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

對於皇帝命自己接替吳阿衡督師薊遼的用意,洪承疇心裡自然是非常清楚:整肅遼東將門、分化瓦解關寧軍、減少遼餉支出,爲將來攻滅建州做準備。

洪承疇以文官之身統兵十年,和無數的大明軍將打過交道,對如何駕馭這幫粗漢已是頗有心得。

在他的眼中,大明的武將可大致分爲幾類。

第一類是忠於皇帝和朝廷、從不違抗上令、不以手下之卒爲私兵的忠直將領,如曹文昭、曹變蛟、白光恩、艾萬年等人,這類將領也是他最爲器重和賞識的,但數量過於稀少。

第二類是人數最多的一種,對上令大都遵從,但會趁機提出相應的要求以爭取私利,比如索要官職、錢糧、兵刃鎧甲等物,用以擴充自己的實力;這類將領以賀人龍、左良玉、楊國柱等人爲代表,洪承疇自信能約束得住他們。

第三類就是遼東祖大壽這類的將領了,他們用朝廷的錢糧豢養自傢俬兵,視皇帝與朝廷如無物,一心只顧私利,雖然也會與建奴相抗,但這類舉動更多的是想維持大明與建州之間的平衡,以便自己能從中獲取更多長遠的利益。

對祖大壽這類置國家大義與不顧的軍閥,老謀深算的洪承疇,一時半會也想不出好的辦法來對付他們,到任薊遼後也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再拿出相應的方案。

乾清宮中,大禮參拜賜座後,朱由檢帶着略微複雜的心情打量着坐在錦墩上的洪亨九。

對這位歷史上被列入貳臣傳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朱由檢心中沒有見到盧象升與孫傳庭時的那種親切感,心裡更多的是一種上下級之間的淡然。

雖然知道歷史上洪承疇的投降屬於一種無奈的保命行爲,自己可以理解,但潛意識裡卻始終無法接受這種背叛大明的行徑。

朱由檢知道,不該拿未曾發生的事情去否定一個人的一切。十年來,洪承疇爲剿賊安民做出了巨大貢獻,若是沒有他左支右絀、四處救火,大明早就亡了。現在只能暗中說服自己,拿他當一個功臣對待。

“洪卿,朕沒記錯的話,這是朕登基十年來,朕與卿君臣之間第一次見面吧?洪卿享譽大明朝堂,朕與卿雖素未謀面,但卻神交已久;洪卿多年來爲大明江山立下的汗馬功勞朕始終牢記在心!卿即將遠赴薊遼上任,朕望卿勇於任事,再建新功!朕定會以重賞酬之!”

朱由檢溫言道。

洪承疇於萬曆年間四十四年中試,天啓二年便已離開京城赴任浙江提學一職;崇禎元年,洪承疇已調任陝西督糧道,此後便一直在陝西、延綏等地方擔任要職,直到今天君臣二人方得相見。

“臣豈敢勞聖上掛念!臣雖多年奔波於西北之地,但卻建功甚微,實是無顏得聖上誇讚!此去薊遼,雖前程艱難,但臣亦會盡己所能以解國事之難,使我皇心安!”

洪承疇起身施禮,語氣恭謹的回道。

十年來面臨過無數艱難險境的洪承疇雖是初次面聖,但並未如其他人那般因爲得見天顏而膽怯緊張,言行舉止始終是從容不迫,顯示出與衆不同的名臣風範。

“洪卿不必過謙,卿之功勞朕自是心中有數;此去薊遼,卿應識朕意,現下境內既已安靖之際,建州之患便已成必解之題。遼東養虎久亦,若再任其坐大,勢必爲其反噬!而欲除此疾,必先安遼東;前任遼督尸位素餐,坐視邊事糜爛,實庸才也!卿智謀深遠、才具過人,廣受朝臣讚譽,故此朕遂遣卿接任;朕想知卿對遼東之事有何見解?”

“臣不敢當聖上之贊!臣自接旨之日起,於閒暇時常思之:欲平滅建州跳梁,遼東便爲取勝之匙,而遼東官軍無視朝廷軍令之舉須得改變!寧錦之兵食朝廷之祿,其當爲大明之卒,而非一家一姓之私兵!臣觀寧錦大軍上下,只知祖、吳而不知聖上,此孰不可忍也!但祖、吳兩家於遼東經營日久,其軍中勢力盤根錯節,欲解此疾何其難也!臣苦思良久,覺唯有先分化其心、以利誘之、以重兵迫之,數管齊下後方能見效!”

洪承疇神態從容的侃侃而談,表面上看似智珠在握,其實內心卻是沒有絲毫的把握。

據遼東上報的官軍士卒人數來看,寧錦一線有官軍二十萬人;但洪承疇推測,實際也就在十五萬上下,而這十幾萬人的官軍中,最能打的也就一成左右,而且這萬餘人還被分散到了數十個將領的名下,成爲這些將領的家丁。

寧錦官軍中比較能打的就是祖寬、吳三桂、李重進等人,這三人的手下各自有一千到兩千人不等。奉調內地剿賊時,這幾人手下的馬隊表現還是不錯的。其餘的將領手下也就幾百個裝備齊全、比較善戰的家丁。

朝廷每年下撥的數百萬糧餉大都被這些將領剋扣下來,在滿足自己的私慾的同時,再用來厚養自己的家丁,而其餘的十幾萬士卒能拿到手的糧餉少的可憐。

“洪卿可有具體謀劃?此等大事非是坐而論道,須得有先後策略方可,否則亦是難行!”

朱由檢追問道。

洪承疇的言語聽起來簡單,但實施起來必須有完整的計劃。關寧軍上下如鐵板一塊,分化哪有那麼容易。

“臣於陝北剿賊時,廣寧副總兵吳某曾於臣帳下聽令近兩年;其人英姿挺拔、遇敵戰時往往率先衝陣,極爲勇猛;臣嘗探其心意,觀其言行,其頗有忠君報效之心,且其人好名之心甚重。現聖上既有神來之筆,將吳家父子移鎮薊州,隔絕祖、吳,使之交通不便,臣便欲從吳家着手,致兩家心生齟齬;此策尚需聖上以名利誘之,如何取捨臣恭請聖斷!”

歷史上的吳三桂即便是在大明江山搖搖欲墜之際也並無降清之意。

崇禎十五年,祖大壽在困守錦州一年後糧盡而降,吳三桂時任廣寧總兵,提督關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外甥吳三桂,吳三桂直接回信拒絕。其最後在皇帝自盡殉國、內外交迫下被迫降清,其實也屬無奈之舉,但由於很多原因導致了在歷史上遺臭萬年。

朱由檢對吳三桂的態度就如對洪承疇一樣,雖然心理上感到不舒服,但理智卻告訴他,二人都是大明有數的英才,只是在命運的車輪驅動下,最後都落的一身罵名。

洪承疇的策略不能說不可行,但難度相當大,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朱由檢也知道,若是連洪承疇這種牛人都沒有好辦法,那其他人也就那樣了。

“洪卿儘管放手施爲便好,盡人事聽天命,是何結局且看着吧!名利人皆愛之,只要有功於社稷者,朕不吝升賞,位極人臣,甚至侯伯之位亦不是不可!洪卿謹記!”

朱由檢慨然道。

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三百六十章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
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三百六十章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六百三十九章 這回忍了,下回呢?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