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8章 移民
布拉瓦約能享受到這種待遇,主要得益於它的獨到地理位置,布拉瓦約位於東非中南內陸腹地,臨近卡拉哈里盆地,保密性很強,除此外,布拉瓦約還有強悍的工業,舒適的氣候,開闊的地形等等。
因此東非的許多國防工程、科研項目、軍事設施,各類實驗場,乃至軍隊都喜歡佈置在這裡。
就比如東非的核工程,雖然東非核試驗場的位置並不在布拉瓦約,而是在洛林省西部的卡拉哈里沙漠,
但布拉瓦約作爲洛林省省會,能夠承擔後勤保障基地作用,同時,布拉瓦約本身工業能力就比較強,因此一些相關產業佈局此處也比較容易,像核原料提煉,鈾濃縮,高能炸藥,耐熱材料,精密機械加工等等。
其中很多配套產業,在布拉瓦約本地就可以獨立完成,大大降低了科研發展成本,還有減少泄密風險,方便各種配套設施和零部件的供應等等。
洛林省西部,那裡幾乎沒有人煙,且盆地地形相對封閉,即便發生核事故,也可以減少核輻射擴散風險,同時也有利於航天工程等有保密性需求的科研項目展開。
總而言之,洛林省的國防工業在東非具有重要地位,就像這次,ft01試驗機所在的飛行試驗場,它就屬於這些重要國防工業中的一部分配套設施,布拉瓦約匯聚了航空工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
因此,布拉瓦約能比其他城市更早在噴氣式飛機研發上領先一步,也就不足爲奇了。
海諾安對軍方人員們說道:“有了噴氣式飛機,接下來就可以以ft01試驗機爲藍本,進一步研發各種高性能的軍用飛機,從而保持帝國在天空中的優勢。”
“接下來,我們研究所也會根據你們的需求,設計和研發新的飛機種類,從而拓寬噴氣式飛機的應用。”
這次軍方代表可不止空軍一家,還有陸軍和海軍,尤其是海軍航空兵部隊,他們對軍用飛機的需求同樣不小,就比如現在東非海軍以航母爲戰鬥核心,這就需要大量的先進艦載機,還有東非海外的海軍軍事基地等。
……
雖然1930年,全世界都處於經濟危機的窘境之中,但是在科技領域,世界各國都沒有停下腳步,即便是危機最嚴重的美國和德國,只不過,在經濟危機的境況下,需要比平時更省着點花,還有一些項目不得不砍掉。
與之相比,東非在科技領域的投入,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繼續穩步提升,各個科研機構還有前沿項目的發展,完全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
唯一一個在經濟危機期間,科研投入大幅度提升的世界列強,也就只有蘇聯了,畢竟蘇聯要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這部分開支肯定少不了,當然,蘇聯基礎薄弱,即便科研經費大幅度提升,也很難和財大氣粗的東非相提並論。
萊茵市。
弗里德里希皇儲就在和恩斯特彙報着相關情況。
“現在除了我們還有蘇聯以外,大部分國家在科研領域投入,都受到了經濟危機的衝擊,政府財政撥款以及私人資助都大幅度縮減。”
“就比如歐洲和美國,已經出現了不少因爲經費問題,而失業的高端人才,甚至出現了一些人,移民蘇聯的情況,因此我認爲東非也不應該甘主動出擊,進一步吸納全世界的技術人才,進一步推動帝國在科研領域的發展。”
“1930年,蘇聯的科研經費相比往年提高了兩倍還多,超過了三億盧布,而1928年,蘇聯公開的預算僅有一億三千多萬盧布。”
“這些經費,蘇聯政府主要投向了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領域,新成立了數百家各類研究所,創造了大量高端人才崗位。”
“爲此,蘇聯政府積極在國際社會上招聘歐美各國的人才,僅這幾個月,可能就有超過近千人,各個領域的精英到蘇聯工作,甚至直接移民。”
蘇聯在一五計劃期間,對人才的需求是極爲旺盛的,而蘇聯本國的高等教育雖然近些年來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和國際社會依舊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無法完全滿足本國工業和科技發展的需要。
