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後,名爲“羅曼諾夫”的公司在東非註冊成立,阿列克謝夫婦直接用沙皇家族的名作爲這家公司的名稱,重點經營服飾,香水和珠寶三大領域。
珠寶產業,在東非算是一個比較熱門的產業,比如金剛石,坦桑石,翡翠,歐泊,綠玉髓,綠松石,玉石等等,本身非洲在珠寶領域就有比較優異的自然稟賦。
在世界各個大洲中,公認亞洲和非洲在寶石資源上最優異,而非洲的許多寶石產區又剛好集中在東非境內。
前世贊比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津巴布韋,南非都是重要的寶石產地。
同時東非作爲中西文化融合的國度,這使得東非在珠寶產業上更具有包容性,就比如玉器這種典型的東方文化器物,在東非也頗有市場。
有着俄國皇室這塊招牌,“羅曼諾夫”的品牌的發展自然也順風順水,這使得其成爲了東非日後奢侈品領域的代表企業之一。
對於這家新成立的企業,東非政府自然也是大力支持的,因爲東非作爲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本身缺乏歷史和文化上的底蘊。
這使得東非在高端文化商品領域的競爭力十分薄弱,雖然羅曼諾夫來源於前俄國,但也爲東非開闢了新的賽道,爲東非社會創造就業和稅收。
……
1931年10月7日。
萊茵市,蘇聯駐萊茵貿易代表處。貿易代表處是蘇聯的對外貿易委員會在世界各國設立的特殊機構。
負責蘇聯和世界各國的貿易活動,一般設置在各國的首都,或者發達城市,亦或者是一些和原俄國有深刻影響的地區。
就比如倫敦貿易代表處,柏林貿易代表處,萊茵貿易代表處,巴黎貿易代表處,都是在其他國家的首都地方。而紐約貿易代表處,申城貿易代表處(遠東帝國),伊斯坦布爾貿易代表處,這都是所在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最後一種情況比較少見,代表是遠東帝國的哈爾濱貿易代表處,原俄國的勢力曾蔓延到此地。
實際上,蘇聯在東非設置的貿易代表處不僅只有萊茵市一處,還有達累斯薩拉姆市也有一處。這也反映了現在東非和蘇聯之間的貿易,還是比較活躍的。
而這段時間裡,萊茵市的蘇聯官員比較忙碌,因爲根據往年習慣,這段時間正是蘇聯農業豐收,糧食出口的重要時候。
不同於往日,今天早上萊茵市貿易代表處的特派員坎託羅維奇,先召開了一次內部秘密會議。
“諸位同志,我要向大家告知一封今天凌晨由莫斯科發來的重要電報消息,這件事十分重要,因此,在座的所有人,接下來都要簽署保密協議。”
坎託羅維奇如此嚴肅的通報,讓貿易代表處會議室裡的所有人都坐立不安起來。
聯繫到此時蘇聯國內的情況,加上貿易代表處這個敏感的單位,他們的第一個想法是貿易代表處出了問題。至於什麼問題不重要,可能一件小事,就有可能上升到政治層面。
畢竟這裡可是東非,一個封建和資本主義混合的國度,按照蘇聯的定義,東非簡直就是世界上最邪惡的國家之一。
但是貿易代表處因爲工作原因,又不得不和東非進行接觸,而這個過程中,哪怕是一句無心之言,或許都有可能成爲自己接下來命運的節點。
坎託羅維奇把他們的反應看在眼裡,他拍了拍手,把所有人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這裡。
“你們不用胡思亂想,這次會議的目的並非和政治有關,而是關係到國家交給我們的重要任務,接下來,萊茵市貿易代表處將是執行這項任務的重要一環。”
“這份命令由約瑟夫同志親自下達,根據他的指示,我們在近期和東非的糧食貿易結算中,一方面要加大對東非的糧食等商品出口,另一方面,爲了國家發展需要,從東非進口大量廉價糧食。”
東非一直都是蘇聯農業的重要買家之一,就比如小麥,燕麥,黑麥等,雖然東非也產小麥,但是東非本國小麥的質量是不如蘇聯的,加上近些年來,因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東非小麥減產,因此對小麥的市場需求,一部分就分攤到國際糧食市場。
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就比如東非還從阿根廷,巴拉圭,遠東帝國等地區進口小麥,來平衡貿易或者補充國內市場需求。至於燕麥,黑麥這種農作物,東非更是因爲氣候原因,幾乎沒有規模種植了。
貿易代表處的糧食貿易負責人阿布拉姆有些疑惑的問道:“特派員同志,你的意思是我們一邊擴大對東非的糧食出口工作,一邊又要從東非購入大量糧食,這豈不是有些矛盾?”
