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

一段時間後,名爲“羅曼諾夫”的公司在東非註冊成立,阿列克謝夫婦直接用沙皇家族的名作爲這家公司的名稱,重點經營服飾,香水和珠寶三大領域。

珠寶產業,在東非算是一個比較熱門的產業,比如金剛石,坦桑石,翡翠,歐泊,綠玉髓,綠松石,玉石等等,本身非洲在珠寶領域就有比較優異的自然稟賦。

在世界各個大洲中,公認亞洲和非洲在寶石資源上最優異,而非洲的許多寶石產區又剛好集中在東非境內。

前世贊比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津巴布韋,南非都是重要的寶石產地。

同時東非作爲中西文化融合的國度,這使得東非在珠寶產業上更具有包容性,就比如玉器這種典型的東方文化器物,在東非也頗有市場。

有着俄國皇室這塊招牌,“羅曼諾夫”的品牌的發展自然也順風順水,這使得其成爲了東非日後奢侈品領域的代表企業之一。

對於這家新成立的企業,東非政府自然也是大力支持的,因爲東非作爲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本身缺乏歷史和文化上的底蘊。

這使得東非在高端文化商品領域的競爭力十分薄弱,雖然羅曼諾夫來源於前俄國,但也爲東非開闢了新的賽道,爲東非社會創造就業和稅收。

……

1931年10月7日。

萊茵市,蘇聯駐萊茵貿易代表處。貿易代表處是蘇聯的對外貿易委員會在世界各國設立的特殊機構。

負責蘇聯和世界各國的貿易活動,一般設置在各國的首都,或者發達城市,亦或者是一些和原俄國有深刻影響的地區。

就比如倫敦貿易代表處,柏林貿易代表處,萊茵貿易代表處,巴黎貿易代表處,都是在其他國家的首都地方。而紐約貿易代表處,申城貿易代表處(遠東帝國),伊斯坦布爾貿易代表處,這都是所在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最後一種情況比較少見,代表是遠東帝國的哈爾濱貿易代表處,原俄國的勢力曾蔓延到此地。

實際上,蘇聯在東非設置的貿易代表處不僅只有萊茵市一處,還有達累斯薩拉姆市也有一處。這也反映了現在東非和蘇聯之間的貿易,還是比較活躍的。

而這段時間裡,萊茵市的蘇聯官員比較忙碌,因爲根據往年習慣,這段時間正是蘇聯農業豐收,糧食出口的重要時候。

不同於往日,今天早上萊茵市貿易代表處的特派員坎託羅維奇,先召開了一次內部秘密會議。

“諸位同志,我要向大家告知一封今天凌晨由莫斯科發來的重要電報消息,這件事十分重要,因此,在座的所有人,接下來都要簽署保密協議。”

坎託羅維奇如此嚴肅的通報,讓貿易代表處會議室裡的所有人都坐立不安起來。

聯繫到此時蘇聯國內的情況,加上貿易代表處這個敏感的單位,他們的第一個想法是貿易代表處出了問題。至於什麼問題不重要,可能一件小事,就有可能上升到政治層面。

畢竟這裡可是東非,一個封建和資本主義混合的國度,按照蘇聯的定義,東非簡直就是世界上最邪惡的國家之一。

但是貿易代表處因爲工作原因,又不得不和東非進行接觸,而這個過程中,哪怕是一句無心之言,或許都有可能成爲自己接下來命運的節點。

坎託羅維奇把他們的反應看在眼裡,他拍了拍手,把所有人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這裡。

“你們不用胡思亂想,這次會議的目的並非和政治有關,而是關係到國家交給我們的重要任務,接下來,萊茵市貿易代表處將是執行這項任務的重要一環。”

“這份命令由約瑟夫同志親自下達,根據他的指示,我們在近期和東非的糧食貿易結算中,一方面要加大對東非的糧食等商品出口,另一方面,爲了國家發展需要,從東非進口大量廉價糧食。”

東非一直都是蘇聯農業的重要買家之一,就比如小麥,燕麥,黑麥等,雖然東非也產小麥,但是東非本國小麥的質量是不如蘇聯的,加上近些年來,因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東非小麥減產,因此對小麥的市場需求,一部分就分攤到國際糧食市場。

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就比如東非還從阿根廷,巴拉圭,遠東帝國等地區進口小麥,來平衡貿易或者補充國內市場需求。至於燕麥,黑麥這種農作物,東非更是因爲氣候原因,幾乎沒有規模種植了。

貿易代表處的糧食貿易負責人阿布拉姆有些疑惑的問道:“特派員同志,你的意思是我們一邊擴大對東非的糧食出口工作,一邊又要從東非購入大量糧食,這豈不是有些矛盾?”

