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

“去!叫些包衣來拆掉拒馬!多叫一些!”

阿巴泰觀望着數百步外明軍設置的拒馬陣,以及後面一長溜的炮臺,心感焦躁之下,眉頭緊緊地皺了起來。

他與明軍交手十餘年,大小戰鬥參加過百餘次,但卻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陣勢。

之前在關外與大小股數量不等的明軍野戰時,明軍不光是戰力孱弱,而且腦子也沒現在這樣靈光,從來都是呆呆傻傻地結陣與八旗兵接戰,然後被八旗重甲步卒打破陣型,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可眼下的明軍不僅是戰力精強無比,各種奇奇怪怪的法子也是層出不窮,這使得習慣了在傳統打法中輕易取勝地八旗上下感到極度不適應。

明軍花樣百出的防禦工事已經超越了八旗上下的認知範圍。

而這些工事都是朱由檢總結後世的經驗之後,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灌輸給了兵部的幾名堂官。

這種遠中近各級火力立體打擊的方式的確是超越了這個時代,猶如黑夜中點亮的一盞明燈,讓原本一直拘泥於傳統作戰方式的兵部官員眼前光明一片。

在對皇帝的創意和理念感到無比驚豔的同時,楊嗣昌等人率先在京城附近的勇衛營、秦軍、白桿兵等幾隻兵馬中展開了小規模的試驗。

在反覆模擬了八旗可能採取的各種破解方法後,上至兵部堂官、統兵大將,下至各軍的低級將官一致認爲,採用這種等同於將城防戰移植到野戰中的方式與建奴交手,依照現在建奴手中的兵器和兵種配備,就算最後能打破明軍的工事,那付出的代價也必將是他們難以承受的。

包括楊嗣昌、孫傳庭、秦良玉等人在內的所有知情者們,都對皇帝的這種神來之筆讚歎不已。

不管是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談論時,皇帝這番能夠改變戰爭走勢的巧思讓大家驚爲天授,個人心中的敬畏之情也是油然而生。

在他們看來,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皇帝能夠琢磨出這種前無古人的作戰方式,除了天授之外,根本沒有任何道理能夠解釋的清楚。

之後兵部立刻行文給關外的勇衛營、京營以及秦軍等各部守軍,詳細講述了這種立體作戰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並且專門繪製了詳圖供各軍的統兵大將借鑑。

於是,這纔有了秦軍張遠部以少敵多、在利用工事大量殺傷建奴後從容退卻的典型戰例。

對於阿巴泰乃至嶽託、多爾袞等衆多八旗高層將帥來講,這種從未見過的新生事物的確讓人撓頭不已,一時之間根本想不出好的方法加以應對。

既然如此,那就一力降十會好了,反正有的是人命往裡填。

大半個時辰過後,三千名包衣被從後營調派了過來,很多人都手持着巨斧大鋸繩索等物,準備對明軍的拒馬陣予以強行拆除。

面對着數百步外的人山人海,兩千名白桿兵步卒以及一千名弓弩手好整以暇的坐在地上歇息等候着,好像不是來參戰,而是來觀光一樣。

幾座正對趕來的包衣們的炮臺上,炮手和裝填手們有的在檢查大炮的準備工作,有的則是對着對面密集的人羣指指點點,有的炮手甚至身子斜倚在炮膛上四處打量着什麼,混未將聚集成堆的敵人放在眼中。

作爲最早演練這種防禦陣型的秦軍和白桿兵,都對己方的防線有着無比的信心,看着那些同爲漢人面孔的包衣們即將前來送死,士卒們心裡並沒有任何的憐憫之情。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成爲了建奴的奴才,現在卻是在敵方陣營中效力,這種人死不足惜。

知道明軍火炮厲害的清軍將三千名包衣分作數組,以減少彈丸對密集目標的殺傷。

這些包衣每組大約有五六百人之數,各組包衣由日常管束他們的頭領帶隊,每一組包衣身後都有數十名持弓拿刀的騎兵督陣,以便在包衣們遭到炮火打擊逃跑時進行鎮壓。

隨着清軍的一聲聲呵斥,已經看到明軍大炮的包衣們帶着滿腔的恐懼之情向拒馬陣行來。

“裝填彈藥!”

幾座正對包衣們的炮臺上,主炮手不約而同的下達了命令,隨後裝填手們開始迅速忙碌起來。

炮手手持火鉗手柄,將火鉗放入另一側燃燒的火盆中,不一會的功夫,火鉗的一端就泛起了暗紅色。

“Duang”的巨響聲中,一門佛郎機率先打響,大股的硝煙升騰而起,隨即便被帶着暖意的南風吹散。

一斤重的彈丸劃出一道美妙的弧線,向快要靠近拒馬的一組包衣飛了過去。

緊接着,連續的巨響中,幾門佛郎機炮也先後擊發。

相鄰的幾座炮臺上,炮手和裝填手們合力挪動炮車,從側翼將炮口對準了蜂擁而至的包衣。

聽到炮聲響起,沒等包衣們擡眼望去,幾枚彈丸就狠狠地砸在了密密麻麻的人羣之中,落地後連續彈跳的彈丸瞬間便在人堆裡犁出幾道血路。

頓時,慘叫哀嚎聲響成一片,殘肢斷臂伴隨着大量噴涌的鮮血,很快就讓幾片地面上狼藉一片。

這種令人恐怖的場面和嚎叫聲響徹四方,沒有被擊中的包衣們不由自主的發出了絕望的喊叫,相互之間推搡躲避,都想趕緊逃離彈丸落下的地方。

這離着拒馬還有十餘步的距離呢,幾組包衣們已經是亂成了一團。

就在此時,裝填發射速度極快的佛郎機炮再次接連打響,高速掠來的彈丸又一次在人羣中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

被分作幾組的包衣們在遭受了三次彈丸的洗劫之後,再也承受不住這種血腥場面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恐懼感,衆人哭喊着、驚叫着,紛紛扔下手中的工具後鬨堂大散。

負責督陣的清軍一聲不吭,拿刀的催動坐騎上前劈頭就砍,持弓的張弓搭箭,將逃的最快的包衣射翻在地。

瞬息之間百餘名包衣或者人頭落地,或者中箭斃命,剩餘的包衣驚恐之下全哦度站在當地不敢再動。

“貝勒爺有令!拆了拒馬每人賞銀五十兩、糧食兩石!頭功前十名擡旗!戰死者十兩燒埋銀子!後退者斬!”

在阿巴泰的吩咐下,幾名護衛打馬馳向數組包衣人羣,高聲大喊着將賞格開了出來。

自古財帛動人心,何況是如此豐厚的鉅額賞賜。

“往前是死、後退也是死!大夥兒拼了吧!說不得回去就能成了老爺!”

“中!中!大不了是個死!俺們就豁出去了!十兩銀子買條命,值了!”

“炮子一次只能打幾個人!還真能打得着咱們不成!拼了!”

幾名鐵桿包衣頭領趁機叫嚷起來。

果然,在這幾人的煽動下,數千名包衣終於迸發出了久違的血性,紛紛撿起丟在地上的斧頭大鋸,吶喊着再次衝向拒馬陣。

遺憾的是,他們的血性沒用在擄掠欺壓自己的人身上。

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被害者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

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爲自己的安危。

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或者正義的一方當成了敵人。

這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羣的典型症狀。

多年來被八旗從大明境內擄掠去的上百萬漢人,就是這個症候羣的病人,一羣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既可憐又可恨的愚者。

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四章 洪承疇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二章 駱養性
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四章 洪承疇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懷德的土著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二章 駱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