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1章 擺了一道

目前整個歐洲的經濟情況都不容樂觀,包括俄國在內皆是如此,戰後重建遲遲不能進行,經濟恢復就會受到太大掣肘。

而因爲一戰的原因,歐洲的財富大量流出,尤其是各個參戰國政府,手裡半個子也沒有,反而倒欠了一大堆債務,俄國比較光棍,直接選擇賴賬,但也要承擔國際信譽和口碑崩塌等代價,同時還要受到全世界的制裁。

英、法、德、奧幾個國家的處境同樣不好,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也想學習俄國人直接賴賬,所以現在最頭疼的就是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俗話說欠錢的是大爺,所以美國對如何收回歐洲的債務確實要下一番功夫。

1923年11月23日。

首屆國際聯盟會議正式召開,世界上主流國家基本上受到了邀請,而這次會議除了討論戰後格局,世界經濟恢復,反工黨等問題以外,債務問題也是其中一個重點。

所以,在討論了歐洲戰後秩序重建,如何應對歐洲工黨等問題之後。

“如今歐洲的戰後重建工作進展緩慢,生產和生活設施受到了嚴重破壞,這也就意味着歐洲現在根本無力償還太多債務的能力,所以美國和東非,日本等國家應該體諒如今歐洲各國的難處。”在國聯會議上,英國代表首先就發難。

而被點名的三個國家中,美國和東非的代表面色都很難看。

東非和美國雖然還不確定是否加入國聯這個組織,但是他們也派專人蔘加國聯的第一次會議。

對於債務問題,美國的史密斯專員毫不客氣的回懟道:“歐洲作爲世界上重要的文明中心,更應該具有契約精神,畢竟我們美國人民的財富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英國作爲世界最富裕的國家,就更不應該說這種話,你們在一戰中出的力,未必比美國大多少,而且本土也完全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何來戰後重建之說?”

“而且,英國的社會財富絕對世界第一,英國本身是世界的經濟中心,佔有最多的殖民地和最廣大的世界市場份額。”

“英國作爲世界第一大國,就更應該積極主動的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隻享受國際體系帶給英國的權利,這對於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對於英國想要賴賬的想法,美國人毫不客氣的進行了反駁,在挑起戰爭的幾個歐洲大國裡,英國本身經濟實力最雄厚,而且損失最小。

雖然說,爲了支持戰爭向美國借了大量美元,但客觀來說,這都是英國自己的鍋,美國可不會因爲英國而客氣。

東非代表格爾斯也幫腔道:“正如史密斯閣下所說,歐洲各國更應該注重契約精神,否則這是對現有社會秩序和國際規則的極大破壞,很顯然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承擔這種做法的後果。”

實際上歐洲欠東非的錢並不算多,至少和美國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直到戰爭中後期,東非才算真正從中獲利,畢竟在戰前,東非欠了歐洲一大筆錢。

不過,雖然歐洲對東非的債務比例小,這也絕對不意味着東非就能無視這筆欠款,畢竟沒有人會嫌錢多,而且東非本質上從來都不是一個富裕國家,就國民收入水平來說,東非在列強中只能排在中游。

所以,讓東非這個本就不算富裕的國家,幫英、法、德、奧等歷來歐洲富國承擔責任,簡直就是笑話。

英國代表接着說道:“我們英國自然是講信譽的國家,但是,你們更應該看到英國和歐洲的難處。”

“所以,應該推遲債務償還的期限,甚至更應該大度的減少一部分非必要的債務問題。”

英國當然不可能推翻當前的國際秩序,畢竟英國就是最大受益者,所以它反而要竭盡全力的維持舊有的國際秩序,但這和英國想要欠債不還毫不衝突。

而且,在不推翻舊有國際秩序的前提下,那美國和東非都拿英國這個規則的制定者,可以說毫無辦法。

而推翻舊有國際秩序,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而東非和美國在對歐洲問題上,軍事實力的差距還是比較顯著的,當然,這是和整個歐洲對比。

如果歐洲是一個國家,那毫無疑問,歐洲依舊可以坐穩世界霸主的位置,並且再維持至少一百年。

但歐洲恰好不是一個國家,而且內部四分五裂,魚龍混雜,但即便如此,英、法、德、奧、俄幾個大國,單拎出來,實力都不容小覷。

就拿德國來說,如果以一戰中德國的表現,單獨對付上美國和東非,最終結果大概率是德國失敗,但是如果到了戰爭後期,突然又加入一個歐洲大國呢?

