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

奧匈帝國的經濟在帝國主義國家中,本身就處於比較脆弱的行列,以前還有俄國給奧匈帝國墊底,可惜沙俄已經去見了上帝,至於蘇聯的經濟,人家現在不玩這套了!

奧匈帝國的經濟也就只能和西班牙比爛了,當然,這種脆弱並非指奧匈帝國經濟不強。

而是奧匈帝國的經濟,就像其政治一樣,存在巨大的割裂感,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就奧匈帝國本身的地理,資源,底蘊等等,都不比德國差,但如今兩國的經濟狀況可謂天差地別。

地理上,德國和奧匈帝國各有所長,都處於歐洲腹地中央的位置,一個背靠波羅的海,一個瀕臨地中海,不過德國在西北角還有一點土地挨着大西洋。

面積和地形上二者相差也不大,現在德國也有六十萬平方公里,奧匈帝國將近七十萬平方公里,都有山地和開闊的平原,而且奧匈帝國的匈牙利地區,農業條件比德國還要好上一些,緯度更低,光熱條件更適合穀物種植業發展,所以,二者在地理條件上不分伯仲。

資源方面,雖然奧匈帝國沒有德國魯爾區那樣的超大型煤礦分佈,但自給自足完全不是問題,同時,奧匈帝國在資源種類上,比德國更加多樣,其中就包括德國夢寐以求的石油資源。

底蘊上,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可比當年諸國林立的德意志強大的的多,德國還沒統一前,就已經是歐洲大陸的棋手之一,當年德意志的許多國家,都要認奧地利做大哥。

毫無疑問,奧匈帝國有成爲現在德國那樣強大國家的一切基礎,但偏偏二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就以經濟層面來說,普魯士還沒有統一德意志的時候,就已經通過關稅同盟整合了小德意志地區的市場,而奧匈帝國直到今天,國內市場都可以分爲兩部分,奧地利和匈牙利。

在匈牙利叛亂以前,匈牙利有自己的財政,甚至爲了和奧地利對着幹,專門出臺一些和奧地利相左的經濟政策,這也導致了匈牙利地區,如今依舊是農業佔據主導。

在奧匈帝國內部的匈牙利,可不是前世獨立後的匈牙利,前世匈牙利的面積不到十萬平方公里,而奧匈帝國治下的匈牙利面積超過三十萬平方公里,幾乎佔據奧匈帝國一半的面積,這還沒有算上此前奧地利和匈牙利共管的波斯尼亞地區。

這也就意味着半個奧匈帝國,實依舊處於農業社會,只有奧地利統治的那部分纔算工業國,這種情況下,奧匈帝國能和德國在經濟和工業上相提並論,那纔不正常現象!

20世紀以來,國際糧食市場一直都處於低迷狀態,而奧匈帝國這種農業經濟大國,經濟自然也好不起來。

同時,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差距,事實上就是帝國內部地區工業和經濟發展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不僅容易引發經濟問題,同時容易引發政治危機。

美泉宮裡。

新皇帝魯道夫一世,正在被上述問題困擾。

“現在維也納的股市已經崩潰,經濟危機徹底爆發,這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充分說明了帝國經濟結構存在的巨大問題和隱患。”

“首先就是金融行業缺乏監管,長期以來,維也納都是歐洲四大金融業中心之一,但是,這些年來,維也納的金融業總是比倫敦,巴黎和柏林率先暴雷,這說明了政府對金融行業監管力度的不足。”

“在維也納上市的企業,和一些金融機構,只關注短期利益,套利暴富,而不是真的想投資帝國的工業和經濟,但是工業和經濟建設,恰好必須要長週期才能發展起來。”

“所以,這次維也納證券交易所,必須立刻進行整頓,同時嚴格打擊投機分子,並且政府要組織人員,對包括所有金融機構,進行調查了整改,同時將這些經濟機構,納入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下……”

魯道夫準備徹底結束過去奧匈帝國對市場的寬鬆管理模式,現在經濟危機已經不可避免,哈布斯堡已經註定成爲替罪羊,畢竟生活不如意的奧匈帝國民衆,他們只會把矛頭指向他們的統治者,也就是政府。

