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

有感於大明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數據,朱由檢決定有計劃有步驟的在大明境內開展掃盲運動。

這批犯官以及以後的犯事官吏,只要是構不成死罪的,都將成爲掃盲師資的重要來源。

江南四府的犯官和家眷將會被充往陝西行省的西安府、平涼府、鳳翔府,參與到當地官府組織的適齡兒童識字掃盲的過程中去。

去年的時候,朱由檢曾動過開辦報紙的念頭,但這一想法很快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破。

在這個遍地都是睜眼瞎的時代,大部分民衆溫飽問題尚未解決,你辦了報紙給誰看?只有讀書人才會看報紙,而讀書識字正是士紳階層的特權,對於將自身和家族利益放在國家民族前面的他們,你印出報紙,然後在上面大談愛國主義、忠君愛民,你覺得他們會聽嗎?

此舉無疑是媚眼拋給瞎子看。

只有在溫飽問題解決後,逐步將百姓的識字率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後,纔會具備了辦報紙的基礎,才能將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概念慢慢灌輸到百姓的頭腦中去。

欲速則不達,凡事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想着一蹴而就、一勞永逸。

這批涉案的中下層官吏,基本都是中舉無望的讀書人,最後走通關係進入衙門中謀取實際利益,他們的學問雖然並不精深,但用於掃盲卻是綽綽有餘。

這些人都具備很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殺了未免可惜,既然不管是其貪污還是受賄所得的財物都已充公,那與其砍頭,還不如廢物利用,讓他們發揮一下餘熱。

大明的讀書人實在是太稀缺了。

朱由檢覺着自己想到的這個辦法是在是妙的很。

掃盲需要大量讀書認字之人,但這些讀書人中的絕大多數都抱着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在科舉事業上奮力拼搏,你若是要求他們放棄舉業,長期去教百姓識字讀書,就算給他們高額的薪酬,估計也很少有人會願意。

因爲讀書中試意味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代表這個人身份和家族利益的巨大受益,這些豈能是些許薪酬能比擬的嗎?

這次抄家所獲的田產商鋪等有形資源,四海商行將擇其優而佔據一部分商鋪,大部分商鋪要發賣出去,促使更多的人蔘與到商品製造和流通中去,以點帶面,帶動本地及周邊地區商業活動的穩定和繁榮。

田地則要交給當地官府作爲公田管理,以每畝十二的佃租租給家境貧困的失地農戶,收入中除拿出一部分作爲衙門的開支以外,其餘的進入官倉,以應對不時之需。

這項工作要進行嚴格監督,防止那些經手的吏員從中上下其手,最終導致善政變惡政,監督的重任自然是交到錦衣衛手中。向來驕傲的錦衣衛們根本不會將那些吏員放在眼中,就算有人想通過行賄謀求他們放過,對於那一星半點的銀錢,校尉們根本不在乎,而逮獲貪瀆者卻能成爲晉升的資本,所以這一點朱由檢還是很放心的。

對於這次騷亂相關人員的處置以及命左都御史李邦華爲欽差、全權處理相關事宜的聖旨由李二喜發到了內閣,之後很快便會被緊急送往在濟寧府一帶的李邦華手中。

對於這次妥善處置了數府罷市行動的錦衣衛立功人員,升賞是題中應有之意。

李若鏈擢爲左都督銜,晉同知錦衣衛,仍兼北鎮撫司鎮撫使一職。

經過這次拔擢之後,李若鏈成爲錦衣衛內僅次於駱養性的第一人,甚至權勢比駱養性還要大,北鎮撫司鎮撫使可是管着偵緝和詔獄的。

其他立功人員的升賞交給李若鏈就好了。

目前的錦衣衛內分爲了三派:都指揮使駱養性和同知劉應襲是一派,同知齊昌國和指揮僉事、南鎮撫司鎮撫使黃涪是一派,李若鏈則是自成一派,也是衛中實力最小的一派。

朱由檢就是藉機讓李若鏈拉攏人心、擴充並壯大自身實力,以便更好的與其他兩派相抗衡。

三足鼎立的錦衣衛更便於掌控,不能讓這柄利刃成爲一言堂,三派之間的相互制衡和牽扯對朱由檢是最爲有利的。

聖旨發出後的第三天,卸任鳳陽巡撫、漕運總督一職的陳奇瑜抵達京師,隨即遞本入宮請求陛見。

站在硃紅色大門前的陳奇瑜負手而立,心中感慨萬千。

自從車廂峽之役功敗垂成被逮治入獄後,心喪若死的他無數次在深夜裡喟嘆不已,他在恨那些貪圖賊寇錢財、慫恿蠱惑自己縱敵返鄉的小人的同時,也對自己志得意滿之下的忘乎所以悔恨不已。

身在詔獄的他已經想到了自己的後果,或是被欽命斬首以戒後人,或者是被罷官免職白身歸家。

而相比起丟官去職成爲平民來說,陳奇瑜寧願被皇帝下令斬首示衆。

內心驕傲的他,根本接受不了慘然返鄉時鄰里鄉親那種幸災樂禍的眼神和議論,一想到他後半生就要和這羣土裡刨食的粗漢成爲同一階層之人,那種羞愧難當的感覺讓他無數次起了自盡的念頭。

天可憐見,沒想到陛下竟然有如此大度的胸襟和魄力,不僅特旨將他赦免出獄,並且將二品大員的高位賜贈給他,並在口諭中囑他吸取教訓、再立新功,這種再造之德,他陳奇瑜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

“三哥,府中都已安排妥當,這一路旅途勞頓,還請三哥入府沐浴歇息;小弟已安排廚娘準備飯食,現下已是申時許,待三哥沐浴更衣後正好用飯!”

在接到回京任職的聖旨後,陳奇瑜便打發陳奇之和陳奇帆提前回京早作準備。

陳奇之負責在京師將御賜的宅邸修繕好,添置傢俱、僱傭僕從婢女等等瑣碎之事。

而陳奇申則要返回山西寶德,去將陳奇瑜的老孃和家眷接來,這其中也包括他的胞弟陳奇帆一家。

陳奇瑜已經打定了主意,將來致仕後也會留在京城,不再返回老家寶。,待找尋合適的機會,將父親的墳塋遷來,將來老孃歸天后便和父親安葬在一處。

陳家二房從此之後將在京師開枝散葉,除了祭祖之外,無事不再回寶德老家。

自己的親弟弟奇帆在老家侍奉老母多年,始終未曾出仕,陳奇瑜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弟弟謀一個好職位,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弟弟的愧疚和感激之情。

至於陳奇之和陳奇申這兩位族弟的安排,一是要徵詢一下兩人的意見,二是要尋找合適的時機,兩人跟隨他上任至今,也積蓄了不少財產,安排官職一事倒也不急。

陳奇瑜已經考慮過很多次,現在大明境內各行省整體上已經趨於平穩,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這次回來後將不會再被皇帝派遣到地方上去了,剛過五旬的他至少還有十幾二十年需要在京師渡過,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不獲重罪。

“唔,請求陛見的本子呈送也無?”

陳奇瑜便問便邁步上了臺階,從大開的正門步入家中。

“已經呈送進宮,三哥放心!”

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
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四百八十四章 託孤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