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8章 移民

第1498章 移民

布拉瓦約能享受到這種待遇,主要得益於它的獨到地理位置,布拉瓦約位於東非中南內陸腹地,臨近卡拉哈里盆地,保密性很強,除此外,布拉瓦約還有強悍的工業,舒適的氣候,開闊的地形等等。

因此東非的許多國防工程、科研項目、軍事設施,各類實驗場,乃至軍隊都喜歡佈置在這裡。

就比如東非的核工程,雖然東非核試驗場的位置並不在布拉瓦約,而是在洛林省西部的卡拉哈里沙漠,

但布拉瓦約作爲洛林省省會,能夠承擔後勤保障基地作用,同時,布拉瓦約本身工業能力就比較強,因此一些相關產業佈局此處也比較容易,像核原料提煉,鈾濃縮,高能炸藥,耐熱材料,精密機械加工等等。

其中很多配套產業,在布拉瓦約本地就可以獨立完成,大大降低了科研發展成本,還有減少泄密風險,方便各種配套設施和零部件的供應等等。

洛林省西部,那裡幾乎沒有人煙,且盆地地形相對封閉,即便發生核事故,也可以減少核輻射擴散風險,同時也有利於航天工程等有保密性需求的科研項目展開。

總而言之,洛林省的國防工業在東非具有重要地位,就像這次,ft01試驗機所在的飛行試驗場,它就屬於這些重要國防工業中的一部分配套設施,布拉瓦約匯聚了航空工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

因此,布拉瓦約能比其他城市更早在噴氣式飛機研發上領先一步,也就不足爲奇了。

海諾安對軍方人員們說道:“有了噴氣式飛機,接下來就可以以ft01試驗機爲藍本,進一步研發各種高性能的軍用飛機,從而保持帝國在天空中的優勢。”

“接下來,我們研究所也會根據你們的需求,設計和研發新的飛機種類,從而拓寬噴氣式飛機的應用。”

這次軍方代表可不止空軍一家,還有陸軍和海軍,尤其是海軍航空兵部隊,他們對軍用飛機的需求同樣不小,就比如現在東非海軍以航母爲戰鬥核心,這就需要大量的先進艦載機,還有東非海外的海軍軍事基地等。

……

雖然1930年,全世界都處於經濟危機的窘境之中,但是在科技領域,世界各國都沒有停下腳步,即便是危機最嚴重的美國和德國,只不過,在經濟危機的境況下,需要比平時更省着點花,還有一些項目不得不砍掉。

與之相比,東非在科技領域的投入,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繼續穩步提升,各個科研機構還有前沿項目的發展,完全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

唯一一個在經濟危機期間,科研投入大幅度提升的世界列強,也就只有蘇聯了,畢竟蘇聯要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這部分開支肯定少不了,當然,蘇聯基礎薄弱,即便科研經費大幅度提升,也很難和財大氣粗的東非相提並論。

萊茵市。

弗里德里希皇儲就在和恩斯特彙報着相關情況。

“現在除了我們還有蘇聯以外,大部分國家在科研領域投入,都受到了經濟危機的衝擊,政府財政撥款以及私人資助都大幅度縮減。”

“就比如歐洲和美國,已經出現了不少因爲經費問題,而失業的高端人才,甚至出現了一些人,移民蘇聯的情況,因此我認爲東非也不應該甘主動出擊,進一步吸納全世界的技術人才,進一步推動帝國在科研領域的發展。”

“1930年,蘇聯的科研經費相比往年提高了兩倍還多,超過了三億盧布,而1928年,蘇聯公開的預算僅有一億三千多萬盧布。”

“這些經費,蘇聯政府主要投向了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領域,新成立了數百家各類研究所,創造了大量高端人才崗位。”

“爲此,蘇聯政府積極在國際社會上招聘歐美各國的人才,僅這幾個月,可能就有超過近千人,各個領域的精英到蘇聯工作,甚至直接移民。”

蘇聯在一五計劃期間,對人才的需求是極爲旺盛的,而蘇聯本國的高等教育雖然近些年來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和國際社會依舊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無法完全滿足本國工業和科技發展的需要。

因此,爲了吸引移民,蘇聯政府採用高薪水加穩定工作模式,從而鼓勵歐美國家人才前往蘇聯就業,在蘇聯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外國專家局來對接這些工作,對於外國人才,蘇聯給他們開出高於本國人才三倍甚至十倍的薪水,並且提供免費住房和醫療等服務。

