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章 影視基地

而事實上,在一戰前俄國的鐵路網已經儘可能的覆蓋周邊國家和區域,就比如遠東帝國,波斯,中亞,東歐部分國家。

東非就沒有這樣的條件,東非想進一步在非洲延伸鐵路網,基本上只有向西非地區,才能大有作爲。

往北是撒哈拉沙漠,往南僅剩下英國的南非殖民地一小塊區域。

但是,東非和西非之間的交流和貿易,因爲幾內亞灣的原因,海運比鐵路更有性價比,東非不需要鐵路就能對西非產生重要影響。

……

視線轉移到銅礦帶的基特韋市。

距離基特韋市進行經濟領域的轉型,已經過去了一年時間,但是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畢竟習慣了長期的指令性經濟,東非很多官員尚且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則和做事辦法,同理基特韋市政府在改革上也應該感覺迷茫。

基特韋市倒是出臺了一些比較符合實情的改革辦法和政策,但是要麼短時間裡,難以見效,要麼受制於龐大的資金要求,而遲遲無法開工。

那有沒有見效快,且基特韋市能在經濟上負擔的起經濟項目,並且滿足基特韋市經濟發展發展各方面需要的好項目呢!

在通過了一年多的摸索,還真讓基特韋市市長德伯爾恩找到了一條發展的捷徑,那就是影視業。

“影視行業是完全的新興產業,這個產業的出現比汽車產業還要晚的多,幾乎貼近19世紀末期,可以說一片藍海。”

“而且影視行業屬於第三產業範疇,並且因爲其文化屬性,有利於提高基特韋市的知名度,而有了知名度,我們的其他計劃才能依託其展開。”

德伯爾恩在基特韋市年末經濟會議上向他的下屬們極力推銷道,發展影視行業肯定是比較有遠見的想法,但是這一點未必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德伯爾恩市長,雖然你的想法很好,但是這這一年裡,我們頂着財政壓力,纔剛剛啓動對市域環境的綜合治理,不管是關閉污染大的礦山還是工廠,亦或者恢復森林和河流生態……”

“這些都讓市政府的財政顯得岌岌可危,畢竟除了海量的開支以外,我們在1921年的經濟轉型政策,也讓政府收入下滑比較嚴重,可以肯定,未來兩三年裡政府的財報都不會太好看。”

基特韋市是典型的工礦城市,所以經濟轉型的第一刀,就砍在了市經濟的大動脈上,也就是銅礦開採和有色金屬加工。

這對於基特韋的經濟可以說是致命的,當然,德伯爾恩並不這樣看。

德伯爾恩說道:“誠然,銅礦以及圍繞銅礦展開的相關工業是當前我們基特韋經濟的命脈,但是這個產業幾乎沒有太大的上升空間。”

“尤其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我們甚至競爭不過隔壁的盧本巴希,更別提一衆沿海城市也在虎視眈眈。”

“如果不進行改變,那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即便繼續高強度的投入銅礦產業發展,也會越來越吃力,而且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並且最終可能被沿海地區超過。”

“所以尋找新的經濟出路,是基特韋市必然要做的事情,我們不能以消耗基特韋市的發展潛力爲代價,追求短期經濟數據上的成績。”

“至於目前市政府所面臨的財政壓力,在我看來,並不完全是問題,畢竟經濟轉型就是要有所付出的,所以推動影視行業在基特韋市的落地,是我們明年的一個重點經濟項目。”

“我希望在五五規劃期間,基特韋市能夠成爲全國的第四個影視業中心,甚至能夠建成東非第一座影視之城。”

目前,東非公認的影視業中心分佈在三個城市,首先就是東非的文化和對外交流中心,東非首都萊茵市。

不過萊茵市的影視產業,很大程度上爲政治服務,畢竟這裡是全國的政治中心。

而在商業化上比較成功的則是蒙巴薩市和達累斯薩拉姆市,這兩座城市作爲東非最發達的城市,本身就擁有發展該行業的經濟優勢。

比如資金,人才和技術以及市場,這些優勢是東非絕大部分城市所不具備的。

綜合來看,蒙巴薩市的影視行業發展最好,因爲除了經濟上的優勢以外,它同時兼具對外交流和自然條件上的優勢。

對外交流這一點,對於影視行業很重要,這意味着蒙巴薩的影視行業從業人員,能夠更好的和國際接軌,從而保持技術和創作內容上的不斷進步。

東非雖然是影視行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但是歐美影視行業發展的進度實際上也不慢,而造成這一點的主要原因在於歐美社會的管理更加寬鬆,或者說幾乎就沒有對影視行業的管理。