任誰聽了剛纔坎託羅維奇的話,都會這樣想,畢竟這樣一來一回,有幾分瞎折騰的意思,蘇聯把糧食賣到東非,然後再把東非的糧食買回國內,必然要承擔更多的運輸成本問題。

而且蘇聯本來就是糧食出口大國,採購大量的東非糧食,就更不符合常理了。

阿布拉姆的這種想法並不奇怪,在1931年以前,包括俄國,蘇俄再到蘇聯,這段時間裡,蘇聯(俄國)確實都是糧食出口大國,除了部分特殊時期以外,比如一戰還有內戰期間。

因此,在阿布拉姆等人的思維裡,蘇聯並不缺糧食,現在大量進口東非糧食就顯得格外不合理。

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如今蘇聯的農業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個變化正是在一五計劃期間發生的,那就是蘇聯農業集體化。

到了1931年,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全國各地都建設了集體農莊,土地重新收回,並且一切生產資料共享,同時蘇聯對地主和富農進行了嚴厲的打擊。

這導致1931年,蘇聯農業產量下滑,但是,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的政治宣傳上,卻完全不是如此,各種報紙新聞上,都是集體農莊和合作社建成後,全國農業產量大豐收。

各地給出的理由也有理有據,什麼集體化後農莊農戶生產熱情大幅度提升,水利建設大幅度增加,機械化水平提高,農藥化肥使用量增加……

這些顯然都是利好農業發展的消息,因此,對於那些非基層人員而言,1931年的蘇聯農業不僅不應該減產,而是大幅度提升才符合常理。真相恰恰相反,因爲糧食產量提高,確實和以上因素有重要聯繫,典型的就是東非農業,但是蘇聯政府卻忽視了農業中“農民”的重要性。

也可以稱之爲“人”的重要性,東非也有合作社和國營農場,但是,爲什麼東非農業取得輝煌的成績,其中很關鍵一點,就是東非政府重視“農民”利益的保證。

說再簡單點,東非政府承認農民的合法收益,並且制訂了相對公平的獎懲制度,這纔是調動他們積極性的真正原因。

糧食作物事實上是一種極其嬌貴的農作物,澇一點,旱一點,都有可能對糧食產量產生影響,還有種植期間,種子如何選擇,苗系如何照顧,後續病蟲害如何防治等等,都需要農民和企業精心打理。

在農業領域精耕細作的遠東帝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假設某一天,深更半夜,突然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而此時農田裡不需要這麼多雨水,那遠東帝國的農戶也會半夜頂着狂風暴雨,到農田查看情況,扛着鐵掀,挖通田埂,把多餘的水排出去。

而這件事發生在如今的蘇聯,情況可能就截然不同,集體農莊的農戶,半夜聽到大雨,他可能繼續選擇呼呼大睡,任由農田被雨水淹沒。

畢竟,這農田是集體的,而不是他個人的,亦或者這不在他的責任範圍之內,完全可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可能就是這一個原因,就導致今年的糧食減產,更別說農業種植中,還有許多實際情況,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這不是簡單且僵化的計劃性農業就能解決的。

總結來說,蘇聯領導人對農業領域的發展,有些想當然,擅長一刀切,並且本身也不太重視。

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不奇怪,因爲蘇聯政府本身就說了,他們代表工人階層的利益,政府人員很多出身於工人,而不是農民,對農業本來就不太瞭解。

最後是蘇聯過於相信只要工業化,就能解決農業問題,因此,蘇聯的機械化程度,農業技術,農藥化肥產量確實都提升了,農業發展的情況卻並不理想。

現在,阿布拉姆等人,一方面對農業本身就不瞭解,另一方面,受到蘇聯政府輿論上的影響,他們當然想不到國內的農業出現了巨大問題。

而貿易代表處的最高負責人,也就是坎託羅維奇,也是收到莫斯科電報和指示後,才瞭解到如今蘇聯國內的可能存在的“糧荒”問題。

他對阿布拉姆等人解釋說:“莫斯科電報上說,因爲氣候的原因,今年國內的糧食可能減產,還有就是爲了提高民衆生活水平,飼養業對穀物的需求大幅度提升。”

“這導致國家目前糧食出現了暫時性的短缺,不過問題並不嚴重,只要等到明年調整過來就好了,但是我們必須要解決今年的糧食缺口。”

