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

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

東非在一邊埋坑,另一邊卻也顧不上西班牙和美國的情況,因爲如今東非國內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1898年4月1日。

東非政府正式通過將首都遷往萊茵市的草案,而遷都顯然是一個複雜且龐大的工程,不過好在第一鎮市從一開始就沒有按照大城市設計,人口和產業不多,加上距離達累斯薩拉姆市近,所以除了政治地位以外,其他層面並不突出,這也給東非政府提供了便利。

這很好理解,像前世遠東帝國首都,光是戶籍人口就有一千萬多萬,如果做出東非遷都這樣的決策,那就有一千多萬的反對者,光想一想也讓人頭大。

不過,必須承認遠東帝國首都的位置確實不錯,也就是近代海軍實力缺失,渤海灣容易遭受外敵入侵,後世人口過於集中,用水緊張以外,其他方面幾乎不存在短板。

“這次遷都過程分爲三步,首先是各個政府部門分出一部分,提前到萊茵市搭好框架,第二步則是一些政府機關完全遷入萊茵市辦公,而在1900之前,實現萊茵市徹底成爲東非新的政治中心。”

對於遷都萊茵市,絕大多數人沒有反對意見,畢竟第一鎮市確實不是優先選項,而新都萊茵市不管從各個方面的規劃上,都極大超越第一鎮市,雖然現在萊茵市規模上尚且和其他城市相比,但是潛力是巨大的。

在遷都正式開啓後,中央鐵路上的列車再次加大了工作量,大量檔案和器材開始源源不斷的往萊茵市搬遷。

此時,萊茵市鐵路框架基本完善,從第一鎮市抵達萊茵市不再需要從新法蘭克福市週轉,雖然新法蘭克福市依舊是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但是萊茵市的交通也自成體系。

實際上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的鐵路在全國鐵路網中,形成了雙核心,只不過萊茵市鐵路優先政府,軍隊等部門使用,而新法蘭克福市側重更經濟上的貨物運輸。

……

萊茵市。

東非國家圖書館。

原國家圖書館位於第一鎮市,當然,以規模而言,東非最大的圖書館在索加市。

“萊茵市國家圖書館將取代原來的第一鎮市國家圖書館,而第一鎮市圖書館則作爲分館使用,新國家圖書館的書籍主要來源於第一鎮市國家圖書館和索加市圖書館,並且在此基礎上還會擴容,根據最新計劃,本館藏書將達到五百萬冊,同時包括其他文獻類收藏,成爲東非新的知識和文化勝地。”

“以我們圖書館爲中心,附近預設計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就多達十三所,這裡將會成爲未來東非全國人才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國家圖書館館長克羅恩對於自己的未來是感覺幸福的人,畢竟他這個人就愛讀書,而此時東非新國家圖書館不管是規模,還是藏書量在全世界都屬於頂尖水平。

書籍在19世紀是比較貴重的物品,一些圖書館爲了保證書籍的安全,甚至會用特製的鎖鏈和外殼將書鎖在櫃子上,防止被人偷走。

而早期東非顯然是無力建設收藏高達五百多萬冊圖書級別圖書館的,不是其他原因,主要是當時東非“缺書”。

而新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數量,五百萬冊只是一期目標,後世大型圖書館藏書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所以恩斯特以此爲參照,在對萊茵市國家圖書館的投入上比較大,未來這裡至少要收藏圖書兩千萬冊,這也使得新國家圖書館的規模極其龐大,並且鋪設了電力系統,以及更加先進完善的消防系統。