至於那些真正把他們財富捲走的資本勢力,很抱歉,別說那些底層民衆,就是奧匈帝國政府也沒有能力把他們揪出來,在經濟危機爆發的那一刻,這些資本勢力,早就捲款出國了。

現在,哈布斯堡只能硬着頭皮,處理爛攤子,同時防止資金繼續出逃,因此,魯道夫說:“同時,政府立刻停止金本位制度,禁止黃金自由兌換,私人黃金交易,也要立刻停止,避免帝國黃金儲備流失……”

奧匈帝國可不像英美那樣財大氣粗,他們現在還有巨量的黃金儲備,應對第一輪的衝擊,而奧匈帝國國庫,經歷過一戰後,就沒有富裕過,所以黃金必須由政府管控,這樣一來,奧匈帝國的貨幣不至於完全變成廢紙,這也意味着接下來,帝國貨幣必然要大幅度貶值。

在部署完金融業和貨幣政策後,魯道夫纔開始談起帝國內部市場問題。

“匈牙利的問題,也到了徹底解決的時候,過去我們雖然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兩個國家,這就導致一個國家內部,卻出現了兩個市場和經濟體系共存的荒唐局面。”

“所以,徹底整合國內市場,從而提高這次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剛好,隨着匈牙利叛亂的結束,地方權力得到重塑,這次我們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阻力也小了許多。”

“所以,趁着如今經濟危機,帝國要徹底解決內部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均衡和分裂問題,同時,爲了應對經濟危機所造成的社會危機,適時的改革和擴充帝國軍隊,一方面,打破帝國軍隊內部的隔閡,另一方面,緩解現階段的實業問題。”

魯道夫的目的是恢復曾經的奧地利帝國,收攏軍權,尤其是匈牙利地區的軍權,並且爲接下來的一系列改革做準備,像奧匈帝國這種多民族國家,魯道夫十分清楚,想要政策推行下去,就只能通過強硬手段纔有可能解決地方和民族勢力的阻力。

在這一點上,哈布斯堡能夠依賴的只有帝國軍方,過去,因爲匈牙利的存在,軍隊發展受到極大壓制,現在魯道夫放開了他們的限制,從而獲得軍方的支持。

而拉攏奧匈帝國軍方,這就等於拉攏帝國貴族,這也是哈布斯堡統治的基本盤,至於誰成爲犧牲品,自然是資產階級。

在魯道夫看來,不依靠資產階級,帝國雖然會經過激烈的動盪,但是照樣可以維持下去,畢竟現在世界上就有一個典型——蘇聯,所以只要照虎畫貓,讓貴族起到類似工黨的作用,哪怕學到“三分像”,或許就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貴族羣體也不全是無能之輩,反而因爲更好的資源和教育,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在少數,而哈布斯堡家族同樣是貴族羣體中的一員,魯道夫自然只能依靠這些力量來推動自己的經濟和社會改革。

同時,也是嘗試給奧匈帝國貴族尋找出路,畢竟他們自己不改變,那資產階級和工黨會按着他們的頭改變,現在,因爲經濟危機的爆發,資產階級也成爲了“人人”喊打的老鼠,如果奧匈帝國貴族能把握好機會,未嘗不能延續他們的統治。

……

先不提魯道夫改革的影響,奧匈帝國經濟危機的爆發,就像美國經濟危機首先波及英國一樣,德國和東非在第一時間受到影響。

德國和東非是奧匈帝國的主要投資國和貿易國,其經濟崩潰,順帶着對兩國產生了劇烈影響,尤其是德國,在維也納金融業崩潰兩天後,法蘭克福和柏林股市,相繼步入後塵。

此時,全世界的主要工業國,也只有東非,法國,日本,暫時還撐得住,日本是因爲距離太遠,暫時危機還沒有波及到那裡去。

東非和法國情況特殊,則是因爲兩國的國情和其他國家大爲不同,東非政府近十年來的經濟調整和準備措施,終究是發揮了作用。

而法國,情況就比較複雜了,一戰中,最大的輸家就是法國,本來戰前經濟就不景氣,戰後法國經濟更是直接跌入谷底。

換句話說,法國的經濟狀況之差,甚至直接引發了二十年代法國經濟格局的重塑。

因爲戰爭的失敗,法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比前世更傾向於保守主義,畢竟,法國工業本來就不強,戰後市場更是大幅度縮水。

工業缺乏競爭力,又走下坡路,這讓法國政府只能想盡辦法,維持本國經濟的運轉,就比如比其他國家更早,更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