“因此,從東非等糧食出口國,進口更加低廉的穀物,就成了很好的選擇,畢竟東非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糧食價格本來就偏低,因爲經濟危機,產量過剩。”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佔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便宜,同時促進工人祖國的發展,按照約瑟夫同志的話,這是薅帝國主義羊毛,所以大家不用有心理負擔。”

“當然,想要薅帝國主義羊毛,就不能讓那些邪惡的資本家還有貴族大地主提前知道我們的計劃,這也是這次任務需要高度保密的原因。”

隨着他的解釋,貿易代表處的成員們,也基本相信了他的說法,尤其是第二點,飼養業對穀物的需求。

這是一個很好的理由,畢竟蘇聯政府的一個長期任務,就是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水平,那就要餐桌上有更多的肉蛋奶,而想要讓蘇聯人民吃的更好,就必須大力發展養殖業,這又需要大量穀物。

而蘇聯雖然糧食產量不低,可蘇聯的農業生產效率比其他國家低,這個事實,他們還是知道的。

就以東非來說,東非在糧食作物種植領域實現了完全機械化,而同時期蘇聯的拖拉機廠都還沒有完全完工投產,其他化肥,農藥,育種,種植技術更是差的很遠。

所以,在貿易代表處的官員們想來,蘇聯的糧食肯定“夠吃”,但想有更多投入到飼養業,應該,可能,大概是不夠。

……

莫斯科。

約瑟夫正在對着烏克蘭的官員大發雷霆:“在沙俄時代,烏克蘭號稱歐洲糧倉,過去十年裡,烏克蘭的糧食產量也沒有出現太大問題,現在,農業機械更先進,化肥,農藥產量更高了,烏克蘭的糧食居然大幅度下滑:”

“這顯然是你們當地幹部的不作爲導致的,如果因爲烏克蘭問題,導致出現大規模饑荒,你們誰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烏克蘭地區的農業幹部要首先爲這件事負責,查一查是不是有其他國家還有西烏克蘭的間諜,投機分子,反國家分子,破壞我們偉大工人祖國的農業建設事業。”

隨後,他對對外貿易委員會人員說道:“貿易部,想辦法補上今年的糧食缺口,我不管你們用什麼辦法,到歐洲,北美,東非把這些糧食缺口補齊,總而言之,烏克蘭絕對不能出問題。”

之所以約瑟夫對烏克蘭農業問題如此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烏克蘭這個蘇聯政府認證的“僞國家”依舊存在的影響。

前世蘇聯佔據整個烏克蘭,因此,烏克蘭的農民爲社會建設多出份力,也就無所謂,大不了以後再補償回來,但如今西烏克蘭的存在,就讓約瑟夫心有疑慮。

一旦蘇聯治下的烏克蘭地區出現饑荒,那西烏克蘭僞政權,就有可能借題發揮,挑撥烏克蘭人和蘇聯政府對抗。

所以,約瑟夫對現在烏克蘭地區的要求是不能餓死人,即便犧牲掉今年蘇聯出口的收益,從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買入大量糧食,也值得這麼做。

某種意義上來說,西烏克蘭的存在,反而改變了許多蘇聯治下烏克蘭人的命運。

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28章 打探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156章 軟刀子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199章 結款第811章 送行第1248章 普吉島第3章 在柏林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196章 鐵路第1296章 接見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215章 交涉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1015章 市場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1471章 戰鬥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325章 卡塔爾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203章 車展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844章 魯道夫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316章 萊茵盾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41章 衣錦還鄉第401章 駁回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801章 恭賀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60章 革新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496章 交戰第926章 機耕路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1013章 站隊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449章 野心第464章 勸說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830章 蓄水池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96章 鐵路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31章 部落衝突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243章 70式第98章 遊歷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991章 抵達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446章 災情第1402章 契卡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
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28章 打探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156章 軟刀子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199章 結款第811章 送行第1248章 普吉島第3章 在柏林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196章 鐵路第1296章 接見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215章 交涉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1015章 市場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1471章 戰鬥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325章 卡塔爾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203章 車展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844章 魯道夫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316章 萊茵盾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41章 衣錦還鄉第401章 駁回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801章 恭賀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60章 革新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496章 交戰第926章 機耕路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1013章 站隊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449章 野心第464章 勸說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830章 蓄水池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96章 鐵路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31章 部落衝突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243章 70式第98章 遊歷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991章 抵達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446章 災情第1402章 契卡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