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8章 海軍比例

上午九點,會議正式開啓。

本次倫敦海軍會議的主要爭議點並不在歐洲,反而是英國和東非,美國,日本三國的博弈較爲激烈。

在歐洲方面,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爲一戰中海軍表現不佳的原因,反而對海軍不太重視。

畢竟,戰前德國海軍發展本身就受到了威廉二世個人的深刻影響,在威廉二世之前,德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視海權的國家,而一戰中,德國海軍即便規模世界第二,卻也無法突破地理的限制,這樣一來,即便威廉二世再不開竅,也不會再盲目追求大海軍的夢想,這是性價比的問題。

至於奧匈帝國,從始至終就不是海權強國,即便在最近一次海軍競賽中,其海軍也並不受到重視,制定的海軍計劃也是列強中最保守的。

而法國,英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法國大力發展海軍,有了一戰中結下的“友誼”,至少英法矛盾已經被德國在一定程度上瓦解。

除此外,英國也希望繼續和法國展開合作,從而對抗東非,美國,日本這些新的海洋強國,進而穩定舊有的國際秩序,畢竟舊國際秩序下,英法兩國是受益者。

最後,法國的國力已經無力支持法國在海洋政策上做出更加積極的作用,所以英國人很清楚,即便不對法國海軍進行限制,法國在兩國合作中,也只能起到輔助而非主導作用。

因此,英國的大衛首相在會議上發言道:“世界大戰的教訓,告訴我們各國海軍的規模擴張和軍事競賽,對歐洲和世界和平造成了巨大危害。”

“世界各國應該縮減本國的海軍規模,不再建設新的軍艦,避免新一輪海軍競賽的發生,我們英國願意做出表率,停止在海軍領域的無限制,不合理競爭。”

“而世界各國,也應該按照本國的國情,以及出於國際社會穩定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海軍發展戰略。”

“就比如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國海洋的主要權益在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所以兩國的海軍從一開始就不應該以超出自身需求的盲目計劃進行建設,這一點,奧匈帝國就做的很好。”

“而我們英國作爲世界海洋秩序的主導者和維護者,本身就是海洋國家,且擁有大量海外領土和利益,理應占有最大的海軍比例。”

“法國亦是同理,法國一直都是世界重要的海軍大國,同時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利益需要維護,在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發揮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兩國理應占有歐洲第一和第二的海軍比例。”

這裡大衛首相將英國特意放在世界和歐洲兩個範圍進行了論證,也就指明着歐洲第一,也就是世界第一,更是單指英國皇家海軍在世界的地位不可動搖。

而法國,就算英國想扶持法國海軍做世界第二,法國也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能做歐洲第二。

隨着,大衛首相的第一段發言結束,其他國家將目光集中在德國和奧匈帝國代表身上。

但是很遺憾,沒有從兩國代表那裡看到“憤怒”,“不甘”等負面情緒,這讓其他國家,尤其是日本和美國心裡升起了不好的預感。

而之前參加過兩次秘密和平會議的國家,早就對此在心裡有了預案,自然不會對英國人的方案出來指手畫腳。

對於各國代表的反應,英國的大衛首相十分滿意,他接着說道:“除此外,歐洲也只有一個大國,也就是俄國暫時無法落實,不過我們都很清楚,對於俄國的打壓和封鎖,是在座各國的基本任務和職責,不過這不是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之後我們會就俄國問題,進行一次專門的會議,進行討論。”

“而接下來,我們要重點商討的就是歐洲之外各國海軍發展的相關問題。”

“歐洲方面既然已經表明了態度,對海軍發展做出限制,歐洲之外的國家也應該爲了世界的和平和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所以……”大衛首相圖窮匕見的說道:“東非,美國,日本等國家,也應該對本國海軍進行限制,迴歸到正常的水平上來,不知道你們三國有什麼看法?”

美國和日本自然是不甘心輕易縮減海軍規模的,所以兩國代表自然是想討價還價一番,從而獲取一個不錯的條件。

但是,這個時候東非代表開始默契的配合英國進行攪局了。

東非海軍總司令,也是本次東非代表團的團長布魯斯將軍說道:“我們東非支持大衛首相的看法,當下階段,世界各國海軍的無限制擴張和盲目建設,對世界秩序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東非願意爲世界和平主動讓步,不過鑑於東非同樣是海洋大國,我們東非海軍必須在世界海軍中佔有一席之地,不過,我們也自然會承擔相對應的責任。”