如果是平時,歐美各國的尖端人才自然是不屑於前往蘇聯的,但現在,因爲經濟危機的原因,高端人才市場過剩,伴隨就業危機,蘇聯反而成爲了不錯的選擇。

除了經濟危機以外,本身許多高端人才,自身也會受到蘇聯政治制度的吸引,從而加入這個“烏托邦”國度,爲所謂“人類事業發展”服務。

當然,絕大部分高端科研人員,並沒有這種覺悟,尤其是在那些學術壟斷比較嚴重的國家,就像英國,美國,他們的人才不說全部,至少絕大部分都出生於非富即貴的家庭。

像德國,奧匈帝國這種普及義務教育更早的國家,情況或許會稍好一些,但也很有限。

這個時代,真正做到相對公平,不重視出身和經濟情況,篩選和培養人才的,也就只有東非和蘇聯兩個國家了。

東非的教育至少能保證底層民衆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並且一直維持到中學階段,而大學領域,東非政府同樣通過考試,進而讓許多平民子弟進入大學學習。

蘇聯的情況比東非還要特殊,因爲政治環境不同,蘇聯的教育系統裡,平民階層機會更多,別說教育系統,哪怕是政府內部,蘇聯底層民衆進入政府也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容易的多。

反而是原本沙俄的上層精英,要麼流亡海外,要麼被清算,要麼受到政治環境壓制,反而不容易出頭。

這也是東非和蘇聯的最大區別,東非的教育只是相對公平,但很顯然,上層社會和精英人士享受的教育資源更多,因此他們在教育的競爭中也能佔據優勢。

就比如聘請名師家教,更重視家庭教育,有財力購買更多的教輔資料,或者出國留學等等,當然,至少東非底層民衆的上升通道依舊存在。 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道:“現階段,歐美各國,隨着經濟危機的發展,確實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地步,美國的失業率就已經逼近百分之十,也就是大約四五百萬左右,各行各業都在裁員,甚至直接破產。”

“而這必然導致一些領域人才的流失,我們移民署近期收到的移民申請,歐美各國就增加了不少。”

“還有一部分人,像你所說的那樣,甚至直接跑到蘇聯度日,這也說明了如今國際社會的人才過剩問題。”

“我認爲,現在對於東非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極佳的機會,不單單是高端人才,還有普通民衆,經過篩選,都可以讓他們加入帝國體系中來。”

“尤其是我們諸多的海外殖民地,這次經濟危機,也是我們解決海外殖民地人口結構的一個重要機會。”

東非海外殖民地的人口失衡問題,一直都存在,因爲從1873年經濟危機後的幾十年裡,東非都沒有再遇到過那種大規模招收歐美白人移民的機會。

一戰時期,東非雖然試圖從歐洲向殖民地移民,但操作空間有限,畢竟戰爭時期,人口對於歐洲各國政府而言,同樣是寶貴的資源,或者說難聽點就是“耗材”。

因此,一戰時期,東非試圖從歐洲移民取得的效果並不顯著,僅在少數小國招收了一定數量的移民,就比如比利時的戰爭難民。

但是,這些小國人口本身就不多,且他們的選擇性也並非東非不可,更別說目的地是東非的殖民地了,就像東非在比利時,東非招收的比利時戰爭難民,其中有一部分,在戰爭結束後,就又回到了歐洲。

而現在顯然不同,1929年經濟危機,現在單單是美國的失業人口就高達四五百萬,這個數字還不是美國極限,按照前世美國本輪經濟危機發展情況,再過幾年,美國的失業人口超過一千五百萬都有可能成爲現實。

哪怕東非的殖民地能吸引其中的百分之十,那也是一百五十人口,而現在東非人口最多的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總人口也不過才三百多萬,全部殖民地人口,也才接近七百萬。

當然,東非對於美國移民的興趣並不大,重點還是要看歐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區,這次經濟危機,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個最重要的歐洲德意志人分佈區,纔是東非最重視的。

恩斯特說道:“現在德國的失業率,應該也和美國相差不多,至少在兩百萬左右,而這也就意味着可能有四五百萬德國人失去主要收入來源。”

