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的經濟在帝國主義國家中,本身就處於比較脆弱的行列,以前還有俄國給奧匈帝國墊底,可惜沙俄已經去見了上帝,至於蘇聯的經濟,人家現在不玩這套了!
奧匈帝國的經濟也就只能和西班牙比爛了,當然,這種脆弱並非指奧匈帝國經濟不強。
而是奧匈帝國的經濟,就像其政治一樣,存在巨大的割裂感,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就奧匈帝國本身的地理,資源,底蘊等等,都不比德國差,但如今兩國的經濟狀況可謂天差地別。
地理上,德國和奧匈帝國各有所長,都處於歐洲腹地中央的位置,一個背靠波羅的海,一個瀕臨地中海,不過德國在西北角還有一點土地挨着大西洋。
面積和地形上二者相差也不大,現在德國也有六十萬平方公里,奧匈帝國將近七十萬平方公里,都有山地和開闊的平原,而且奧匈帝國的匈牙利地區,農業條件比德國還要好上一些,緯度更低,光熱條件更適合穀物種植業發展,所以,二者在地理條件上不分伯仲。
資源方面,雖然奧匈帝國沒有德國魯爾區那樣的超大型煤礦分佈,但自給自足完全不是問題,同時,奧匈帝國在資源種類上,比德國更加多樣,其中就包括德國夢寐以求的石油資源。
底蘊上,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可比當年諸國林立的德意志強大的的多,德國還沒統一前,就已經是歐洲大陸的棋手之一,當年德意志的許多國家,都要認奧地利做大哥。
毫無疑問,奧匈帝國有成爲現在德國那樣強大國家的一切基礎,但偏偏二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就以經濟層面來說,普魯士還沒有統一德意志的時候,就已經通過關稅同盟整合了小德意志地區的市場,而奧匈帝國直到今天,國內市場都可以分爲兩部分,奧地利和匈牙利。
在匈牙利叛亂以前,匈牙利有自己的財政,甚至爲了和奧地利對着幹,專門出臺一些和奧地利相左的經濟政策,這也導致了匈牙利地區,如今依舊是農業佔據主導。
在奧匈帝國內部的匈牙利,可不是前世獨立後的匈牙利,前世匈牙利的面積不到十萬平方公里,而奧匈帝國治下的匈牙利面積超過三十萬平方公里,幾乎佔據奧匈帝國一半的面積,這還沒有算上此前奧地利和匈牙利共管的波斯尼亞地區。
這也就意味着半個奧匈帝國,實依舊處於農業社會,只有奧地利統治的那部分纔算工業國,這種情況下,奧匈帝國能和德國在經濟和工業上相提並論,那纔不正常現象!
20世紀以來,國際糧食市場一直都處於低迷狀態,而奧匈帝國這種農業經濟大國,經濟自然也好不起來。
同時,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差距,事實上就是帝國內部地區工業和經濟發展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不僅容易引發經濟問題,同時容易引發政治危機。
美泉宮裡。
新皇帝魯道夫一世,正在被上述問題困擾。
“現在維也納的股市已經崩潰,經濟危機徹底爆發,這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充分說明了帝國經濟結構存在的巨大問題和隱患。”
“首先就是金融行業缺乏監管,長期以來,維也納都是歐洲四大金融業中心之一,但是,這些年來,維也納的金融業總是比倫敦,巴黎和柏林率先暴雷,這說明了政府對金融行業監管力度的不足。”
“在維也納上市的企業,和一些金融機構,只關注短期利益,套利暴富,而不是真的想投資帝國的工業和經濟,但是工業和經濟建設,恰好必須要長週期才能發展起來。”
“所以,這次維也納證券交易所,必須立刻進行整頓,同時嚴格打擊投機分子,並且政府要組織人員,對包括所有金融機構,進行調查了整改,同時將這些經濟機構,納入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下……”
