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敲骨吸髓

第990章 敲骨吸髓

科威爾一行人雖然在學術水平上得到了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高層的認可,但招聘工作依舊很不順利,時間轉眼來到三天後。

安卡:“科威爾先生,託木斯克雖然只是一座遠東城市,但是毫無疑問,能在託木斯克入學的人毫無疑問都是精英,俄國沒有普及義務教育,而且他們的政府之前還退出了相關政策,幾乎斷絕了下層民衆的上升通道。”

“在我和同僚的交流中,也獲悉了這個情況,沙俄的識字率只有百分之二十,而且其中還存在大量貓膩,就拿俄國的大部分小學教育來說,其中五年制的小學佔比不足百分之五,大多僅爲三年制,教育內容的質量恐怕連我們東非都比不上。”

百分之二十這個數據的水分有多大,不言而喻,依照沙俄的人口,那就是至少兩千多萬人接受過教育,如果真是如此,沙俄也不至於在很多領域被東非超過了。

“沙俄之前有百分之五十的學校沒有自己的教育場所,而是採取租房或者由宗教提供的場合的方式展開教育工作,神學是沙俄學校必不可少的項目,這也擠佔了大量教育資源。”

任何國家,都逃不開宗教問題,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東非自然也是如此,只不過東非的神學教育只有大學才能接觸到,招收的人也不多,還要服從國家安排和接受國家考覈,與當前俄國相比,東非完全就是一個世俗國家。

“而且歐洲部分國土的教育情況拉高了俄國整體受教育水平,也就是說遠東地區在相關數據上更虛。”

科威爾點點頭說道:“我們在來俄國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對於這個結果,我絲毫不感覺意外。”

安卡:“不過也正如我們所想的那樣,俄國在中學和大學教育上,絲毫不比歐洲學校差,就拿託木斯克本地中學和大學來說,能夠入學的基本上是託木斯克或者西伯利亞地區的統治階層或者富人羣體,我們在託木斯克大學只找到了七名應該算普通家庭的學子,其中只有一人是真正農民家庭出生,剩下幾人是家道中落的貴族鄉紳,或者跌落的富裕家庭。”

安卡所說的農民家庭按照蘇聯的標準應該屬於富農,或者自耕農之類的,肯定不是農奴。

一所大學個位數的“下層”受教育人羣,這在東非是不可想象的,雖然東非教育水平因爲經費問題一坨爛泥,但是很多平民階層也有機會進入大學,並且佔據東非大學生數量的多數。

科威爾:“話雖如此,但是不得不承認,隨着農奴制改革後,俄國的教育事業還是有進步的,在上個世紀中葉,沙俄受教育人數恐怕達不到百分之一,即便百分之二十摻雜了不少水分,也比幾十年前要好的多,我們東非也有不少亞歷山大二世時代的移民,基本沒有幾個識字的。”

安卡:“聊勝於無,目前透露想法到東非發展的在校應屆生學生只有三個,水平倒是還行,不過放在東非也不算稀缺人才。”

之前說了,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成立於1896年,而今年剛好是第一批大學生畢業。

“很多俄國大學生根本不愁就業機會,畢竟他們的家庭並不會受到經濟危機的太大沖擊,即便是之前所說七個家庭狀況並不算太好的人,其中四個也不認爲到東非發展對他們更有利,剩下的三人也只是有想法,但並不確定。”安卡有些沮喪的說道。

科威爾無奈道:“這個好理解,如果東非是歐美國家,恐怕他們都已經開始搬行李了,而東非顯然對他們吸引力沒有那麼大,如果不是我們親自到託木斯克來,他們的恐怕連東非都不會考慮。”

“這也就是我們本次工作的意義,爲歐美學生到東非就業牽線搭橋,不要灰心,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這三個人如果有真才實學,我們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便利,而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只是本地一所大學,悲觀點估計得話,也就意味着我們至少能在當地招到至少五六個人。”