因此,爲了吸引移民,蘇聯政府採用高薪水加穩定工作模式,從而鼓勵歐美國家人才前往蘇聯就業,在蘇聯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外國專家局來對接這些工作,對於外國人才,蘇聯給他們開出高於本國人才三倍甚至十倍的薪水,並且提供免費住房和醫療等服務。
如果是平時,歐美各國的尖端人才自然是不屑於前往蘇聯的,但現在,因爲經濟危機的原因,高端人才市場過剩,伴隨就業危機,蘇聯反而成爲了不錯的選擇。
除了經濟危機以外,本身許多高端人才,自身也會受到蘇聯政治制度的吸引,從而加入這個“烏托邦”國度,爲所謂“人類事業發展”服務。
當然,絕大部分高端科研人員,並沒有這種覺悟,尤其是在那些學術壟斷比較嚴重的國家,就像英國,美國,他們的人才不說全部,至少絕大部分都出生於非富即貴的家庭。
像德國,奧匈帝國這種普及義務教育更早的國家,情況或許會稍好一些,但也很有限。
這個時代,真正做到相對公平,不重視出身和經濟情況,篩選和培養人才的,也就只有東非和蘇聯兩個國家了。
東非的教育至少能保證底層民衆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並且一直維持到中學階段,而大學領域,東非政府同樣通過考試,進而讓許多平民子弟進入大學學習。
蘇聯的情況比東非還要特殊,因爲政治環境不同,蘇聯的教育系統裡,平民階層機會更多,別說教育系統,哪怕是政府內部,蘇聯底層民衆進入政府也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容易的多。
反而是原本沙俄的上層精英,要麼流亡海外,要麼被清算,要麼受到政治環境壓制,反而不容易出頭。
這也是東非和蘇聯的最大區別,東非的教育只是相對公平,但很顯然,上層社會和精英人士享受的教育資源更多,因此他們在教育的競爭中也能佔據優勢。
就比如聘請名師家教,更重視家庭教育,有財力購買更多的教輔資料,或者出國留學等等,當然,至少東非底層民衆的上升通道依舊存在。 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道:“現階段,歐美各國,隨着經濟危機的發展,確實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地步,美國的失業率就已經逼近百分之十,也就是大約四五百萬左右,各行各業都在裁員,甚至直接破產。”
“而這必然導致一些領域人才的流失,我們移民署近期收到的移民申請,歐美各國就增加了不少。”
“還有一部分人,像你所說的那樣,甚至直接跑到蘇聯度日,這也說明了如今國際社會的人才過剩問題。”
“我認爲,現在對於東非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極佳的機會,不單單是高端人才,還有普通民衆,經過篩選,都可以讓他們加入帝國體系中來。”
“尤其是我們諸多的海外殖民地,這次經濟危機,也是我們解決海外殖民地人口結構的一個重要機會。”
東非海外殖民地的人口失衡問題,一直都存在,因爲從1873年經濟危機後的幾十年裡,東非都沒有再遇到過那種大規模招收歐美白人移民的機會。
一戰時期,東非雖然試圖從歐洲向殖民地移民,但操作空間有限,畢竟戰爭時期,人口對於歐洲各國政府而言,同樣是寶貴的資源,或者說難聽點就是“耗材”。
因此,一戰時期,東非試圖從歐洲移民取得的效果並不顯著,僅在少數小國招收了一定數量的移民,就比如比利時的戰爭難民。
但是,這些小國人口本身就不多,且他們的選擇性也並非東非不可,更別說目的地是東非的殖民地了,就像東非在比利時,東非招收的比利時戰爭難民,其中有一部分,在戰爭結束後,就又回到了歐洲。
而現在顯然不同,1929年經濟危機,現在單單是美國的失業人口就高達四五百萬,這個數字還不是美國極限,按照前世美國本輪經濟危機發展情況,再過幾年,美國的失業人口超過一千五百萬都有可能成爲現實。
