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

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

匈奴人也知道自己不善攻堅,開始揚長避短。

只南下劫掠,搶一把就走,很少碰堅城險關。

漢軍只能被他們牽着鼻子走,最後沒辦法開始修築長城。

但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久守必失,邊關依然時不時的就會有隘口被攻破,損失慘重。

“但漢朝也不是什麼都沒做,他們開始研究對手的長處,去學習去尋找應對的辦法。”

“前面說過,農耕族羣其實是百業齊頭並進的。”

“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用其他行業的資源,去補貼培育某一個行業,使其快速發展。”

“於是馬政就產生了。”

“從高祖到文景之治,經過七十餘年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已經擁有幾十萬匹戰馬。”

“光有戰馬還不行,還要有騎兵。”

“但草原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漢人士兵入伍後纔有機會接觸戰馬。”

“就算不吃不喝不睡覺的訓練,也不如匈奴人嫺熟。”

“如果說匈奴人的騎兵有九十分,那漢朝的騎兵只有八十五分,依然處於劣勢。”

“既然靠訓練無法解決問題,那就上技術。”

“於是高橋馬鞍和馬蹬就被髮明瞭出來。”

前世西學昌盛,公知遍地走。

什麼馬鞍馬蹬馬蹄鐵全都是西方發明的,哪怕中國出土了最早的馬蹬。

而且墓葬時間恰恰是漢朝。

就這都有人閉着眼睛不承認,非要說什麼孤例不證。

後來又在別的地方出土了馬蹬,他們又改口說。

出土文物的形制,和現在的馬蹬有區別,不能證明是馬蹬。

只能說,狗糧吃多了真把自己當狗了,已經忘了自己是個人。

但在大明,可沒人敢說這是西方的發明。

而知道此物對騎兵意義的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忍不住興奮起來。

因爲接下來肯定就是漢朝大舉反擊,接着就是衛霍橫空出世,徹底扭轉了漢匈局勢。

馬鈺也沒有讓他們久等,接着就說道:

“這兩樣東西,對騎兵來說堪稱劃時代的發明。”

“它們讓漢朝的騎兵,瞬間達到了九十五分的高度。”

“然後匈奴騎兵就驚恐的發現,以前被他們戲耍的漢軍騎兵。”

“不但可以舉着砍馬刀,在快速奔跑中砍殺他們。”

“還能一邊高速奔跑,一邊發射弓箭。”

“漢人騎兵只要人數上百,就敢向他們幾千幾萬人的隊伍發起衝鋒。”

“從此,一漢當五胡深入人心。”

“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績,讓世人傳唱,也被很多武將視爲最高的功勳。”

“但大家都忽略了,是漢朝的技術革新在支撐着這一切。”

常遇春和藍玉有點意猶未盡,衛霍出塞這麼激動人心的大戰,你一句話就概括了?

李文忠卻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原來這背後還隱藏着這麼多,不爲人知的秘密。

朱元璋也是不停點頭,正想說一句‘原來如此’。

哪知馬鈺卻再次開口說道:

“但漢朝對匈奴的優勢,遠不止於此,比如制度優勢。”

“漢朝擁有完善嚴密的組織制度,能爲出征的將士提供各種後勤保障。”

“就算將士們戰死,朝廷也會給撫卹金,功勞也會由他們的家人繼承。”

“所以當時的漢軍士兵都非常渴望軍功,到了戰場上也敢於拼死殺敵。”

“與之相反的是,匈奴沒有什麼制度可言。”

“內部是一個個分裂的部落,牧民跟隨首領生活。”

“小首領效忠大首領,大首領效忠大單于。”

“打仗的時候,大單于下達命令給大首領,大首領下達命令給小首領。”

“原本在家裡放牧的牧民,就這樣騎上戰馬成了戰士。”

“他們也沒有糧餉,劫掠的財貨一部分獻給首領,剩下的就是自己的糧餉。”

“但前提是你要活着,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當然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制度,他們還是有一些簡單的規矩的。”

“比如匈奴人就有個規矩,是關於將士們互幫互助的。”

“如果某個人遇到了危險,被別人救了,那就得把財產都給他當做報酬。”

“如果某個人戰死,另外一個人幫他復仇。”

“那麼他的財產、婆娘、孩子,就都是那個人的了。”

“匈奴大單于的本意,是激勵將士們互相幫助。”

“然而真實效果,我不說大家也都懂。”

聽到這裡,常遇春差點笑出聲:

“這匈奴大單于怕不是傻子吧?”