失業人口顯然不能算全部人口,比如兒童,老人,部分家庭主婦,因此德國目前失業人口在二百萬以上,這就牽扯到至少二百多萬個家庭。

同理,美國失業人口雖然現在是四五百萬,但牽連的人口應該也有一千萬上下,甚至更多。

因此,僅僅是德國,應該就能極大緩解東非殖民地對白人移民的需求,東非不需要把精力放在美利堅刁民身上。

美國的社會文化和東非不同,因此,除了迫不得已,東非並不會從美國招收普通移民。

弗里德里希也認同恩斯特的判斷:“接下來我會吩咐移民署人員,加強在歐洲的工作,德國,奧匈帝國會是接下來我們招收移民的重點區域。”

恩斯特說道:“不僅如此,也給南德意志王國提醒一下,他們本身對移民的需求也不小,這次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詢問一下錫格馬林根,他們是否需要我們的幫助。”

南德意志王國,對德意志移民的需求自然也不會少,不過,他們不像東非那麼幸運,錯過了上個世紀德意志地區的人口外流潮,因此,南德意志王國的人口一直都提升不上來,至今人口都沒有突破一千萬,1929年,南德意志王國人口也纔不到五百多萬。

而南德意志王國的國土面積卻高達兩百萬平方公里,妥妥的地廣人稀,雖然其中沙漠和半乾旱地區佔比不小,但宜居地區同樣不小,像乍得湖周邊,沙裡河流域,以及西南臨近大西洋的土地,都是很適合人類生存的。

對於南德意志王國而言,養活兩三千萬人口完全不成問題,畢竟前世乍得都能養活近兩千萬人口,而南德意志王國的條件可比乍得還要強的多,擁有前世喀麥隆,尼日利亞的部分領土。

弗里德里希說道:“父親,這一點,南德意志王國政府已經和我們進行過溝通,他們希望能借助帝國力量,從而從歐洲吸納移民,甚至,他們的條件放的更低,像意大利等地區移民,也能接受。”

意大利的經濟雖然因爲貝尼託執政,並沒有受到太大沖擊,但是也同樣不好受,畢竟意大利這個國家,自身基礎條件太差,僅僅二十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口卻高達四千萬,而且全國僅有少量平原具備耕種條件,可以說人滿爲患。

這也導致近些年來,意大利一直都是歐洲人口外流最嚴重的地區,所以南德意志王國把主意打到意大利頭上也就不足爲奇了。

而南德意志王國之所以向東非求助,則是自身能力的不足,其他不說,目前南德意志王國雖然已經變成了沿海國家,但他們僅有一段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線,和一個規模不大,條件也稍微差的港口。

這也使得,南德意志王國的海運很難發展,而除了海運以外,南德意志王國想要獲得移民,那就只能通過東非來實現,同時,南德意志王國的移民機構,也沒有東非移民署強大。

東非移民署可是發展了幾十年時間,具有大量海外渠道和豐富的移民經驗,而南德意志王國曆史比東非還短,且在早期發展中,也沒有東非那樣的資源優勢,尤其是煤炭和鐵礦,這兩種最基礎的工業資源,南德意志王國也就只有鐵礦不算缺乏。

當然,整個西非煤炭都比較稀缺,也只有英國的尼日利亞殖民地,有比較可觀的煤炭資源,可以供應早期工業化發展,這也使得南德意志王國的工業化進程,遠不如上個世紀的東非那樣耀眼。

(本章完)

第973章 籌備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30章 多多馬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740章 古戰法第981章 捷徑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295章 拒絕第647章 準備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968章 分歧第801章 恭賀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48章 訂婚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71章 “萊茵”市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1145章 機遇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98章 遊歷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34章 動員第924章 海洋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1549章 潰兵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973章 籌備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509章 起步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03章 “大殺器”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330章 跑路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28章 “圈地運動”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803章 威脅第821章 裁軍第615章 交流電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837章 颱風第1185章 速成第973章 籌備第1402章 契卡第383章 引入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119章 農忙第1399章 加入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536章 間諜第1426章 鋁都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924章 海洋第454章 軍演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
第973章 籌備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30章 多多馬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740章 古戰法第981章 捷徑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295章 拒絕第647章 準備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968章 分歧第801章 恭賀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48章 訂婚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71章 “萊茵”市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1145章 機遇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98章 遊歷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34章 動員第924章 海洋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1549章 潰兵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973章 籌備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509章 起步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03章 “大殺器”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330章 跑路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28章 “圈地運動”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803章 威脅第821章 裁軍第615章 交流電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837章 颱風第1185章 速成第973章 籌備第1402章 契卡第383章 引入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650章 牛糞經濟第119章 農忙第1399章 加入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536章 間諜第1426章 鋁都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924章 海洋第454章 軍演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