叛徒!這是美國和日本兩國內心的想法,畢竟在一定理論上東非,美國和日本屬於“非歐洲”的圈子,三國更應該抱團取暖。

現在,東非提出願意配合英國所謂限制海軍的想法,這就讓美國和日本處在了相當被動的位置。

畢竟,世界話語權是按照實力來劃分的,但是很尷尬的一點則在於,東非海軍剛好處在世界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或者說和德國並列。

而兩個世界規模的第二海軍國家,都不反對英國的建議,那其他國家只會更加被動,畢竟這就等於世界前三的海軍大國達成了統一意見。

尤其是美國,其實美國海軍的實力並不比德國或者東非差多少,至少從海軍規模上來說是如此,但是這改變不了如今美國海軍排在第四位的現實。

美國人心裡很清楚,首先英國肯定會拿到最大的世界海軍份額,這是毫無疑問的,而接下來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德國和東非,但是德國明顯已經退出了海軍層面的競爭,那美國的競爭對手就變成了東非。

可是,現在東非人的表現,很明顯是和英國達成了某種默契,這就讓美國代表們內心十分不安。

美國國務卿亨利不得不站出來說道:“大衛首相,我們美國自然也是支持約束海軍盲目發展和擴張的,但是美國作爲兩洋國家和世界貿易的大國,我們的利益必須得到切實保障。”

很顯然,歐洲各大國除了俄國以外,同東非之間達成了某種不可告人的協議,而英、法、德、奧還有東非加在一起,他們之間達成的共識,顯然不是美國所能抗衡的,至少明面上是如此。

如此一來,美國自然不能頭鐵的和“國際社會”對抗,只能最大限度的維護本國的利益。

大衛首相說道:“這是自然,美國和東非一樣,在國際海洋事務中具有重要地位。”

英國將美國和東非放在一起,自然是希望平衡兩國海軍力量,從而減輕英國的負擔和壓力,這一直都是英國人的慣用手法,而這也就意味着,英國傾向於美國在海軍力量上和東非達成平衡,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不能威脅到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位。

大衛首相的話安撫了美國人,這讓美國國務卿亨利長舒了一口氣。

不過,亨利國務卿雖然鬆了一口氣,但是內心深處卻對英國十分不滿,畢竟美國和英國可是一個戰壕裡的“兄弟”,結果英國卻選擇和東非暗地裡合作。

雖然亨利國務卿沒有切實證據,但是從歐洲各國和東非的表現中就能管中窺豹,這幾個大國之間在會議上顯得過於“融洽”。

好在結果是好的,既然大衛首相已經說了美國和東非同等重要,那美國在海軍份額的瓜分上應該一樣。

這是一個既讓美國滿意,又不太滿意的地位,從客觀角度上來說,東非海軍規模比美國稍微強一點是事實,所以美國分配到和東非同樣的比例,美國甚至佔到了一點便宜。

但是,美國肯定不這麼看,如果把東非換成法國,德國美國也不至於心裡不舒服,但是東非是什麼國家?

東非的歷史甚至比不上美國,在東非面前美國人甚至都可以稱自己是“文明古國”。

歐洲統一將美國和東非歸類於“暴發戶”行列,但是對於美國而言東非才是真的“暴發戶”,所以從歷史底蘊上來說,美國面對東非時也有歐洲國家面對世界其他地區的那種心態,也就是高人一等的感覺。

可是,現在美國自認爲“高東非一等”,卻被英國人輕描淡寫的放在和東非同一地位,這自然會引起美國人內心的不滿。

不過不可否認,東非確實在實力上和美國處在同一層次,所以亨利國務卿內心不滿,也不能放在臺面上講出來,這就讓他很難受。

不過,比美國更難受的是日本。

大衛首相說道:“日本代表現在就剩下你們沒有表態了,日本國是否願意爲世界和平做出相對應的貢獻,支持國際社會的建議。”

日本代表加藤友三郎面色有些難堪的說道:“這是當然,不過我們日本和英國一樣是一個島國,並且在東亞海域擁有衆多現實利益需要維護,所以帝國海軍不可能裁撤太多。”

日本自然是最不想縮減海軍規模的國家,畢竟日本已經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沒有堅船利炮,如何實現帝國入侵其他地區的目標。

大衛首相說道:“日本方面也不需要太擔心,日本是東亞海域的重要力量,所以我們英國支持日本海軍保持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起到穩定東亞的作用。”

英國的打算很簡單,那就是日本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從而制衡美國和東非在太平洋方向的擴張。

