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0章 達成一致
弱國無外交,塞爾維亞被針對就是如此,甚至現在塞爾維亞連國家都算不上,流亡政府不過是隨手可拋的一枚棋子罷了,英國選擇保全塞爾維亞就已經算是仁至義盡。
弗里爾說道:“這樣一來塞爾維亞的問題就到了妥善處理,所以說任何矛盾都是可以解決的。”
“而大家可以以此爲例,逐步解決其他糾紛和問題,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戰爭結束的時間就不遠了。”
隨着弗里爾的話落,這也就意味着有不少小國和弱國的利益將被拋棄,畢竟現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形成了均勢,雙方可以獲得的利益就更少了。
而爲了促成和平,大國之間肯定不會捨棄自己的利益,所以只能選擇塞爾維亞這種小國和弱國開刀。
隨後,各國圍繞這一點展開了激烈的討價還價。
德國自然是想要吞掉這次戰爭的成果,尤其是東線戰場的戰果,也就是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等地區。
而這自然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反對,畢竟如今德國就已經如日中天,能和英國和法國打的有去有回,真讓德國進一步擴大其領土,這不是英法所希望看到的。
而法國的訴求則是德國從法國撤軍的同時,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也應該設置爲非軍事地帶。
從法國的角度,自然是希望收復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的,但是在戰場上處於劣勢,法國也知道這不現實,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德國不在兩地部署兵力。
英國則要求縮減各國海軍力量,重新制定各國海軍標準,通過協約的方式,繼續鞏固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位,這本來也就是一戰前英國的目的之一。
奧匈帝國的欲求自然是吞併塞爾維亞和黑海沿岸的土地,塞爾維亞已經塵埃落定,而黑海沿岸的爭議就比較大了,畢竟這個所謂的黑海沿岸涉及到前世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等國家。
總的來說,英法和德奧之間對於利益的爭議主要在於對東歐地區的處置問題,德奧兩國想要儘可能的消化這次從俄國和巴爾幹獲得利益,而英法正好反過來,他們更想讓這些地區獨立,而不是落入到德奧兩國手中。
英國的弗洛姆代表說道:“德國可以獲得部分波蘭領土作爲賠償,但是波羅的海地區和波蘭同時應該獨立建國。”
德國代表也是首相貝特曼說道:“我們可以允許波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獨立,但是包括明斯克在內的原俄國領土應該併入帝國領土。”
貝特曼也算是獅子大開口,按照他的要求,基本上涵蓋了前世波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的大片土地。
而這顯然是英國所無法接受的,畢竟如果把這麼多土地讓給德國,就相當於德國吞併了歷史上存在過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國土,要知道在16世紀到17世紀左右,這個國家可以說是歐洲人口最多,面積最大,國力強盛的國家。
弗洛姆直接拒絕道:“不可能,立陶宛必須獨立,甚至波蘭也必須獨立,這是我們的底線,否則我們寧可繼續戰爭。”
本身在一戰前德國就佔據着一部分波蘭的土地,所以英國並不想看到完整的波蘭併入德奧兩國,但是顯然德國也不可能把波蘭完全吐出來,所以英國只能退而求其次,儘可能防止德國做大,英國最多允許德國的面積擴大五萬平方公里左右。
而且,前提是德國必須保證和限制本國海軍的發展,這樣一來,德國雖然拓展了領土,但依舊只能算一個陸地大國,而且夾在法國和俄國之間,其地緣形勢依舊處在英國的可干預範圍之內。
弗洛姆可不相信俄國工黨是好惹的,因爲歐洲戰爭拖延的原因,如今俄國工黨基本穩定了政權,而穩定政權後的俄國工黨勢必會找德國的麻煩,而這樣又可以形成新的制衡。
所以弗洛姆說道:“德國獲得華沙以東的土地,同時在東歐,將獨立出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四個國家。”
在弗洛姆的考慮下,波蘭將成爲一個三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等國家,覆蓋前世波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部分地區,這樣波蘭又能夠對德國和俄國形成一定的平衡。
同時,弗洛姆說道:“如果德國得寸進尺的話,那就讓戰爭繼續,我們的底線不容突破,雖然暫時你們在南線戰場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是你們國內的問題,已經瀕臨爆發的狀態。”
“我們完全不害怕和你們對峙,這樣最後只能便宜工黨,據我所知,如今德國的情況可不好,尤其是你們的經濟,又能支持德國的軍隊打多久呢?”
