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8章 會議召開

羅安達。

四月份是羅安達雨季的尾聲,今天的羅安達市區剛剛下過一場陣雨,電閃雷鳴中暴雨傾注而下,然後又戛然而止,整個城市在大雨的洗刷後,顯得格外清新,空氣裡夾雜着泥土和鮮花的芬芳,天空格外湛藍。

而在羅安達的濱海大道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外賓,坐着東非政府安排的巴士,向着羅安達濱海會議中心的方向行駛。

巴西政府的羅德納爾,不禁感慨道:“羅安達不愧是整個南大西洋沿岸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光是城市建設領域就比我們南美各國的首都也毫不遜色,而且,這座城市兼具現代和古典風格,充滿了異域風情。”

“有不少建築和我們里約熱內盧很相似,來到這裡,讓我感覺異常的親切。”

羅安達作爲曾經葡萄牙人的殖民地,自然保留了不少葡萄牙風格的建築,而巴西又是曾經葡萄牙最重要的殖民地,所以羅德納爾纔會這麼說。

東非的接待人員拉斯特對羅德納爾說道:“羅德納爾先生,說到羅安達,他作爲曾經葡萄牙的殖民地,確實和巴西不少城市有着共同特徵。”

“上個世紀,羅安達還是當時安哥拉殖民地首府的時候,就已經算得上非洲的大城。”

“而經過我們萊茵帝國這幾十年的努力,羅安達不僅成爲了非洲重要的城市,在全世界城市裡也能排的上號。”

羅安達的建城歷史十分悠久,16世紀末,當時的葡萄牙殖民者就選擇在開埠建城,17世紀就成了當時葡萄牙人的殖民地首府。

在東非佔領羅安達以前,這裡的人口就已經高達數萬規模,對於當時的非洲而言,人口超過一萬且比較現代化的城鎮已經算難得的了。

拉斯特並不忌諱和羅德納爾講述這些羅安達並不算光彩的歷史,因爲羅德納爾是巴西人,而巴西和葡萄牙有所牽連,但也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而談到葡萄牙,羅德納爾的話匣子也關不上了,作爲曾經的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人對葡萄牙有着複雜的感情。

羅德納爾說道:“曾經葡萄牙是世界大國,但是如今葡萄牙語國家的頂樑柱卻是我們巴西,相對於沒落的葡萄牙,巴西近些年的發展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超越曾經的宗主國,對於巴西而言是一件十分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而今葡萄牙頂多算個普通歐洲國家,而巴西則是半個世界大國。

之所以是半個世界大國,這是因爲巴西的潛力並沒有被開發出來,八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將近三千萬的人口,都算的上是世界大國的配置,但是工業水平又十分低下,且社會貧富差距較大。

這使得巴西相較於阿根廷給人更多的印象,就是巴西人遠不如阿根廷人富裕。

不過即便如此,巴西在許多領域也已經把曾經的宗主國葡萄牙遠遠的甩在身後。

拉斯特順着羅德納爾的話說道:“巴西這些年的發展確實讓人矚目,我想未來巴西肯定也能成爲全世界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

這個時代,南美地區各國混的都還算不錯,至少在世界的平均線以上,真正過的比較艱辛的國家和地區,更多集中在亞洲和非洲,還有加勒比海地帶。

而且,近些年隨着東非,美國和歐洲各國對南美各國的拉攏,這導致南美各國左右逢源的機會大大增加。

而本次德語國家組織會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加深東非對南美地區的影響力。

所以拉斯特說道:“我們東非相較於巴西等南美各國,算是走的比較快的後發國家之一,而這次國際會議,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加深我們和你們各國的文化聯繫。”

對於東非人這種謙虛的說法,羅德納爾趕忙迴應道:“拉斯特先生過於謙遜了,雖然我們巴西這些年經濟發展的不錯,但是和東非完全沒有可比性。”

“東非是全世界的優等生,我們巴西的影響力卻只侷限於南美地區,就以羅安達的繁華程度來說,恐怕也只有歐美的那些大城市可以相提並論。”

“而且,我敢說歐美的城市雖然發達,但是在城市設計理念上比東非差許多,可以說羅安達是我見過環境最優美的大城市。”