“將士們打仗是爲了啥?還不就是圖搶點錢財回家嗎。”

“現在打一仗遇到點危險,不但沒收穫,還把家底兒都搭進去了。”

“運氣不好,婆娘孩子都是別人的了。”

“誰還敢衝鋒陷陣啊。”

李文忠等人也不禁搖頭,這制度……只能說太天真了。

馬鈺也笑道:“所以匈奴士兵很惜命,喜歡打順風仗,遇到逆勢很容易軍心崩潰。”

“騎兵集羣衝鋒,可以爆發強大的戰鬥力,往往可以切割戰場,實現以少勝多。”

“漢軍和唐軍都喜歡用此類戰術,尤其是唐朝更是發明了鑿穿戰術,將騎兵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唐朝席君買,率領一百騎兵對龜茲幾萬人的軍隊,發起正面衝鋒,最後還戰而勝之。”

“但集羣衝鋒很容易造成己方陣亡,所以缺乏後勤保障和撫卹制度的匈奴、突厥,都沒有辦法效仿。”

“還有文化優勢。”

“我們是禮儀之邦,重視香火傳承,所以人們都比較重視榮譽。”

“這種榮譽感,有時候也會讓將士們,爆發出更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還有農耕文明的厚重,百業齊頭並進,讓中原王朝的綜合國力非常雄厚。”

“遊牧族羣的經濟模式單一,也就非常的脆弱。”

“草原上一場大雪,就能讓他們元氣大傷,幾年都恢復不過來。”

“中原王朝經歷大災,朝廷會從別的地方抽調物資賑濟。”

“只要渡過眼前的難關,來年風調雨順又能恢復生機。”

“這也是爲何,衛霍落幕之後,漢朝已無戰略級別的統帥。”

“與匈奴的戰爭也隨之陷入焦灼狀態,甚至敗多勝少。”

“可最後依然是匈奴先撐不住,主動退往環境更差的漠北。”

“原因就是漢朝的家底更雄厚,哪怕進入兌子狀態。”

“哪怕用五個子兌一個子,都能把匈奴兌滅族。”

朱元璋眉頭緊皺,說道:“此法太過殘暴,非明君所爲也。”

這一點馬鈺倒也不反對:“漢武帝末年,中原已是破敗不堪。”

“百業凋敝,戶口減半,路邊隨處可見屍骨無人掩埋。”

“已然是一副亡國之相。”

說到這裡,他看了朱元璋一眼,道:

“漢武帝的總體策略是沒問題的,匈奴必須要打。”

“但他犯了和秦始皇一樣的錯誤,太急於求成了,妄想用一世解決所有問題。”

“最後雖然打敗了匈奴,但終究無法徹底將其覆滅,反倒是差點將自身弄成亡國君。”

“好就好在,他有霍光和漢宣帝收拾殘局。”

“否則漢朝很可能就此步了秦朝後塵。”

朱元璋臉色不禁一黑。

這小子真是不知好歹,不是蛐蛐咱,就是拿咱當學生指點。

哼,等將你肚子裡的知識都掏空,看咱怎麼收拾你。

李文忠、常遇春自然也知道他在借古喻今,都假裝沒有聽到。

心裡對馬鈺已經歎服,這膽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關鍵上位還真忍了,一點都沒有爆發的意思。

這小子以後是個人物啊。

不對,現在已經是個人物了。

畢竟這邊人多,馬鈺覺的還是得給朱元璋留點面子,免得他繃不住真爆炸了。

所以只是暗暗的點了一下,並沒有多言,接着往下說道:

“現在我們來說說突厥。”

李文忠終於忍不住插話道:“羌人和鮮卑呢?”

