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省會選擇

第653章 省會選擇

換句話說現在的鯨灣港和斯瓦科普蒙德港都只是漁港,附帶爲過往船隻提供服務,同時斯瓦科普蒙德港兼職軍港工作。

“國家對西南非洲的重視程度,在東非恐怕和剛果雨林,塞倫蓋蒂自然保護區,林波波河自然保護區是一個級別的,我們也就和草原上的動物一個待遇。”瓦爾調侃道。

亞索爾德說道:“呵呵,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林波波河自然保護區和我們可不是一個級別,林波波河自然保護區在黑興根省和南邊疆省轄區內。

你認爲叫黑興根這個名字的意義能是簡單的地方麼?而且黑興根省的省會可是叫奧托市,這個名字可是取自上一代黑興根親王,國王陛下的父親。

還有南邊疆省,省會新漢堡港市的發展可是日新月異,看情況人家是向着達累斯薩拉姆市還有蒙巴薩市看齊的。”

瓦爾反駁道:“我和你說的不是一回事,林波波河自然保護區,又不等於黑興根省和南邊疆省,它們雖然交織在一起,但是是同一級別的,就和鐵路歸鐵路系統管制,而不是各省一樣。”

“那林波波河自然保護區也不是我們西南非洲能碰瓷的,人家是正牌的省級行政單位,我們西南非洲到現在都還不是省份,只能算作地區,再者說林波波河自然保護區光是軍隊數量就比整個西南非洲人口還多,拿什麼和它比?”亞索爾德提醒道。

說起來也是尷尬,西南非洲到現在都沒有成爲東非名義上的正式成員,按照東非前例,西南非洲這種情況,應該屬於軍事管控區域,以前馬塔貝萊省剛被東非佔領時就是這種情況,但是很快就被東非劃定爲行省。

“這也正常,中央能批准和建設芒鯨公路就已經算是照顧西南非洲了,畢竟就整個西南非洲的經濟狀況和自然環境,就是我也不會有太多關注,別說公路,我看維持海運就夠了,建設這麼長一條公路,在我看來完全不划算。”瓦爾說道。

在西南非洲沒有正式成爲行省之前,排除軍方人員,亞索爾德和瓦爾,還有奧蘭治蒙德(奧蘭治河出海口)市長,應該就是西南非洲地區前三的高官,至於呂德里茨不屬於行政區,完全是軍方在呂德里茨灣的軍事據點。

“所以你說,未來西南非洲劃分省份的話,省會應該是選在我們兩座城市之間吧!”亞索爾德忽然意識到這個問題。

“很大概率是伱們鯨灣港市,畢竟你們經濟和人口強一點。”

“不一定,省會選擇不會以這兩個因素爲關鍵指標,很多省份省會經濟未必比省內其他城市強。”

“反正不可能是奧蘭治蒙德。”瓦爾斷定道。

“那可未必,西南非洲這麼大一塊地方,完全可以多劃幾個省份,奧蘭治蒙德雖然偏僻,可要是西南非洲被分成多個省份,那奧蘭治蒙德機會很大。”

兩位市高官對西南非洲未來的預測,只能說和恩斯特的想法完全不同。

恩斯特對西南非洲不是很上心,那是因爲現在東非到處都在搞建設,而且東非其他區域條件和重要性都比西南非洲要強的多。

但是西南非洲那麼一大坨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恩斯特也不至於忽視掉。

就說廣義上的西南非洲實際上已經有三個行省,一個是奧卡萬戈河流域的的萊塔尼亞省,卡拉哈里盆地以奧卡萬戈河三角洲爲中心的洛林省,以前世英屬貝專納爲核心的新巴登省。

這三個省都屬於沙漠和草原過渡地帶,剩下的大片土地纔是沒有行政區劃的西南非洲,也就是前世納米比亞大部分地區,博茨瓦納,南非部分地區。恩斯特對剩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西南非洲沒有再拆分的打算,因爲西南非洲定位和遠東帝國的西域省很像。

