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6章 糧食安全

時間進入三月,東非的北大湖省進入雨季,瓢潑大雨驟然而降,滋養着稻田裡鬱鬱蔥蔥的禾苗,整齊的田塊和河流,池塘,湖泊交錯分佈,顯示出一片勃勃生機。

安保人員舉着一把黑色雨傘,小心翼翼的照顧在帝國皇帝身邊,而恩斯特穿着雨衣,查看着如今大湖區的農業發展狀況。

此時的雨勢並不小,所以即便頭上撐着雨傘,還是有不少雨水濺到雨衣的帽子上,隨後順着帽檐流下。

而北大湖省的官員們也內心激動的爲皇帝陛下介紹着如今北大湖省的農業情況。

高官曼弗雷德和恩斯特一樣,身着黑色雨衣,站在田邊水渠旁由碎石、沙礫和泥土滾壓夯實的機耕路上。

曼弗雷德頂着風雨,儘可能的用沉穩而又響亮的聲音對着恩斯特說道:“陛下,今年雨水到來的時間,和我省氣象部門的推測差不多,所以,不出預料的話,今年應該又是一個豐年。”

恩斯特點點頭道:“大湖區的農業發展狀況,直接決定着全國的農業發展情況,風調雨順自然再好不過,整個大湖區的糧食就是帝國人民的鐵飯碗。”

事實上,大湖區的氣候,是東非主要農業區裡最穩定的地區之一,全年兩個雨季,降水分佈相對均勻,而且因爲靠近剛果盆地的原因,即便是旱季,這裡也不可能一滴雨也不下。

當然,這是北大湖省大部分區域的整體情況,如果是該省偏東北的外沿,那雨水情況就不這麼樂觀了。

但是,大湖區根本就不是望天收的地方,這裡河流交錯,同時還有諸多湖泊,水源十分充沛,即使遇到乾旱,也不可能缺水。

而曼弗雷德接下來的話,也證明了這一點,他頗爲自豪的說道:“爲了拿穩這個全國人民的鐵飯碗,我們省這些年做出了諸多努力。”

“截止到1920年,我們省的耕地面積高達九千四百多萬畝,而且近些年來,隨着引水灌溉,土地治理,耕地面積還在不斷增加,到五五規劃結束,北大湖省耕地面積突破一億畝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且多爲灌溉農田和水澆地,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已經多年穩居全國第一位,小麥,玉米,大豆等重要糧食作物產量,在全國也排在前列。”

將近一億畝耕地,差不多佔到北大湖省面積的百分之三十,由此可見,北大湖省的農業其實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而事實上,在大湖區周邊還有三個省份,整個大湖周邊的耕地加起來接近四億畝水平。

所以,恩斯特很高興的說道:“大湖區農業,尤其是糧食種植方面,佔據了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將近四分之一,這是帝國發展的基石,不能動搖。”

“而北大湖省作爲大湖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你們的任務也很重,尤其是如何協調當地生態和農業發展的問題比較突出。”

“比如溼地保護,水土保持,土壤綜合治理等等,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農業早就過了盲目追求產量的階段。”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農業發展更應該注重質量,同時在維持農業生產的同時,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東非是農業生產過剩的國家,依託二十多億畝耕地,這對於維持僅有不到兩億人口的東非,不管是生產還是生活,糧食產量都綽綽有餘。

而且,這還要考慮到農業技術水平提升,農藥和化肥產量增加,農業人員素質提高等等因素,對農業畝產的影響,所以毫無疑問,就算現在東非不再擴大耕地面積,糧食產量也會因爲其他因素而不斷提高。

恩斯特說道:“從上個世紀以來,國際糧食價格和市場需求,就一直維持在低位,而帝國的人口雖然有所增長,但是和當前糧食生產也維持着動態平衡。”

“所以,繼續盲目擴大耕地規模,已經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大前提下,發展生態農業,優質農業纔是未來東非農業的出路。”

之所以提到生態問題,這是因爲東非很多地方,經過幾十年的開發,確實已經出現了相關問題,尤其是在草原和荒漠交匯地帶,因爲植被破壞,從而引發荒漠面積的擴大。

畢竟,從整體上來說,東非是一個相對乾旱的國家,在東非的東北方向有索馬里沙漠,西南有納米布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北方更是挨着撒哈拉沙漠,而這僅僅是沙漠,還要算上沙地,乾旱草原等地方。