魯道夫準備徹底結束過去奧匈帝國對市場的寬鬆管理模式,現在經濟危機已經不可避免,哈布斯堡已經註定成爲替罪羊,畢竟生活不如意的奧匈帝國民衆,他們只會把矛頭指向他們的統治者,也就是政府。
至於那些真正把他們財富捲走的資本勢力,很抱歉,別說那些底層民衆,就是奧匈帝國政府也沒有能力把他們揪出來,在經濟危機爆發的那一刻,這些資本勢力,早就捲款出國了。
現在,哈布斯堡只能硬着頭皮,處理爛攤子,同時防止資金繼續出逃,因此,魯道夫說:“同時,政府立刻停止金本位制度,禁止黃金自由兌換,私人黃金交易,也要立刻停止,避免帝國黃金儲備流失……”
奧匈帝國可不像英美那樣財大氣粗,他們現在還有巨量的黃金儲備,應對第一輪的衝擊,而奧匈帝國國庫,經歷過一戰後,就沒有富裕過,所以黃金必須由政府管控,這樣一來,奧匈帝國的貨幣不至於完全變成廢紙,這也意味着接下來,帝國貨幣必然要大幅度貶值。
在部署完金融業和貨幣政策後,魯道夫纔開始談起帝國內部市場問題。
“匈牙利的問題,也到了徹底解決的時候,過去我們雖然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兩個國家,這就導致一個國家內部,卻出現了兩個市場和經濟體系共存的荒唐局面。”
“所以,徹底整合國內市場,從而提高這次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剛好,隨着匈牙利叛亂的結束,地方權力得到重塑,這次我們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阻力也小了許多。”
“所以,趁着如今經濟危機,帝國要徹底解決內部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均衡和分裂問題,同時,爲了應對經濟危機所造成的社會危機,適時的改革和擴充帝國軍隊,一方面,打破帝國軍隊內部的隔閡,另一方面,緩解現階段的實業問題。”
魯道夫的目的是恢復曾經的奧地利帝國,收攏軍權,尤其是匈牙利地區的軍權,並且爲接下來的一系列改革做準備,像奧匈帝國這種多民族國家,魯道夫十分清楚,想要政策推行下去,就只能通過強硬手段纔有可能解決地方和民族勢力的阻力。
在這一點上,哈布斯堡能夠依賴的只有帝國軍方,過去,因爲匈牙利的存在,軍隊發展受到極大壓制,現在魯道夫放開了他們的限制,從而獲得軍方的支持。
而拉攏奧匈帝國軍方,這就等於拉攏帝國貴族,這也是哈布斯堡統治的基本盤,至於誰成爲犧牲品,自然是資產階級。
在魯道夫看來,不依靠資產階級,帝國雖然會經過激烈的動盪,但是照樣可以維持下去,畢竟現在世界上就有一個典型——蘇聯,所以只要照虎畫貓,讓貴族起到類似工黨的作用,哪怕學到“三分像”,或許就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貴族羣體也不全是無能之輩,反而因爲更好的資源和教育,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在少數,而哈布斯堡家族同樣是貴族羣體中的一員,魯道夫自然只能依靠這些力量來推動自己的經濟和社會改革。
同時,也是嘗試給奧匈帝國貴族尋找出路,畢竟他們自己不改變,那資產階級和工黨會按着他們的頭改變,現在,因爲經濟危機的爆發,資產階級也成爲了“人人”喊打的老鼠,如果奧匈帝國貴族能把握好機會,未嘗不能延續他們的統治。
……
先不提魯道夫改革的影響,奧匈帝國經濟危機的爆發,就像美國經濟危機首先波及英國一樣,德國和東非在第一時間受到影響。
德國和東非是奧匈帝國的主要投資國和貿易國,其經濟崩潰,順帶着對兩國產生了劇烈影響,尤其是德國,在維也納金融業崩潰兩天後,法蘭克福和柏林股市,相繼步入後塵。
此時,全世界的主要工業國,也只有東非,法國,日本,暫時還撐得住,日本是因爲距離太遠,暫時危機還沒有波及到那裡去。
東非和法國情況特殊,則是因爲兩國的國情和其他國家大爲不同,東非政府近十年來的經濟調整和準備措施,終究是發揮了作用。
而法國,情況就比較複雜了,一戰中,最大的輸家就是法國,本來戰前經濟就不景氣,戰後法國經濟更是直接跌入谷底。
