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4日。
維也納。
自從利貝雷茨工人運動爆發之後,瞬間整個波西米亞地區,大大小小的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奧地利工黨,德意志工黨,德國工黨,捷克工黨,德國民族黨,捷克民族黨……
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組織,都在招兵買馬,或者扶持勢力在波西米亞攪動風雲。帝國皇帝魯道夫不得不親自指揮鎮壓當地的叛亂活動。
“陛下,現在波西米亞的局勢十分混亂,不過有三股勢力已經成勢,分別是工黨組建的波西米亞聯盟,他們佔據了波西米亞許多城鎮和地區,對我們的威脅最大。”
“然後是捷克民族黨的叛軍,它們活躍于波西米亞南部和東部,妄圖把波西米亞從帝國中分離。”
“最後是西北的德意志民族黨,這個所謂德意志民族黨背後貌似是德國方面支持。”
聽着手下的彙報,魯道夫怒火中燒,尤其是最後一個情報,他問道:“德國人不給我們說法麼?”
手下戰戰兢兢的回覆:“德國方面說這個所謂的德意志民族黨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
如今德國是德國民族黨當權,至於說這個所謂的德意志民族黨是什麼東西,顯然和他們脫不了干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德國民族黨,德意志民族和奧地利民族黨完全可以看做一股勢力。
魯道夫直言不諱的揭露說:“這個德意志民族黨很顯然就是德國人搞出來的小把戲,看來,經過了這麼多年,普魯士對於大德意志依舊不死心。可是,他們以爲推翻了我們,德國就能把奧匈帝國吞下麼?”
“本來我們和德國一起,纔是穩定歐洲局勢的重要基石,現在德國在阿道夫的領導下,儼然要打破這種局面。”
“既然如此,那就不要怪我們不客氣了,傳令西部的軍隊,對於任何所謂的德意志民族黨武裝勢力,統一按照工黨處理。”
波西米亞方面的問題十分棘手,而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危機和捷克民族主義疊加。
經濟危機下大量工人失業,導致工黨的崛起,而波西米亞的民族主義從奧匈帝國建國之前,就一直存在。
這次波西米亞之所以局勢惡化的如此之快,其實也和一戰有關,一戰期間,奧匈帝國可是動員了大量兵力,波西米亞自然不能例外,也有大量人員被應徵入伍。
在戰爭結束之後,帝國的百萬大軍自然也就被解散,對於波西米亞這種工業高度發達的區域,士兵退役迴歸後,自然是大量回歸工廠工作。
但是,因爲經濟危機的爆發,這些原本有軍隊服役經歷的工人,大量失業,他們迅速被工黨還有民族主義分子收編,然後成爲其武裝的主力。
而波西米亞又是奧匈帝國軍工重地,同時也是邊境區域,這使得波西米亞的亂黨,想獲得武器的途徑也並不缺乏。
有經驗的兵源,有武器來源,所造成的結果也可想而知,同時,在軍官方面亂黨也有充足儲備。
比如工黨背後的蘇聯,亦或者是民族黨背後的德國,他們都派出了軍事人員扶持各自的勢力。
現在的波西米亞實際上已經半脫離了奧匈帝國的統治。
因此,魯道夫面色嚴峻的說道:“如果波西米亞的戰事一直拖下去,整個帝國都將徹底陷入動盪之中,彼時,我們的敵人不僅是帝國內部的別有用心之徒,還包括意大利,波蘭,塞爾維亞,甚至是蘇聯和德國等等境外勢力。”
一頭雄獅倒下的時候,周圍的鬣狗會毫不猶豫的圍上去,把這個昔日的霸主徹底消滅掉。
魯道夫心裡其實已經十分悲觀,他並不認爲奧匈帝國還有存在下去的可能性,至於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只能說這些措施生不逢時,如果在幾十年前,奧匈帝國能夠落實,這個帝國或許還有拯救的可能性。
同時,這些改革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即便現在落實,也無法收攏民心。
奧匈帝國的各族民衆,並不會因爲哈布斯堡家族的轉變,就對他們感恩戴德,畢竟他們建立獨立政府之後,新政府同樣可以落實這些改革政策,甚至比哈布斯堡家族做的更好。
就像選舉,這項基本的政治訴求,奧匈帝國政府就不可能完全放開,而新的民族政府就沒有任何顧慮。
現在,奧匈帝國已經病入膏肓,尤其是人心上的背離,幾乎是無解的,幾乎沒有人認爲自己是奧匈帝國人,本身奧匈帝國就不是一個統一共識的國家,是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合稱,人心不齊,從奧匈帝國建國那一天起,散夥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魯道夫只能儘可能的拖延最終結局的到來。
……
夜晚,美泉宮的書房。
魯道夫皇帝把皇儲卡爾叫過來。
“卡爾,接下來我要交給你一個任務,那就是把皇室產業向東非轉移。”
卡爾皇儲也就是魯道夫皇帝唯一的兒子,本時空裡,魯道夫有一兒一女,大女兒早已經嫁人,至於卡爾一直都被當做儲君培養,在弗朗茨還在世的時候,就對這個孫子極爲寵愛。
卡爾皇儲面色凝重的問道:“父皇,難道帝國局勢已經惡化到了這種程度麼?”
