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循序漸進

在介紹完農場的情況後,看着眼前充滿活力的小青年,凱德相當不厚道的在心裡想到:“年輕人就是精神好,接下來可就有罪受了。”

因爲是第一天,所以第三國營農場主要是給這些學生安排住宿等事項,但是明天開始那就真是要下地做工了。

第二天。

“今天你們的任務是除草,大家也看到了,這塊地面積不小,不過按照往年的安排,今天是不會給你們分配其他農具的,看到我手裡的鋤頭了麼?你們只能使用鋤頭鋤地。”

不過東非的小青年們也不是五穀不分,有些會幫家裡做些農活,對於鋤頭的應用還是手到擒來的。

不過第三國營農場的地塊可不是小打小鬧,面積很大,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工程量相當大的工作。

很快,大家熱火朝天的揮起鋤頭,姆貝亞海拔比較高,所以天氣不算炎熱,這一點對於大家來說沒有太大壓力,就是太陽有些曬人。

隨着時間的流逝,實踐課程對於第二中學的學生來說,剛開始還是興致勃勃,現在則有些蔫巴,不過集體勞作還是比較容易度過這種枯燥的工作,但是中午到了飯點,就讓學生們比較頭疼了。

“啊!怎麼全是大餅鹹菜。”

倒不是東非學生矯情,東非的緯度,使得東非一年四季溫度都不會太低,確保水源充足的情況下,也就是說植物可以一年四季生長,雖然東非只有雨季和旱季。

所以這就導致東非的蔬菜種類和產量低不了,不要說蔬菜,就是花卉這種比較嬌貴的植物在東非都很適合生長。

所以東非人可能肉食水平暫時比不上一些國家,但是蔬菜絕對管夠,而東非的華人移民羣體又把炒鍋帶到東非,所以東非炒菜也相當流行。

話說恩斯特就感覺歐洲人吃的比較簡單和他們烹飪方式有很大關係,或者說比較原始,煎烤油炸,或者直接一鍋亂燉,除了油炸比較高級一點,其他方式貌似全世界文明人類生來就會。

而且炒這種烹飪方式,非常適合處理蔬菜類植物,就比如印度,他們主流飲食習慣就是把蔬菜和其他食材做成糊糊,亦或者是西方的蔬菜沙拉都是缺乏炒菜這種方式做出的妥協。

彷彿是聽到了學生們的抱怨,凱德說道:“因爲這次課程就是要讓伱們明白勞作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就像你們今天耕作的那塊地,一年到頭來的產出,也就是麥子,這些麥子最後變成你們手中的大餅。”

“凱德大叔,可是我們東非也不缺糧食啊?”

“這一點我們當然知道,但是東非是特例,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人民連吃飽飯都是奢望,這一點你們可以回去問你們的父母,他們中很多人,除非是因爲躲避戰火,大部分都是因爲吃不上飯才移民到東非,所以不能因爲現在東非日子好了,就心安理得。”

只有對比才能更直觀體現東非的生活質量,不過東非周邊國家沒有這個條件和東非對比,那些黑人還停留在狩獵和採集階段。

於是凱德接着說道:“不要看這裡只有大餅和鹹菜,實際上能吃上這些對於一些國家的平民都有可能不是簡單的事,你們是趕上了好時候,沒有吃過多少苦,就拿我來說,以前只能吃上用玉米熬成的糊糊,還經常吃不飽,一些遠東移民就更慘了,他們很多人甚至連樹皮和草根都吃過。”

凱德的話讓第二中學的學生們若有所思,實際上東非的二代們,絕大多數父輩都是苦日子來的,所以也會和他們講述一些以前的生活。

當然,初到東非的時候,日子也不一定好過,只能維持基本的溫飽,還要面對疾病威脅,這也是恩斯特早期沒有親自到東非的原因,等東非開發出來後才把黑興根王室遷徙到東非,所以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東非生產力爆發後,東非人的平均生活質量才大大提高。看着若有所思的學生,凱德心中很是欣慰,實際上東非人,至少說普通人的心態是很純樸的。

