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

遠在西安的孫傳庭接到崇禎大赦流賊的詔書後,立即安排人手抄寫詔書內容後送達陝西各府縣張貼,並下令府縣官府四處宣揚黑水峪大捷、高迎祥兄弟被凌遲、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並留下三千秦軍駐守西安,以防流賊偷襲,其餘一萬餘人由總兵周遇吉率領,全軍拔營前往陝北。

他自己則率先帶着撫標趕赴陝北的延安府,前去拜會五省總督洪承疇,並與之商討接下來的剿賊策略。

孫傳庭在五百撫標馬隊的護衛下,出了西安府一路沿官道往北疾行。離開西安府轄地後,沿途除了赤地千里的荒涼以外,只有斷斷續續的小股流民沿着官道趕往西安方向,這也是在孫傳庭的授意下,各地官府宣傳下的結果:西安有飯吃,到了西安府後朝廷會管飯。

正是在有飯吃這個致命誘惑的支撐下,一羣羣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男女老少才懷着對生的渴望,頑強的向南行進。

時令已至深秋,早晚的氣溫已經很低,路上逃難的人羣大部分赤腳穿着草鞋,身上則是勉強能蔽體的衣袍,一雙雙空洞麻木的眼神中沒有一絲神采。

遠遠看到衣甲鮮明的大隊騎兵奔來,流民們慌亂中連忙躲到路旁,用驚恐畏懼的眼神看向孫傳庭這隻隊伍。

在中軍的孫傳庭放緩馬速,戰馬由奔馳的狀態轉爲碎步前行,他注視着路旁的人羣,一股濃濃的酸澀之感油然而生。

剛來西安探訪西安左衛時,衛所軍戶的貧窮窘迫已令他十分的震驚,可軍戶們雖窮,至少還有一口飯吃,但路途上碰到的流民慘狀則使他內心既痛苦又自責。

自己飽讀聖賢書,素以輔佐君王,匡扶天下爲志;更是以張橫渠的名言作爲畢生的奮鬥目標: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可眼前的這羣朝不保夕的流民,都是大明的子民,都是聖上的赤子,也都是他治下的百姓,他們的命自己卻無法爲其立!聖賢的教誨自己卻是辜負了!

一聲微弱的哭聲從雜亂的馬蹄聲中隱隱傳來,打斷了孫傳庭的思緒,他勒住戰馬,目光向哭聲處看去,後面的馬隊也陸續停了下來。

路邊十餘步之外有一股百餘人的流民隊伍,最前面一個身着破爛襦裙,面黃肌瘦的年輕婦人緊緊抱着一個幼小女童,哭聲正是從女童口中發出的。

那名少婦眼見得這羣軍爺都駐馬不前,衆多目光一起向她看來,頓時嚇得渾身顫抖,哆哆嗦嗦的伸出枯乾的手臂,想用手捂住女童的嘴。

身着大紅官袍的孫傳庭翻身下馬,向那名年輕婦人走去,幾名親兵下馬後抽刀在手,緊緊護衛在他的兩側。十餘名親兵則是抽弓搭箭,騎在馬上用警覺的目光掃視着周圍。

見到氣度不凡的孫傳庭帶着護衛走來,那百餘名災民慌亂中紛紛跪倒在地,都是將頭深深地垂下,不敢直視眼前的貴人。

孫傳庭來到這羣人的面前站定,溫聲開口道:“這位娘子,你懷中的孩童敢是生病不成?爲何啼哭不止?各位鄉親起來吧,本官有話要問!”

一衆災民哪裡敢起身,只是不停地磕頭,口稱軍爺饒命,生恐一不小心惹怒這些看起來滿身殺氣的軍爺,招來殺身之禍。

那名婦人抱着孩子跪在地上,渾身哆嗦着根本不敢擡頭,更別提回話了。

已經成爲孫傳庭親兵隊正的孫志安喝道:“還不趕緊起身!這是陝西巡撫孫老爺!老爺有話問你等,快快起來!”

災民們雖然不知道巡撫是多大的官,但看見這位軍爺兇巴巴的樣子,最後還是一個個戰戰兢兢的站起身來。

孫傳庭吩咐道:“去拿些口糧和水過來!”

孫志安和另一名親兵迅速回轉到戰馬跟前,各自從馬背上巨大的行囊中拿出十幾塊蒸餅,又將幾個羊皮製成的水囊帶上後返回。

正聚成堆縮在一起的災民們看到蒸餅後,頓時躁動起來,男女老少的眼神都聚焦在孫志安手中,眼神裡散發出渴望和狂熱,麻木的神情也變得熱切無比。

若只是孫志安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這羣災民早就撲上來將他手中的蒸餅搶走了,哪怕吃上一口後馬上就死,他們也是心甘情願。

孫傳庭拿過一塊蒸餅,伸出手去遞給那名抱着孩子的年輕婦人,溫聲道:“娃兒許是餓了,這位娘子你先喂孩子吃幾口,勿要食多食快!”