有了美國這個新血包的英國人,對於消耗戰是完全不慫的,但是英國人之所以想要停戰,根本原因是害怕東非介入。
而今,東非在印度洋的威脅已經超過了英國所能承受的臨界點,如果東非加入,甚至只要支持同盟國,就有可能動搖英國的統治根基,畢竟在目前英國的三大殖民地,也就是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其中印度和澳大利亞都受到了東非的威脅。
所以,英國政府對於東非這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都保持着謹慎和擔憂的態度。
這纔是英國爲什麼接受東非調停的根本原因,畢竟目前英國國內之所以沒有受到戰爭的太大影響,那是因爲有印度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撐。
而東非恰好又是能夠拿捏印度這個英國死穴的國家,所以現在英國人最想做的就是削弱各國海軍力量,從而達成新的平衡,同時藉機扼制東非在印度洋方面的軍事擴張。
英國人當然清楚德國是一個心腹之患,但是相較於東非在印度洋的威脅,德國的威脅反而成了小問題。
畢竟,英國的霸權在海洋,而不是歐洲大陸,而德國只要不佔領荷蘭等西歐國家,那他的海軍就永遠只能在波羅的海遊弋,再加上如果德國將海軍限制在一定規模以內,那英國就更願意和德國談判了。
而東非則完全不同,東非已經是事實上的海權強國,四大洋都有東非的軍事存在,尤其是印度洋這個對英國十分關鍵的大洋,東非海軍的實力甚至超過了英國在印度洋的海軍力量。
而這還要考慮美國,日本等海軍在其他地區的日益強大,所以現在英國最要緊的就是限制其他國家海軍,尤其是東非,美國和日本這種不受英國控制的海軍強國進一步擴張海軍規模。
隨後,弗洛姆和貝特曼兩人就針對兩國對東歐的土地問題,進行了比較激烈的討論,最終,雙方終於簽訂了一個大概的可接受方案。
根據該方案,德國將獲得前世波蘭東部的大部分領土,加上東普魯士和德國本來就擁有的波蘭領土,德國的面積擴大到大約六十萬平方公里。
根據該方案,德國僅僅得到了五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但是在一戰前,德國的領土也就五十四萬平方公里,約等於德國原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所以已經是相當可觀的了。
更何況這五萬平方公里土地,算是原俄國相對肥沃的區域,而且以平原和丘陵爲主,水網密佈,利於經濟的開發。
所以,德國對這個方案雖然不滿意,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好歹能夠安撫本國民衆的情緒,更何況獲得了這部分肥沃的土地,將極大解決原本德國的耕地緊張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德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如果不解決本國的糧食問題,那德國就不可能挑戰英國的霸權,這次世界大戰,糧食等基礎物資的缺乏,可以說是德國最大的阻礙。
所以,能拿到波蘭的大片土地,德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解決了波蘭問題以後,各國重點解決的則是烏克蘭問題,弗洛姆提議道:“烏克蘭地區,我建議獨立成爲新的烏克蘭共和國,至於摩爾多瓦地區則作爲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戰利品。”
本來,英國是打算以烏克蘭地區爲根基,扶持原本俄國的舊勢力的,原俄國皇儲阿列克謝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畢竟沙皇在原俄國境內有大量支持者,號召力強,現在尼古拉二世大概率遭遇不測,所以阿列克謝就成了很好的選擇。
但是因爲東非的原因,所以英國對阿列克謝並不信任,畢竟阿列克謝和他領導的沙俄流亡政府就在東非,所以英國害怕扶持出來一個“白眼狼”。
而奧匈帝國代表對此並沒有表現太多的反對意見,雖然烏克蘭很誘人,但是奧匈帝國根本沒有能力消化那麼大一塊地方,如今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就已經太多了。
毛特恩多夫說道:“我們可以允許烏克蘭成爲獨立國家,但是我們要求得到更多的戰爭賠款,所以烏克蘭作爲原俄國領土,他們應該繼承這份責任。”
換句話說,奧匈帝國雖然不要求烏克蘭成爲本國領土,但是想把烏克蘭變成自身的經濟殖民地,而這也是奧匈帝國戰爭開始前就有的打算。
而對於奧匈帝國的要求,弗洛姆也表示可以接受,就算奧匈帝國能有效利用烏克蘭,但是這也意味着他們必須承擔幫助新烏克蘭政府對抗俄國工黨的責任。
從這一點來說,俄國是一戰最大的受害者,這個原本協約國的一員,成爲了同盟國和協約國相互妥協的主要籌碼。
在處理完東歐的主要問題之後,各國終於開始了其他方面的爭論。
其中法國的政治訴求也得到了滿足,德國和法國達成一致,停戰後,德國不在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邊境部署兵力,預留一個緩衝區域。
在德國,奧匈帝國和法國的利益基本得到滿足之後,英國終於開始了關於維護自身霸權和世界新政治格局的討論。
弗洛姆說道:“世界大戰,對整個歐洲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所以爲了歐洲乃至世界和平的考慮,各國都應該進行大規模的裁軍,只保留少部分軍隊。”
“尤其是海軍方面,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國家,沒有必要保留大量海軍,其他國家也應該做出相對應的裁撤,包括美國,東非,日本等域外國家。”
“我們英國作爲世界霸主,理應保留最大規模海軍,以此維持世界海上貿易的公平有序開展,我想大家應該不會反對吧!”