除此外,雨林邊界的開發,也遇到了問題,大規模森林砍伐,從而造成剛果雨林等森林地帶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而引發剛果河,贊比西河,尼羅河等河流含沙量增加等問題。

總而言之,東非很多地區的生態是比較脆弱的。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東非早已經不是多年前那個人口僅有百十萬的殖民地,而是一個人口朝着兩億邁進的超級人口大國,目前,人口超過東非的國家也只有遠東帝國和印度。

而如此龐大的人口,對生態的影響自然也會十分顯著,尤其是對於生態相對脆弱的東非來說。

畢竟,連美國這種“天選之地”,在人口剛剛突破一億的情況下,美國的生態也在極速瓦解,大規模沙塵暴和植被破壞問題日益凸顯。

所以人口更多的東非,在這個問題上只會更加嚴重,而且這還涉及到東非過去幾十年裡的破壞式發展問題。

雖然說,東非的國土面積龐大,這也就意味着東非的人口密度,其實比歐洲和美國要小很多,但是,問題顯然不會這麼簡單,因爲東非人口分佈是很不均勻的。

就東非本土而言,實際上絕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中部的宜居帶上,也就是東非所謂的季雨林地帶,可以模糊的理解爲草原和雨林過渡帶,而這個區域的面積實際上也就四百萬平方公里,也就是佔到東非本土總面積的不到三分之一。

這其實也就和遠東帝國的國土宜居面積相當,遠東帝國的宜居國土面積差不多在四百到五百萬平方公里之間。

當然,遠東帝國的人口是東非的兩倍還多,加上工業水平落後,這使得遠東帝國的環境惡化程度遠超過東非,光是一個燃料使用問題,就讓遠東帝國許多山林毀於一旦。

而東非居民在這些年東非能源政策上的推動下,好歹能使用煤炭,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相對於直接燒柴,煤炭確實也屬於清潔能源的一種。

不過,在這個時代,東非的環境問題,顯然不能和遠東帝國或者印度做對比,畢竟發展層次不同,考慮的問題也不同,東非是工業國家,所以應該和歐美國家對照更有參考意義。

而歐美國家,美國的宜居國土大約在六百多萬平方公里,但是,要知道美國本土的面積才七百多萬平方公里。

歐洲就更是老天爺賞飯吃了,就土地質量,地形地貌,水源等自然條件來說,現在的歐洲就是全世界最宜居的地方。

當然,宜居是一個沒有統一標準的概念,就東非所謂宜居國土面積來說,其中摻雜的水分就比較大。

不過,相對於東非的國土而言,東拼西湊出這麼多的宜居國土面積,已經是相當不易,至少相比較俄國,東非的整體自然情況要好上不少。

曼弗雷德高官回覆道:“陛下說的也正是我們省這幾年正在做的,雖然北大湖省在國家定位中是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但是我們同樣在生態,以及工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就拿我們省的耕地規模來說,雖然排在全國前列,但是,這已經是我們剋制後的結果,爲了保護一些溼地,森林,我們建設了一系列保護區,同時,在新耕地開發上,也多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重視專業人員意見。”

“如果不是如此,那我們省的耕地早就突破一億畝,甚至達到一億五千萬畝也不成太大問題。”

曼弗雷德這並不是說大話,實際上如果真按照遠東帝國開發土地的模式,北大湖省就能建成兩億多畝耕地。

當然,如今糧食賣不上價,而且東非中央政府出於糧食安全考慮,也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北大湖省就是想如此擴張耕地面積,也需要東非政府的同意才行。

所謂的糧食安全,不僅僅是針對國外,東非國內同樣也有安排,就比如東非的五大糧食生產基地,分別是大湖區,東部高原農業區(東非高原的非大湖區地帶),贊比西河中下游農業區,南方農業區和西部農業區。

除了這五大糧食主產區外,還有一些小的糧食主產區,可以說在東非的東西南北中,都建設有成規模的糧食產區。

畢竟,一個國家的糧食完全集中在一個地方,這顯然是有風險的,如今大湖區的糧食產量就佔到東非全國的四分之一,而依照大湖區的開發潛力,完全有能力提高到百分之五十。

而這顯然是東非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東非首都在大湖區還好說,控制近半的糧食產出,這有利於中央通過糧食控制全國,而問題在於,萊茵市並不在大湖區,所以大湖區的糧食生產份額,不能超過全國的百分之五十。

