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

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

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經濟殖民是建立東非經濟圈的重要一步,因爲當前東非周邊唯一經濟體量不錯且獨立的國家只此一家。

像其他國家各地區,除了英國開普敦和意大利紅海殖民地以外,沒有一家人口突破百萬的。

開普敦是發展歷史早,從荷蘭到英國經歷了上百年發展時間,且在南非戰爭結束後,大量布爾人迴流開普敦殖民地,使得開普敦人口進一步提升。

而紅海殖民地初萃是亞平寧半島人口外溢的結果,在繼德國之後,意大利已經成爲歐洲移民的主流羣體,前幾年東非的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就吸納了不少意大利移民。

這使得東非的意大利移民羣體迅速追趕斯拉夫移民羣體,不過東非境內斯拉夫移民羣體主要來源於奧匈帝國南部各個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深受德意志化影響,而來自沙俄的斯拉夫移民反而數量並不算多。

東非周邊國家情況,也就是除了阿比西尼亞帝國之外,其他全是殖民地,這纔是非洲大陸上的應有的狀況,像東非這種非原住民的獨立國家,纔是真正的奇葩。

……

第一鎮市。

“1873年以來,大量生產設備從德國等地進口,從而實現了我國工業的跨越式發展,但是如今已經過去近二十年時間,很多設備已經落後於時代,東非整體的工業技術和裝備也需要革新,尤其是非新興工業領域。”

東非一直想對自身的工業體系進行升級換代,因爲東非進口設備大多是在七十年代,但是有些設備的實際年年齡可能要更早。

恩斯特接着說道:“目前老舊工業設備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內陸地區,所以這次技術設備革新,優先從內陸地區開始,同時應該以採取東非自主的新技術和新設備爲主。”

“當然,老舊設備依舊也不用立馬淘汰,集中向西部和北部轉移,從而實現我國工業整體實力的進一步良性發展。”

在七十年代,東非當時國土依舊主要在東部,所以工業基本部署在東部地區,而進入八十年代,隨着東非對中部地區的開發,大批落後產能轉移進入中部,促進了中部重工業基地的興起。

當然,在八十年代中後期,隨着東非教育,經濟,研發能力提升,東非重點部署了的幾個工業領域優先部署中部地區,包括電力,汽車,鐵路等,才勉強實現中,東部工業水平的齊平。

不過,相較於東部沿海區域,東非內陸整體實力依舊偏弱,畢竟當前世界的技術中心在歐洲,東部沿海能更加便利的對接世界市場。

所以達累斯薩拉姆市,蒙巴薩市等沿海城市才能在東非各個城市中一騎絕塵,要知道東非這是在東非政府拉偏架的情況下,政策優先向內陸地區傾斜的結果。

“我國內陸地區,目前發展水平不錯,已經能同東部沿海區域形成競爭力,但是除了中,東部以外,國內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嚴重滯後,尤其是納入我國版圖較早的北部地區。”

“現在隨着東非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入,我們理應在靠近阿比西尼亞帝國周邊部署一批工業,從而縮減生產成本,同時也能實現產業的進一步優化。”

雖然,東非存在大量落後產業,但這些產業放在落後地區那也是較爲先進的,尤其是對東非偏遠地區而言。

東非北部地區不是小地方,主要包括阿贊德高原,尼羅河上游盆地,埃塞俄比亞高原,圖爾卡納湖沿岸平原,索馬里平原五大區域,整體人口規模也達到了一千多萬。

雖然和中,東部相差甚遠,但放在全國來看,暫時比南方和西部有優勢,所以這次落後產業轉移的重點就是北部地區。

當然,將這些落後產業向北部轉移,還有一點考慮,那就是接近區域市場,在陸地經濟中,東非本身佔據除了開普敦以外的中,南非洲大陸,所以陸地對外經濟主要是西北的西非,和隔着撒哈拉沙漠的北非。

這些七十年代引入的老舊設備遷往北部後,可以繼續發光發熱,並且完成其最後的養老任務,至於終點則是被徹底淘汰。

而且現在裝備向北部遷徙,可比七十,八十年代容易的多,隨着東非鐵路,公路的修建和普及,如今的東非交通條件比十幾年前好的不是一點半點。

以前東非產業往內陸遷徙時期的工業設備都是靠人力畜力來完成,艱苦程度遠大於現在。

“北部,尤其是西北部地區,是我國對接西非地區的橋頭堡,隨着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和比屬剛果,德屬喀麥隆的開發,未來西北部是東非對外貿易的重要一環。”

“中,東部地區則要進一步優化產業,尤其是在鐵路,鋼鐵,電力,汽車,裝備製造業等領域繼續發力,擴大新興產業優勢,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在傳統產業領域,未來東非中東部的目標是追平歐美國家。”

至於,西部,東非對西部尤其是沿海的定位,起點是比較高的,像羅安達,卡賓達,本格拉等地區,都是以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爲目標,所以除了發展傳統產業以外,也會重點發展新興產業。

和當初東非在中部的發展策略相同,畢竟東非東部沿海錨定的是亞歐市場,內陸地區錨定的則是全國市場,西部未來錨定的就是歐美(主要是拉美)市場。

像阿根廷和巴西,都是購買力水平不錯的國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尤其是當前的阿根廷,大量農產品出口歐洲,人均生活水平直追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東非西部航線直接對接南美洲,所以存在地理上的優勢。

再者說,拉丁美洲各種自然資源豐富,能夠方便東非西部沿海城市購入原材料,而西部本身資源稟賦也不差。

前世安哥拉是非洲的資源大國之一,尤其是石油資源最爲豐富,加上緊挨着東非中部工業區,所以滿足工業發展的各項要求。

而隨着兩條鐵路幹線的修建,未來勢必和中,東部連成一片,成爲東非主要產業分佈地區。

所以東非對西部,尤其是安哥拉的重視程度是遠大於北部的,落後產業說到底就是東非中,東部喝剩的湯,北部地區只能吃這點殘羹剩飯,而東非對安哥拉的安排顯然不是這樣。

除了以上區域,也就只有南部地區沒有詳盡的規劃,東非對南部地區的開發並不積極,一點原因在於南部只有英國的開普敦殖民地,雙方關係差,自然貿易往來不頻繁,且有緩衝區作用。

東非北部雖然也和英國接壤,但是埃及包括蘇丹地區,交通條件極差,至於英屬索馬里蘭體量太小,難以對東非形成威脅。

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1282章 學習營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399章 加入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287章 西逃第215章 交涉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524章 幸福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619章 繳獲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324章 預謀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第688章 巡邏兵第228章 留學生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936章 軍售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347章 開飯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680章 緩衝區第484章 訓練第276章 “老朋友”第230章第249章 熱度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200章 分裂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184章 談判第389章 易手第204章 “流放”?“潤”!第1193章 “理想國”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36章 道路第426章 回歐第619章 繳獲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1117章 輿論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711章 歸國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474章 討論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617章 行動第809章 事後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746章 士氣可用
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1282章 學習營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399章 加入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287章 西逃第215章 交涉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524章 幸福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619章 繳獲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324章 預謀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第688章 巡邏兵第228章 留學生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936章 軍售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347章 開飯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680章 緩衝區第484章 訓練第276章 “老朋友”第230章第249章 熱度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200章 分裂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184章 談判第389章 易手第204章 “流放”?“潤”!第1193章 “理想國”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36章 道路第426章 回歐第619章 繳獲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1117章 輿論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711章 歸國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474章 討論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617章 行動第809章 事後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746章 士氣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