“里約熱內盧雖然也算的上大城市,但是在城市的文化內涵,以及設計上更多的複製歐洲,而東非的城市則兼具了美觀和實用性,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在我看來,日後熱帶國家就應該多和貴國學習,尤其是我們巴西,話說回來,巴西和東非的氣候算是最爲相似的兩個國家。”

“所以,東非城市建設的很多先進經驗,都值得我們巴西採納和借鑑。”

而事實則是巴西的整體氣候相對於東非來說更加優良,雖然巴西也有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兩種氣候類型。

但是巴西東南部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卻是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這種氣候比遠東帝國南方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波動更小,溫度和降水的時空分佈更加均衡。

其實,東非的東南部也有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但是屬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氣候區域,就比如新漢堡港市就屬於這一氣候類型,可以參考巴西的聖保羅還有澳大利亞的悉尼,三者氣候特點很相似。

而羅安達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則都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影響區域,所以羅德納爾纔會提出向東非學習城市設計經驗的說法。

這個時代,里約熱內盧毫無疑問是整個巴西的中心,此時的巴西首都依舊是里約熱內盧,而不是腹地的巴西利亞,所以,里約熱內盧是最有代表性的巴西城市,也是巴西人的驕傲。

值得一提的是羅安達的雨季和里約熱內盧時間上相差不多,都集中在年末到年初,也就是十一月到四月份。

所以,羅德納爾等巴西人,到了羅安達完全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毫無任何不適。

羅德納爾就說道:“相較於里約熱內盧,羅安達在氣候上,兩座城市高度的相似。”

“不過,羅安達整體城市設計和建設更加優異,沒有大規模的貧民區,且道路建設,居民區建設,基礎設施配套等,現代化程度更高。”

“路邊不僅有綠化,而且種植着大量的花草,更加提升了宜居性。”

每一個到來東非的外國人,都會對東非的城市建設津津樂道,因爲20世紀初,很少有城市像東非城市這樣重視人居環境。

畢竟對於富人而言,他們完全可以在郊區建設莊園,同時在城市的高樓密集區擁有居所,既可以享受鄉野的自由空氣,又可以感受都市的現代化。 而東非的城鎮,則將兩者兼容在一起,使得城市的人居環境大幅度改善,這樣雖然增加了城市的建設成本,可也讓東非城鎮在全世界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

本次德語國家組織會議,東非邀請的國家不少,除了德語國家以外,南美各國基本上接到了邀請,其次是東亞,中東等地區和國家。

東非皇儲弗里德里希出席了本次會議,並且發表了會議開幕的致辭。

“歡迎各位來到東非,參加世界第一次德語國家組織會議,這次會議的主旨在於加強與會各國之間的聯繫……”

雖然被稱爲德語國家組織會議,但是東非卻邀請了大量非德語國家,所以,弗里德里希並不強調德語國家這個概念。

而是更加突出德語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以及重要性,還有未來德語的發展前景。

所以弗里德里希總結道:“德語的世界地位越來越突出,且在國際社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對於世界各國,尤其是那些後發展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會。”

“德語的推廣,對於這些國家而言,意味着更加容易的接觸到全世界最前沿的技術和知識,同時便於對國際貿易和事務的參加。”

“我們東非,還有德國,奧匈帝國,比利時等都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和經濟強國。”

“在20世紀初,德語世界更是在基礎科學還有前沿技術領域持續發力,甚至有超越英語和法語的趨勢。”

“而這也意味着學習德語,能夠更加有利於各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探索中搶佔先機。”

雖然弗里德里希的發言有些直白,但也基本上比較實事求是,至少很多參會人員是心服口服的。

如今的世界大國,或者說列強總共就只有英、法、德、奧匈、蘇聯、東非、美國、日本、西班牙這九個國家,其中把德語作爲官方語言的就多達三個,而英語國家只有兩個。

這也顯示出瞭如今德語的強大優勢,畢竟語言的推廣也是看實力的,德語列強幾乎佔了世界的列強國家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其他非列強德語國家,如今德語的整體影響力僅在英語之下。