哪怕東非的殖民地能吸引其中的百分之十,那也是一百五十人口,而現在東非人口最多的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總人口也不過才三百多萬,全部殖民地人口,也才接近七百萬。
當然,東非對於美國移民的興趣並不大,重點還是要看歐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區,這次經濟危機,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個最重要的歐洲德意志人分佈區,纔是東非最重視的。
恩斯特說道:“現在德國的失業率,應該也和美國相差不多,至少在兩百萬左右,而這也就意味着可能有四五百萬德國人失去主要收入來源。”
失業人口顯然不能算全部人口,比如兒童,老人,部分家庭主婦,因此德國目前失業人口在二百萬以上,這就牽扯到至少二百多萬個家庭。
同理,美國失業人口雖然現在是四五百萬,但牽連的人口應該也有一千萬上下,甚至更多。
因此,僅僅是德國,應該就能極大緩解東非殖民地對白人移民的需求,東非不需要把精力放在美利堅刁民身上。
美國的社會文化和東非不同,因此,除了迫不得已,東非並不會從美國招收普通移民。
弗里德里希也認同恩斯特的判斷:“接下來我會吩咐移民署人員,加強在歐洲的工作,德國,奧匈帝國會是接下來我們招收移民的重點區域。”
恩斯特說道:“不僅如此,也給南德意志王國提醒一下,他們本身對移民的需求也不小,這次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詢問一下錫格馬林根,他們是否需要我們的幫助。”
南德意志王國,對德意志移民的需求自然也不會少,不過,他們不像東非那麼幸運,錯過了上個世紀德意志地區的人口外流潮,因此,南德意志王國的人口一直都提升不上來,至今人口都沒有突破一千萬,1929年,南德意志王國人口也纔不到五百多萬。
而南德意志王國的國土面積卻高達兩百萬平方公里,妥妥的地廣人稀,雖然其中沙漠和半乾旱地區佔比不小,但宜居地區同樣不小,像乍得湖周邊,沙裡河流域,以及西南臨近大西洋的土地,都是很適合人類生存的。
對於南德意志王國而言,養活兩三千萬人口完全不成問題,畢竟前世乍得都能養活近兩千萬人口,而南德意志王國的條件可比乍得還要強的多,擁有前世喀麥隆,尼日利亞的部分領土。
弗里德里希說道:“父親,這一點,南德意志王國政府已經和我們進行過溝通,他們希望能借助帝國力量,從而從歐洲吸納移民,甚至,他們的條件放的更低,像意大利等地區移民,也能接受。”
意大利的經濟雖然因爲貝尼託執政,並沒有受到太大沖擊,但是也同樣不好受,畢竟意大利這個國家,自身基礎條件太差,僅僅二十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口卻高達四千萬,而且全國僅有少量平原具備耕種條件,可以說人滿爲患。
這也導致近些年來,意大利一直都是歐洲人口外流最嚴重的地區,所以南德意志王國把主意打到意大利頭上也就不足爲奇了。
而南德意志王國之所以向東非求助,則是自身能力的不足,其他不說,目前南德意志王國雖然已經變成了沿海國家,但他們僅有一段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線,和一個規模不大,條件也稍微差的港口。
這也使得,南德意志王國的海運很難發展,而除了海運以外,南德意志王國想要獲得移民,那就只能通過東非來實現,同時,南德意志王國的移民機構,也沒有東非移民署強大。
東非移民署可是發展了幾十年時間,具有大量海外渠道和豐富的移民經驗,而南德意志王國曆史比東非還短,且在早期發展中,也沒有東非那樣的資源優勢,尤其是煤炭和鐵礦,這兩種最基礎的工業資源,南德意志王國也就只有鐵礦不算缺乏。
當然,整個西非煤炭都比較稀缺,也只有英國的尼日利亞殖民地,有比較可觀的煤炭資源,可以供應早期工業化發展,這也使得南德意志王國的工業化進程,遠不如上個世紀的東非那樣耀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