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讓寧遠侯賠他一文錢好了

李成樑剛回京,就幹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去通和宮面聖,這是應有之義;第二件事就是去大茶樓狠狠地揍了一頓趙南星。

趙南星根本沒法見人,這定期的聚談,也不能辦了,大概以後,就再也沒人去聽了。

京師內外,一片譁然,李成樑一個粗鄙武夫,怎麼可以打趙南星這樣的名儒呢,簡直是有辱斯文!

一片譁然之後,街頭巷尾,議論了一下,也就如此了,沒有再多的後續了。

沒有任何一個雜報的筆正,撰寫文章批評李成樑無法無天;也沒有任何一個御史趁着過年前還有兩天,上奏罵李成樑打人,寧遠侯前腳從通和宮出來,後腳就進了大茶樓揍人,這打人究竟是誰的意思,不言而喻。

顯而易見,趙南星這頓揍,白捱了,之前李成樑回京就揍過賤儒,多打幾次,大家也就習慣了。

趙南星不得人心,連士大夫階級都看不起他,王師援朝戡亂,堂堂正正,可這趙南星,以黷武罔民,棄社稷於危旌斥王師滅倭,如此遷闕之論,還自詡直臣風骨,連士大夫都無法認同了。

畢竟現在的大明,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還是天朝上國,跪習慣了,膝蓋生根的賤儒,還沒那麼多。

京師在歡天喜地的準備過年,而大明皇帝先後去了南海子看望了墩臺遠侯、海防巡檢的家眷;去北大營見了十王城宗親;在武英樓又發了一筆過年銀,不過京營銳卒也就每人一枚銀元,大概能買一百斤豬肉;去西山煤局、永生毛呢廠視察了過年防火事宜,接見了工匠們,詢問了王家屏推動的工會。

王家屏認爲工會要建立在全機械工坊,以及匠人普遍讀書明理的基礎上。

但這裡面又有一個悖論,那就是匠人的孩子讀了書,大部分都不願意讓孩子再在工坊了,能留下的少之又少,工坊的活兒很累也很重,不夠體面。

工會還是任重而道遠,道阻且艱,但工會已經有了實際性的進展,至少超額利潤分配都要張榜公告,錢具體花到了哪裡,都會公示,算是又走出了一小步。

臘月二十五,大明皇帝在皇極門,見了外官、耆老、百姓,近千名隨機挑選的各階層的百姓,被召集在了皇極門面聖,在皇極門左右廊,寫下了自己最關切的事兒。

廊廟陳民念,丹墀問政典。

自萬曆二年,張居正要稍復祖宗成法,讓皇帝見外官後,這個制度一直執行的很好,朱翊鈞作爲皇帝,從來沒有一天會缺席。

這一千多份奏疏,朱翊鈞都會挨個過目,在來年初六上班的時候,發到內閣處置。

當然,這個制度,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形式化,多數的奏疏都是歌功頌德的馬屁,或者是有人教他們,或者是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大部分的奏疏沒什麼意義,但只要有一本反映到了民間疾苦,就是制度勝利。

大明發展日新月異,一些個之前完全沒有預料的問題,困擾着百姓,比如因爲自由流徙導致的治安問題,一些個慣犯,四處流竄作案,因爲海捕公文的地域性,導致惡貫滿盈的惡犯,這邊犯罪,那邊偷偷藏匿。

丹墀問政,也算是漢代公車上書制度的延續,至少有個口子,能讓皇帝聽到萬民的聲音,哪怕是隻有一道縫兒。

下情上達,總是那麼的困難,朱翊鈞非常願意瞭解百姓的衣食住行,朝陽門外的民舍,不代表普遍性,朝陽門外的民舍,已經是一些鄉野百姓,朝思暮想的生活了,即便仍然十分的艱難。

“陛下,先生來了。”張宏從門外走了進來,俯首說道。

朱翊鈞放下了手中的硃筆,說道:“快請。”

“臣拜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張居正俯首見禮。

“免禮,坐坐坐,國朝已經休沐,先生怎麼突然來了?”朱翊鈞讓張宏泡了一杯好茶,有些奇怪的問道。

張居正看着分門別類整理好的奏疏,略微有些感慨,陛下過年也沒閒着。

朝廷已經休沐,除了值班的官署都已經休息了,但陛下還在處理着大堆大堆的奏疏,張居正端着手,略顯鄭重說道:“陛下還沒休息,臣不敢懈怠。”