馬鈺回道:“羌人不過是趁着東漢虛弱,才蹦躂了百十年而已,放在歷史尺度不值一提。”

“鮮卑屬於漁獵和遊牧的結合體,這個等會兒我們說漁獵族羣的時候再說。”

李文忠點點頭,不再說什麼。

馬鈺繼續說道:“突厥比匈奴強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從漢人這裡學走了部分技術。”

“比如馬鞍、馬蹬、馬蹄鐵等等,所以他們的騎兵更加強大。”

“然而在制度上,他們比匈奴也強不了多少。”

“唐朝擊敗突厥,靠的就是制度優勢和更加強大的綜合國力。”

“首先說說制度,前面我們說過,中原王朝擁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讓士兵無後顧之憂作戰。”

“而匈奴和突厥都不具備這種情況,所以士兵普遍怯戰,只擅長打順風局。”

“這也是爲什麼,雙方在技術上都是九十五分。”

“但在實際交戰中,唐軍往往能以少勝多,擊敗突厥騎兵的原因。”

“包括後面唐朝打薛延陀等部,其實都是這種情況。”

“頡利可汗其實也察覺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就採用了趙德言的建議,準備模仿中原改制。”

“只是頡利蠻夷之輩,壓根就不懂這些東西。”

“而他信任的趙德言也是半桶水,只會生搬硬套。”

“他們的改制,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突厥的實際情況。”

“不出意外的,改制遭到了集體反對,讓突厥陷入了權力內鬥之中。”

“鐵勒、薛延陀、契丹等部落,更是直接反叛,加入了唐軍陣營。”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在這兩年氣候突變,草原連續遭遇寒冬實力大損。”

“唐朝這兩年也遭了災,但中原王朝家底更厚,這點災害影響並不大。”

“唐太宗敏銳察覺到突厥內部生亂,於是在貞觀四年發動了總決戰,一舉擊潰突厥主力,並活捉了頡利。”

李文忠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本來講匈奴的時候,他對什麼制度優勢感觸並不深。

但唐朝和突厥的戰爭,讓他直觀的感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響有多大。

畢竟兩者在技術上相差不大,突厥在數量上還佔優勢,可依然打不過唐軍。

制度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這玩意兒可以影響到軍隊的作戰方式,作戰方式影響到作戰風格。

作戰風格,在關鍵時候真的可以決定勝負。

很簡單的道理,一方悍不畏死,一方畏手畏腳。

這仗不用打基本就知道結果了。

朱元璋的感觸是最深的,一定要做好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讓將士們無後顧之憂作戰。

如此才能百戰百勝啊。

常遇春和藍玉對此並不太關心,他們是純粹的軍將,對技術方面還有點興趣。

文化制度之類的,對他們來說有點超綱了。

這時,朱元璋忽然說道:“蒙古人在技術和制度上都進行了完善,所以戰鬥力更加強大是嗎?”

馬鈺頷首道:“是的,蒙古人最開始也只有技術,沒有制度。”

“但他們在自身最強大的時候,就開始着手搞制度建設。”

“雖然他們的制度,在我們看來非常簡陋。”

“但再簡陋也比沒有要強的多。”

“非但如此,他們還在吐蕃人的幫助下,創造了文字。”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能擁有文字的族羣,鳳毛麟角。”

“而有了文字,就有了形成自己文化的基礎。”

“所以蒙古人堪稱人類史上,最強大的遊牧族羣。”

“不但稱霸東方世界,還一路打到了西方。”

“如果不是連續兩任蒙古大汗薨逝,打斷了他們的西征計劃。”

“恐怕當年就連極西列國都被征服了。”

“面對這樣的族羣,想要一次性消滅他們根本不可能。”

“最好的辦法就是靠着更加強大的國力,一點點的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

“然後用文化優勢,一點點同化他們。”

“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一兩百年,甚至更久。”

對此朱元璋倒是非常認同,說道:

“咱也沒想過能徹底消滅蒙古人,只是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儘可能的消滅他們的力量。”

“爲後世子孫多創造一些優勢。”

李文忠拱手道:“上位英明。”

常遇春反倒是有些着急了:“這麼說,咱們不去草原捉至正帝了?”

