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章 前線戰場

雖然俄軍有着顯著的數量和火力優勢,並且戰鬥意志也比烏克蘭和波蘭等軍隊要高許多,但是背靠着精心建設的防線還是抵住了俄國的第一輪攻勢。

轟隆……

頓巴斯的炮火掀起巨量的煙塵,火藥味瀰漫在空氣當中,震耳欲聾的炮聲給予了烏克蘭士兵極大的心理壓力。

但是,這並不足以讓頓巴斯的烏克蘭軍隊心理崩潰。

一名參加過一戰的烏克蘭老兵在聽到俄軍炮聲的第一時間,熟稔的大聲嘶吼道:“進入坑道,該幹活了,孩子們!”

在老兵的帶領下,烏克蘭軍隊的新兵沒有因爲俄國人的炮火驚慌失措而自亂陣腳,恐慌可以傳播,而鎮定同樣如此。

在漫天炮火的掩護下,大片的俄國赤軍敢死隊,開始了第一輪進攻,手握着莫辛納甘,曲弓着腰背試圖靠近烏軍陣地。

“機槍手等敵人進入射程後開火,給我盯死人羣密集的地方,這個時候不要害怕浪費彈藥!”

“蠢貨,誰讓你現在就開火的,我剛纔不是說過等敵人進入射程再打,現在開火只能攻擊空氣……”

噠噠噠……

在烏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的掃射下,敢死隊面前就好像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毫無疑問,在這種平原地帶上,烏克蘭一方的視野極其開闊,這讓赤軍的大部分行動都被烏克蘭軍隊看在眼中。

而且藉助射擊孔,各種掩體,烏軍士兵能夠從容不迫的屠殺赤軍敢死隊。

在這種劣勢的情況下,赤軍指揮官果斷的停止了這種毫無意義的送命活動。

但是,這個時候在烏克蘭軍隊的將領們指揮下,烏克蘭軍隊開始對俄軍陣地進行了報復性的反擊。

雖然在火力上,烏克蘭不如俄軍,但是規模和數量也差不了多少,有着歐洲各國捐助的武器彈藥,至少短時間裡不需要擔心被消耗殆盡。

轟隆……

烏軍的炮兵開始針鋒相對的還以顏色,重點打擊赤軍的炮兵陣地和戰壕。

而且,很顯然的一點,那就是歐洲各國援助烏克蘭的火炮,步槍和機槍,性能上要比俄軍裝備要可靠的多。

而德奧兩國對烏克蘭軍隊的訓練,這個時候也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使得烏克蘭士兵能儘可能的發揮這些先進裝備的威力。

雖然因爲時間的原因,肯定無法做到像一戰中德法士兵那樣的精確度和從容,但對付俄國赤軍炮兵就綽綽有餘了。

唯一可惜的地方,在於烏克蘭的火炮和彈藥數量有限,後續想要大量補充,就必須依賴後方的運輸,甚至需要從德奧兩國補貨。

而俄國則完全不同,俄國一側的烏東地區,本身就是原沙俄時代的重工業基地,在戰爭爆發的同時,各個軍工廠開足了馬力生產武器彈藥,而且可以就近供應前線赤軍使用。

可以說當下,俄國和烏克蘭雙方各有優劣,不過總體上俄國一方佔據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主要是雙方國力上的懸殊差距,但是並無法有效轉化爲前線軍隊的戰鬥力。

哪怕赤軍的戰鬥意志再強,顯然也不可能靠着血肉之軀硬扛炸彈和子彈的攻擊。

除非能夠突破到頓巴斯的塹壕之中,貼身肉搏才能將這種戰鬥意志完全發揮出來。

但是,現在在機槍,火炮的壓制下,很難突破到烏軍的陣地前沿,更別說和僞軍實現近戰了。

而遠戰上,赤軍的優勢也並不大,只能通過優勢火力和裝備更加精良的僞軍打的有來有回。

就這樣,雙方在第一天時間裡,進行了多輪炮戰,衝鋒和反衝鋒,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的士兵,就像韭菜一樣,被無情的戰火一輪又一輪的收割着性命。

而這也讓雙方的指揮官極其惱火,尤其是作爲進攻方的俄國赤軍軍官。

“該死,烏克蘭僞軍佔據着地理上的優勢,靠着頓巴斯防線,僞軍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安全,這很不利於我們進攻,如果我們不想傷亡過大,那需要更多的火炮,來摧毀僞軍的要塞和陣地。”

“僞軍裝備了大量原本同盟國和協約國遺留下來或者近期支援的武器裝備,這是一個十分糟糕的情況,因爲世界大戰的原因,誰也不知道歐洲各國積累了多少彈藥庫存。”

“就我們本國的情況來看,帝國主義積攢的軍火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畢竟英法德奧等國家的工業水平可是比帝俄時代要強的多,他們的武器彈藥庫存肯定也比沙皇時代俄國要多。”

