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9章 加入

萊茵市。

英國想搗鼓國際聯盟這件事,在全世界都不是什麼秘密,只不過一戰中英國的表現遠不及前世作爲戰勝國耀眼,所以很多國家都處在觀望狀態。

就比如說和德國關係較好的國家,在此前他們對於是否加入國際聯盟顯然要考慮到德國,畢竟明面上看來,德國之前和英國是敵對關係,加入國際聯盟是否會得罪德國,或者對本國利益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而現在,英、法、德、奧國都表態後,國際聯盟的組建顯然要提上日程,進度大大加快。

恩斯特看着歐洲的報紙,最近整個歐洲的輿論風向出現了重大變化,他問道:“歐洲民衆對於國際聯盟能在心理上接受麼?”

之所以如此說,還是因爲一戰的原因,一戰時英、法、德、奧,這四個國家可是分屬兩大陣營的生死仇敵,雙方付出了上千萬的犧牲,現在突然握手言和,怎麼看都有些滑稽。

負責對外情報工作的莫林回覆道:“陛下,就目前歐洲的輿論來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都在有意識的重整歐洲的共識。”

“相較於國仇家恨,顯然一戰對歐洲的傷害,也確實容易引發歐洲民衆的反思,所以對於建立國際聯盟這種用於交流和解決糾紛的平臺,在歐洲內部也是有很大市場的。”

歐洲民衆對於一戰這種幾乎將整個歐洲捲入慘烈戰爭的“悲劇”,事後自然會進行反思。

相對於復仇,很顯然和平纔是民心所向,畢竟歐洲的底層民衆可不想再經過一次世界大戰。

“這個所謂的國際聯盟,實際上更應該稱爲歐洲聯盟,是歐洲四國之間的無奈的妥協,而且卻是有益於協調歐洲的國際關係和事務。”

“世界大戰前,沒有這種溝通的平臺,這也是導致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莫林的這番話不無道理,在一戰前歐洲主要大國基本上是各玩各的,沒有暢通的聯絡渠道,這樣就很容易使得一些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就比如導火索塞爾維亞,當初如果各國間有一個情報交流平臺,說不定就能避免衝突的進一步擴大。

恩斯特問道:“那你們認爲,英國和德國能放下恩怨,推動這個國際聯盟的組建,他們的目的僅僅是如此麼?這對於我們又有什麼影響?”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能讓兩個敵人放下仇恨,轉向合作,除非是爲了應對其他的敵人,基於這一點,再結合當下德國和俄國的衝突,我認爲這是歐洲應對外部競爭和威脅的一次嘗試。”

“德國現在的主要精力是對付俄國人,而英國則面臨着全球霸權的衰落問題,尤其是對美國和我們,這恐怕纔是兩國合作的基礎。”

“當然,我並不看好歐洲的這種合作,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繁多且複雜,各個心懷鬼胎,國際聯盟就算能組建,也不可能解決這些矛盾。”

在弗里德里希看來,英德兩國的想法很好,但是他們真的能不受挑撥,從而精誠合作麼?只能說難度非常大。

財政部長羅根斯也說道:“歐洲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而工業事實上是衰落的,如今東非和美國的工業已經事實上超過了整個歐洲。”

“工業能力的下滑,以至於歐洲想再像本世紀以前,在全世界輕鬆的攻城掠地,已經不可能實現。”

“這種情況下,無法向外擴張,做大蛋糕,反而可能因爲歐洲之外地區的崛起,市場進一步萎縮,歐洲各國就更不可能團結。”

“反而爲了歐洲內部市場,競爭會持續加劇,最終再次引發各國間的矛盾,不排除再一次爆發世界大戰,更準確說歐洲大戰的可能性。”

一戰事實上就是歐洲大戰,,只不過因爲美國,奧斯曼等域外國家的參與,所以勉強稱得上世界大戰,而事實上除了中東以外,主戰場基本在歐洲範圍之內。

對於其他人的看法,恩斯特也表示認同:“歐洲想要團結,肯定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次英德兩國主推國際聯盟,實際上都不應該算是團結,而是求同存異,英國默認德國向東歐,甚至中東的擴張。”

“而德國支持英國和我們這些國家打擂臺,兩者僅僅是現階段不需要發生衝突,各有各的小算盤。”

“就比如英國,即便支持德國向東歐和中東擴張,但這是建立在對抗俄國工黨的前提下的,而且這也會涉及到我們在中東的利益。”