“《尚書》有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陛下垂拱勤政,夜批玄霜,寒歲亦不輟萬機,乃國朝萬幸,然國勢非旦夕而成,還請陛下稍釋案牘之勞形。”

張居正以嚴苛聞於朝,但看着大過年也不肯休息的陛下,還是勸了兩句,要注意勞逸結合。

朱翊鈞笑着說道:“朕年輕,火力旺,再說閒着也是閒着,看幾本奏疏而已,不礙事。”

張居正見勸不動,反思了自己是不是在講筵的時候,有些用力過猛,可事已至此,已經沒什麼用了。

張居正放下了思慮,開口說道:“臣爲侯於趙奏疏而來,他的安邊六策,這第一策就是定規制以明職掌,這京堂農墾總局,直隸兵部而聽戶部調遣。置掌印總督大臣一員,臣推舉張學顏掌印總督。”

“一來張學顏自遼東入朝爲戶部尚書,對遼東事務極爲熟悉;二來,則是入朝九年,勾稽無錯;三來,王司徒年老力弱精力不濟,和臣私下溝通,打算致仕頤養了。”

這是兩件事,張學顏爲掌印總督大臣,除此之外,就是張學顏入閣之事。

“先生的意思是,內閣大臣,掌印總督遼東軍墾?”朱翊鈞稍微思忖了下,明白了張居正的打算。

按照侯於趙的規劃,本來是戶部侍郎作爲掌印總督大臣足矣,但張居正之前就覺得官秩太低,恐怕不妥,這越想越覺得不可,就帶雪來到了通和宮面聖面呈。

王國光年紀大了,帝國的賬房大先生,終於撐不太住,要離開他爲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不過好在,離開的時候,仍然是滿懷大明中興的希望。

“陛下,遼東墾荒四十五萬頃,按安邊六策,明年山西、北直隸、山東會有大量百姓流徙遼東,不期十年,遼東墾荒恐怕要過百萬頃,遼東土地肥沃,一年產糧,起碼能有大明總產糧的八分之一,甚至是更多,是不折不扣的糧倉。”

“茲事體大,不得不重視。”張居正說明了自己的理由,這掌印大臣,得是個大官,官小了不行。

北方普遍缺糧,如果能把遼東徹底開發出來,那不得了,北方缺糧便可以緩解許多,尤其是京師缺糧,不必從山西、陝西、甘肅、綏遠等乾旱地區取糧,甚至還能反哺。

緩解西北地區的普遍糧荒,大明萬曆維新,纔算是夯足了根基,才能走的更遠。

“先生思慮周全,的確,遼東茲事體大,確實需要閣臣掌印。”朱翊鈞認可了張居正的理由,東北豈止一百萬頃良田,又豈止大明八分之一的總產量,真的開發好了,東北千里沃野,能產五分之一的糧食,可以極大緩解北方糧荒問題。

張居正對侯於趙這本奏疏非常重視,他覺得這本奏疏可以和萬曆十五年的兩個最重要的新政並列,萬曆十五年確定日後要推行的新政很多,吏舉法、黃金故事、丁亥學制、世界明館、落日計劃等等。

這裡面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吏舉法和丁亥學制,而遼東農墾局,和前面兩件同樣重要。

還田令和一條鞭法是長遠目標,張居正覺得自己離世那天,能看到還田令和一條鞭法的深入推行,那也可以死而瞑目了。

一條鞭法仍然沉睡,因爲張居正發現,以大明龐大的體量,赤銅、白銀、黃金這些金屬貨幣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根本撐不起一條鞭法的運轉,只有黃金故事講好,一條鞭法纔能有推行的基礎。

張居正把這件事看的很重要,寧願冒着大雪,過年休沐也要和陛下深入談一談,明白陛下的真切想法,好推行政令,他需要明確的知道,陛下到底是爲了安撫寧遠侯回京,纔對遼東如此重視,還是真的非常看重遼東王化。

通過和陛下討論《安邊六策疏》,張居正明確的知道了陛下真的看重遼東王化。

“先生,這海外的種植園再多,也在海外,這遼東就在家門口,真的墾出來,能給大明留下五十年甚至是百年的遺澤了,入朝滅倭,朝鮮山多地少,倭國更是除了礦產,什麼都沒有,入朝作戰,還是爲了遼東太平。”朱翊鈞說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入朝滅倭真的大賺特賺的地方,不在朝鮮,不在倭國,而是在遼東千里沃土,大明現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已經有些餘力開墾遼東了。

