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章 人口分佈

今天的倫塞姆富瓦河格外洶涌,奔騰的水流從富瓦大壩的閘口噴涌而出,激起巨大的水浪,猛烈的拍打到河面上,隨後滾滾南流而去。

馬克西姆四人在安保人員和庫區管理人員的帶領下登上了富瓦大壩上方。

“富瓦河水庫是周邊最大的水源地,爲了維護水質,只有水庫下游的倫塞姆富瓦河沿岸才建有工業區。”

“而庫區的周邊,除了西部的萊茵市市區以外,也沒有多少居住區分佈,富瓦河水庫周邊的建築也只有皇宮,公園,園林,一些政府機構和部分庫區管理機關。”

“政府建設的引水設施,將湖水源源不斷的供給給城市,農莊,在西側形成了發達的水利網絡……”

庫區管理員嚴肅且認真的給四人講解着富瓦河水庫的相關內容。

“富瓦河水電站建成後,萊茵市的電力供應得到保障,每年還有富餘向周邊地區輸送。”

“水電站的下游,西側區域就是萊茵市西南工業區,紡織廠,印染廠,造紙廠等等都集中在這片區域內。”

“充分利用這裡的廉價電力資源,水源和森林資源,東部就是未開發的原始森林,萊茵市—克利馬內鐵路從林區貫穿。”

說話間,就有一輛東部的列車,正冒着廖廖煙霧,從下方穿行而過,四人居高臨下可以將遠處的風光一覽無餘。

馬克西姆皇子插話道:“那是我們東非裝備比較廣泛的燃油機車,目前已經大規模取代傳統的蒸汽機車,行駛在東非的大地上。”

燃油機車算是東非的一大特色,雖然在其他國家的鐵路系統,也有燃油機車存在,但是普及率遠低於東非。

安娜斯塔西婭公主說道:“我們從達累斯薩拉姆市到萊茵市的時候乘坐的列車應該就是由這種機車牽引,和蒸汽機車相比,它的煙霧明顯少了一大截。”

馬克西姆皇子肯定的回答道:“當然,內燃機的燃燒效率比蒸汽機要高的多,所以產生的煙霧少是必然的,目前東非鐵路上的內燃機車頭,主要使用柴油,然後提供電力,帶動發動機運作,進而給列車提供動力。”

阿列克謝說道:“我們俄國的火車,基本上還是採用蒸汽機車,跑起來就像一個移動的大煙囪,尤其是在冬季,白雪皚皚的情況下,能夠和周邊的環境形成照明的對比。”

馬克西姆皇子聽着阿列克謝皇儲的描述,反而有些神往的說道:“那一定很壯觀,我們東非基本上見不到雪,除了一些雪山和南部的山區以外,大部分地方連一片雪花都看不到。”

“不過聽說,在一些特殊年份,因爲極端天氣,在一些特殊地區可能會下雪,不過概率很小,即便發生,雪下的也就薄薄的一層。”

東非這種沿着赤道分佈的國家,也並非沒有冬天,其實在冬季,一些高海拔地區還是比較冷的,尤其是在夜晚。

瑪利亞公主對於東非會下雪這個冷知識倒是比較感興趣,她說道:“我還以爲東非這種熱帶國家,從來不會下雪呢!”

馬克西姆皇子說道:“就算最熱的赤道地區,只要條件達到了也可以看到雪景,不過一般人很難見識到就是了。”

“帝國的普魯士省南部,乞力馬紮羅就是一座雪山,從山間的平原,可一眼看到乞力馬扎羅山頂的皚皚白雪,那也是我們東非最高的山峰,有五千八百多米,也是整個非洲大陸上最高的山,它同時還是一座火山。”

這對於俄國來的三人又是一個以前不知道的知識點,畢竟一般人可不會關注一個遠在非洲的第一高山。

更何況,東非開放也沒有幾年,很多地理數據甚至沒有流出國外,近些年重新開放後,倒是有些歐洲探險家和地理學家,進入東非探索。

可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畢竟東非雖然長期玩閉關鎖國那一套,但是對於本國地理那是相當有研究的。

而且到東非搞探險也失去了吸引力,曾經歐洲探險家對非洲充滿好奇,那是因爲非洲神秘,危險,刺激。

但是等東非真正放開國門以後,也就是1910年之後,高度發達的交通,讓東非除了部分極端惡劣的區域,比如剛果雨林,西南沙漠等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通達度不錯。