因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歐洲的列強也包括曾經的沙皇俄國,都積累了數量驚人的武器庫存,當然,這其中還包括龐大的武器彈藥生產線。

而就現在俄國的狀況來說,俄國工黨政府主要繼承的就是沙皇時代留下的兵工廠,至於武器彈藥這方面,雖然也不少,但是因爲當初沙皇俄國軍事上的大潰敗,很多都被烏克蘭,波蘭等國家繼承。

這也是目前烏克蘭軍隊主要彈藥來源之一,不過如果烏克蘭的傀儡政府,不能重新組建自己的國防軍工體系,那這些庫存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只能越打越少。

前線俄國赤軍指揮部對這一點十分清楚,但是烏克蘭雖然沒有完整的軍工體系,可他們背後卻站着多個帝國主義強國,尤其是德奧兩國,都有十分強大的軍工生產體系。

所以一名俄國將領說道:“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除非我們能夠想到辦法,儘快突破頓巴斯防線,否則我們就有可能陷入當初德國和協約國在西線長期對峙的僵局。”

“但難點就在於,僞軍構築的頓巴斯防線已經比較穩固,同時他們不缺乏戰爭所需的武器彈藥和各類物資,有着打長期塹壕戰的基礎。”

“這絕對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畢竟連烏克蘭的僞軍都無法第一時間剿滅的話,那等到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恢復元氣之後,不排除他們可能出兵烏克蘭的情況,如果情況真到了那個時候,那將對我們大大的不利。”

正如這名俄國軍官所說,對於烏克蘭的戰爭慢不得,俄國迫切需要打開局面,否則的話,拖的越久,形勢就越發對俄國工黨政權不利。

可是現在大家面對塹壕戰這種打法,都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除非使用更多的兵力,但是這樣造成的傷亡損失也是巨大的,而俄國將領們並不想承擔這樣的風險。

而這也導致一時間,戰爭陷入了僵局之中,而前線的消息也在後半夜送到克里姆林宮。

因爲戰爭的原因,本來就經常加班的弗拉基米爾同志,如今更是徹夜無眠,當第一天前線戰報送過來時,他急忙仔細查看起來。

約瑟夫帶着憂容對最高領袖說道:“現在,前線的戰況並不樂觀,塹壕戰模式下,被動防守的波蘭和烏克蘭有很大的優勢。”

“我們的軍隊遲遲不能打開局面,而根據他們的要求,如果想要不付出巨大代價,突破敵人的防線,只有一個比較穩妥的辦法,那就是用更多的大口徑火炮,對頓巴斯等僞軍政府建造的軍事防線,進行重火力覆蓋,直到徹底摧毀。”

“但是,我們的國防工業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這也是受到了之前國內政策的影響。”

雖然是弗拉基米爾的左膀右臂,但是約瑟夫和弗拉基米爾還是有意見上分歧的。

就比如弗拉基米爾的新經濟政策就很不合約瑟夫的想法,他的主張則是通過集中全國力量,通過嚴格的計劃和行政指令,優先建設國防工業體系和重工業,先穩定俄國的安全形勢。

而弗拉基米爾的新經濟政策實際上是一種休養生息的政策,在俄國經濟恢復元氣之前,弗拉基米爾並不想大動干戈,畢竟經歷過一戰和內戰的俄國民衆已經太累了。

至於這次戰爭爆發的原因,則完全是帝國主義先對烏克蘭和波蘭等國家進行大規模武裝,從而威脅到了俄國的國家安全,以及俄國工黨的戰略,所以基於形勢弗拉基米爾認爲這場戰爭不僅要堅決打,而且要速戰速決。

但是,現在第一天的戰爭已經說明,想要在軍事上實現速戰速決的目的,幾乎不可能達到。

弗拉基米爾對約瑟夫說道:“約瑟夫同志,我知道你現在很着急,但是你先別急,你的性子就像你的脾氣一樣,有些過於激烈,但是有時候又過於優柔寡斷。”

“我也不敢說我的每一條命令都是正確的,就像當初我們實行戰時經濟政策一樣,在內戰結束時,沒有及時調整過來,以至於引發了農民和政府的對抗。”

“而這次戰爭的結局如何,我們誰也不能百分之百確認它的走向和影響,不過就我個人而言,這次戰爭是必然要打的,而且堅決要打,不得不打。”

“因爲這不僅事關到我們俄國自身的安全,同時關係到全世界工黨運動的發展,可以說這次戰爭決定着全世界的工黨運動能否更加的波瀾壯闊。”

“如果我們成功了,那對於全世界的工黨人都將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同時引發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這場改變全世界無產者命運的偉大事業中來。”