而且,東非也沒有必要把耕地一味地往大湖區集中,雖然大湖區的農業開發潛力很大,自然條件在東非最優越,但是其他地方的具體條件其實也並不算差。

而關於大湖區的糧食產量,東非政府可以接受的範圍,那就是在全國總體糧食生產中的佔比不超過三分之一。

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東非現在是糧食生產過剩的國家,其他地區的糧食產量,足以維持區域內的基本需求,這種情況下,大湖區生產更多的糧食,也就無足輕重。

而且,現階段東非有意將一部分糧食產能轉移到大湖區,讓其承擔一些生態相對脆弱地區的糧食安全任務。

這也是目前大湖區耕地面積依舊在擴大的原因,不過這種擴張並不是無序的,始終受到東非政府的調控。

而事實上,如果放任大湖區盲目擴張耕地規模和增加糧食產量,且不加以干涉,完全按照市場規則來,憑藉其優越的自然條件,恐怕就能“卷”死東非很多產糧區。

就像國際糧食市場一樣,如果一個國家放任東非和美國的糧食自由進入本國市場,那這個國家的農業體系基本上離完蛋也不遠了。

而當地農業體系被摧毀,它的命脈也就會被東非或者美國拿捏在手中。

事實上,前世非洲大陸就是這種情況,很多非洲國家的的農業完全無法做到自主發展,而是附庸於宗主國的次生農業體系,只能種植經濟作物,且無法掌握自主定價權,而一旦其忤逆宗主國,在宗主國的制裁下,就有可能陷入糧食危機。

而糧食危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一旦人吃不飽,那其他問題也就接踵而至,這個政權離垮臺也不遠了。

所以,前世能夠實現農業自給自足的國家,其實就已經完成了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而前世非洲大陸上能夠實現這一點的,僅有坦桑尼亞,南非,贊比亞等少數幾個國家。

總而言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東非政府不可能任由大湖區的農業無序擴張。

所以恩斯特再次強調道:“農業是大湖區的根本,但更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在如今國際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

“而且,這幾年大湖區的工業也處在飛速發展階段,大湖區是人口相對稠密的地方之一,但是過去工業發展和其他地區對比相對滯後,如今環大湖區工業帶就是你們的機會,要藉助好當地的水能和礦產資源,抓緊趕上全國平均水平。”

早年東非往大湖區移民很簡單,畢竟這裡的土地肥沃,能夠涵養大量人口,但是現在也出現了問題,那就是人口相對稠密,工業卻發展相對緩慢,這就使得大湖區成爲了東非經濟的一塊窪地,尤其是從人均收入水平和工業產能上來看。

這也就意味着東非想從初級工業強國,變成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就必須解決大湖區的發展問題,等到大湖區經濟和工業徹底發展起來後,東非和世界其他工業強國的差距基本就不存在了。

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448章 竊聽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108章 歷史課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559章 誣陷第307章 德國誕生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72章 菸草種植第581章 “火車頭”第1361章 影響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1013章 站隊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295章 拒絕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347章 開飯第607章 迂迴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316章 對話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42章 移民熱潮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008章 分析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276章 “老朋友”第811章 送行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3章 國際調停第381章 國禮第291章 “偷國”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797章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701章 城市化第496章 交戰第27章 地圖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262章 慫恿第179章 總部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8章 遠洋貿易第194章 迎接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04章 坎帕拉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401章 駁回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420章 客戶第1199章 討論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672章 危與機第207章 換牌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364章 燃燒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41章 衣錦還鄉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68章 餐具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844章 魯道夫第1377章 賄賂第1164章 爭議第515章 狗咬狗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233章 抓捕
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448章 竊聽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108章 歷史課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559章 誣陷第307章 德國誕生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72章 菸草種植第581章 “火車頭”第1361章 影響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1013章 站隊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295章 拒絕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347章 開飯第607章 迂迴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316章 對話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42章 移民熱潮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008章 分析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276章 “老朋友”第811章 送行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3章 國際調停第381章 國禮第291章 “偷國”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797章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701章 城市化第496章 交戰第27章 地圖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262章 慫恿第179章 總部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8章 遠洋貿易第194章 迎接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04章 坎帕拉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401章 駁回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420章 客戶第1199章 討論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672章 危與機第207章 換牌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364章 燃燒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41章 衣錦還鄉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68章 餐具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844章 魯道夫第1377章 賄賂第1164章 爭議第515章 狗咬狗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233章 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