德語國家如今雖然比較強勢,但和英語相比到底底蘊不足,奧匈帝國從成立之初,就一直髮展緩慢,且影響力侷限於歐洲地區。

而東非和德國基本上都是十九世紀中後期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並且崛起的,相較於英語和法語幾百年積累下來的家底,想後來居上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當然,如今法語衰落的比較厲害,已經徹底無力和英語,德語同臺競技,基本上只能和西班牙語坐在一桌,屬於家底厚,但持續衰落的語言。

當然,弗里德里希也不是有意炫耀,而是語言的推廣本身也是弱肉強食的,一種語言的強勢也代表着其他語言的衰落。

所以,想要其他國家和地區,心甘情願的配合德語的推廣工作,就必須展示德語的強大,而德語本身作爲語言的一種,顯然沒有優劣之分。

而如何襯托德語的強大,自然是靠其背後的國家實力,還有其作爲交流工具的應用範圍。

只有讓這些國家認識到推廣德語的好處,他們才能拿出更多的經費和政策,支持本國對德語教育的發展。

正如弗里德里希說的一樣,德語在外交,貿易還有科技等方面,能夠讓這些國家獲取實打實的好處,這纔是德語和其他語言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隨着弗里德里希發言結束,接下來是各個德語國家代表發言,也就是德國,奧匈帝國,比利時……

比利時算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因爲他的官方語言有兩種,分別是德語和法語,不過,隨着近些年德國還有東非的強勢崛起,以及法國的衰落,比利時也不得不做出相對應的妥協。

其他不說,在比利時的殖民地,也就是剛果自治領地,德語基本上佔據絕對優勢。

而這些德語國家,也是目前德語國家組織的核心成員國,其次是非核心成員國,包括荷蘭,瑞士等。

剩下的則是觀察員國,尤其以南美居多,其次是中東和遠東地區。

南美各國的官方語言,西班牙語佔據絕對優勢,然後是葡萄牙語,英語,法語和德語等語言。

不過,南美因爲移民的原因,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有德意志地區移民存在,所以德語在這些國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羣衆基礎。

當然,德語國家組織的目的,在於推進德語的普及和推廣,所以會議的內容主要圍繞如何增強德語的優勢和地位而進行。

而針對這一點,各國代表積極獻策,包括建立廣泛的德語培訓機構,推動世界各國將德語作爲本國語言教育的重要內容。

打造德語的文化產品,通過影視,廣播,海報,書籍,文學,音樂等等,從而增強德語的軟實力和底蘊。

而這也是事實上推動東非和德國等德語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力,畢竟很多人購買商品,除了看質量,價格等因素,同時講究情懷,潮流等等。

相對於英語和法語,德語在這方面就比較落後,比較出彩的也就是哲學和音樂了。

東非和德國成爲了本次會議的兩個主要主導國,雖然奧匈帝國同樣是世界大國,但是現在奧匈帝國根本無心顧及這次德語峰會,除了本國的動盪以外,德語本身在奧匈帝國的地位,就並不是太穩固,至少匈牙利人就對德語不太感冒。

當然,奧匈帝國不積極,也並不影響這次德語峰會的成功舉辦,至少東非的目的基本達到了,對於東非而言,不僅僅是要藉助這次峰會增強德語的國際地位,還在於藉助這次峰會,向其他國家展示近些年來的發展成績。

而沒有比讓人親自到東非來,更能展示東非發展成果的辦法。

第70章 蒙巴薩第1473章 警示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830章 蓄水池第1503章 縱火案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938章 換血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574章 服軟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295章 拒絕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204章 “流放”?“潤”!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600章 嘗試第1084章 底氣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20章 購艦第387章 初交手第967章 奧拓第949章 戰敗第351章 過往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961章 危與機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349章 犧牲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976章 開始第926章 機耕路第713章 不畏戰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539章 中東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483章 新民族第109章 聖誕節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96章 鐵路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673章 象牙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494章 假情報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938章 換血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
第70章 蒙巴薩第1473章 警示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830章 蓄水池第1503章 縱火案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938章 換血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574章 服軟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295章 拒絕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204章 “流放”?“潤”!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600章 嘗試第1084章 底氣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20章 購艦第387章 初交手第967章 奧拓第949章 戰敗第351章 過往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961章 危與機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349章 犧牲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976章 開始第926章 機耕路第713章 不畏戰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539章 中東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483章 新民族第109章 聖誕節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96章 鐵路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673章 象牙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494章 假情報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938章 換血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