。”
說到底,他還是相信姻親。
不過倒也不怪他,時代就是如此。
提起此事,馬皇后也遺憾的道:“我還想着,先給他娶兩房小妾。”
“等過個十年八年,將大姑娘嫁給他呢。”
古代有回嫁一說,就是女子出嫁後,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回嫁給孃家。
蘇軾的姐姐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才嫁給了他表哥,結果被虐待病死。
受到風俗的影響,馬皇后想將女兒嫁給侄子,也就不奇怪了。
哪知道,聽了她的話朱元璋氣憤的道:
“娶了咱的女兒還想納妾?他想的美。”
“以後凡是娶了公主,絕不允許納妾,否則看咱怎麼收拾他們。”
馬皇后勸道:“你真要這樣做,反倒會讓娶公主變成苦差事,但凡有點能力的誰還願意娶公主。”
“可以禁止他們狎妓,限制他們納妾的數量,最好不要強行禁止。”
朱元璋明顯不喜歡聽此類的話,不耐煩的說道:
“靜鏡也才十歲,離成婚還早,先不談此事。”
馬皇后也沒有強行勸說。
現在人都講究多子多福,你就只允許駙馬娶一個,別人肯定不願意。
到時候好事反而容易變成壞事。
不過思想不是那麼容易就轉變的,強行勸說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會將兩人關係鬧僵。
等以後再慢慢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