任誰聽了剛纔坎託羅維奇的話,都會這樣想,畢竟這樣一來一回,有幾分瞎折騰的意思,蘇聯把糧食賣到東非,然後再把東非的糧食買回國內,必然要承擔更多的運輸成本問題。
而且蘇聯本來就是糧食出口大國,採購大量的東非糧食,就更不符合常理了。
阿布拉姆的這種想法並不奇怪,在1931年以前,包括俄國,蘇俄再到蘇聯,這段時間裡,蘇聯(俄國)確實都是糧食出口大國,除了部分特殊時期以外,比如一戰還有內戰期間。
因此,在阿布拉姆等人的思維裡,蘇聯並不缺糧食,現在大量進口東非糧食就顯得格外不合理。
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如今蘇聯的農業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個變化正是在一五計劃期間發生的,那就是蘇聯農業集體化。
到了1931年,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全國各地都建設了集體農莊,土地重新收回,並且一切生產資料共享,同時蘇聯對地主和富農進行了嚴厲的打擊。
這導致1931年,蘇聯農業產量下滑,但是,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的政治宣傳上,卻完全不是如此,各種報紙新聞上,都是集體農莊和合作社建成後,全國農業產量大豐收。
各地給出的理由也有理有據,什麼集體化後農莊農戶生產熱情大幅度提升,水利建設大幅度增加,機械化水平提高,農藥化肥使用量增加……
這些顯然都是利好農業發展的消息,因此,對於那些非基層人員而言,1931年的蘇聯農業不僅不應該減產,而是大幅度提升才符合常理。真相恰恰相反,因爲糧食產量提高,確實和以上因素有重要聯繫,典型的就是東非農業,但是蘇聯政府卻忽視了農業中“農民”的重要性。
也可以稱之爲“人”的重要性,東非也有合作社和國營農場,但是,爲什麼東非農業取得輝煌的成績,其中很關鍵一點,就是東非政府重視“農民”利益的保證。
說再簡單點,東非政府承認農民的合法收益,並且制訂了相對公平的獎懲制度,這纔是調動他們積極性的真正原因。
糧食作物事實上是一種極其嬌貴的農作物,澇一點,旱一點,都有可能對糧食產量產生影響,還有種植期間,種子如何選擇,苗系如何照顧,後續病蟲害如何防治等等,都需要農民和企業精心打理。
在農業領域精耕細作的遠東帝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假設某一天,深更半夜,突然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而此時農田裡不需要這麼多雨水,那遠東帝國的農戶也會半夜頂着狂風暴雨,到農田查看情況,扛着鐵掀,挖通田埂,把多餘的水排出去。
而這件事發生在如今的蘇聯,情況可能就截然不同,集體農莊的農戶,半夜聽到大雨,他可能繼續選擇呼呼大睡,任由農田被雨水淹沒。
畢竟,這農田是集體的,而不是他個人的,亦或者這不在他的責任範圍之內,完全可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可能就是這一個原因,就導致今年的糧食減產,更別說農業種植中,還有許多實際情況,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這不是簡單且僵化的計劃性農業就能解決的。
總結來說,蘇聯領導人對農業領域的發展,有些想當然,擅長一刀切,並且本身也不太重視。
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不奇怪,因爲蘇聯政府本身就說了,他們代表工人階層的利益,政府人員很多出身於工人,而不是農民,對農業本來就不太瞭解。
最後是蘇聯過於相信只要工業化,就能解決農業問題,因此,蘇聯的機械化程度,農業技術,農藥化肥產量確實都提升了,農業發展的情況卻並不理想。