家門口的地,再少也不嫌少,海外的地,再多,其實也不完全屬於大明,這也是朱翊鈞如此重視漢鄉鎮發展的原因,只有漢鄉鎮壯大起來,這些海外領地的漢人,才能紮下根來。

“陛下,今年歲入有點超出了預期。”張居正說起了這次入宮的第二件事,年底盤賬結束了,今年朝廷歲入超出預計的多。

張居正坐直了身子,將奏疏交給了陛下說道:“田賦折銀1700萬銀,比去年多了五十萬銀,比萬曆六年還少了50萬銀。”

“商稅及官廠、煤鐵煙專營、鈔關抽分和關稅等等,萬曆十五年的商稅,已經高達2300萬銀,商稅比例超過了60%,這其中增長最多的是菸草專營,從三十萬銀利潤,增加到了一百五十萬銀。”

預期其實只有三千八百萬銀的歲入,但是盤賬之後發現,只差兩萬銀,就達到4100萬銀了。

海貿在擴大,完全收歸國朝的關稅,隨着海貿的興盛累年增高,今年也就漲了不到四十萬銀,但菸草專營一項,就漲了一百二十萬銀。

這一百二十萬銀,就是超預期的大頭。

萬曆六年田賦折銀1800萬兩,這是萬曆年間田賦的最高峰,之後就一直維持在1600萬到1700萬銀之間,這些年,朝廷不僅沒有加農稅,反而在不斷的減免農稅,尤其是遇到了災年,更是如此。

按萬曆六年的標準嚴格督辦,現在的田賦大約能有兩千萬銀左右。

國朝有錢了,自然不會催逼過嚴,那就不會有催逼導致的內部矛盾激化,說到底,還是大明現在可以壓榨殖民地,減輕內部傾軋。

商稅增長的速度,遠超預期,尤其是菸草增收。

“這菸草,都當藥用。”張居正略顯有些無奈,這是道德和財政的兩難困境,明知道這是個害人的東西,但還是在出售,而且是官營。

因爲取菸葉的部位、時間不同,製造出了價格不等的數十種菸草,各種煙具,菸袋、菸斗等等器具,也是獲利頗豐。

這銀子賺的有些喪良心,但是朝廷不專營,有的是人做這個買賣。

菸草這東西,六成都是稅,如此重稅,依舊阻止不了菸草的暢銷。

“都是國朝的恩人。”朱翊鈞很清楚,張居正爲何無奈,他的道德讓他覺得這樣不好,但現實的財政,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減賦恤民德威並施,廣開利源本末俱理,理想很豐滿,現實比較骨感,朝廷要用錢的地方太多,就一個丁亥學制,不知道要多少銀子填進去,大明國朝還在修馳道,這隻能這樣了。

張居正不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更不崇尚道德崇高,他來通和宮,也不是遊說陛下禁菸草的,簡單感慨一下,感謝一下菸民對國朝財稅的貢獻。

除了菸草超預期獲利之外,就是爪哇的金雞納霜的超預期獲利。

這東西價格,即便是產量已經翻了一倍有餘,仍然和黃金等價,而且多地價格仍有所上漲,這年頭,瘧疾在南方極爲普遍,打擺子的時候,就是救命的神藥。

說起來這金雞納樹,在它的原產地秘魯長的不是那麼好,到了爪哇反而長勢旺盛,也是咄咄怪事。

金雞納樹的種子,還是葡王安東尼奧用種子換種子,走了總督夫人的關係,在萬曆五年換來的(745章)。

在秘魯的金雞納樹種植園,其實產量很低,到了爪哇反而如魚得水。

“所以說,需求遠大於供應,看得見,這奎寧的價格都會居高不下。”朱翊鈞也沒什麼好辦法,這年頭,他能做的就是讓總督府多種樹了。

賣笑的,根本賣不過賣藥的,賣藥確實賺錢。

張居正主和陛下討論大明稅賦結構的改變,在張居正看來,商稅比例進一步提高到七成以上,才能說國朝財稅真正健康了起來,如果佔到了九成以上,就可以討論農賦進一步減免之事了。

“倭國今年的米,比去年漲了四倍,已經八十文一斤了。”張居正說完正事,說起了倭國。

倭國米價騰飛,再次鬧得連大明京師都聽說了。

“大明米價幾何?”朱翊鈞問起了大明的糧價,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米價都有所區別,但大明的糧價總體趨於平穩。