換句話說,法國的經濟狀況之差,甚至直接引發了二十年代法國經濟格局的重塑。
因爲戰爭的失敗,法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比前世更傾向於保守主義,畢竟,法國工業本來就不強,戰後市場更是大幅度縮水。
工業缺乏競爭力,又走下坡路,這讓法國政府只能想盡辦法,維持本國經濟的運轉,就比如比其他國家更早,更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
這事實導致法國工業和國際市場脫軌,畢竟關稅壁壘是相互的,法國提高對其他國家的關稅,其他國家自然也會報復回來,不過,手中依舊有大量殖民地的法國,顯然有底氣這麼幹。
所以,當世界經濟大環境急劇惡化的時候,法國受到的影響,反而降到比較低的水平,至於最低,那就是幾乎完全和世界隔絕的蘇聯了。
然後是法國內部的經濟狀況,法國工業本來就處於萎縮狀態,自然就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威脅。
同時法國經濟中,農業也起到了穩定作用,和奧匈帝國不同,法國農民羣體,因爲掌握着更多的自主土地,這讓他們的收入比較穩定,更簡單說,法國的小農經濟佔比相對較高,這反而延緩了經濟危機的爆發。
農民在法國政治中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能影響到法國政府的決策,加上戰後,法國政府本身就偏向於經濟上的保守主義,還有法國殖民地市場緩衝,所以,即便國際糧食價格暴跌,法國農民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只要他們能說服政府繼續維持農業保護政策,現階段就很難受到影響。
健全和相對謹慎的法國金融業,也是法國能避免衝擊的重要原因,至少在歐洲,巴黎的金融業以“保守”著稱,投機活動相對較少,這剛好是維也納的反面案例。
除此外,戰後重建拉動大規模基建,這對法國經濟也有重要影響,畢竟一戰的西線主戰場就在法國境內。
當然,如今法國能倖免於難,這並不是法國的優勢,反而是法國經濟劣勢的體現。
如果有的選話,那美國,德國,東非那種高度發達的工業,法國怎麼可能不羨慕,但是因爲一戰的原因,法國已經徹底失去了和這些國家競爭的資格。
尤其是歐洲市場,基本被德國和英國左右,然後是美國和東非這種域外工業大國,最後才輪的上其他國家吃口殘羹剩飯。
如今歐洲,英國,奧匈帝國,德國的經濟危機已經發生,法國雖然沒有經濟危機,但本身早就處在半死不活的狀態,蘇聯則和這些國家相反,蓬勃發展,而西班牙一直都是“臭魚爛蝦”,這也就意味着,除了蘇聯以外,整個歐洲的主要經濟體全部淪陷。
這正對應了蘇聯對外宣傳中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美麗景象,一時間,歐洲各國工黨彷彿都找到了目標,“勝利彷彿就在眼前。”
當然,工黨的“競品”,極端民族主義政黨也不甘落後,他們也拿出類似工黨的執政綱領,在歐洲大肆傳播和拉攏人心。
就像前世美國一樣,如今歐洲各國的風向都發生了極大轉變,尤其是底層民衆紛紛“覺醒”,他們要麼反對階級,要麼反對其他國家和民族,並且按照個人傾向,選擇加入工黨,或者極端民族主義政黨。
而這種情況下,19世紀末最終形成的世界市場,也因此出現裂痕,就像前世反全球化浪潮出現一樣,當這些歐洲的工業國,他們不能再從當前世界市場中汲取養分和好處的時候,就反過來極端仇視自由市場。
奧匈帝國和法國在經濟政策上已經徹底拋棄“自由主義”,加上本就被迫封閉的蘇聯市場,如今歐洲也只有家大業大的德國和英國,還沒有轉變經濟政策,德國是工業產品出口大國,而英國則極其依賴世界市場,所以這兩個國家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即便想調頭也比較困難。
歐洲的再度“分裂”,這也意味着各國矛盾的重新激化,維持了僅僅十年的和平局面,也將再次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