“而德國和英國合作的前提,自然是英國同樣面對我們和美國的壓力,由此可見,現在的國際關係確實一團亂麻。”

多了東非這個國家,確實讓世界的走向變得更加模糊不堪,很多國家連站隊問題,都有可能陷入困難選擇症。

前世,世界各國只需要在英美兩個國家裡下注,英國贏得了一戰的勝利,德法兩個國家半死不活,而美國在歐洲之外強勢崛起。

現在,歐洲問題就很難搞明白,一個英國和德國,就能讓歐洲其他國家不知所措,而歐洲之外,還有東非和美國兩個巨無霸。

這在一定程度也是一種多極化,但是,這種多極化的國際格局是無序的,也是最危險的,尤其是小國,弱國,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因爲走錯棋而被教訓。

恩斯特說道:“不過,這也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現在英德兩國達成共識,這也就意味着這個國際聯盟的成立進入倒計時,我們是否應該加入其中?”

國際聯盟顯然不僅僅侷限於歐洲各國的國際組織,屆時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國家都會加入進去,所以東非是否有必要加入國聯就成了一個需要東非政府考慮的問題。

而關於這個問題,東非的官員們也各有看法。

國防部長普里皮亞特說道:“陛下,我認爲完全沒有必要,就目前帝國的發展和計劃來說,我們有着自己的節奏,誰知道這個國際聯盟的成立,是否對成員國會提出什麼限制條件。”

“英國人提出這個國際組織,肯定是爲了維護其在全世界的利益爲出發點,而這明顯和我們的世界擴張政策有衝突。”

現階段,東非和美國的對外政策變得越來越積極,畢竟隨着兩國國力的提升,以及工業的高速發展,對於市場和原材料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這可能也是英國政府爲什麼能放下成見和恩怨,與德國合作的原因。

作爲世界霸主,英國手中始終把持着全世界最多的地盤和市場,而東非和美國這種體量的工業國家,想要對外擴張,毫無疑問會對英國造成威脅。

這就像之前,德國對英國的挑戰一樣,結果是英國整體上還是實現了對德國的壓制,可面對東非和美國這兩個更難纏的對手,英國就完全力不從心了。

英國能把德國的出海通道堵死,但是這招對東非和美國完全沒用。

克里斯蒂亞諾也支持普里皮亞特的說法:“不錯,英國和德國的目的,就是利用這個國際聯盟,從而限制歐洲之外國家的發展。”

“到時候,在國聯上歐洲肯定會在對外問題上團結一致,從而推動不利於我們和美國的一些方案實施,如果加入這個國際聯盟,那我們反而會因此受到掣肘。”

這種考慮完全站得住腳,甚至恩斯特結合前世歷史經驗,歐洲就是這麼幹的,美國就因爲受到了英法刁難,所以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而且美國一直都盛行孤立主義,加入國聯和孤立主義這個美國長時間執行的國策有一定的衝突。

當然,這也和國聯是一個非強力的國際組織,加入國聯實際意義不大有關。

有反對,自然也有支持,東非外交部長弗里爾就說道:“對於是否加入國聯,我的意見是應該加入其中,這有利於我們藉助這個平臺,加強和其他國家的聯絡,尤其是非列強國家。”

“因爲歷史原因,這些國家長期受到歐洲列強的影響和控制,畢竟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就是近現代世界文明的中心。”

“因爲大航海時代的掀起,歐洲各國在世界範圍建立起了廣泛的影響力,現在國聯的出現,如果能操作好,這無疑是一個我們和其他國家交流聯絡的平臺。”

“這也符合目前帝國在外交領域更加積極和開放的基本國情,當然,前提是國際聯盟並不會對東非形成過度的干預。”

“但事實,國聯只是一個非強力國際組織,即便歐洲各國有意壓制,實際上我們也可以不予理睬,最壞的情況下,大不了退出,對我們也沒有太大影響。”

這一點在前世同樣可以找到參照,就比如後來蘇聯加入國聯,就是抱着這種想法,從而加深蘇聯的國際影響力,雖然後來蘇聯又被開除了。

但這也正說明蘇聯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而20世紀初的國際社會一般來說就是歐洲。