朱元璋笑道:“打還是要打的,你想要封狼居胥也有的是機會。”

“只是沒辦法在短期消滅他們罷了。”

常遇春頓時無所謂的道:“那就好,只要能打就行,別的我操不來這個心,你們看着辦。”

朱元璋無奈的搖搖頭,然後問馬鈺道:

“對於削弱蒙古人,你有什麼想法嗎?”

馬鈺頷首道:“有一個,且也是必須要做的。”

“如果做不到,經略草原也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朱元璋表情一肅,道:“什麼?”

馬鈺說道:“西域。”

朱元璋眉頭微皺,西域?

馬鈺解釋道:“草原族羣在中原這裡吃了虧,就會劫掠西域和安西列國,彌補自身的損失。”

“所以西域和安西就是他們的大後方,是他們的糧倉。”

“漢武帝挖空心思都要鑿空西域,不只是爲了聯絡大月氏共抗匈奴,也是爲了斷匈奴人的糧倉。” “隋文帝採納長孫晟建議,使突厥分爲東西兩部。”

“隋唐真正面對的,其實只是東突厥。”

“東突厥無法從西域獲取補給,纔會被唐朝一戰擊垮。”

“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打蒙古必須要先拿下西域,切斷他們和外界的聯繫,將草原變成他們的牢籠。”

“失去了外界的補給,他們只能退回到靠放牧爲生的單一模式,族羣文化也會慢慢倒退。”

“一場暴風雪,都可能對他們造成重創。”

“到時候僅僅是一個互市,就能讓他們跪下來求我們。”

朱元璋恍然大悟,然後連連點頭,打西域這一招確實出乎他的意料。

但仔細想想,確實是遏制草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甚至可以說是必要手段之一。

看來必須要將經略西域之事,納入到大明的國家政策中來了啊。

一旁的李文忠沒有說話,但眼睛卻賊亮。

經略西域?

我比別人提前知道了這個消息,那就是我的機會。

這西域大都護非我莫屬啊。

眼見朱元璋已經接受了這個概念,馬鈺心中也是大喜。

上輩子大明最讓人遺憾的是什麼?

沒有趁強盛的時候去經略西域,反而把大量人力物力浪費在了北伐草原上。

尤其是朱棣,五次北伐倒也不能說沒用。

前兩次確實給予了北元沉重打擊。

但後三次北伐,蒙古人提前堅壁清野,他連別人的主力都沒找到。

相當於是勞民傷財,來了三次草原武裝遊行。

如果他將這三次北伐的精力,用在攻略西域上,那大明面對的局勢就豁然開朗了。

至少也先不敢那麼大咧咧的出兵攻打大明,或許也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了。

上輩子在網上和明粉戰鬥的時候,馬鈺沒少拿這事兒蛐蛐他們。

當然,明粉肯定反駁,說什麼當時西域已經沒有漢人了,拿什麼攻略。

問題是,漢武帝鑿空西域的時候,那邊也沒漢人啊。

還有人說,蒙古人勢大時刻威脅河西走廊,明朝不能大規模開拓西域。

問題是,漢武帝開拓西域的時候,匈奴人的力量可是更加強大。

總之,大明放棄經略西域,在馬鈺看來確實是一大敗筆。

這輩子終於將這個概念,植入朱元璋的大腦了。

以他對蒙古人的痛恨,肯定會經略西域的。

我要用事實來打明粉的臉,讓他們看看,大明是不是有能力經略西域。

想到這裡,馬鈺就高興的差點笑出聲。

這下反倒是讓朱元璋有些摸不着頭腦了,莫名其妙的這小子高興什麼呢?

莫非他和西域那邊有仇。

或許是他有族人在西域那邊被殺了?

就在朱元璋瞎琢磨的時候,馬鈺乾咳一聲,再次說道:

“問個問題,縱觀歷史漢人王朝最強大的敵人,來自於哪裡?”