俗話說窮生奸計,富生良心,不管歐美還是遠東,窮人過日子肯定要精打細算,而東非這種社會,底層民衆富肯定不是太富,窮也窮不到哪去,所以競爭不夠激烈,大家反而不用過多算計着過日子,整個社會比較和諧。

當然,東非發展勢必要走上競爭和內卷的道路,不然未來無法和其他國家競爭,至於現在,條件還不太成熟。

東非的人口主力軍,也就是第一代移民正值青壯,雖然體力不錯,但是文化素質相當低,連東非的官僚羣體亦是如此。

所以東非的國家政策和方向,幾乎完全由黑興根王室把控,因爲只有黑興根王室纔有國家治理的經驗。

不過黑興根王室之前也僅僅是德意志一個小國王室,沒有治理東非這種超大型國家的經驗。

所以這需要東非政權進行長期摸索,換句話說東非這個國家是極其不成熟的,要是想讓這個國家迅速擁有自我更新優化的能力,那就要放開管制,讓東非內部進行激烈的競爭。

這一點恩斯特不會實行,因爲東非如果是處在古代,那這麼幹無所謂,現在可正是帝國主義來臨的時代,外患勝於內患,所以恩斯特可不想讓東非動盪,自我消耗,給英國等潛在敵人可趁之機。

所以東非從一開始,就把軍隊抓在手裡,並且通過軍隊來完成國家構建,畢竟軍隊的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容易管理,只不過東非沒有普魯士那麼依賴軍隊,在東非軍隊每一次突破限制後恩斯特又開始歸攏軍權。

不過這一切都是循序漸進的,恩斯特總是可以讓軍隊數量保持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

東非早期通過軍隊管理東非民衆,那早期東非實際上就是一個軍營,形成後來東非的高度中央集權。

這樣就使得,東非的大政方針是由上而下,而不是像英法美等民主國家那樣,由下而上。

不過說英法美等國,民主也不太正確,恩斯特理解的民那就是最底層人民,而歐洲的民更符合古羅馬時代的羅馬公民狀態。

這一點從歐美的選舉制度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時代歐美各國還沒有進化到全民都有選舉權的地步。

以前世英國爲例,1866年後,英國通過兩次議會改革,到1885年才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普選權,而英國這個成年男性普選權還是之前多次工人鬥爭得來結果。

而東非當前就不需要什麼所謂選舉,東非工人羣體規模也不大,民衆受教育水平也暫時處於低水平狀態,民衆對政治訴求慾望不高。

恩斯特自然也不可去推動這種事,畢竟自己可是貴族,只等水到渠成後纔會跟進,現在東非民衆則只需要服從王室安排即可。

當然,恩斯特也明白大勢不可違的道理,要是重生在古代,那自己才懶得搞什麼變革,所以未來東非發展要自己把握好度,順應時代發展。

第1248章 普吉島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403章 撤資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238章 三把“刀”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250章 謠言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2章 戰場間隙第327章 南下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320章 雙標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75章 大逃亡第401章 駁回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467章 觀察第618章 良知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77章 放牧第608章 會面第315章 清倉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316章 萊茵盾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367章 鐵甲艦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24章 水井第243章 70式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357章 索加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349章 犧牲第1248章 普吉島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41章 衣錦還鄉第231章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594章 矛盾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03章 “大殺器”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556章 氣吐血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844章 魯道夫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084章 底氣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467章 觀察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201章 走馬上任
第1248章 普吉島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403章 撤資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238章 三把“刀”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250章 謠言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2章 戰場間隙第327章 南下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320章 雙標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75章 大逃亡第401章 駁回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467章 觀察第618章 良知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77章 放牧第608章 會面第315章 清倉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316章 萊茵盾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367章 鐵甲艦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24章 水井第243章 70式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357章 索加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349章 犧牲第1248章 普吉島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41章 衣錦還鄉第231章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594章 矛盾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03章 “大殺器”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556章 氣吐血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844章 魯道夫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084章 底氣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467章 觀察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201章 走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