“除了帝國以外的其他各國海軍力量,都不應該超過帝國皇家海軍的規模,這是我們英國的唯一訴求,你的看法呢?弗里爾閣下。”
弗洛姆重點對東非的弗里爾外交部長問道。
對於海軍,德國和奧匈帝國自然可以接受,畢竟此前海軍就不是兩國的強項,德國雖然坐擁世界第二大海軍,但是德國的地理位置,導致戰爭期間,德國海軍根本無法發揮太大作用,奧匈帝國就更不用多說。
所以,德奧兩國並不反對英國在海軍方面對兩國的限制,從戰爭的過程來看,也確實沒有必要和英國進行競爭,至於法國,也不反對英國的方案,或者說英國並不擔心法國在海軍方面發力,因爲法國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其和英國競爭。
而英國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東非,美國,日本等歐洲之外的國家,東非和美國不用多說,本身海洋條件就十分優越,而且體量和工業還很強大,如果不趕緊限制,那英國的海洋霸權就會被這兩個國家瓦解掉。
而日本這種國家,則會破壞英國的區域海洋霸權,這些年日本已經逐漸擺脫了對英國的依賴,而英國在遠東存在巨大利益。
這次秘密和平會議,美國和日本不在其中,所以英國自然要將東非這個會議主持者一局。
而弗里爾說道:“我們可以接受海軍方面的規模縮減,但是前提是美國和日本等國家也接受貴國的方案,同時帝國海軍必須在噸位上至少保持世界第三的位置,這也對應如今帝國海軍的實力。”
如今按照海軍噸位來說,東非其實和德國差不多,兩國並列
聽到弗里爾的話,弗洛姆心裡鬆了一口氣,他說道:“這自然沒有問題,只要我們幾個大國保持一致,那美國等沒有與會國家,也只能乖乖就範。”
“畢竟,歐洲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幾個國家,再加上東非就可以確定戰後世界的基本格局,我相信美國也是識時務的。”
英國絲毫不介意東非海軍規模處在世界第幾,它只要能保證其他各國海軍無法對英國皇家海軍這個世界第一海軍形成威脅即可,當然,按照英國的想法,那自然是最好繼續維持“兩強標準”。
也就是英國海軍的實力超過第二個和第三名之和,按照英國的打算,第二和第三大概率就是美國和東非,畢竟作爲停戰的基礎,德國必須放棄發展大海軍,而奧匈帝國本來就從來不重視海軍,而法國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英國的合作者,且無力在海軍方面和英國形成競爭。
所以在世界大國中,現在英國最重視的就是限制美國和東非海軍的發展,現在東非既然選擇了妥協,那美國也就無力阻止英國制定戰後的各國海軍標準制定。
而東非之所以答應如此痛快,也是出於儘早結束歐洲戰爭的考慮,畢竟歐洲戰爭結束,並不代表着歐洲矛盾的結束,現在歐洲不過是回到了一戰前的格局,歐洲的和平頂多也就維持幾十年時間,到時候東非徹底發展起來後,也就能更從容的接管和劃分世界的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