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章 歐洲共識

德國的處境是非常尷尬的,一戰挑戰英法霸權失敗後,德國只是名義上維護和鞏固了其歐陸霸主的地位。

畢竟從普法戰爭以後,德國就一直是歐洲大陸上的第一軍事強國,法國雖然在戰前的輿論宣傳上強調自己的陸軍歐洲第一,但是從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就從來沒有在軍事上再一次勝過德國,一戰更是讓法國陸軍坐穩了歐洲第二陸軍的位置。

但是,這並沒有改變德國這現任歐陸霸主的境況,試圖通過戰爭,從而奪取英法海外廣闊殖民地的想法破滅。

德國只能繼續深耕原本自己的市場和勢力範圍,並且以此爲基礎對外擴張,而擴張的兩個方向,正是東歐和中東。

但是,德國在這兩個方向擴張顯然並不順利,東歐方向是俄國工黨領導的現俄國政權,依舊延續了沙俄時代的向歐洲方向擴張的根本大政方針。

但凡俄國領導人的腦子正常一些,都知道歐洲纔是俄國的根本,相對應的遠東,中亞,印度洋等地區都是次要方向。

倒不是說這些地區不重要,而是向這些地區開拓的收益遠不如歐洲方向,而且成本也不低。

典型例子就是尼古拉二世,本來想通過東進政策,改變俄國的頹勢,結果迎面撞上了日本這個後起之秀,不僅沒有撈到太多好處,反而碰了一鼻子灰。

還有前世遠東帝國,遠東帝國國力恢復後,主要的擴張方向也是家門口的東南亞地區,他並不會花費太多精力投入到歐洲等地區。

前世,遠東帝國對亞洲的投入佔到六成以上,而歐洲和北美都只有大約百分之十,其次是拉美和非洲,兩者比例差不多,大約在百分之七上下,大洋洲最少,不到百分之三。

所以勢力範圍的擴張,一般情況下都是由近及遠,英法德俄等歐洲國家必然對歐洲霸權打的頭破血流。

而美國將美洲視爲後花園,日本注重太平洋週邊,尤其是東亞地區。

與這些國家相比,東非反而屬於比較奇葩的存在,直到最近才搞出了一個東南非共同市場,開始整合非洲大陸上的資源。

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東非在擴張政策上的搖擺不定,中東,南洋,南美和西非,東非都想插一手,這也導致了東非力量的分散。

不過,整體來說,東非依舊把印度洋沿岸國家和地區視爲自己的核心勢力範圍。

而這樣一來,東非和俄國,英國,德國,甚至是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產生了在利益上的分歧,其他國家也不太願意東非控制印度洋,畢竟印度洋在海運時代可是歐亞貿易的大動脈。

赫爾曼對威廉二世說道:“東非已經過於強大,加上其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它對世界的威脅絲毫不遜色於俄國。”

“往北,他們有能力掌控整個非洲大陸,來一個非洲版的‘門羅主義’,往東他們能夠通過控制印度洋,阻斷歐洲和遠東的交流和貿易。”

“往西,東非已經染指美洲,並且和美國發生了利益衝突,未來他們未必沒有可能繼續沿着大西洋北上,把影響力擴散到整個大西洋沿岸。”

“如果說俄國能夠通過陸地,連接歐亞大陸的話,東非則是最有可能通過海陸,將歐亞一分爲二的強大勢力。”

說到這裡,赫爾曼內心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嫉妒之中,和德國相比,東非的地緣條件簡直“無敵”。

東非在地緣上進可攻,退可守,而且因爲非洲位置的特殊性,他們比美國更具有進攻性。

“這些年來,東非正是靠着這種地緣優勢,在全球範圍進行擴張活動,南洋,中東,遠東,西非等等都有東非新建立的殖民地存在。”

而造成東非這種優勢的原因,則是東非三面都是些軟柿子,東非的北面是北非還有西非,這兩個地區顯然無法對東非形成威脅。

東面也就是印度洋範圍,也多是殖民地和落後國家。

西面的南美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巴西和阿根廷,和東非的差距也過於懸殊。

再看看德國,周邊沒有一個好相與的,這個時代的歐洲完全可以說是一座“怪物房”。

赫爾曼都不敢想象,如果把東非的地理位置換成德國,那該有多香。

威廉二世也咬牙切齒的說道:“東非的自然稟賦,確實讓人羨慕嫉妒恨,這也是他們在一戰中游刃有餘的底氣,恐怕美國人撈的好處和東非對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爲什麼現在德國對東非的態度如此惡劣,實際上也是有根源的,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就是殖民地,其次就是經濟利益。

在戰前,東非“趁火打劫”了德國的殖民地,雖然說一戰前這筆買賣客觀來說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德國人顯然不會這麼看,在德國視角里,自己就是吃虧的一方。

