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美國參戰

1917年到1918年是國際風雲震盪的兩年,本來就處在一戰這個檔口,而蘇俄的建立是絲毫不遜色於一戰的歷史大事件,到了1918年,又有一件事的發生,給本就激昂的國際局勢又添了一把火。

1918年3月,在英國的積極拉攏下,美國終於急趕慢趕的正式向同盟國宣戰,剛剛失去俄國這員大將的協約國瞬間被注入一針強心劑。

在萊茵市,東非政府再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東非財政部長羅根斯說道:“美國加入協約國,這顯然也在情理之中,從經濟層面上來說,從戰爭爆發到現在,美國已經成爲協約國最大的債主,如果協約國戰敗,那美國必然將面臨協約國陣營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

“這顯然是美國政府和企業所不能接受的,如果協約國戰敗,那美國人不僅不能從戰爭中大撈一筆,反而會血本無歸。”

“這可能引發美國國內企業的破產危機,從而引發全國性的經濟危機,大量失業工人可能對美國政權造成比不參戰更加嚴重的後果,所以美國已經被英國綁死在戰車上。”

東非雖然也是協約國的債主,但是東非和美國畢竟不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東非和同盟國的利益往來的規模比美國要大得多。

這就讓協約國和同盟國的輸贏並不足以在經濟上對東非產生決定性影響。

更何況從1917年以後,東非已經開始大規模撤出歐洲市場,將精力轉向攻克南方國家市場,並且致力於培養自己的經濟勢力範圍。

而且,東非的貸款審覈顯然對歐洲國家不夠友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之前東非和俄國的貿易,俄國的國家信用在東非這裡幾乎爲零,兩國貿易甚至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來結算。

當然,東非金融業的不發達也是事實,開放自由市場也就不到十年時間,民間資本十分薄弱,政府過度干預等等,這使得東非金融業發展十分緩慢,唯一的好處估計就是比較穩健。

畢竟金融業是大魚吃小魚的遊戲,東非的金融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其他老牌金融強國的對手,所以初期東非政府必然要干預金融市場,維持本國“魚池”的穩定。

反之美國的大小金融機構相對於東非幾乎沒有門檻,而美國政府也缺乏對自由市場監管,大量美國金融機構,企業乃至美國政府向歐洲發放了大量戰爭債券。

除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美國在金融領域和歐洲有着廣泛聯繫,這是東非所無法相提並論的。

在開放市場之前,東非和歐洲各國的金融合作,幾乎限制在政府層面,而美國的企業,金融機構發展時間長達數百年,甚至本身就有歐洲金融背景,尤其是英國這個原宗主國,它的金融業和美國本身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這就導致美國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幾乎都有自己和歐洲聯繫的渠道。

同時也代表着美國政府不可能阻止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和歐洲的直接聯繫,當然,美國政府顯然也沒有這種打算。

這就使得貪婪歐洲財富的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幾乎是不擇手段的向歐洲各國放貸。

而在工業資本領域上,美國企業也無法抵抗住歐洲市場的誘惑,因爲在戰爭初期,美國的準備不足,這使得東非工業品在歐洲兩大陣營中大行其道。

看着東非在歐洲賺錢,美國人怎麼可能不眼紅,所以這就進一步激發戰爭中後期美國人同東非對歐洲市場的競爭。

至於爲什麼是歐洲,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歐洲的消費能力強,積累雄厚,可以說歐洲以外的市場,加在一起也才難以和歐洲市場比較。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的數百年間,世界上的財富毫無疑問的大部分都流入歐洲,要不然歐洲也不可能支撐起五個頂級列強(英法德奧俄)的存在。

而美國想進入歐洲市場,他又面臨着英法兩國的限制,這一點和東非不同,東非和歐洲的貿易路線比美國多出了好幾條(包括陸地貿易線路),而美國因爲位置原因,和歐洲貿易繞不開英法兩國。