“試想一下,託木斯克只不過是沙俄經濟不算髮達的遠東城市,在沙俄比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有實力的學校並不算少,每所學校我們都能找到幾個,那堆積起來就是至少是幾十個,再加上沙俄工業領域的人才,那就是上百人,這樣一看,這趟行程也算比較務實了。”

科威爾的安慰確實起到了作用,本次託木斯克只是他們的在西伯利亞的第一站而已,而科威爾小組也不過是本次來沙俄招人的一個小分支。

在託木斯克做不出成績,不代表西伯利亞地區,更不代表發達的歐洲地區做不到。

在自我安慰和激勵了一番後,工作小組的成員又開始到託木斯克的其他學校或者工廠挖人。

而正如科威爾所說,整個託木斯克潛力還是不錯的,在1900年結束之前,科威爾小組爲託木斯克共計十三人提供了前往東非的便利,其中包括理工類,醫學類的學生,主要來自託木斯克國立理工大學,西伯利亞國立醫科大學(也在託木斯克)。

除了學生羣體,因爲經濟危機失業的託木斯克技術類人才不算少,也是本次科威爾一行人的主要收穫。

而在託木斯克的工作結束後,科威爾一行人的腳步並沒有停歇,下一站是新西伯利亞,不過相對於當前託木斯克這個西伯利亞的學術中心而言,新西伯利亞市興起沒幾年時間,完全因爲西伯利亞鐵路建設纔開始有所發展。

所以在這裡工作小組停留時間很短,他們接下來的一站,也是俄羅斯重要城市,葉卡捷琳娜堡市。

在1990年結束前,東非政府從俄國烏拉爾山脈以東,總共招攬了不到三十名各個類型的人才,算是暫時榨乾了當地可利用的人才。

這對於本就落後且教育不發達的俄國西伯利亞地區而言,簡直就是雪上加霜,不過即便沒有東非介入,這些人大概率也會在未來離開西伯利亞,到俄國西部的歐洲部分或者其他歐美國家就業,甚至沒有東非干預,這些人中的一些,未來會成爲推翻俄國統治的主要力量之一。

而西伯利亞地區東非就招到了將近三十人,俄國更發達的歐洲部分,成績自然會更好看,僅在1900年,通過東非人才引入計劃,移民東非的俄國人就高達二百二十四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因爲失業問題無法維持生活的技術類人才。

而東非對俄國的敲骨吸髓纔剛剛開始,在沙俄經濟危機期間,東非的工作都將繼續,也就是說在未來兩年裡,還將有更多的俄國高素質人才流入東非,俗話說,只要鋤頭揮的好,沒有挖不倒的牆角。

而俄國經濟危機下,東非的人才引入計劃只是開胃小菜,其他歐美國家纔是真正的宴席。

毫無疑問,這些人才都將爲東非一五計劃期間的建設添磚加瓦,爲完善東非的工業體系和其他領域做出相對應的貢獻。

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600章 嘗試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844章 魯道夫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1450章 摻沙子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1503章 縱火案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547章 登陸第361章 k001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464章 鐵血暴君第1141章 學習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155章 震怖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1276章 酒精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471章 漏洞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782章 近衛師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265章 新世界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1113章 大借款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673章 象牙第492章 靜坐戰第833章 拖拉機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344章 輿論戰第833章 拖拉機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02章 爭論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81章 煤礦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97章 準備調停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1282章 學習營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1013章 站隊第315章 清倉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681章 金沙薩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426章 鋁都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26章 機耕路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595章 鼓動第1011章 借錢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740章 古戰法
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600章 嘗試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844章 魯道夫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1450章 摻沙子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1503章 縱火案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547章 登陸第361章 k001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464章 鐵血暴君第1141章 學習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155章 震怖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1276章 酒精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471章 漏洞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782章 近衛師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265章 新世界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1113章 大借款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673章 象牙第492章 靜坐戰第833章 拖拉機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344章 輿論戰第833章 拖拉機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02章 爭論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81章 煤礦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97章 準備調停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1282章 學習營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1013章 站隊第315章 清倉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681章 金沙薩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426章 鋁都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26章 機耕路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595章 鼓動第1011章 借錢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740章 古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