馮保拿出了備忘錄,翻到了糧價的地方,遞給了陛下說道:“最貴的是松江府,一斤米價要五文每斤,南衙低一點是三文,北衙是五文錢兩斤。”

作爲陛下的內相,陛下有疑惑的時候,就要爲陛下解答。

“朝陽門外糧市口現在五文錢買得着兩斤米嗎?”朱翊鈞看着馮保的問道。

馮保平靜的說道:“早上宮人採買的時候,臣專門問了,現在朝陽門糧市口還降價了,這過年都囤好了年貨,賣不動,只能降一點。”

馮保不敢在糧食這件事上,欺騙皇帝,糧食產量,糧食價格,因爲陛下真的懂,而且陛下很關心糧價。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這倭國的米,三十倍到四十倍於大明,就沒有海商不顧禁令,鋌而走險,貨糧入倭嗎?”

“當然有。”張居正非常肯定的說道:“錢帛動人心,這些海商若是真的那麼遵紀守法,就不是海商了,但是糧食到倭國後,也賣不上價兒。”

“陛下,倭國臨海,太平洋暖流之下,倭國的氣候、降水還算不錯,糧食產量不是問題,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有人想讓糧價那麼貴。”

“大明商賈總不能在倭國開糧鋪,也是把糧食賣給倭國的買辦。”

“這些個買辦,從大明商賈手裡便宜買入,然後高價賣出,所獲厚利,都買了大明的奢侈之物,綾羅綢緞,茶瓷硯印。”

糧食價格高了,種地的農夫不見得會獲益,糧食價格低了,種地的農夫會損失巨大。

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是千年以來老祖宗的智慧,糧食貴了,先餓死的反而是農夫。

大明商賈發現運糧過去,無法獲得厚利,再加上國法禁令高懸,自然不願意做這種買賣了。

“這次的漲價,主要是讓倭國的平民承擔戰敗的代價。”張居正十分肯定的說道:“以前,大明也幹過。”

“庚戌之變,俺答入寇,京師糧價一日三漲,最高時一斤糧兩百文,就這還有價無市,保定糧價漲到了一百三十文。”

“台州府兵兇戰危時,整個浙江米價曾經漲到了四文每斤,台州府漲到了四十文。”

張居正不僅批評倭國,也批評了大明,大明在北虜入寇、東南倭患的時候,糧價出現了極大的波動,百姓苦不堪言。

米價就是戰爭的晴雨表,身在後方的平民,受限於有限的消息渠道,對前線戰爭是無法瞭解全貌的,戰報戰線無法瞭解,但物價,是身邊的事兒。

戰爭態勢如何,可以從米價上去反映,戰敗的代價,總是由平民去承擔,古今中外,莫概如是。

“等一下,先生你等一下,你說,台州府告急,浙江糧價漲到了四文一斤,那沒鬧倭患的時候呢?”朱翊鈞眉頭一皺詢問其中詳情。

張居正解釋道:“三文兩斤,戚帥守台州,倭寇退後,恢復到了三文兩斤。”

“也就是說,現在松江府的米價,比當年兵兇戰危的浙江米價,還要貴!”朱翊鈞抓住了重點,松江府的物價也太可怕了,一斤米要五文錢了。

戰爭威脅下的浙江,米價才還沒現在松江府米價高。

這不知道的人,還以爲松江府被倭寇襲擊了!

“浙江的四文一斤,維持了幾個月,松江府這個價格,維持兩年多了,今年怕是還要漲。”張居正小心的提醒陛下,松江府的物價高的非常穩定!

“松江府的糧價得降下來,最起碼不能再這麼漲了,再漲要餓死人了。”朱翊鈞做出了明確的指示,松江府作爲大明最自由的地方,萬曆維新的橋頭堡,無形的大手,比有形的大手對市場的影響力更強。

但是,糧食不能炒作,不能漲價,漲上去,會把百姓餓死的,就像是京師和遼東的煤一樣,別的可以炒上天,煤不行,煤價騰飛的結果,就是百姓凍死。

倭國是倭國,倭國糧價就是漲到一兩銀買一斤,朱翊鈞也懶得管,最好統統餓死,省的減丁了。

但松江府,朱翊鈞要管,要朝廷主動干預,調度糧食配給,讓物價維持在一個平穩上漲的趨勢中,才能保證經濟有足夠活力的同時,百姓不會被餓死。

其他的,朱翊鈞不打算管那麼多,行政力量的過分干涉,反而不利於市場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無形和有形的大手,就像是陰陽兩儀,完全交給無形的大手,那是朝廷推卸責任的做法,完全依賴於有形的大手,畸形、臃腫、僵化接踵而至,也無法長久。

