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

而真正讓東非有一點爲難的就是,奧斯曼帝國帝國目前和東非的關係可以說處在相當不錯的階段,爲了在波斯灣殖民地佔領中獲得奧斯曼帝國的支持,東非同奧斯曼帝國展開了不少合作,就現在而言,奧斯曼帝國肯定是一個親東非國家。

而巴爾幹半島諸國同東非的關係則有些複雜,其中同東非關係最好的就是羅馬尼亞,但是羅馬尼亞並非本輪巴爾幹危機的主要參與者。

羅馬尼亞處在巴爾幹半島北部,和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被隔開,所以兩國間的矛盾反而不如和其他國家矛盾尖銳。

而巴爾幹半島上同東非關係第二好的國家則是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可以算巴爾幹半島上的軍事小強了,前世在一戰中爆發出遠超國家實力的戰鬥力。

所以東非一直都同保加利亞保持着不錯的關係,尤其是在軍事合作上,東非是保加利亞重要的支持者。

而且,從經濟利益考量,東非同保加利亞的貿易是巴爾幹半島國家裡僅次於羅馬尼亞的存在。

塞爾維亞處在巴爾幹內陸,缺乏出海口,而希臘基本等於英國的放貸地,經濟被英國全面控制,所以保加利亞和東非貿易存在天然優勢。

當然,相對於羅馬尼亞這個重要石油產地,保加利亞肯定遠無法和羅馬尼亞相提並論。

總結了大家的想法後,恩斯特說道:“在和巴爾幹相關國家的關係處理上,根據大家的建議,那就是能不得罪,就不得罪,至於明確支持某個國家確實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而且,我們本身在巴爾幹半島只能算旁觀者,無法做到其他國家那樣參與巴爾幹事務,所以我們暫時對巴爾幹半島戰爭選擇冷眼旁觀的態度,當然對現在巴爾幹半島的軍火貿易市場我們應該參與進去。”

東非和巴爾幹半島畢竟隔着一個蘇伊士運河,只要蘇伊士運河在英國人手裡,東非就不可能實現對歐洲政治的過多幹預,投入再多,也起不到相對應的效果。

而奧匈帝國,俄國,法國和英國,乃至德國就大爲不同,他們本身距離巴爾幹半島不遠,或者海上通道暢通,所以主導巴爾幹半島局勢的主要力量還是這些國家,在東非沒有控制蘇伊士運河之前,基本上不可能發揮主導作用。

而以此角度來看,東非就算想做巴爾幹半島上的軍火生意,也只能先和奧斯曼帝國合作,畢竟東非向巴爾幹這個爭議地區銷售軍火,不可能競爭的過其他歐洲國家,拿不到大頭。

而奧斯曼帝國就不一樣了,奧斯曼帝國除了是巴爾幹國家以外,還是紅海沿岸國家和波斯灣沿岸國家,東非和奧斯曼帝國的貿易不會因爲其他國家限制,就被輕易切斷。

所以在本輪會議結束後,東非最先接觸的國家就是奧斯曼帝國,而對於東非透露出的“善意”,奧斯曼帝國自然是熱情接受。

受到德國和東奧兩國軍事合作的影響,目前奧斯曼帝國使得的武器,正在加速德意志化,而德國不可能像東非這樣便利的支持奧斯曼帝國,畢德國需要照顧巴爾幹半島其他國家的情緒,就算德國支持奧斯曼帝國,也不可能繞開巴爾幹半島,而東非卻可以選擇在紅海或者波斯灣同奧斯曼帝國合作。

所以在1912年5月,東非率先和奧斯曼帝國達成一批軍事訂單,兩國約定在科威特完成交接工作。

從二五計劃開始,東非就開始有意拓展本國國防工業規模,而在三五計劃開始後,東非軍工業更是得到了大量資金支持,擴建了一批武器生產線。

這些國防工業原本是恩斯特爲了應對一戰準備的,現在可以先給奧斯曼帝國一些甜頭。

東非作爲德意志國家,許多武器和德國可以通用,而奧斯曼帝國軍隊如今德系武器本來就佔據主流,加上兩國早在去年就開展了更加緊密的軍事合作,這爲東非武器出口做了良好的鋪墊。