但是重要性遠不及西域省,西域省地處中亞,對遠東帝國的國防意義十分重要,而西南非洲陸地上威脅幾乎沒有,向東是大西洋,南北和英葡兩國接壤區域也是環境惡劣地區。

其他不說,西域省的經濟條件就不是西南非洲可以媲美的,尤其是農業條件,西域省的綠洲農業十分發達,圍繞天山塔里木河亦或者是伊犁河谷擁有大量優質農業地帶,這一點反而和東非的索馬里地區很相似,可以涵養大量人口。

而西南非洲境內沒有大河,沙漠和貧瘠土地廣佈,也沒有天山那樣的高山,這樣高山冰雪融水也不算多。

東非的西南非洲可比前世納米比亞面積大,所以卡拉哈里沙漠很大一部分也屬於西南非洲,而卡拉哈里沙漠的面積就突破六十萬平方公里。

別看納米比亞海岸線漫長,但是沿岸基本被納米布沙漠覆蓋,如果按照前世發展路徑,這些海岸線的作用完全得到不到充分發揮。

而限制其海岸線發展的主要因素還是基礎建設,和國家經濟實力,如果未來東非通過這裡打通內陸和大西洋的鐵路通道,那西南非洲的經濟水平估計在二十世紀就能超越前世納米比亞。

整體上來說,西南非洲潛力在東非排不上號,加上氣候原因,所以不用進行拆分。

至於省會選擇,恩斯特其實早有想法,並不會選擇在沿海地區,而是西南非洲中部的高原地帶,就比如前世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亞索爾德和瓦爾的想法註定要落空,至於爲什麼選擇現在一點都沒開發的中部高原,原因很簡單,那裡是中部高原地帶人口容積量更大。

就拿鯨灣港來說,水源是一個大問題,其糧食到目前爲止,依然依託海運,斯瓦科普蒙德雖然有斯瓦科普河,但是斯瓦科普河水量不大,還是季節性河流。

前世這兩座城市人口加在一起才勉強突破十萬,人口上不去,那這兩座城市的發展潛力就十分有限,這也是中央鐵路不選擇在這裡出海的重要原因。

所以未來的西南非洲省會一定會建在有一定農業潛力的中部高原地帶,而且中部高原地帶是西南非洲重要的礦產分佈區,怎麼看也比沿海港口潛力巨大。

加上東非現在中部三省發展非常迅速,其未來可以有效輻射西南非洲中部地帶,進一步削弱了西南非洲沿海的港口交通優勢。

因爲中部地區的礦產資源開發,無非兩個方向,一個是出口,一個是東非自己使用,出口的話,未來同樣可以選擇鐵路通過東部港口,東非自己使用就更不用說了,現在工業已經在中部三省部署。

當然,鯨灣港等沿大西洋港口的作用還是有的,畢竟算是多幾個選項,有利於東非商品出口安全,同時對國防安全有一定意義。

但是,其人口容量是一個大問題,這也意味着想把西南非洲沿海港口發展成爲綜合性港口很困難,其只能着重發展幾個支柱產業,這也是省會不考慮沿海的主要原因。

 

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840章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577章 收尾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28章 “圈地運動”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315章 交接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701章 城市化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請假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523章 旱情第51章 坦噶港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024章 監視第50章 教育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128章 打探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521章 申請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973章 籌備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487章 太特城斐迪南大公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793章 籠中鳥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55章 到東非去第882章 出口第33章 尋找“光明”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487章 太特城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1027章 合金鋼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483章 新民族第619章 繳獲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369章 送別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600章 嘗試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609章 提升
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840章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577章 收尾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28章 “圈地運動”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315章 交接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701章 城市化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請假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523章 旱情第51章 坦噶港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024章 監視第50章 教育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128章 打探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521章 申請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973章 籌備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487章 太特城斐迪南大公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793章 籠中鳥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55章 到東非去第882章 出口第33章 尋找“光明”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487章 太特城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1027章 合金鋼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483章 新民族第619章 繳獲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369章 送別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600章 嘗試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609章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