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

於崇禎十年建起的明軍輜重營地佔地寬滿,除了東面和南面有山海的天然屏障外,北面和西面都是就地取材,用粗大結實地松木建起了高達七八尺的木柵,兩座兩丈高的望塔也分別矗立在了西、北方木柵後十步左右的距離。

不同於一般營寨望塔的是,這兩座塔基用磚石壘就的望塔頂端平臺十分寬大結實,各自安放着兩門五百斤重的佛郎機炮,平臺上的角落裡堆放着火藥幾種彈丸,幾名明軍炮手或是眺望遠方,或是安靜地坐地閒談,等候着即將到來的大戰。

營地內除了散落着十餘座存放糧草物資的倉房以外,供上萬民夫歇息居住的一排排木屋將整個營地內部遮蔽的嚴嚴實實。

從外面看去,這座營地與平常的沒有什麼區別,僅有數量不多的明軍士卒在裡面四處巡邏,但在營地內東南方位無法探查到的開闊地上,一排排整齊地營帳已經立了起來,除了一隊隊沿着營帳之間通道巡邏的士卒以外,五千餘名勇衛營將官士卒均是在自己帳中靜坐,等候上官發出的軍令。

這隻由總兵孫應元親率的勇衛營剩餘人馬,在得到關外傳來的清軍正在向義州集結的軍情後,便奉朱由檢之命拔營出關,並於清軍開始挖壕圍困鬆錦時抵達了此地。

這五千餘人的隊伍就是組建已久的車營。

整個車營由兩百八十輛偏廂車組成,每車配備三百斤小型佛郎機一門、馭手一人、炮手三人、銃手四人、刀盾手五人、長槍手五人。

整車以犍牛爲動力,臨戰時犍牛用麻布遮蔽雙目,雙耳塞上棉花團,以防止受到驚嚇導致車輛失控。

之後車輛橫向擺開,以帶缺口的偏廂朝向前陣,佛郎機炮由缺口處向外射擊,而銃手則立於佛郎機兩側射擊。

刀盾手和長槍手負責在敵軍突破火力打擊後的近身肉搏,保護炮手和銃手的安全。

雖然已經組建並訓練了一年有餘,士卒們的配合已經相當的默契。

而炮手和銃手因爲身處平臺的關係,心裡的安全感有了巨大的保障,所以射速比排成方陣的銃手要快上不少,有些銃手已經能達到在不到兩百息內三發的水準。

這在過去火銃繁瑣的裝填發射流程中已經是很快的速度了。

朱由檢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心理上還是小小地失落了一把。

因爲這比他期待中按後世的計時算法滿了不少。

他本來很希望一分鐘兩發的強軍,但在燧發火銃普及之前,這種想法純粹是奢望。

畢懋康研製的燧發銃因爲受制於原材料的關係,無法解決啞火率過高的關係,所以暫時無法大規模的普及,只能做了少量的短銃配發給了軍隊中的夜不收,以及錦衣衛中高級將官和緹騎使用。

孫應元這次率部前來的目的就是:把握住時機,充分利用火器的優勢,給清軍造成最大程度的殺傷。

雖然清軍已經幾次與勇衛營交過手,對明軍的火器已經有了防備和警惕,但車營的火力勝過普通銃手數倍,只要清軍仍然採取從前的打法,那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一場揮之不去的夢魘。

負責守衛輜重營地的五千名秦軍將營盤分作兩處,一處位於輜重營地北門數百步外的方向,另一處在相距不遠地西門立下了營寨。

兩處營盤同樣都是用圓木四面爲柵,開設營門兩處,其中北門營地住有三千人,由副總兵張遠親率,西門營盤的兩千人則是由遊擊賀守道負責指揮防守。

由於這部分秦軍兵力過於單薄,而來襲的清軍會是秦軍的數倍,在沒有接到兵部明確指令的情況下,張遠下令,全軍沒有命令不得出營與敵野戰,以全力防守爲主。

由於這兩座軍營卡在清軍進攻輜重營地的要害上,清軍若是想繞過去直接攻打後面的輜重營,側後方就會遭受到明軍火力的打擊,所以這兩處營寨成了清軍首先要拔除的兩顆釘子。

因爲這兩處營寨的四個角上都分別建有一座炮臺,上面都配有射程數百步的佛郎機炮,沒有任何軍隊敢冒着被火炮隨意轟擊的風險去攻打別處。

崇禎十一年二月初十巳時許,越來越多清軍探馬身影的出現在了鎮遠堡以及秦軍營盤周邊,有些膽大的蒙八旗韃子哨探甚至穿過秦軍的兩座營盤之間的開闊地,直接抵近了輜重營木柵外四處觀瞧。

而明軍對清軍的舉動毫不理睬,任由韃子哨探炫耀馬術、四處探查。

隨着日頭升到頭頂時,遠處塵煙四起,大股馬隊踩踏地面發出的巨大轟鳴聲響徹原野,各色各樣的旗幟在塵煙中若隱若現。

接近正午時分,六千餘蒙八旗騎兵以及兩千名兩紅旗的騎兵,在繞餘貝勒阿巴泰的率領下進抵鎮遠堡以東的秦軍營盤數裡之外。

清軍各路哨探不斷飛馬趕至阿巴泰的坐騎前,將探查到的各種情報逐一向阿巴泰做了稟報,隨後在阿巴泰的大聲命令中,圍繞在他身邊的清軍將領們紛紛接令而去。

隨着一道道軍令的傳下,一隊隊的騎兵奔向各方,清軍大隊除了少量遊騎散到周圍警戒之外,其餘騎兵紛紛下馬。蒙古騎兵和八旗騎兵們,或是從戰馬的兜囊中拿出豆料給戰馬餵食,或是三五成羣的就地歇息等候主子的下一步指令。

下午未時許,北方傳來了隱隱約約的嘈雜聲,隨着距離的拉近,這種嘈雜變成了吵嚷叫罵聲。

在大隊清軍的監護下,三萬名穿着破衣爛衫的漢人包衣或是推車或是挑擔,裝載着大批的糧草輜重亂哄哄地趕了過來。

隨後,在一陣陣的號角聲中,各旗的包衣頭目們呵斥打罵着,帶着手下空手而來的包衣們向各色認旗下聚攏,待清點人數之後,在認旗的引領下向,扛着鐵杴鋤頭圓木等各種各樣的工具器材四散而去。

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根據事先勘察好的地形,在劃分好的區域設立營寨,以供八旗清軍紮營。

在一片熱鬧喧囂的場景中,到了申時左右,分散在四處的十餘個清軍大營紛紛立了起來,天剛擦黑時,一隊隊的清軍主力陸陸續續地從北而來。

夜色降臨後,清軍打起的火把宛如一條長長地巨龍一般,從遠方蜿蜒向南而來,直到深夜方纔斷絕。

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三百六十章第四十章 大戰4
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三百六十章第四十章 大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