朝廷要起到主導作用,主體經濟和引導市場。

張居正談到了賦稅,進而談到了糧價,主要是說和倭國就礦權談判的問題,高啓愚要在年後離開大明出使倭國,究竟多拿多少,需要畫一條線來作爲參考,倭國局勢越不妙,大明能拿到的東西就越多。

“那個陛下,寧遠侯把趙南星給打了。”張居正說完了正事,說起了李成樑。

朱翊鈞笑着說道:“打就打了唄,朕讓寧遠侯打的,騙朕廷杖,他想都別想!怎麼了?趙南星又幹什麼了?”

很多讀書人故意發表一些逆天的言論,也不是真的不知道真實情況,就是故意騙廷杖,或者說騙朝廷的威罰。

只要被朝廷限制,立刻就以一副受害者模樣,大叫着‘我說對了,戳到了朝廷的痛腳’爲榮,反而會聚集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跟着起鬨,弄得一地雞毛,雞犬不寧。

朱翊鈞不打廷杖,要打就是往死裡打,李開芳除外,李開芳那是稀缺人才。

李成樑作爲武夫,做這種事,就剛剛好。

“他去順天府衙門報案了。”張居正略顯無奈的說道:“這寧遠侯是武勳,要走八辟,順天府衙門不給辦,讓趙南星到北鎮撫司衙門報案,這事兒不歸他們管。”

要走八辟的宗親、文臣武將,都是北鎮撫司辦,所以趙南星跑去順天府衙門報案喊冤也沒用。

“這樣吧,讓寧遠侯賠他一文錢的湯藥錢好了。”朱翊鈞眼珠子一轉,出了個好主意。

羞辱,巨大的羞辱。

用一文錢羞辱趙南星,本來趙南星是討公道,不在乎錢,讀書人太在乎銅臭味兒,會被嘲諷道德滑坡。

在傳統儒學的價值體系裡,對讀書人道德要求是重義輕利,一文錢這個數兒,就是羞辱了趙南星兩次。

張居正額頭青筋跳了一下,他沒記得自己講筵的時候,教過這種折煞人的方式,這不是他教的,肯定是馮保教的了。

肯定是了,宦官整人,總是很有一套!

“他要是不堪其辱,可以自縊,朕敬佩他是個漢子,再給他官葬!”朱翊鈞十分確信的說道:“捨得一身剮,能把皇帝拉下馬!他有膽子就自縊,學那浙江巡撫朱紈,自殺明志,朕就佩服他志向高遠,朕就給他低頭認錯。”

“他敢嗎?”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卑鄙的人總是依靠着自己的卑鄙,處處佔到便宜,甚至能佔到輿論的高點上,對他人指指點點,高尚的人,卻因爲自己的高尚,只能把高尚寫在自己的墓碑上。

朱翊鈞對朱紈的事兒,非常非常在意,如此這般求榮得辱,天下誰還爲他這個皇帝,出生入死?

“他不敢,要是有這個膽子,也不是賤儒了。”張居正非常確切地說道,他要是敢,就不至於淪落如此了。

大明也有批評家,林輔成甚至觸怒了皇帝被流放到了南洋考察種植園經濟;李贄作爲批評家,批評的內容言之有物,大明皇帝甚至還會摘抄幾篇發到邸報上,讓天下臣工引以爲戒;