這事實導致法國工業和國際市場脫軌,畢竟關稅壁壘是相互的,法國提高對其他國家的關稅,其他國家自然也會報復回來,不過,手中依舊有大量殖民地的法國,顯然有底氣這麼幹。

所以,當世界經濟大環境急劇惡化的時候,法國受到的影響,反而降到比較低的水平,至於最低,那就是幾乎完全和世界隔絕的蘇聯了。

然後是法國內部的經濟狀況,法國工業本來就處於萎縮狀態,自然就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威脅。

同時法國經濟中,農業也起到了穩定作用,和奧匈帝國不同,法國農民羣體,因爲掌握着更多的自主土地,這讓他們的收入比較穩定,更簡單說,法國的小農經濟佔比相對較高,這反而延緩了經濟危機的爆發。

農民在法國政治中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能影響到法國政府的決策,加上戰後,法國政府本身就偏向於經濟上的保守主義,還有法國殖民地市場緩衝,所以,即便國際糧食價格暴跌,法國農民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只要他們能說服政府繼續維持農業保護政策,現階段就很難受到影響。

健全和相對謹慎的法國金融業,也是法國能避免衝擊的重要原因,至少在歐洲,巴黎的金融業以“保守”著稱,投機活動相對較少,這剛好是維也納的反面案例。

除此外,戰後重建拉動大規模基建,這對法國經濟也有重要影響,畢竟一戰的西線主戰場就在法國境內。

當然,如今法國能倖免於難,這並不是法國的優勢,反而是法國經濟劣勢的體現。

如果有的選話,那美國,德國,東非那種高度發達的工業,法國怎麼可能不羨慕,但是因爲一戰的原因,法國已經徹底失去了和這些國家競爭的資格。

尤其是歐洲市場,基本被德國和英國左右,然後是美國和東非這種域外工業大國,最後才輪的上其他國家吃口殘羹剩飯。

如今歐洲,英國,奧匈帝國,德國的經濟危機已經發生,法國雖然沒有經濟危機,但本身早就處在半死不活的狀態,蘇聯則和這些國家相反,蓬勃發展,而西班牙一直都是“臭魚爛蝦”,這也就意味着,除了蘇聯以外,整個歐洲的主要經濟體全部淪陷。

這正對應了蘇聯對外宣傳中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美麗景象,一時間,歐洲各國工黨彷彿都找到了目標,“勝利彷彿就在眼前。”

當然,工黨的“競品”,極端民族主義政黨也不甘落後,他們也拿出類似工黨的執政綱領,在歐洲大肆傳播和拉攏人心。

就像前世美國一樣,如今歐洲各國的風向都發生了極大轉變,尤其是底層民衆紛紛“覺醒”,他們要麼反對階級,要麼反對其他國家和民族,並且按照個人傾向,選擇加入工黨,或者極端民族主義政黨。

而這種情況下,19世紀末最終形成的世界市場,也因此出現裂痕,就像前世反全球化浪潮出現一樣,當這些歐洲的工業國,他們不能再從當前世界市場中汲取養分和好處的時候,就反過來極端仇視自由市場。

奧匈帝國和法國在經濟政策上已經徹底拋棄“自由主義”,加上本就被迫封閉的蘇聯市場,如今歐洲也只有家大業大的德國和英國,還沒有轉變經濟政策,德國是工業產品出口大國,而英國則極其依賴世界市場,所以這兩個國家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即便想調頭也比較困難。

歐洲的再度“分裂”,這也意味着各國矛盾的重新激化,維持了僅僅十年的和平局面,也將再次面臨嚴峻挑戰。

第327章 南下第511章 輸血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387章 初交手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549章 潰兵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968章 分歧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688章 巡邏兵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925章 造船業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422章 蘇聯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615章 交流電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259章 同意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027章 合金鋼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898章 太特市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792章 條件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624章 要人第797章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303章 撤資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1437章 徵兵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945章 空軍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732章 雙輸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1316章 對話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473章 警示
第327章 南下第511章 輸血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387章 初交手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549章 潰兵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968章 分歧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688章 巡邏兵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925章 造船業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422章 蘇聯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615章 交流電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259章 同意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027章 合金鋼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898章 太特市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792章 條件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624章 要人第797章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303章 撤資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1437章 徵兵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945章 空軍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732章 雙輸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1316章 對話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473章 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