這樣一來,他們能夠拍攝的內容就比東非要多的多,雖然可能造成魚龍混雜的情況,但是這有利於影視市場的打開,畢竟只有內容更加豐富,才能更加滿足市場的需求。

而東非放開市場,也不過是1910年以後的事,而且市場開放後,東非政府同樣對影視行業發展有監管作用,所以東非影視行業在發展的同時,頭上天然帶着緊箍咒。

這就對東非影視行業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國際交往有利於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當然,這樣也有利於內容上的抄襲,不過這是細枝末節的問題。

除此外,蒙巴薩對外交流的便利性,也能讓他接觸到一些新的技術,尤其是和德國,奧匈帝國的交流,對於蒙巴薩影視行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的革命的中心,而反映在影視行業上同樣如此,前世第三帝國就利用電影,紀錄片等方式,進行政治宣傳,並且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效果,就比如德軍留下來了大量的音影資料,展現了當時德國軍人的風貌。

而奧匈帝國作爲列強之一,再怎麼說也有一兩把刷子,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奧匈帝國可以說是德意志三個大國裡最有文化底蘊的素養的。當然,奧匈帝國和東非一樣,並非是純粹的德意志國家。

奧匈帝國的在傳統文學,音樂,藝術領域的成就是要超過德國,更是遠超東非的,這使得奧匈帝國在藝術創作上擁有更加深厚和肥沃的土壤。

而這也是東非所最缺乏的,具體表現就是在一戰前,東非政府每年都要組織本國的文藝創作者到維也納交流學習。

畢竟,東非本國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過於薄弱,再往前推,東非總不可能去拍攝一些東非殖民時代抓捕和屠戮黑奴的影視作品,或者創作相關的文學和音樂產品。

目前,東非在影視創作上比較傾向於拍攝德意志傳統歷史題材,附加一些遠東帝國的歷史文化題材,而毫無疑問,這兩者的素材都來自德國,奧地利和遠東帝國三個國家。

當然,東非本土影視素材也不是沒有,尤其是科幻題材在東非大行其道,這一點就和前世美國,蘇聯差不多,東非和這兩個國家的共同點就是歷史相對匱乏,蘇聯的情況或許好一點,但是也不多。

總的來說,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薄弱,是東非影視行業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東非更傾向於向其他國家取經。

而蒙巴薩是東非和世界交流的窗口城市,因此蒙巴薩的影視行業從中獲益,這一點,達累斯薩拉姆市也比不了。

而自然條件上,蒙巴薩也是一個十分適合早期影視行業發展的城市。

就氣候環境來說,蒙巴薩處於東非高原和沿海平原的過渡地帶,中部和北部的交匯地帶,半溼潤氣候和半乾旱氣候的過渡地區。

簡單點說,就是蒙巴薩整體上氣候偏乾旱,晴天多,溫度適宜,這是利於影視拍攝的。

就拿美國的好萊塢舉例,好萊塢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郊外,氣候溫和、陽光充足,一年之中晴天居多,適合進行電影拍攝。

尤其是在早期電影拍攝技術還不夠發達,需要大量依賴自然光的情況下,好萊塢的氣候優勢極爲明顯。例如,在拍攝外景時,充足的陽光可以提供良好的光線條件,減少對人工照明的依賴,降低拍攝成本和難度。

而蒙巴薩在整體情況上就和好萊塢比較相似。

同時,因爲臨近地處草原和沙漠的交匯地帶,高原和平原的過渡地區,而且臨近印度洋等原因,氣候和地形,地貌的複雜多樣,這讓蒙巴薩取景十分便利。

德伯爾恩說道:“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市的影視行業發展,對於我們有借鑑意義,而基特韋市也有獨特的優勢,就比如我們靠近萊茵市。”

之所以德伯爾恩提到這一點,那是因爲萊茵市作爲東非首都,擁有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也就是衆多東非最頂尖的大學,而這其中就包括未來影視領域的人才。