那名婦人雖然仍是心中懼怕,但在吃食麪前,任何恐懼都瞬間消失了。她兩眼緊盯着孫傳庭手中的蒸餅,伸出一隻手臂慢慢探來,待靠近時迅速將蒸餅奪在手中,送到嘴邊咬下一大塊咀嚼片刻,低下頭將嘴巴湊到女童的口上,把嚼爛的蒸餅渡進孩子的嘴裡。懷抱裡也就兩三歲的女童止住哭聲,像嗷嗷待哺的小鳥一樣,小小的身子努力向上,嘴巴和母親緊緊的貼在一起,貪婪的吞嚥起來。

周圍災民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塊蒸餅上,許多人的腳步不由自主的向那名婦人身邊挪動,躍躍欲試的要撲上去搶過那塊蒸餅。

孫傳庭悲涼的神情中透出一股堅毅:只有徹底剿殺流賊,才能使得百姓不再顛沛流離,朝廷的賑濟才能安全的到達!天災不可測,流賊的人禍加劇了天災的後果,他們搶走了百姓僅有的口糧,這些賊人就該千刀萬剮!

孫志安大喝一聲:“止步!不然殺無赦!”

周圍的親兵持刀往前逼向那羣蠢蠢欲動的災民,這羣饑民的眼神讓人不寒而慄,散發着如同野獸般欲擇人而噬的冷血。

孫傳庭轉身走向坐騎,邊走邊吩咐道:“留下五人、十包乾糧,護送災民到西安府;命楊明盛安排人手、糧食向北,每三十里設點收攏災民;西安府官軍出一千人沿途護衛!”

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不能在這裡耽擱太久。

他心裡清楚,若是隻給災民留下吃食而無人看護,再多的吃食也會被身體強壯的男丁搶走。如那名婦人和她懷中孩子一樣的老弱婦孺是何等下場,稍微一想便會知道。

永寧關位於山陝兩省交界處,距西北面的延安府有兩百餘里,中間溝壑密佈,道路曲折難行。

正是因爲這樣複雜的地形,洪承疇坐擁兩萬餘人馬,卻一直拿流動於陝北一帶的流賊毫無辦法。

在永寧關荒原上一座山寨簡陋的大廳內,蠍子塊拓養坤正在與張妙手交談。

自從高迎祥部覆滅後,蠍子塊部就成了陝西境內勢力最大的一股流賊。

之所以說他最大而不是最強,是因爲蠍子塊雖然有三萬多人的手下,但其中精兵老卒只有兩千餘人,其餘的都是土裡刨食的流民,跟着他搶掠混飯而已。

另一賊頭張妙手本名張文耀,清澗人氏,從小因善捏麪人而得名;十八歲從軍去了北邊的鎮羌所,常年與韃靼党項等異族作戰。因作戰勇猛,屢有斬獲,積功升至隊正;後因不滿哨管剋扣糧餉,拔刀將其斬殺後畏罪潛逃。

隨着王嘉胤、點燈子、紅山狼等人先後造反,張妙手因無處可去,也就加入了造反的隊伍。

後來這些最先造反的賊頭被陳奇瑜等人先後剿滅,張妙手聚攏起這些人的殘部,又招收了一些邊軍逃卒,慢慢的壯大起來。

其部下雖然只有四千餘人,但其中有很多原先榆林、延綏等邊鎮的邊軍,戰鬥力卻是比較強悍,其餘的流賊頭目都對他非常尊重。

今日張妙手來到永寧關蠍子塊的營地,便是與他商討朝廷大赦的事宜。

張妙手開口道:“皇上發了聖旨要俺們歸降,說是之前俺們做的孽都不計較,只要歸順朝廷做回良民就不追究,大頭領對這事有啥想法?”

蠍子塊摸着頜下的短鬚一臉糾結狀,思襯半晌纔開口道:“張老弟,俺們現下的日子可是快活的緊,從前想都不敢想的綾羅綢緞、好酒好食,俺們可都是日日享用;要是歸順了朝廷做了良民,這些好東西可就沒得用了,到時候還要去土裡刨食,能刨出個金蛋蛋來不成?再說這賊老天也不長眼,俺們陝西都旱了七八年了,這地裡的莊稼時有時無,俺們怎生過活?”

張妙手冷笑道:“大頭領光看着眼前這點吃食了,就怕以後還有無命享用咧!”

他畢竟是從軍多年的人,眼界要比蠍子塊這等土匪要寬了許多,高迎祥被剿滅後,他敏銳的察覺到大明的局勢正在發生變化,要是不順應時勢,結果恐怕不妙。

蠍子塊沒去理會他的挖苦,而是急忙開口問道:“張老弟這話怎生講?俺這等粗漢聽不甚懂,老弟給俺好生講講,眼下這好好的,怎地就無命享用?”

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四百五十九章 誅心之言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三十章 預謀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一百章 心安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
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四百五十九章 誅心之言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三十章 預謀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一百章 心安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