萊茵市國家圖書館的建築風格也迥然不同於傳統圖書館風格,更加重視實用性和提升閱讀體驗,而歐美更突出殿堂性的藝術風格,更加莊嚴肅穆。

所以東非國家圖書館可以說是當前東非最具前世現代化風格的建築,打破了傳統。

當然,目前東非新國家圖書館剛剛起步,書籍數量總共才二十多萬冊,後續書籍還需要從東部或者其他地區搬運過來。

而國家圖書館只是萊茵市的縮影,很多全國性服務機關的建築這幾年裡紛紛落地萊茵市,包括皇宮,國會大廈,最高法院,政府辦公大樓,使館,醫院等等。

目前萊茵市的整體核心框架是以五十萬人而設計的,並且外圍預留出大量發展空間,依照現在的建設進度,已經相當於兩個第一鎮市規模。

畢竟第一鎮市人口總共纔不到二十萬,只有十七萬人,如果初期建設完成後,萊茵市就已經接近第一鎮市的三倍。

也就是說現在萊茵市的規模已經可以裝的下整個第一鎮市,這也是遷都工作正式開展的基礎條件。

不過因爲萊茵市現在人口少,整座城市除了龐大的建設工人數量以外,顯得很是空蕩,沒有生活氣息。

……

“父親,等到遷都完成的時候,我打算將東非正式從王國升格爲帝國,到時候你這個國王就可以成爲真正的皇帝了。”

在斯維特宮,恩斯特將自己的想法直接告知了康斯坦丁,這個想法實際上早就已經在十年前就埋藏在恩斯特心裡,只不過當時東非國力弱,沒有這個條件。

康斯坦丁說道:“其實在我看來,國王和皇帝只是虛名罷了,加個頭銜好像也影響不大,而且到時候要是程序太複雜,恐怕身體也吃不消。”

在康斯坦丁意識裡,如今自己能成爲一個強大國家的國王,那就已經十分滿足了,至於皇帝頭銜,他並不是太在乎,畢竟英國女王變成女皇,也就是好聽一點,而傳統的加冕儀式過程極其複雜,所以高齡的康斯坦丁不太想受這個罪。

恩斯特則勸說道:“父親,實際上這次將王國變成帝國,還有其他意義,我的想法是通過這次國體變更,從而將東非歷史分爲兩段,初期我們成立黑興根王國夾雜着大量殖民歷史,而正好藉着這個機會,從而和之前分割開來。”

“其次,你年齡雖然大了,但是身子還硬朗,所以趁着這個機會,讓你體會一下當皇帝的樂趣,至於加冕儀式,自然是按照我們東非自己的規矩來,不需要效仿歐洲,我們可以對儀式進行簡化。”

恩斯特這種言論,十分離經叛道,不過恩斯特只是個假“基督徒”,聖經的內容他自己都記不清,所以這種操作對他而言已經是家常便飯。

而且東非不同於歐洲,就算東非按照歐洲規矩來,也不過是熱臉貼冷屁股,不會討好,所以還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所以恩斯特說道:“如果真按照歐洲的傳統,那東非根本就不可能成爲帝國,畢竟歐洲的皇帝只能有一個,現在德國,沙俄,甚至奧地利和以前的法國的拿破崙都自稱皇帝,但他們的皇帝是凱撒,我們東非在非洲,天然和歐洲有着不同的國情利益所在。”

第949章 戰敗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099章 鋼鐵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1233章 抓捕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91章 青檸第1445章 凱末爾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784章 自己人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84章 談判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420章 客戶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850章 移民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949章 戰敗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64章 一日政治第396章 推測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31章 部落衝突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60章 革新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70章 蒙巴薩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61章 檢閱第97章 日常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41章 衣錦還鄉第938章 換血第820章 購艦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320章 雙標第36章 濱海區第353章 下一站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164章 爭議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0章 各國反應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39章 利薩海戰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460章 衝突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354章 電報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793章 籠中鳥第144章 貿易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494章 假情報第289章 教學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793章 籠中鳥
第949章 戰敗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099章 鋼鐵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1233章 抓捕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91章 青檸第1445章 凱末爾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784章 自己人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84章 談判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420章 客戶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850章 移民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949章 戰敗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64章 一日政治第396章 推測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31章 部落衝突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60章 革新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70章 蒙巴薩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61章 檢閱第97章 日常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41章 衣錦還鄉第938章 換血第820章 購艦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320章 雙標第36章 濱海區第353章 下一站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164章 爭議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0章 各國反應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39章 利薩海戰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460章 衝突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354章 電報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793章 籠中鳥第144章 貿易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494章 假情報第289章 教學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793章 籠中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