那可是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且涉及到中西非,南太平洋,遠東等地區,德國統一以來,幾十年的海外殖民成果,結果被東非輕而易舉的收入囊中。

而很顯然,東非並不這麼看,在東非看來這完全是你情我願的公平交易,畢竟,德國如果不把這些殖民地出售給東非的話,這些殖民地也只會便宜英法等國家。

但是,現在戰爭結束了,你德國又想打着主意把這些殖民地要回去,東非肯定不會同意。

這是兩國重要分歧之一,對德國而言,因爲一戰的最終結果,德國的收穫並不足以抵消付出,這些海外殖民地的失去,更是讓德國十分心痛。

就領土方面來說,德國在戰後僅在東歐獲得了五萬平方公里的新土地,對比海外失去的上百萬平方公里國土,心裡能平衡就怪了。

而經濟利益方面,德國更是對東非不僅不心存感激,反而抱怨東非在一戰中收割了德國太多財富。

作爲一戰中德國最重要的供應商,東非賺的越盆滿鉢滿,德國在戰後就越心痛,老子在歐洲打生打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結果東非一點力氣不出,就把德國積攢的大量財富搬空了。

這還不算完,在一戰中,德國苦心經營的大量海外市場也被東非收割,就比如軍火,電力設備等等市場。

雖然說東非和德國的武器上存在差異,但共通性也不少,就比如兩國的步槍,火炮等,東非很多技術來源都是德奧兩國。

但是,一戰期間,德國陷入戰爭,武器出口停滯,那些原本從德國進口軍備的國家自然要選擇替代品,而毫無疑問,和德系裝備有一定共通性的東非就是最好的選擇,這使得原本戰前德國精心培養的海外軍火市場,白白便宜了東非。

而一旦某個原本裝備德國軍工產品的國家,武器裝備被大量替換成東非產品,想要再替換回來,顯然就很不容易再做到了。

國際軍火貿易市場,其品牌,質量,性能和價格是重要影響因素,但在這些領域上,德國軍工對比東非軍工並沒有明顯優勢,兩者都是“德系”,而東非雖然整體工業水平不如德國,但是軍工領域和德國卻是半斤八兩的存在。

或許德國武器確實質量比東非更有優勢,但東非武器比德國更便宜也是事實。

而在政治層面,東非能夠輻射的範圍顯然也比德國更廣,這對於東非搶佔原本德國的海外軍工市場也是一個重要有利因素。

就比如遠東帝國這個20世紀初的龐大軍工市場,其國內因爲軍工產業薄弱,且戰爭頻繁,所以每年都會進口大量外國軍工產品。

而進口哪一國的軍工產品,顯然也要從政治角度上來考量,畢竟有很多勢力背後,都有不同國家支持。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國和日本這兩個心懷惡意的鄰居,因爲距離遠東帝國近,容易操縱和干預遠東帝國內務的國家,就容易獲得大量軍事訂單。

而這個時代,俄國和日本的軍工產品,毫無疑問在列強中並不算的上出彩,甚至用“廢品”來形容也不爲過,但偏偏這兩個國家能在遠東帝國獲得大量軍事訂單就很能說明問題。

而反應到德國和東非兩國,東非顯然比德國更有優勢,東非在遠東存在不少殖民地,且海軍常駐太平洋地區,這都是德國所不具備的影響力。

一戰整整持續了五年時間,德奧兩國的海外軍工市場,很大一部分都被東非吃幹抹淨,所以單就這個問題,德國能對東非抱有好感就奇怪了。

所以,在威廉二世和赫爾曼等德國人看來,東非就是國際市場上的“小偷”,偷取了原本大量本應該屬於德國的利益。

不過,即便對東非感覺不滿,德國現在也只能憋在心裡,而今德國對於東非的態度是相當擰巴的。

威廉二世說道:“雖然東非人很討厭,但是我們現在最主要的敵人還是俄國,通過和英國在國際聯盟問題上達成一致,從而拉上整個歐洲對抗俄國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東非是遠憂,甚至東非根本就不應該屬於德國要考慮的問題,現在德國連歐洲都走不出去,反而英法兩國和東非在海外利益上的交集更深,只是東非單純的更讓德國不爽,所以君臣二人才說這麼多。

赫爾曼說道:“對付俄國,首先我們要先穩住戰線,然後尋找機會結束這場戰爭,防止其他國家再一次充當背後的漁翁,畢竟我們現在不可能拿得下俄國,和俄國的戰爭只會對德國不利。”

“我們需要一段和平發展的時間,來抹平戰爭的創傷,恢復國家經濟後,再考慮軍事上的投入,以及未來國家的走向問題。”

“在此期間,我們應該在國際上多拉攏盟友,限制俄國的發展,減少帝國軍事上的開支,如今財政危機依舊沒有解除,所以對抗俄國,不能只我們出力。”

