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

乾清宮裡,朱由檢正在手拿一張硬紙片細細觀瞧。

這張紙片的材質與四海商行的銀票一樣,都是在質量上乘的桑皮紙裡添加了一些其他材料,所以使得質地既有韌性又有硬度,只要不是用水浸泡,就能在較長時間內使用。

這是大明第一代身份證明,它將會取代使用幾百年的路引憑條,成爲大明最新的身份憑證。

在這張紙片的正面第一行最上端,印有“大明公民身份證”的字樣,然後下面便是持證人個人身份信息介紹,比如姓名、性別、籍貫、年齡、形貌特徵等,其規格和式樣與後世的身份證基本一樣。

身份證的背面則是這樣的一段文字:凡持此證者皆爲大明公民,自當遵從大明各項律法章程,自覺維護大明之社會穩定,不得參與任何針對危急大明社會穩定基礎之事。

大明朝廷有義務保護持證人人身及財產之安全,爲持證人提供公平公正之生產生活環境。

凡持證人自覺有遭不公之待遇,皆可往各級官府申訴,各級官府上下相關人等,皆應爲申訴者提供合理之詮釋,否則以瀆職論處。

凡持證人於大明境外遭遇不平之遇,造成人身及財產損失者,若其境遇實屬冤屈,大明朝廷將會動用一切之措施,爲其討還公道。

上述所謂之措施,包括使用武力。

大明皇帝陛下欽此。

爲了更好地促成大明上下國家概念的形成,更加廣泛地激發起大明所有人的愛國情懷,朱由檢想到了這一舉措,此舉在內閣中也引發了不小地爭議,但最終朱由檢還是以強硬地姿態讓閣臣們通過了這一提議。

至此,大明終於不再是以朝代的形式出現在歷史長河中,而是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屹立在天地之間。

這種身份證將會先行頒發給常年往來於大明各地的行商、舉子生員等人使用,之後再逐漸向民間擴散,直至符合條件的所有人都能領取到。

第一代身份證除了激發所有人的國家概念和情懷外,還有一件更主要的功能,那就是替代路引、信票、憑條等比較繁瑣的手續和證明,簡化普通人的出行限制,調動起人口流動的積極性。

太祖出身貧賤之家,要說見識,那是真沒有太多,作爲農戶出身的他,最不喜歡的便是商人,更別提什麼發展市場經濟了。

他老人家深知流民太多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有多大,所以他最怕天下人舍家撇業地四處流動。

太祖認爲,老百姓跑來跑去,一是不好管理,二是容易出亂子。

要是大明的老百姓美食都出來瞎逛遊,說不定在有心人的蠱惑下,就能嘯聚山林、扯旗造反,嚴重威脅到老朱家的大好江山。

太祖登基之後,最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將老百姓限制在自己家裡,不讓他們遷徙流動,一個個都老老實實在家種地納稅便好。

於是乎,大明的路引制度很快便出臺了。

路引制度是與大明律掛鉤的。

你想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辦事嗎?可以,先去衙門說明理由。

如果理由正當,官員可能會批准,讓你登記備案,發給你一張用雕版印刷或者手工填寫的路引,上面蓋着大印,寫着你的名字、年齡、籍貫、相貌,以及你要去的地方和攜帶的物品。

有了這張路引,你纔可以去百里以外旅遊、經商、求學、探親;沒有這張路引,一經官府查出,輕則打屁股,重則砍頭。

路引的格式是這樣的:“某縣某都某裡某人,爲告給路引事,因往某處買賣(或探親、求學、遠遊),恐沿途經過關津把隘去處有所阻隔,理合告給路引,庶免留難,爲此給引。”

路引一般是長方形,橫窄豎長,寬約半尺,長約一尺,用白棉紙豎排印刷,四角和左側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地方官填寫文字和鈐蓋大印。

商旅出行,將路引小心翼翼地摺疊起來,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

沿途穿城過關時,會有兵丁盤查;晚上住宿客店,也會有巡捕抽查。

路引在手,萬事皆休;路引若丟,那趕緊向基層官吏行賄,興許人家會放你一馬,否則按照律法嚴辦,小命得丟掉半條。

“凡無文引,私度關津者杖八十,若關不由門,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守把之人,知而故縱者,同罪。……若有文引,冒名度關津者,杖八十,守把之人知情,與同罪。”

要說在亂世剛剛結束之後,路引制度還多少能說得過去,但放在商業活動日趨頻繁的現下,這種制度已經很明顯地限制了社會的發展,並且在實施過程中,也讓許多冤屈和黑幕尋找到了寄生的土壤。

一個國家想要大步向前,人員的流動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路引制度的實施,雖然的確讓犯罪率大幅降低,但同時也使得整個社會因此而處於半停滯的狀態,極大的阻礙了國家前行的步伐,也讓各種文明之間的碰撞缺少了相應的契機。

身份證的出現讓路引制度成爲了過去,自頒發之日起,大明境內將不再限制人員流動。

從此之後,不管你是商賈行人,還是生員百姓,只要持有此證,遇到有司檢查時便可以以此證明自己的合法身份,並可以在大明境內任意停留與留居。

其實以千百年來形成的家鄉概念來說,就算人人有了身份證,天下人也很難做到舉家搬遷的現象。

中國人對故鄉的依戀是根深蒂固的。

除非迫不得已,否則的話,絕大數人寧肯吃糠咽菜,也絕不會去他鄉享受錦衣玉食。

故土難離,故鄉的一切是很難割捨的。

內閣已經行文天下將路引廢除,只要有身份證,官府將不會再對個人發出,從哪來、到哪去、去幹啥的靈魂三問。

有了銀票的先例,身份證的印製過程倒也不難,個人只要需要,都可以到當地免費官府辦理。

身份證上的所有內容如同後世的填空題,包括背面的那段話,都已經全部印製妥當,官府中的書吏只需要提筆填寫相關內容即可。

希望這一微小的改變,能夠讓大明未來的道路更加寬廣吧。

就在朱由檢陷入沉思的時候,馬尼拉的捷報呈送進宮。

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八十章 困難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四十章 大戰4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
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八十章 困難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四十章 大戰4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