現在,阿布拉姆等人,一方面對農業本身就不瞭解,另一方面,受到蘇聯政府輿論上的影響,他們當然想不到國內的農業出現了巨大問題。
而貿易代表處的最高負責人,也就是坎託羅維奇,也是收到莫斯科電報和指示後,才瞭解到如今蘇聯國內的可能存在的“糧荒”問題。
他對阿布拉姆等人解釋說:“莫斯科電報上說,因爲氣候的原因,今年國內的糧食可能減產,還有就是爲了提高民衆生活水平,飼養業對穀物的需求大幅度提升。”
“這導致國家目前糧食出現了暫時性的短缺,不過問題並不嚴重,只要等到明年調整過來就好了,但是我們必須要解決今年的糧食缺口。”
“因此,從東非等糧食出口國,進口更加低廉的穀物,就成了很好的選擇,畢竟東非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糧食價格本來就偏低,因爲經濟危機,產量過剩。”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佔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便宜,同時促進工人祖國的發展,按照約瑟夫同志的話,這是薅帝國主義羊毛,所以大家不用有心理負擔。”
“當然,想要薅帝國主義羊毛,就不能讓那些邪惡的資本家還有貴族大地主提前知道我們的計劃,這也是這次任務需要高度保密的原因。”
隨着他的解釋,貿易代表處的成員們,也基本相信了他的說法,尤其是第二點,飼養業對穀物的需求。
這是一個很好的理由,畢竟蘇聯政府的一個長期任務,就是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水平,那就要餐桌上有更多的肉蛋奶,而想要讓蘇聯人民吃的更好,就必須大力發展養殖業,這又需要大量穀物。
而蘇聯雖然糧食產量不低,可蘇聯的農業生產效率比其他國家低,這個事實,他們還是知道的。
就以東非來說,東非在糧食作物種植領域實現了完全機械化,而同時期蘇聯的拖拉機廠都還沒有完全完工投產,其他化肥,農藥,育種,種植技術更是差的很遠。
所以,在貿易代表處的官員們想來,蘇聯的糧食肯定“夠吃”,但想有更多投入到飼養業,應該,可能,大概是不夠。
……
莫斯科。
約瑟夫正在對着烏克蘭的官員大發雷霆:“在沙俄時代,烏克蘭號稱歐洲糧倉,過去十年裡,烏克蘭的糧食產量也沒有出現太大問題,現在,農業機械更先進,化肥,農藥產量更高了,烏克蘭的糧食居然大幅度下滑:”
“這顯然是你們當地幹部的不作爲導致的,如果因爲烏克蘭問題,導致出現大規模饑荒,你們誰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烏克蘭地區的農業幹部要首先爲這件事負責,查一查是不是有其他國家還有西烏克蘭的間諜,投機分子,反國家分子,破壞我們偉大工人祖國的農業建設事業。”
隨後,他對對外貿易委員會人員說道:“貿易部,想辦法補上今年的糧食缺口,我不管你們用什麼辦法,到歐洲,北美,東非把這些糧食缺口補齊,總而言之,烏克蘭絕對不能出問題。”
之所以約瑟夫對烏克蘭農業問題如此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烏克蘭這個蘇聯政府認證的“僞國家”依舊存在的影響。
前世蘇聯佔據整個烏克蘭,因此,烏克蘭的農民爲社會建設多出份力,也就無所謂,大不了以後再補償回來,但如今西烏克蘭的存在,就讓約瑟夫心有疑慮。
一旦蘇聯治下的烏克蘭地區出現饑荒,那西烏克蘭僞政權,就有可能借題發揮,挑撥烏克蘭人和蘇聯政府對抗。
所以,約瑟夫對現在烏克蘭地區的要求是不能餓死人,即便犧牲掉今年蘇聯出口的收益,從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買入大量糧食,也值得這麼做。
某種意義上來說,西烏克蘭的存在,反而改變了許多蘇聯治下烏克蘭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