常遇春想都沒想就回道:“肯定是草原啊,匈奴、突厥、蒙古,不都是草原族羣嗎。”

李文忠想了想,也不禁點頭道:“草原。”

朱元璋也想說草原,但話到嘴邊就很警覺的吞了回去。

這小子肯定沒憋好屁,咱不能掉他坑裡。

於是裝作不耐煩的樣子說道:

“別東拉西扯的,趕緊說。”

馬鈺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但見他不上當也很無奈,這臭要飯的學聰明瞭啊。

“中原王朝真正的心腹大患,從來都來自於遼東。”

衆人不禁皺眉,遼東?那苦寒之地?

但朱元璋卻猶如醍醐灌頂一般,一拍大腿道:

“咱怎麼就沒想到呢,確實是遼東的威脅更大。”

見李文忠和常遇春都一臉茫然,他解釋道:

“草原族羣在最強盛的時候,對中原的進攻確實更加猛烈。”

“但他們也就三板斧子,只要前期能撐得住,雙方的形勢很快就會逆轉。”

“而且,草原只懂得遊牧,只擅長騎戰不善攻堅。”

“他們也缺乏滅亡中原王朝的能力,最多就是劫掠。”

“可是遼東那邊,高句麗、鮮卑、契丹、女真,他們一旦起勢,往往能對中原造成致命威脅。”

常遇春撓了撓頭,質疑道:“蒙古人不是就滅了南宋嗎。”

朱元璋解釋道:“因爲蒙古人先滅了金國,從那裡獲得了漢人的技術,學會了如何攻城。”

“忽必烈滅南宋的主力也是漢世侯,而不是蒙古騎兵。”

然後他問馬鈺道:“是不是如此?”

馬鈺也不得不讚嘆,這臭要飯的天賦確實有億點點高啊。

之前是出身限制了他的眼界,再加上沒有高人調教,所以很多東西不懂。

現在自己稍微一點撥,他就明白其中的玄奧了。

“確實如此,蒙古人從金國那裡獲取了技術,又通過西征,從西方人那裡學來了一些技術。”

“即便如此,也用了四十多年才滅掉南宋。”

常遇春點點頭,說道:“原來是這樣子,受教了。”

這時李文忠問道:“爲何會如此?”

他問的是遼東的事情。

朱元璋也將目光看了過來,他雖然根據史實推測出了結果,卻並不知道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馬鈺見胃口吊得差不多了,終於說道:

“這就不得不說漁獵族羣的特點了。”

“遼東的自然環境決定,那裡的人普遍以漁獵爲生,有些族羣也會一些簡單的種植。”

“漁獵族羣不需要和遊牧族羣一樣四處遷徙,他們有相對固定的住所。”

“有了穩定的住所,就會形成各種人際關係,然後產生一套管理制度。”

“而且有了穩定的住所,也就有了發展其他產業的機會。”

“只不過他們非常落後,相比於中原還處於原始狀態。”

“周滅商之時,箕子率領部分殷商遺民遷徙到遼東,建立了箕子朝鮮。”

“將中原的文化制度也帶了過去,然後被當地人學會。”

“這就相當於是給他們開光了,很多部落靠着箕子帶過去的文化技術,變得強大起來。”

“一羣扶余人,在自己部落原有的文化制度基礎上,吸收了箕子帶過去的先進文化制度。”

“高句麗就這樣誕生了。”

“他擁有完整的文化制度,也發展百業,並將其發展到了三四十分的高度。”

“相對於中原的七十分而言,自然不值一提。”

“可在遼東,他們已經是霸主。”

“關鍵是,他們擁有了統一的族羣意識,變得非常堅韌。”

“漢朝屢次征討高句麗,好幾次都差點將他們打的亡國。”

“最嚴重的一次,是曹魏派遣毌丘儉二次征討高句麗。”

“這一戰將他們所有的城池全部摧毀,人口也殺的十不存一。”

“換成其他蠻夷政權,基本上就覆滅了。”