“而關於你所說的政策問題,我們既然已經這麼做了,這個時候想要短時間內調整過來也不可能,不過我卻認爲,新經濟政策反而沒有必要立馬調整,至少目前國內民衆的情緒告訴我們,這麼做是正確的。”

“我們不能強硬的違背民衆的意願,這樣一來就脫離了羣衆,和我們的初衷是相違背。”

“至於你們所擔心的前線軍事問題,我也想說僅憑藉第一天的情況發展就下了最終結論,這是悲觀主義的,而我們工黨應該永遠維持着樂觀的態度。”

接着弗拉基米爾胸有成竹的說道:“前線的情況確實不太理想,但是這只是正面戰場,敵後戰場的情況可還沒有反饋過來呢!等到明天我想我們應該就能收到好消息了,至於前線,繼續維持現在的進攻力度即可。”

俄國前線的消息,可以通過電報及時傳回莫斯科,但是敵後戰場,雖然俄國政府已經給烏克蘭等國家的後方的地下黨下達了作戰命令,但是因爲敵後環境的原因,他們的行動結果,至少要等到明天才能初見端倪。

……

而正如弗拉基米爾所判斷的那樣,在俄國和烏克蘭開戰的當天,烏克蘭後方確實不太平。

視角拉回西切斯拉夫市。

在俄國軍隊同烏克蘭開戰的前一天晚上。

馬林科夫激動的說道:“同志們,我們苦等的機會終於來了,根據莫斯科中央指示,明天我們將正式發動葉卡捷琳諾斯拉夫起義。”

“配合前線赤軍作戰,切斷烏克蘭僞軍的交通線和物資補給通道,同時有可能的話,我們也可以主動進攻頓巴斯防線的後方,亦或者派出軍隊沿着第聶伯河北上攻入基輔。”

馬林科夫的想法確實瘋狂,基輔是烏克蘭的政治中心,可想而知,進攻基輔的難度有多大,而且西切斯拉夫市也就是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市,雖然和基輔一樣,同屬第聶伯河沿岸城市,但是距離並不算很近,中間還要經過其他重要城鎮。

當然,馬林科夫之所以有如此不切實際的想法,並非無的放矢,因爲他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能不能攻佔基輔,而是爲了引發烏克蘭內部的動盪。

試想一下,如果烏克蘭的後方出現一支軍隊,並且這支軍隊的目標是烏克蘭政府首腦和高官們,這勢必引發烏克蘭政府內部的恐慌,畢竟越是位置高的人越惜命,而且他們還掌握着全國的大部分資源。

所以爲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着想,他們勢必抽掉軍隊把危險消滅在萌芽之中,但是抽掉軍隊,就可能影響到前線烏軍的安全。

但是,相較於前線烏軍還是後方政府的安全更加重要,而且前線就算真的因此發生問題,那也能給烏克蘭政府高層爭取逃跑的時間。

不過,馬林科夫這個計劃有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烏克蘭的兵力暫時還是比較充足的,不過,馬林科夫認爲這個問題並不重要。

因爲他十分確幸,組織不只是派了他們小組到烏克蘭搞運動,而是整個烏克蘭的重要城鎮都有工黨組織執行這個計劃。

所以,在明天整個烏克蘭後方,恐怕都會硝煙四起,屆時,遍地開花的暴動,將讓烏克蘭中央政府直接摸不着重點。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雖然組織上沒有說,但是馬林科夫敢肯定,基輔的地下黨也會在明天發動暴動。

畢竟基輔是烏克蘭的首都,俄國工黨的高層怎麼可能不重視這座城市,當初俄國工黨奪取俄國政權,就是從沙皇俄國的首都聖彼得堡開始的。而一旦首都陷落,後面基本就可以鎖定勝局。

當然,具體如何操作,馬林科夫首先要確保的還是葉卡捷琳諾斯拉夫起義能夠一舉成功,否則的話,別說進攻頓巴斯和基輔,如果失敗,恐怕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的整個工黨組織都要折在這裡。

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96章 西北悲歌第364章 燃燒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471章 漏洞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471章 漏洞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37章 颱風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451章 人口(續)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833章 拖拉機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469章 鯨灣港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10章 數據第46章 船隊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822章 卡賓達第736章 第九旅第616章 行蹤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509章 起步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552章 過往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867章 推銷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280章 達沃市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524章 幸福第162章 打魚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013章 站隊第1008章 分析第1200章 電氣化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320章 雙標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261章 威脅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652章 經濟收入
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96章 西北悲歌第364章 燃燒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471章 漏洞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471章 漏洞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37章 颱風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451章 人口(續)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833章 拖拉機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469章 鯨灣港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10章 數據第46章 船隊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822章 卡賓達第736章 第九旅第616章 行蹤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509章 起步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552章 過往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867章 推銷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280章 達沃市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524章 幸福第162章 打魚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013章 站隊第1008章 分析第1200章 電氣化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320章 雙標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261章 威脅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652章 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