德伯爾恩說道:“就比如萊茵市的國家傳媒大學,萊茵市電影學院等,所以在人才和技術方面,我們並不需要過於擔心,可以和這些高等院校展開合作。”

因爲基特韋市被劃歸到中央省的原因,且基特韋市本來就距離萊茵市不遠,所以這極大方便了基特韋市和相關院校的合作。

“而且中西部目前影視領域是缺乏競爭的,只要我們可以先下手爲強,那就能夠在這個新的產業方面,分得一杯羹。”

“整個中西部地區,除了萊茵市以外,暫時還沒有以影視發展而著稱的城市,而萊茵市本身的影視行業實際上也不太和市場貼合,這反而便宜了我們基特韋市。”

“我認爲,未來全國各地可能出現一大批新的影視基地,但是到那個時候,再投資,肯定競爭不過其他具有經濟優勢的城市。”

“所以,從明年開始,我們市就應該就如何大力發展影視行業進行相關安排,在我設想中,基特韋市應該成爲東非第一個影視城。”

“而這剛好和我們本輪新的基建要求重合,我們可以藉助城市環境治理的契機,建設一批便於影視拍攝的景觀,從而爲未來中部地區的又一影視基地打下基礎。”

目前,爲了治理基特韋市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的過度開發,也就是銅礦開採和有色金屬冶煉加工造成的環境問題,基特韋市展開了所謂的新基建,從而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相關項目工程。

而德伯爾恩認爲,可以利用這個契機,來促成影視產業在基特韋市的落地,可謂一舉兩得。

“就比如廢棄礦山如何治理,是我們過去的一個難題,但是現在既然要打造影視基地,我們不如將廢棄礦山廢物利用,排除其安全隱患後,作爲影視拍攝場所。”

“就比如一些關於礦山工人的影視題材,或者就可以取景這些經過我們治理整改後的礦山。”

“而原本的礦山機械設備,就成了現成的道具,我們也不需要再考慮如何處理這些廢物。”

“還有一些市區改造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應該從萊茵市等地,請來一些專業的影視行業從業者,對基特韋市區改造提出一些建議。”

基特韋市區改造工程,也是本輪基特韋市經濟轉型的重要任務,畢竟基特韋市決心發展其他產業後,關停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同時,由於過去的粗糙管理,基特韋市的基礎設施也過於陳舊。

但是,現在對於這些陳舊的基礎設施,比如道路,工廠,鐵路等等或許未必要直接拆除掉,或者能夠有選擇性的保留一些,作爲基特韋市過去工礦發展時代的獨特記憶,這也是東非國家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畢竟,基特韋市是東非最早的工礦業城市之一,相對來說也算“歷史悠久”了,在早期東非工業發展中,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具體保留哪些地標和工礦時代的遺產,這需要專業人士的指點,在之前,德伯爾恩是沒有考慮到影視行業人員的,現在倒是可以讓他們參與進來,從而爲之後建設影視基地做貢獻。

這樣一來,基特韋市原本的那些工礦時代遺產,就可以再次廢物利用,除此外,基特韋市自然生態恢復工作下,本地的自然景觀也會有顯著改善,而基特韋市本身自然景觀要素就比較豐富,雨林,草原,河流,山脈,沼澤,湖泊,丘陵等等,都可以爲影視行業發展提供幫助。

第240章 大借款第9章 接觸戰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304章 調停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769章 籌碼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222章 體面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0章 各國反應第810章 海岸線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581章 “火車頭”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445章 凱末爾第844章 魯道夫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84章 消息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1024章 監視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991章 抵達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160章 革新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332章 稻種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421章 鑄鐵廠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0章 各國反應第238章 三把“刀”第45章 羅恩羅達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861章 分贓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925章 造船業第110章 數據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774章 搬遷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523章 旱情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942章 宣戰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
第240章 大借款第9章 接觸戰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304章 調停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769章 籌碼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222章 體面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0章 各國反應第810章 海岸線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581章 “火車頭”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445章 凱末爾第844章 魯道夫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84章 消息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1024章 監視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991章 抵達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160章 革新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332章 稻種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421章 鑄鐵廠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0章 各國反應第238章 三把“刀”第45章 羅恩羅達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861章 分贓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925章 造船業第110章 數據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774章 搬遷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234章 兄弟拉扯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523章 旱情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942章 宣戰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