東非自然也有想要獲得“國際認同”的人存在,這就和東非國內有些人,一心想打入德意志圈子一樣。

而實際情況卻是,東非在國際社會上的受待見程度只能說一般,甚至作爲一個自詡德意志國家,德國和奧地利對東非的態度也在戰後發生了轉變。

國家之間只有利益,在一戰前德奧兩國民衆對於東非一直都不待見,而政府層面,因爲有求於東非,所以關係還是不錯的。

但是隨着東非工業化,以及一戰前後的各種利益糾紛,德奧兩國在政府層面對東非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歸納爲東非作爲一個後發國家所必須克服的問題,別說東非,就是美國和德國這兩個相對於東非歷史“悠久”的國家,也長期被“國際社會”各種排擠和貶低。

德國是“蠻子”,美國是“暴發戶”,而東非更是“野蠻和暴發戶”的集合體,當然,東非還不是最“慘”的,東非後面還有日本,俄國等一衆國家。

先富從各個方面壓制和貶低後富和未富,這是人性和利益上不可能避免的問題。

相對於東非這種正兒八經的“後富”國家,甚至美國,德國和俄國都屬於“先富”行列,只不過俄國因爲工黨的原因,已經自動被世界各國歸納爲“敵人”這個行列,而對於敵人,毫無疑問,各種惡劣的戰術都會使用在俄國身上。

畢竟東非這種後發國家能富裕起來,那自然有國家就要利益受損,東非工業發展,也就代表着其他工業國利益的受損。

雖然目前東非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但是正如“國際社會”所言,東非確實是暴發戶,東非的財富還沒有轉變爲影響力和地位,徹底被所謂國際社會接納。

這就像過去歐洲的舊貴族看不起新晉貴族一樣,當然,如果連貴族都不是,那只有被新舊貴族一起看不起的份,連被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目前國際輿論對東非負面宣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褒獎”,這正是因爲東非工業和國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所必然會遇到的問題,黑紅也是紅,很多弱國和貧國連這種機會都沒有。

在總結了雙方的意見後,恩斯特說道:“對於國際聯盟這個組織,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就目前而言,東非對於國際社會來說,確實是一個後發國家,而後發國家就註定還要面臨諸多考驗,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改變國際形象,輿論等軟實力上的劣勢。”

“這一切還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只要我們做的多,足夠努力,終究可以不斷取得進步,而世界其他國家也終究會習慣東非作爲一個世界大國,這種不能改變的事實。”

“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在外交,文化交流,對外貿易,國際組織和活動等方面的建設,不斷提升和扭轉東非在世界的形象和影響力,打破傳統歐美列強對世界輿論的操縱,提升東非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

“基於這個要求,對於國際聯盟,我的態度是可以先加入,至於後續影響,我們可以先選擇觀望。”

“反正國際聯盟不可能對我國的國策產生太多實際的影響,這也一定程度上能夠破解某些對帝國不懷好意國家的陰謀,從而在國際社會上孤立帝國。”

在東非的軍事實力還有影響力,遠遠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東非加入國聯,這反而有益於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就比如被其他國家針對,當然,如果美國不選擇加入國聯,那就更好了。

當然,東非雖然有意加入國聯,那也只是暫時觀望,如果和東非分歧太大,那東非也不介意像前世德國和日本一樣主動退出。

第981章 捷徑第949章 戰敗第833章 拖拉機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395章 下藥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695章 納塔爾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200章 分裂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1155章 震怖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233章 抓捕第96章 西北悲歌第31章 部落衝突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356章 鐵路第289章 教學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第187章 勸說第460章 衝突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404章 警告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36章 軍售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694章 訛詐第801章 恭賀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1301章 將軍跑路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780章 追蹤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865章 高原省第168章 餐具第449章 野心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840章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316章 對話第264章 威尼斯大逃亡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700章 龍騎兵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903章 萊茵宮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57章 探險隊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844章 魯道夫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49章 疾病防控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809章 事後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
第981章 捷徑第949章 戰敗第833章 拖拉機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395章 下藥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695章 納塔爾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200章 分裂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1155章 震怖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233章 抓捕第96章 西北悲歌第31章 部落衝突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356章 鐵路第289章 教學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第187章 勸說第460章 衝突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404章 警告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36章 軍售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694章 訛詐第801章 恭賀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1301章 將軍跑路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780章 追蹤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865章 高原省第168章 餐具第449章 野心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840章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316章 對話第264章 威尼斯大逃亡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700章 龍騎兵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903章 萊茵宮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57章 探險隊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844章 魯道夫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49章 疾病防控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809章 事後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