德國和俄國死磕,俄國最終的下場不知道怎麼樣,對德國肯定是不利的,畢竟德國就算把俄國打個半死,國際社會也不大可能允許德國把戰果消化掉。

而德國有停戰的想法,俄國卻纔是東歐能否消停的主要障礙,就俄國工黨現在的狀態來看,他們是支持戰爭繼續下去的,因爲截止到現在,戰爭形勢對俄國有利,而且俄國工黨目前還帶有世界政黨的屬性,他們的政治口號可是解放全世界,而解放全世界自然是要通過戰爭來實現的。

所以,赫爾曼才提出,要先穩定戰爭形勢,並且要把俄國“打疼”,讓俄國工黨迴歸理性。

雖然俄國工黨暫時佔據着優勢,但是別忘了,俄國人不等於俄國工黨,一戰沙俄崩潰就是因爲底層民衆對戰爭的厭倦,所以最終不得善終的。

所以,赫爾曼認定,只要俄國在前線出現失利,或者難以繼續進步,他們就必須重新回到談判桌上,否則即便俄國工黨再能蠱惑人心,他們也註定重蹈沙俄政府的覆轍。

赫爾曼接着說道:“同時,對於俄國工黨,我們也應該在思想和輿論領域,對他們展開反擊,尤其是帝國境內以及帝國的附屬勢力範圍內,要加強宣傳攻勢,研究如何破解俄工的思想武器。”

“避免國內和周邊地區民衆被工黨煽動,工黨的理論纔是最可怕的,就像撒旦一樣,這次我們在東歐的教訓告訴我們,必須想辦法遏制這種邪惡思想的傳播。”

“否則的話,別說波蘭和烏克蘭等地區,恐怕帝國境內都有可能,被工黨分子滲透,最終危害統治的根基。”

對於這一點,威廉二世也面色凝重的說道:“工黨的思想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我們雖然對工黨分子進行了長期的打擊,但是這些工黨的邪惡思想就像野草一樣,依舊野蠻生長,所以在和英國人談判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藉此機會,商討世界各國,如何應對這種邪惡思想的擴散問題。”

拋開所謂“邪惡”思想因素,其實俄國還是原來的俄國,甚至比沙俄時代的國力更加弱小,但是戰鬥力上卻反剛好相反,在這種邪惡思想的武裝下,俄國軍隊的戰鬥力明顯比沙俄的灰色牲口更加“兇殘”和“迅猛”。

所以,遏制這種思想的傳播,在當前德國政府看來,已經成爲了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那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情況纔不會重演。

於是抱着這些問題,1923年,德國政府除了進一步加強東歐的軍事支援,阻止俄國的擴張以外,同時開啓了和英國等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而對於德國態度的轉變,英國自然是支持的,在兩國的積極推動下,關於組建國際聯盟,這個用於協調國際事務與關係,解決處理國際糾紛的世界性組織,進度大大加快。

英、法、德、奧四個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在經歷了一戰的相互廝殺後,終於因爲各種歐洲以外威脅(包括俄國),不得不再一次坐在一起,就歐洲的命運問題合縱連橫。

而這也註定了國際聯盟這個國際性組織,它從一出生就帶有壓制歐洲以外國家發展的性質,這也是當下唯一能夠把四國團結起來的共識。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了如今歐洲的衰落趨勢。

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30章 多多馬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084章 底氣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299章 預判第8章 普奧聯動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595章 鼓動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865章 高原省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344章 輿論戰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276章 “老朋友”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250章 謠言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62章 激戰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79章 閒談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37章 補丁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249章 熱度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299章 預判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862章 後續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850章 移民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820章 購艦第1024章 監視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981章 捷徑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78章 奧匈帝國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421章 鑄鐵廠第616章 行蹤第1236章 敖德薩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711章 歸國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1157章 “0”號文件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354章 電報第418章 學徒第103章 “大殺器”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261章 威脅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222章 會面第160章 革新第163章 年底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509章 起步第694章 訛詐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74章 搬遷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37章 戰爭第441章 回國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1240章 分險平攤
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30章 多多馬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084章 底氣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299章 預判第8章 普奧聯動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595章 鼓動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865章 高原省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344章 輿論戰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276章 “老朋友”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250章 謠言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62章 激戰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79章 閒談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37章 補丁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249章 熱度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299章 預判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862章 後續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850章 移民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820章 購艦第1024章 監視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981章 捷徑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78章 奧匈帝國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421章 鑄鐵廠第616章 行蹤第1236章 敖德薩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711章 歸國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1157章 “0”號文件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354章 電報第418章 學徒第103章 “大殺器”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261章 威脅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222章 會面第160章 革新第163章 年底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509章 起步第694章 訛詐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74章 搬遷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37章 戰爭第441章 回國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1240章 分險平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