“可高句麗依然靠着他們淺薄的文化,維繫着族羣認同。”

“然後憑此聚攏遺民,完成了再次復興。”

“但經歷過這次滅國之災,高句麗國力十不存一,成爲了一個小國。”

“慕容鮮卑也就在這個時候崛起。”

“慕容鮮卑是遊牧和漁獵的結合,本來他們也不強。”

“但永嘉之亂數十萬漢人逃往遼東,加入了他們部落。”

“這些人中的讀書人,將自己的文化傳授給了鮮卑人,工匠將技術傳授給了他們。”

“這一波,就將鮮卑的文化制度和技術,提高了五六十分的高度。”

“於是他們迅速崛起,先是征服高句麗稱霸遼東,然後入主中原建立了燕國。”

“燕帝慕容雋集結百萬大軍,意欲吞併東晉,只可惜出兵前夕病逝了。”

“後來的南北朝,鮮卑人也是重要的棋手。”

“只是他們全面擁抱漢家文化,慢慢的自我漢化了。”

“到隋唐時期,鮮卑人徹底融入了漢人羣體。”

常遇春摸了摸下巴,這鮮卑怕不是有大病吧。

李文忠自然不會這麼想,這段歷史其實他是知道的,所以並不驚訝。

只是他沒想到,鮮卑人強大的背後,竟然能牽扯到這麼多的東西。

按照馬鈺的說法,他們結合了遊牧和漁獵的長處。

既擁有強大的騎兵,又擁有一定的文化制度,還擁有弱化版的技術,能攻城略地。

難怪能創下偌大的基業。

朱元璋更是一點就通,甚至已經觸類旁通,想到了契丹和女真爲何強大了。

但他依然沒有說話。

還是那句話,自己的想法歸自己的想法,先聽聽馬鈺怎麼說。

看他說的和自己想的有沒有不同。

說不定他就說出什麼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了呢。

馬鈺停了一下,才接着說道:

“這會兒的高句麗反倒沒什麼可說的了。”

“他們其實也已經開始漢化,到隋唐時期漢化程度已經很高了。”

“隋煬帝三徵雖然失敗,但也將他們打的重傷。”

“用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恢復元氣,又被唐太宗給打的瀕臨死亡。”

“這次唐朝沒給他喘息的機會,唐高宗時期一口氣將他們給滅了。”

“而且唐朝還強制將幾百萬高句麗人遷入中原。”

“本就漢化程度很高的高句麗人,也徹底漢化成爲了漢人。”

“少數殘留在當地的遺民,也已經無力迴天,被其他族羣吸收。”

“高句麗就這樣亡國。”

“反倒是契丹,比高句麗更值得說道。”

“他和鮮卑一樣,也是漁獵和遊牧的集合,擁有兩者的長處。”

“既擁有強大的騎兵,又擁有自己的文化和制度,還擁有各種弱化版的技術。”

“在與大唐的戰鬥中,他們才能屢次佔據上風。”

“唐玄宗時期,也正是爲了防範契丹人的入侵,纔會在范陽佈置重兵。”

“然後纔有了安史之亂。”

“不過即便與大唐的戰爭勝多負少,最終契丹還是不得不向大唐稱臣納貢。”

“其實就是綜合國力的原因。”

李文忠忍不住插話道:“兌子是嗎?”

馬鈺嘆道:“是的,唐朝和契丹的持續戰爭,其實就是兌子。”

“契丹是遊牧和漁獵的結合體,雖然也發展百業,但綜合國力遠不如農耕大唐。”

“唐朝用五個子兌他們的一個子,最終他們承受不住認輸了。”

“但即便兌子輸了,他們依然保留了基本盤,大唐也拿他們無可奈何。”

“然後一遭風雲變,他們成功入主中原,建立了遼國。”

說到這裡他頓了一下,才接着說道:

“這裡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耶律阿保機也進行過一次改制。”

“這次改制讓他完成了權力的統一,成爲契丹唯一的王,爲後續建立遼國打下基礎。”

“那麼,爲何頡利變法還沒開始就失敗了,而耶律阿保機卻成功了?”