所以,不管是美國還是東非,對於整個歐洲,心裡還是十分忌憚的,更不可能允許歐洲真的走向團結。

在應對歐洲問題上,東非和美國還是有一些共同話題的,不過想要兩國親密無間的合作,顯然也和歐洲各國一樣,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就國力來看,誰主誰次這個問題就很難判定。

前世,歐洲之外,沒有比美國更加強大的國家,所以美國最終成爲世界霸主,那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現在多了東非,這就讓國際格局的未來走向更加模糊。

“我認爲英國代表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現在歐洲,尤其是我們法國,在戰爭中受到的損失極大,在沒有恢復國民經濟之前,就算想要償還債務,也完全有心無力。”法國代表說道。

比起英國,法國那是真的“窮”,法國本身是一戰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損失僅次於俄國,本國人口,工業都受到了戰爭的重創。

而且,法國還因爲投資不慎,被俄國工黨賴掉了大量債務,這筆財富的蒸發,對法國的影響絲毫不遜色於一戰對法國的影響。

所以,現在法國在面對債務問題上更加躺平了,或者說乾脆連臉都不要了,要錢沒有,要命……也不想給。

法國的“窮”更多體現在政府財政上,事實上法國家底雄厚,海外的殖民地,還有社會財富都還很可觀,但是要把這些交出去,那法國就真的只能“吃糠咽菜”了。

事實上,上個世紀的普法戰爭,法國的債務償還能力就已經得到了體現,所以說法國如果有“心”還債,給美國和東非做牛做馬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這也絕對是不可能的事,除非美軍和東非國防軍進駐巴黎,把刀架在法國脖子上。

德國對於英法兩國的做法,自然也是持支持態度:“歐洲確實需要休養生息的時間,而且我們要面對俄國和歐洲工黨的壓力。”

“如果,因爲債務問題而導致歐洲經濟的崩潰,我想最後的獲益者只有工黨,那個時候,相較於工黨,毫無疑問幫助歐洲度過眼下經濟上的難關,纔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因爲你們逼得太狠,導致整個歐洲發生顏色革命,我想倒是別說債務,你們自身的安全同樣會受到工黨的威脅。”

工黨的做法很簡單,直接取締所有債務,這樣一來,經濟就能像遊戲一樣直接重開,當然,這也意味着所謂“財富”直接蒸發,就像遊戲裡的金幣,技能和經驗一樣。

而德國代表並非危言聳聽,現在歐洲的局勢確實如此,在經濟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歐洲工黨的活動越發頻繁,尤其是底層民衆,甚至開始主動接受工黨的思想。

這也是歐洲工黨不僅沒有隨着各國政府的打壓而消失,反而越發壯大的根本原因,歐洲的底層民衆,只要再逼一逼,就真的投工黨了,畢竟相較於活不下去,加入工黨反而是十分不錯的選項。

彷彿,歐洲各國的“困難”終於還是說服了東非代表,格爾斯說道:“工黨確實是一個國際性問題,如果放任工黨在歐洲氾濫,那對於全世界而言,將是一場災難。”

讓工黨整合歐洲,這也就意味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強權崛起,而且這個強權和東非,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天然對立,即便孤懸海外,這個超級強權也不會放過兩國。

歐洲變色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真的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就拿英國來說,這幾年英國工黨的支持率就在飆升,雖然英國的“工黨”純度不夠,而不被俄國工黨認可,但也很能說明問題。

事實,這種類型的“工黨”,在東非也很有市場,因爲東非本身就是一個執行過計劃經濟的特殊國家,甚至國際社會上早就有人說萊茵皇帝恩斯特有通“工”嫌疑。

當然,東非顯然不是所謂的“工黨”國家,僅僅是借鑑該類型政黨的一些特殊經濟和國家治理做法。

不過,這對於那些懷疑東非通“工”的歐美自由經濟學家來說,完全證據確鑿,畢竟前世羅斯福只是學了三成像,就被部分美國人打上“工黨”身份,東非在此前,和工黨的相似性幾乎達到七成以上,如果日後蘇聯出現的話,估計就是九成以上相似度。

當然,兩個人長得像,卻不代表他們是一個人,東非和工黨國家就是這種例子,甚至在本性上完全相反。

就東非的國家制度,實際上兩頭不討好,工黨國家嫌棄,資本主義國家同樣嫌棄。

而且,東非從來沒有對外,尤其是向歐美輸出過意識形態,加上這幾年東非經濟的轉向,以及東非國力的提升,大部分人也不會抓着這些小問題不放。

格爾斯接着說道:“我們東非爲了世界安全着想,當然,更主要的是爲了遏制工黨的泛濫問題,可以在對歐洲的債務問題上,做出一些妥協。”

“但是,這種妥協更多是我們東非基於一個世界大國所必須承擔的責任,所以,債務不能消除,但是可以寬鬆還債期限和規模。”

東非的“背叛”,瞬間讓美國人原地爆炸,史密斯就差原地指着格爾斯的鼻子說道:“你們東非居然做叛徒!”