遠東地區的利益雖然巨大,但是英國很清楚,如今英國的力量想保障遠東英國的利益,已經力有不逮,這個時候就需要扶持一個並不太強,同時不太弱的盟友。

而這兩個盟友,英國政府早有預案,除了法國以外,第二個就是日本,法國在遠東也有利益所在,而且面臨的處境和英國一樣,都是鞭長莫及。

所以,英法兩國完全可以在遠東地區抱團取暖,但是這還不夠,因爲地理位置的原因,即便英法兩國加在一起,也無法和東非,美國競爭。

而英國自然不希望東非和美國在遠東地區更進一步,獲取更大的利益,所以還不如便宜日本這個遠東國家的一員。

而且英國本身對日本的影響力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英國認爲自己可以拿捏日本。

而現實情況則是,日本或許內心對英國人不服,但是也確實需要藉助英國的力量來應對東非和美國,尤其是美國的壓力。

現階段,英國和日本可以說各取所需,狼狽爲奸,在東非和美國這兩個大敵存在的情況下,是可以“團結”在一起的。

而大衛首相的承諾也讓加藤友三郎內心一喜,這說明英國是支持日本的。這一點很重要,畢竟從綜合實力上來說英國依舊是世界第一強國。

而且,日本本身參與這次會議就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在座的國家中,除了東非這種“串子”以外,全部都是白人。

這讓日本顯得十分鶴立雞羣,所以日本就更加渴求英國對日本的支持了。

在大衛首相發言完畢之後,各國代表纔開始依次發言,而第一輪發言的內容也很明確,那就是重點提及本國的海洋權益和維護海軍規模的必要性,畢竟這是事關接下來“分果果”的基礎,所以容不得各國人員馬虎大意。

就算相對在這方面需求較弱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也盡最大力度,據理力爭,畢竟如果能保住更多的海軍力量,沒有誰願意放棄這些權利。

1920年1月22日。

第二輪會議展開,這次會議內容真正決定了戰後世界海軍格局的定型。

經過上一輪會議的鋪墊,這次會議上各國在細分領域展開了更加激烈的爭論。

除了海軍佔比以外,具體到主力戰艦建造,拆毀等問題,甚至具體到某一艘具體軍艦上,不過主要集中在主力戰艦,也就是戰列艦,巡洋艦等作戰艦艇。

最終會議結果,英國排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接着是東非,和美國並列世界第二梯隊,法國和日本排第三梯隊,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西班牙排在第四梯隊。

根據比例則是6:3:3:2.5:2.5:1.25:1.25:1.25。

這樣一來,戰後英國海軍規模分別是東非和美國之和,繼續維持英國的兩強標準,同時,英國將法國和日本兩個潛在盟友的海軍上限盡可能的提高,這樣就可以配合皇家海軍的全球戰略,從而制衡東非,美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國家。

不過,本次倫敦海軍會議,僅涉及到各國的主力戰艦,這一點和前世華盛頓海軍會議一樣。

而關於主力戰艦中,航母的比例則和前世有所不同,在東非的爭取下,東非獲得了最大的航母建造權限,當然,英國和美國同樣如此,這樣英國,美國和東非在航母佔比上就並列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不過,英國和美國主要是爲了跟進東非的政策來達成平衡,而不是真的過於重視航母的作用,至少當前階段,戰列艦的地位肯定無法動搖。

除了倫敦海軍會議以外,同時期在巴黎也召開了歐洲陸軍會議,這次會議就並不值得東非關注了。

畢竟東非陸軍再多,也不可能影響到歐洲的軍事平衡,同理,美國,日本等歐洲之外的國家也不需要參加這次會議。

而歐洲陸軍會議的主要焦點,其實也就是德國,法國和奧匈帝國三個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事,作爲島國的英國,雖然也是歐洲國家,也不太重視,只要歐洲大陸上能夠形成新的平衡即可。

第76章 應許之地第1324章 預謀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833章 拖拉機第1081章 消耗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511章 聲吶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67章 大臣路線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1184章 通吃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345章 援助團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236章 敖德薩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41章 衣錦還鄉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471章 漏洞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878章 無線電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30章 多多馬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333章 1919年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711章 歸國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1281章 酒館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351章 過往第695章 納塔爾第231章第596章 壓迫感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49章 戰敗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539章 中東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631章 準備第498章 和談第1478章 銷燬農產品第867章 推銷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369章 送別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506章 焦夫鎮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772章 心態
第76章 應許之地第1324章 預謀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833章 拖拉機第1081章 消耗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1511章 聲吶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67章 大臣路線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1184章 通吃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345章 援助團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236章 敖德薩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41章 衣錦還鄉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471章 漏洞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878章 無線電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30章 多多馬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333章 1919年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711章 歸國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1281章 酒館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351章 過往第695章 納塔爾第231章第596章 壓迫感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49章 戰敗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539章 中東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631章 準備第498章 和談第1478章 銷燬農產品第867章 推銷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369章 送別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506章 焦夫鎮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772章 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