魯道夫皇帝有些無力的嘆息道:“雖然不想承認,但是哈布斯堡,乃至奧匈帝國未來的都是晦暗的,有一點可以肯定,帝國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因此,我們哈布斯堡也要放手一搏,但是在此前,皇室絕對不能重蹈覆轍,淪落到沙俄皇室的處境。”
“你還有你的母親,以及其他大部分皇室核心人員,都要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我不希望看到沙俄皇室滅門慘案在奧匈帝國的重演。”
卡爾張了張嘴:“那……父親,你!”
魯道夫皇帝臉色堅定的說道:“我要留在這裡,戰鬥到最後一刻,這樣還能給我們哈布斯堡家族在這片土地上數百年的統治,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只有這樣,未來哈布斯堡或許纔有在奧地利重新歸來的可能性。”
當然,這種可能性只是說哈布斯堡家族未來重歸奧地利生活,工作,至於恢復君主制,那就是妄想了。
卡爾皇儲:“父親,或許不用如此悲觀,家族在帝國也並不缺乏支持者。”
魯道夫擺擺手說道:“沒有用,我們確實還有很多支持者,但是他們本身就不佔據優勢,最重要的是,奧地利出了問題,沒有奧地利作爲基本盤,帝國解體根本無法避免,即便奧地利人支持我們,結局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魯道夫的認知很清晰,畢竟前世蘇聯解體,俄羅斯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可是即便俄羅斯真支持蘇聯繼續存在,蘇聯解體的結局就可以避免麼?只能說難度極大。
而作爲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核心的奧地利,在帝國中的作用,甚至連蘇聯裡的俄羅斯都比不了。
俄羅斯的人口,工業,經濟等等都佔據絕對優勢,而奧匈帝國裡,奧地利人口和匈牙利也就半斤八兩,其他民族人口也不差太多,就比如捷克人,波蘭人,他們只比奧地利和匈牙利人口少一半,都在五百萬以上。
斯拉夫人如果看做一個整體,那就更多了,除了之前說到的捷克人,波蘭人,還有熟知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斯洛伐克人和塞爾維亞地人以外,在奧匈帝國裡烏克蘭人的數量也接近百分之七。
最後還有意大利人在奧匈帝國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即便不把斯拉夫人看做一股勢力,他們單個民族,對上奧地利也很難對付,就比如最少的斯洛伐克人,在奧匈帝國也有一百多萬人口。
這樣,即便把奧地利人和斯洛伐克人組成一個國家,也會產生民族問題,更別說奧匈帝國的情況遠比這複雜的多。
經濟上,奧地利也沒有絕對優勢,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波西米亞,農業在匈牙利等區域,奧地利唯一值得稱道的也就只有金融業,但是在混亂時代,想靠金融業制衡其他區域,幾乎不可能。
說更難聽點,奧地利甚至對其他區域的依賴性更大,而蘇聯治下的俄羅斯就不是這樣,在蘇聯解體前,俄羅斯基本上什麼都不缺,金融,工業,科技,農業,軍事樣樣俱全。
所以,奧匈帝國如果解體,世界沒有任何國家會感到驚訝,而前世蘇聯解體,就更出乎當時人們的預料了。
魯道夫說道:“帝國內部的民族問題,即便是我,也沒有任何辦法和頭緒解決,現在,局勢混亂,就更無法阻止這一大勢的發展了。”