東非對奧斯曼帝國輸出的武器,主要以步槍,機槍以及其他軍事物資爲主。

本輪巴爾幹危機中,大部分歐洲國家都站在巴爾幹半島諸國一方,所以這也讓東非佔了很大便宜。

許多戰略物資,都可以以民用產品的藉口向奧斯曼帝國出口,如食鹽,糧食,白糖,棉花等等,其中很多物資,奧斯曼帝國本身不能生產,或者產量不足。

畢竟奧斯曼帝國的國土和氣候,可以說土地質量在世界大國中算是最差的,而這已經是奧斯曼帝國佔據中東地區,許多最肥沃土地的結果,就比如兩河流域,亞細亞半島以及歐洲巴爾幹半島部分國土。

就拿糧食來說,前世土耳其作爲中東最發達(排除以色列)的國家,糧食自給率還不到百分之百,如今奧斯曼帝國佔據大量沙漠地帶,加上氣候惡化,根本無法做到完全自給自足,生活質量連俄國都不如。

所以奧斯曼帝國天然是一個糧食進口大國,而近三十年裡,東非對奧斯曼帝國糧食出口增速是最快的。

而奧斯曼帝國雖然能產小麥、玉米、棉花、菸草、橄欖等溫帶和熱帶作物,但是都被水源問題約束,很難像其他國家一樣大規模種植生產,所以也主要依賴進口。

如果是工業化時代之前,奧斯曼帝國農業規模還算可觀,曾經奧斯曼帝國甚至是歐洲最大的棉花出口國之一,但是到了今天,奧斯曼帝國的農業產出甚至無法滿足本國工業發展需求。

所以東非對奧斯曼帝國的貿易中,武器出口其實只佔很小的一部分,糧食,糖類,菸草,咖啡等農產品以及其他工業品佔據主要地位。

這對於現在東非來說,算是意外之喜了,隨着大借款後,東非工農業獲得大量發展資金,如今東非工農業生產效率進一步大幅度提升。

但是這也給東非帶來了巨大壓力,畢竟產品生產出來也是要銷售的,所以東非面臨着生產過剩的問題,而同奧斯曼帝國的貿易,暫時緩解了東非工業生產上的過剩,尤其是國防工業。

所以世界太平,那對東非而言絕對不是好事,巴爾幹危機算是給東非提供了一個喘息的機會,而利用巴爾幹危機,東非就能更加從容的應對日後的歐洲全面戰爭。

而從奧斯曼帝國和東非的貿易中也可以看出東非政府內部爲什麼支持奧斯曼帝國的人巨多,奧斯曼帝國人口將近三千萬,而且歷史底蘊深厚,能帶給東非的經濟利益,遠非巴爾幹半島上一羣小國所能相提並論。

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389章 易手第574章 服軟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220章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822章 卡賓達第86章 咖啡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1008章 分析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797章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390章 勸離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76章 應許之地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280章 達沃市第394章 硬氣第360章 安排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782章 近衛師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272章 犀牛園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77章 “貨物”到港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77章 放牧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821章 裁軍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185章 速成第50章 教育第973章 籌備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1325章 卡塔爾第163章 年底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498章 移民第1448章 竊聽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03章 威脅第658章 方針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41章 衣錦還鄉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88章 衝突升級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084章 底氣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379章 黃金葉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015章 市場
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389章 易手第574章 服軟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220章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822章 卡賓達第86章 咖啡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1008章 分析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797章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390章 勸離第1528章 養寇自重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76章 應許之地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280章 達沃市第394章 硬氣第360章 安排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782章 近衛師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272章 犀牛園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77章 “貨物”到港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77章 放牧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821章 裁軍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185章 速成第50章 教育第973章 籌備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1325章 卡塔爾第163章 年底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498章 移民第1448章 竊聽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03章 威脅第658章 方針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41章 衣錦還鄉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88章 衝突升級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084章 底氣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379章 黃金葉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015章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