朱元璋接話道:“契丹早就漢化了,而且他們是漁獵族羣,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文化制度。”

“所以耶律阿保機改制的真正對手,是另外幾個部落的首領。”

“他只要將這幾個首領收拾掉就可以了,下面的人不會有太大意見。”

“突厥不同,他們本身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完整的制度。”

“頡利變革相當於是從無到有,而且他還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

“不但各部首領反對,就連下面的百姓也無法接受,所以他失敗了。”

馬鈺心道,這臭要……咳,算了,這次就不蛐蛐他了。

“陛下英明,確實如此。”

“這就是爲何我說,漁獵族羣對我們的威脅,比遊牧族羣更大的原因。”

朱元璋一時間有些不敢相信,這小子竟然夸人了?

馬鈺沒有理會他的想法,接着說道:

“我們繼續說契丹,他們其實早就開始漢化了,後來更是主動擁抱漢文化。”

“被女真人擊敗,一部分逃往西域建立了西遼,被蒙古西征軍擊敗後消亡。”

“一部分遺民加入了南宋融入漢人羣體,還有一部分融入了金國。”

“耶律楚材的家族,就是金滅遼的時候加入的金國。”

“然後蒙古滅金,他帶領家族投靠了蒙古。”

“女真的情況其實也沒什麼好講的。”

“漁獵族羣,乘勢而起滅了遼國,然後建立了金國。”

朱元璋點點頭,如果說契丹人的崛起,是對鮮卑人的重複的話,那女真人的崛起也是對前人的重複。

這次馬鈺沒有給他們太多思考時間,接着說道:

“遼東的漁獵族羣,可以看做是一個弱化版的中原王朝。”

“他們也擁有各種技術,擁有薄弱的文化,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規則制度。”

“一旦找到機會,就會迅速完成蛻變,然後給中原王朝造成致命的威脅。”

“所以,中原王朝真正的心腹大患,從來都來自於遼東。”

“我也大膽的預言,如果將來大明有一個強敵,也必然是從遼東崛起的。”

說完,他長舒口氣。

踏馬的,勞資都做到這個份上了,就不信你野豬皮還能崛起?

勞資踏馬直接把你們祖宗的骨灰都揚了。

(本章完)

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96章 死意第14章 甲骨文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105章 代天行道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71章 千頭萬緒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121章 無題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5章 雙標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96章 死意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82章 雷厲風行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65章 儒家病了第71章 千頭萬緒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85章 狠狠輸出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40章 中二少年第55章 出塞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67章 儒教第83章 正式立旗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7章 帝王之學第66章 姚廣孝第14章 甲骨文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15章 雙標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105章 代天行道第40章 中二少年第129章 夠狠第22章 暴露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121章 無題第13章 那我問你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52章 漢人英雄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30章 天命所歸第84章 開講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38章 禹王鼎第127章 無題第32章 你再想想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22章 暴露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30章 天命所歸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60章 天有不測風雲(二合一)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15章 雙標第58章 孔子非儒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96章 死意第83章 正式立旗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60章 天有不測風雲(二合一)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108章 無題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88章 自信
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24章 睿智的馬八爺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96章 死意第14章 甲骨文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105章 代天行道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71章 千頭萬緒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121章 無題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5章 雙標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96章 死意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82章 雷厲風行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65章 儒家病了第71章 千頭萬緒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85章 狠狠輸出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40章 中二少年第55章 出塞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67章 儒教第83章 正式立旗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7章 帝王之學第66章 姚廣孝第14章 甲骨文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15章 雙標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105章 代天行道第40章 中二少年第129章 夠狠第22章 暴露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121章 無題第13章 那我問你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52章 漢人英雄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30章 天命所歸第84章 開講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38章 禹王鼎第127章 無題第32章 你再想想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22章 暴露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30章 天命所歸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60章 天有不測風雲(二合一)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15章 雙標第58章 孔子非儒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96章 死意第83章 正式立旗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60章 天有不測風雲(二合一)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108章 無題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88章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