而且就算剛果雨林或者西南沙漠,部分地區也已經被東非探索過。

而乞力馬扎羅山,這種東非地理課本上重點的常識,更是很多東非遊客的打卡點,不僅通了公路,鐵路,甚至有東非建設的景區,旅店等等服務區。

可以說交通等方面的建設,讓很多希望到東非運輸刺激的探險家大失所望,畢竟他們所希望的是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和征服陌生土地和自然奇景的快感,而到了東非卻變成了旅遊,這顯然不是他們所追求的。

這樣一來,到東非冒險還不如到南美的亞馬孫雨林中去玩漂流,畢竟同等面積下,南美的人口密度遠不及東非,未探索和開發的地區更多。

就拿兩地的雨林來說,東非的卡賓達,金沙薩,基桑市都是典型的雨林城市,而這三座城市還只是大城市,卡賓達還是一座國際性大城市,東非在剛果雨林中開發的小城市和村落更多。

反觀亞馬孫雨林,能叫上名的城市不多,地區最大國家巴西全國人口才兩千多萬,並且幾乎蝸居在里約熱內盧所在的東南角。

而東非人口卻高達一億多,更何況在長期的計劃經濟狀態下,東非十分重視區域的協調發展和開發,這就使得東非各地人口,遠比南美洲均勻。

要知道,東非的面積也就比歐洲大上一點,而目前歐洲總人口也就四億多,也就是說東非的人口密度差不多是歐洲的四分之一左右。

而歐洲的人口密度已經算全世界比較密集的了,也就在遠東和南亞之下,尤其是西歐地區,幾乎遍地是人口超千萬的大國,就算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丹麥等小國,人口也能輕鬆破百萬,向着千萬規模邁進,但是這已經讓目前歐洲的資源十分緊張,要不然也不可能發生一戰。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東非在人口規模上已經初步擺脫了地廣人稀的窘境,在搭配上長期計劃經濟的發展策略,更加推動了東非對全國區域的開發。

畢竟通過行政手段,就算西伯利亞苦寒之地都能挖土豆,東非通過各種手段,對剛果雨林,西南沙漠進行開發也毫不意外。

當然,東非的城市基本上分佈在剛果雨林的外圍,雨林深處基本上沒有涉足,但和幾乎完全沒有開發的亞馬孫雨林相比,已經算是相當難得了。

而事實上限制東非對剛果雨林開發的,主要還是農業,剛果雨林的土地是東非最貧瘠的,糧食產量極差。

不過糧食作物顯然不是東非剛果雨林地區攻克的重點方向,而是橡膠,瓜果,林木等熱帶經濟作物。

總而言之,如今東非未被探索的地方確實有不少,但基本上也沒有什麼特色,絕不是冒險家的福地,這種地方別說東非,就算歐洲其實也有不少,所以這極大程度上打擊了歐洲冒險家對東非進行探索的慾望。

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926章 機耕路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404章 暴富第492章 靜坐戰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998章 貝拉市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852章 夏威夷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67章 奧拓第475章 出手第871章 “萊茵”市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03章 “大殺器”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830章 蓄水池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509章 起步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1031章 軍火貿易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84章 消息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515章 進軍奢侈品行業第130章 入侵第1239章 兵變第1081章 消耗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797章第187章 勸說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631章 準備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008章 分析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還在審覈……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1305章 封賞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469章 鯨灣港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991章 抵達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5章 到東非去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507章 大水災第356章 鐵路第7章 擴大生產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769章 籌碼第967章 奧拓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96章 西北悲歌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1304章 坎帕拉第830章 蓄水池第852章 夏威夷第868章 塵埃落定
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926章 機耕路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404章 暴富第492章 靜坐戰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998章 貝拉市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852章 夏威夷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67章 奧拓第475章 出手第871章 “萊茵”市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03章 “大殺器”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830章 蓄水池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509章 起步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1031章 軍火貿易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84章 消息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515章 進軍奢侈品行業第130章 入侵第1239章 兵變第1081章 消耗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797章第187章 勸說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631章 準備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008章 分析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還在審覈……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1305章 封賞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469章 鯨灣港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991章 抵達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5章 到東非去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507章 大水災第356章 鐵路第7章 擴大生產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769章 籌碼第967章 奧拓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96章 西北悲歌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1304章 坎帕拉第830章 蓄水池第852章 夏威夷第868章 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