畢竟,現在歐洲各國對於美國和東非來說,就是一羣“老賴”,兩國作爲債主,理應團結起來,現在東非卻自作主張,向這羣歐洲老賴妥協,很顯然將置美國於一個尷尬的境地。

不錯,東非就是故意擺了美國一道,畢竟東非雖然也是債權國,但是歐洲對東非的債務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東非和歐洲債務的邏輯,其實可以用先借還後借形容,在一戰前東非大舉向歐洲借貸,甚至當時根本不講究經濟規律,能借到多少完全靠本事,戰爭爆發後,東非才通過商品和工業品將債務償還給歐洲各國,而東非順勢完成了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

而美國就不是如此,他們雖然在戰前也欠歐洲不少錢,但是很大一部分是以歐洲各國對美國投資形式體現的。

而在戰爭期間,因爲美國發達和成熟的金融體系,這使得歐洲各國能夠十分順利的從美國借貸,甚至一定程度上,東非都成了美國的代工廠,歐洲各國向美國借貸,美國再支付定金向東非採購貨物,直接運到歐洲。

這也是美國爲什麼能在戰後成爲世界第一債權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更簡單點形容,那就是美國自由市場下,可以無視風險繼續安裝,而東非因爲金融業不成熟,以及政府的監管力度大,所以能夠踩住剎車。

事實上,後期東非對外放貸業務基本集中於南美等地區,而不是當時利潤最高的歐洲。

戰爭期間,歐洲各國爲了能夠取得最後勝利,所以他們自然也就毫無顧忌的大量向國外借款,畢竟和借錢相比,如果自己死掉的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而他們的借款總量毫無疑問會超出自身償還能力,這就註定了在戰後,歐洲有不少國家會當老賴。

而東非和美國顯然也不可能對歐洲“武裝追債”,所以在戰爭中後期,東非就知道歐洲的債務問題是一個巨大的麻煩,而美國的金融機構們就完全沒有這種顧慮。

畢竟商業和金融業從來都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爲了財富,自由市場下的這些商人和金融機構會前赴後繼。

這種做法也不能說錯誤,畢竟那些成功的大企業,每個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們成功的背後,是無數創業者的倒下。

從這一點上來說,東非的商人,遠不如美國商人更加純粹,不過這也很正常,畢竟東非完全開放自由市場也不過十幾年前的事,本身就缺乏長期穩定的商業氛圍。

總而言之,現在應對歐洲的債務問題,最應該頭疼的是美國人,前世就有一個叫阿道夫的德國人,和俄國工黨一樣,不想償還債務,所以選擇把債主幹掉,不過最後的結局很不好。

但如果整個歐洲都效仿阿道夫的做法,就目前歐洲的整體實力,還真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拿他怎麼樣。

第511章 輸血第1154章 斷案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698章 魚餌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1265章 新世界第732章 雙輸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782章 近衛師第243章 70式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499章 建交熱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420章 客戶第1099章 鋼鐵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385章 煽動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23章 誘拐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304章 調停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1422章 蘇聯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045章 教育第67章 大臣路線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024章 監視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345章 援助團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1114章 抉擇第1395章 下藥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404章 暴富第1305章 封賞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1390章 自治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304章 調停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840章第1519章 會議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276章 “老朋友”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964章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511章 聲吶第474章 討論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316章 萊茵盾第726章 深入第402章 妥協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12章 戰場間隙第451章 人口(續)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958章 巴拉圭第574章 服軟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254章 錫礦第357章 索加第45章 羅恩羅達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55章 到東非去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970章 世界第四
第511章 輸血第1154章 斷案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698章 魚餌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1265章 新世界第732章 雙輸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782章 近衛師第243章 70式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499章 建交熱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420章 客戶第1099章 鋼鐵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385章 煽動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23章 誘拐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304章 調停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1422章 蘇聯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1045章 教育第67章 大臣路線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024章 監視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345章 援助團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1114章 抉擇第1395章 下藥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404章 暴富第1305章 封賞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1390章 自治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304章 調停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840章第1519章 會議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276章 “老朋友”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964章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511章 聲吶第474章 討論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316章 萊茵盾第726章 深入第402章 妥協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12章 戰場間隙第451章 人口(續)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958章 巴拉圭第574章 服軟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254章 錫礦第357章 索加第45章 羅恩羅達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55章 到東非去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970章 世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