當然,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是一個選擇,但是鐵路顯然無法和海路競爭,更何況西伯利亞鐵路十分漫長,途中氣候惡劣,維護成本高,容易發生故障,俄國鐵路系統效率低下等等原因,這就導致除了日本和遠東帝國以外,很少有國家重視西伯利亞鐵路這條貿易通道。

反觀東非和同盟國的最重要陸地貿易大動脈,柏林—巴格達—巴士拉鐵路,長度只有西伯利亞鐵路的三分之一,而且氣候條件比西伯利亞沿線要好得多。

不過,隨着奧斯曼參戰,目前這條交通大動脈也已經停擺,在去年年末,英國人從波斯出兵,直接殺入了奧斯曼帝國南部的波斯灣領土。

總而言之,美國在對歐洲貿易的地理條件上是很難同東非競爭的,當然,美國也不是沒有優勢,畢竟北大西洋航線有利於美國和協約國間的貿易。

而英法兩個協約國核心國家,本來就是北大西洋沿岸國家,再加上英國人的阻撓,這使得想大發戰爭財的美國企業家們只能不斷加大和協約國的之間的貿易。

可以說,這四年來,美國和協約國,尤其是英國之間的利益綁定越來越深,從經濟利益角度來說,美國加入協約國並不出人意料。

羅根斯接着說道:“美國的地緣劣勢,讓他們只有協約國這一個合作目標,即便美國政府想繞開協約國和同盟國進行大規模的貿易活動也做不到,而到了今天,協約國基本上徹底斬斷了同盟國陣營的對外貿易。”

“美國人就像賭紅眼的賭徒,不斷在協約國身上加註,甚至掏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所以從經濟層面上,美國絕不可能放任協約國的失敗。”

“而最終推動美國參戰的,很有可能就是俄國沙皇政權的垮臺,這使得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爭天平失衡。”

總結羅根斯的話,大致可以推斷出美國政府加入協約國的深層次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政府也是被美國金融機構,企業等等組織構成的龐大利益集團所裹挾下不得不下場加入一戰,即便美國政府想要學習東非坐看風雲也不可能辦到。

而東非就沒有這方面的煩惱,東非當然也有自己的利益集團,尤其是東非強大的官僚羣體,可問題就在於東非的官僚和歐洲聯繫不深。

哪怕是歐洲的德意志地區,也就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這兩個東非移民的核心移民來源地,雙方上層社會的利益關係也不夠密切,而與之相反的則是美國上層社會和英國上層社會打斷骨頭連着筋的關係。

說到底,東非的官僚大多數都是出身於底層,就是想巴結德意志的貴族老鄉,人家未必也會看上這羣“政治暴發戶”。

而且東非的地理位置也由不得東非官僚往歐洲硬湊,從東非到歐洲的交通繞不開海路,這期間光是時間就要花上十幾天,一般不是重要的事,東非人很難找到和歐洲貴族打交道的機會,反觀歐洲小國林立,貴族多如牛毛,相互串門就方便的多。

這些原因都影響了東非和歐洲國家的交流,不過恩斯特對此是樂見其成的。

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240章 大借款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045章 教育第852章 夏威夷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1113章 大借款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961章 危與機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360章 安排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65章 電燈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31章 部落衝突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389章 定居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498章 和談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28章 “圈地運動”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878章 無線電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185章 速成第1223章 “療養”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367章 鐵甲艦第196章 鐵路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193章 “理想國”第1361章 影響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774章 搬遷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474章 人口第1145章 機遇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250章 謠言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1413章 拉攏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230章 水權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961章 危與機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594章 矛盾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50章 教育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1324章 預謀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
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240章 大借款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045章 教育第852章 夏威夷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1113章 大借款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961章 危與機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360章 安排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65章 電燈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31章 部落衝突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389章 定居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498章 和談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28章 “圈地運動”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878章 無線電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185章 速成第1223章 “療養”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367章 鐵甲艦第196章 鐵路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193章 “理想國”第1361章 影響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774章 搬遷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474章 人口第1145章 機遇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250章 謠言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1413章 拉攏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230章 水權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961章 危與機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594章 矛盾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50章 教育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1324章 預謀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