“現在帝國的形勢,就是上帝來了,也不可能重新把帝國整合爲一個整體,所以,皇室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損失。”
“我們手裡至少還掌握着海量的財富,如果不早做打算,那沙俄皇室就是前車之鑑。”
尼古拉二世把阿列克謝送出去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做到這一點,魯道夫自然不希望哈布斯堡家族數百年來積累的財富,落入敵手。
他接着說道:“至於讓你們去東非,這也是最好的結果,一直以來,萊茵皇室和我們的關係最密切,而且你的叔祖父也在那裡,他在東非很有聲望,可以提供庇護。”
卡爾的叔祖父,也就是魯道夫皇儲的叔叔,恩斯特的岳父斐迪南大公,依舊還在世,而他又是東非海軍的締造者,一直都在東非養老。
這個時候,去投靠斐迪南大公,實際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斐迪南大公沒有子嗣,卡爾過去後,可以接手他在東非的人脈,幫助哈布斯堡家族在東非順利發展。
畢竟,斐迪南大公在東非的人脈可是很強悍的,尤其是海軍方面,許多高層年輕時都在斐迪南大公手下做事。
當然,即便沒有斐迪南大公這層關係,哈布斯堡家族去到東非,也不會過的太差。
魯道夫皇帝說道:“到了東非以後,你們也別想着日後恢復奧匈帝國,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可能重新回到歐洲,最多就是在奧匈帝國,匈牙利等地區獨立發展。”
魯道夫並不打算也搞出一個奧匈帝國流亡政府來,因爲這太不切合實際了,而且海外復國,完全就是一個無底洞,就算哈布斯堡家大業大,也經不起折騰。
他已經很明白,假如奧匈帝國解體的話,君主制在這片土地上,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至於匈牙利,達爾馬提亞這種可以接受君主制的地方,最後也只能當一個“虛君”,沒有太大的意義,而且要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
就比如工黨,如果他們真在奧匈帝國建立政權的話,別管是不是“虛君”,那肯定都是要清算的目標。
魯道夫皇帝說道:“總而言之,加入帝國的局勢不可挽回,你們不要有任何妄想,老老實實的留在東非發展,實在想折騰,也不要回到歐洲。”
“歐洲沒有任何操作的空間,尤其是帝國範圍內,我有預感,即便帝國真的垮臺後,各個民族也不可善罷甘休,未來這裡會是歐洲風暴點,就像巴爾幹半島一樣,沒有幾十年時間,很難平靜下來。”
他的這種判斷,是源於奧匈帝國糟糕的地緣位置,在帝國還存在時,憑藉強大的國力,奧匈帝國可以維持區域內的穩定,可一旦帝國解散,這裡將會成爲其他國家,尤其是蘇聯和德國博弈的重點區域。
還有意大利,波蘭,羅馬尼亞等等國家和地區,也虎視眈眈。
不說外國干預,獨立後各國和各個政權的扯皮,短時間裡就別想安穩,包括人口問題,領土問題,還有帝國資產的瓜分等等,都是一筆爛賬。
想到這裡,魯道夫冷哼了一聲:“帝國內部那些蟲豸,就讓他們使勁作吧!等到帝國真的完蛋,到時候,看他們如何收場。”
“我們在的時候,他們或許可以不滿我們的統治,等哈布斯堡真的離開,他們別以爲就真的掙脫束縛,德國和蘇聯等國家,同樣不可能放過他們。”
“奧匈帝國說是列強,實際上只是各族的避難所,而他們想拆掉這個避難所,就必然要承擔外部狂風驟雨的摧殘。”
魯道夫皇帝對於帝國裡的各方勢力,怨氣是很大的,雖然說哈布斯堡的存在,確實阻礙了帝國發展,可從良心上來說,正是哈布斯堡家族存在,維持了帝國的過去的統治,奧匈帝國再不堪,總比周邊那些小國,弱國日子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