但趙南星不是,他不敢把問題剖析的太清楚、太明白,因爲會得罪他不敢得罪的人、得罪給他錢的人。

他甚至不敢太胡鬧,明知道是皇帝讓李成樑這個黑手套動手,但是趙南星不敢到皇極門伏闕,因爲他知道去了必死無疑。

張居正的判斷沒錯,趙南星甚至沒敢到北鎮撫司報案,他知道只會換來更大的屈辱。

趙南星選擇了忍氣吞聲,等過完年回江南,繼續講學。

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874章 還有沒有天理了!還有沒有王法了!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七十五章 天下之事,有常有變 君子處事,有經有權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慾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866章 還田令的喪鐘,爲誰而鳴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393章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第523章 北極玄靈蕩魔南極赤炎廣利洪聖天尊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推薦一本書:《哥哥我要招安大宋》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七十五章 天下之事,有常有變 君子處事,有經有權第968章 此方便門一開,萬門皆開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手縛二雞之力的書生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1002章 守住這萬家燈火明第一百零九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777章 特別貿易許可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833章 利潤就是朘剝,朘剝就是利潤第938章 每一次的選擇,都有意義第825章 日後的大明,不感謝陛下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818章 長檄布威滄海靖,倭廷矚目碧濤驚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692章 隨時準備三堂會審伽利略第二十五章 國覆,萬民爲種奴之禍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795章 你不能只在陛下在的時候,才反對我!第986章 我參與 我監督 我修改第841章 大明初行鈔法第718章 陛下,急報!順天府陷落!第980章 文明需要連續存在第568章 大明在倭國的廠衛在倭京都地檢特搜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957章 不立正神,邪祟自生第649章 兵發杭州府,誅殺吳善言!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769章 不送人事,連唐僧都取不到真經第485章 到底是誰帶壞了陛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381章 君子之惡,小惡爲大惡第905章 富者居華堂,錦衣瓊筵;貧者棲陋巷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第678章 一體拿問坐罪,以謀逆論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968章 此方便門一開,萬門皆開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進步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596章 嚴刑峻法,這個惡人朕做了第346章 去奢崇儉,誠乃救時要務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681章 反對的聲浪太大的話,就讓他們去挖煤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548章 《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務正業第818章 長檄布威滄海靖,倭廷矚目碧濤驚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四十二章 對小皇帝的考成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758章 殺花郎,勝利轉進!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634章 都是大明皇帝慣的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973章 窮民苦力,對朝廷真的還重要嗎?第392章 我朱翊鏐該有的命運,就是享樂!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728章 戚繼光,你爲何不篡位!第1002章 守住這萬家燈火明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901章 護民彰聖德,興農顯奇功第412章 人與人的悲歡喜樂,並不相通第727章 你不是知錯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第991章 天地一烘爐,物慾火中舞第729章 賤儒的意思是,朕也行賄?
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874章 還有沒有天理了!還有沒有王法了!第686章 想讓朕吃迴旋鏢?沒門!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七十五章 天下之事,有常有變 君子處事,有經有權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慾失,人不衣食,君臣息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866章 還田令的喪鐘,爲誰而鳴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393章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第523章 北極玄靈蕩魔南極赤炎廣利洪聖天尊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推薦一本書:《哥哥我要招安大宋》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七十五章 天下之事,有常有變 君子處事,有經有權第968章 此方便門一開,萬門皆開第599章 天子,孤家寡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手縛二雞之力的書生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1002章 守住這萬家燈火明第一百零九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777章 特別貿易許可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833章 利潤就是朘剝,朘剝就是利潤第938章 每一次的選擇,都有意義第825章 日後的大明,不感謝陛下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818章 長檄布威滄海靖,倭廷矚目碧濤驚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692章 隨時準備三堂會審伽利略第二十五章 國覆,萬民爲種奴之禍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795章 你不能只在陛下在的時候,才反對我!第986章 我參與 我監督 我修改第841章 大明初行鈔法第718章 陛下,急報!順天府陷落!第980章 文明需要連續存在第568章 大明在倭國的廠衛在倭京都地檢特搜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957章 不立正神,邪祟自生第649章 兵發杭州府,誅殺吳善言!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769章 不送人事,連唐僧都取不到真經第485章 到底是誰帶壞了陛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381章 君子之惡,小惡爲大惡第905章 富者居華堂,錦衣瓊筵;貧者棲陋巷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第678章 一體拿問坐罪,以謀逆論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968章 此方便門一開,萬門皆開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899章 諸惡皆非惡,公義非人心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進步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596章 嚴刑峻法,這個惡人朕做了第346章 去奢崇儉,誠乃救時要務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681章 反對的聲浪太大的話,就讓他們去挖煤第464章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推廣海外寶鈔第548章 《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務正業第818章 長檄布威滄海靖,倭廷矚目碧濤驚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四十二章 對小皇帝的考成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758章 殺花郎,勝利轉進!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634章 都是大明皇帝慣的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973章 窮民苦力,對朝廷真的還重要嗎?第392章 我朱翊鏐該有的命運,就是享樂!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908章 豪右尚困於權鬥,黔首何堪於苛政第728章 戚繼光,你爲何不篡位!第1002章 守住這萬家燈火明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901章 護民彰聖德,興農顯奇功第412章 人與人的悲歡喜樂,並不相通第727章 你不是知錯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第991章 天地一烘爐,物慾火中舞第729章 賤儒的意思是,朕也行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