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

弗里爾對凱波爾首相的態度還是比較滿意的,不過還是提醒到:“首相閣下,這種事就要快刀斬亂麻,畢竟歐洲戰爭這種機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結束了。”

“我也可以向你保證,我們對東印度羣島是沒有什麼野心的,畢竟現在我們已經拿到了自己想要的。”

弗里爾指的自然是東非從荷蘭手中要到的那些島嶼,雖然數量不多,但完全能保證未來東非在南洋地區的戰略穩固性。

至此,東非在南洋地區的殖民地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證,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交通也不再受制於人。

……

當天晚上,弗里爾將自己和荷蘭政府的談判的初步情況發回了國內。並且授權駐荷蘭大使館同荷蘭政府繼續完善後續內容。

1916年12月7日。

《東荷就南洋地區再協議條約》正式出爐。

按照條約內容,原荷蘭控制下的勿里洞島,桑吉昂島等十四個島嶼,由荷蘭出售給東非。

同時,荷蘭政府和東非將共同開發巽他海峽航線,兩國就沿線港口,基礎設施等等達成多項合作。

兩國將致力於維護巽他海峽的暢通,聯合打擊巽他海峽到南海之間海域的海盜活動,爲過往船隻提供更安全的通行體驗。

最後,東非和荷蘭政府互相確認兩國在南洋地區的利益所在,第一次以條約形式明晰了兩國在南洋地區的勢力範圍。

萊茵市。

早在弗里爾前往荷蘭之前,東非政府就已經對所圖謀的島嶼進行了系統性的安排。

海軍總司令布魯斯說道:“桑吉昂島的面積過於狹小,旁邊的帕奈坦島也只有不到一百平方公里,這兩座島嶼的可操作空間實在太小。”

“而且兩座島嶼被雨林覆蓋,除此以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們應該向荷蘭索要其他地方,最好是兩岸的土地,而不是這兩個如此雞肋的地方。”

庫茵曼中將說道:“不要看這兩座島嶼不大,但是他們的位置太過重要,尤其是桑吉昂島,剛好處在巽他海峽最窄處的正中央。”

“只要這座島嶼有足夠修建機場的面積,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在當地只需要部署幾架飛機,就可以完全封鎖整個海峽。”

桑吉昂島的位置放在過去,確實不好處理,按照以前的常規操作,那就是依託這座島嶼,打造軍事要塞,用火炮來封鎖海峽,但是,隨着飛機的出現,東非海軍的選擇也多了起來。

“這座島嶼唯一的缺點就是補給問題,需要定期對島嶼上的物資進行補充,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戰略價值。”

“畢竟我們對當地更多的需要是威懾,而不是真正靠着這座島嶼就幻想一勞永逸。”

“真正要做到控制巽他海峽,需要的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大艦隊的強大實力。”

庫茵曼中將實話實說,畢竟海軍作戰靠的是體系和實力,即便東非在巽他海峽沒有基地存在,難道東非就不能控制巽他海峽了麼?

恰恰相反,巽他海峽可以說處在東非兩大艦隊的夾層之中,這就決定了當地不可能脫離東非的掌控。

假設荷蘭將巽他海峽封鎖,東非也有能力將這條航線奪過來。

布魯斯嘆了口氣說道:“我並不反對這兩座島嶼的重要性,只不過是我們原本有更好的選擇,所以有些不甘心罷了!”

畢竟巽他海峽兩岸有不少優良港口,土地建設用地也比這兩座島嶼可以發揮的作用大。

布魯斯接着說道:“如果是從荷蘭手裡拿到巽他海峽兩岸的港口,那我們就可以建設一座類似普吉島軍事基地那樣的綜合性軍港。”

“而桑吉昂島和帕奈坦島能發揮的空間就很小,桑吉昂島頂多建設一座機場,沒有大型船舶停靠的空間。”

“帕奈坦島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頂多安排一支小型編隊進行護航工作,亦或者爲軍艦提供簡單修理服務。”

“而且這兩處地方的建設成本也更高,還需要通過設計,從而達到利用最大化,這必然會犧牲掉一些功能。”

庫茵曼說道:“知足常樂,對於我們而言,這兩個島嶼更多是威懾,尤其是讓其他國家投鼠忌器,畢竟一般國家也不敢招惹我們。”

“當然,帝國也需要考慮荷蘭人的態度,畢竟荷蘭和帝國關係一直不錯,我們也不可能因此得寸進尺,荷蘭願意給予我們這些島嶼,就已經是十分大度了,所以這些島嶼有些缺陷並不算大事。”

“更何況我們還圖謀勿里洞島這種條件相當不錯的島嶼,勿里洞島可是大島,一般國家哪會讓我們佔這個便宜。”

前世勿里洞島人口就高達二十多萬,所以勿里洞島絕對算得上是一座大型島嶼,只不過勿里洞島周邊的其他島嶼過於突出,反而襯托不出這座島嶼的面積。

而將近四千平方公里,基本相當於一個市的面積,這個島嶼如果放在歐洲,某個國家割讓這麼大的領土,也要心疼一下。

也只有東非,俄國這兩個國土面積大國面前,纔會顯得十分渺小。

布魯斯說道:“也只有勿里洞島等幾個面積不錯的南洋島嶼,可以給予我一些安慰了,控制了這些島嶼,我們未來在南洋地區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提高。”

庫茵曼說道:“現在還是將這些島嶼進行劃分吧!這盆菜,剛好印度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兩大艦隊瓜分,就像克拉地峽領地一樣。”

布魯斯說道:“桑吉昂島和帕奈坦島兩座島嶼按照之前的規劃,和普吉島一樣,劃撥給印度洋艦隊管轄,這樣能保證本土對太平洋地區軍事力量的鉗制。”

印度艦隊是東非的核心利益所在,畢竟東非經濟的重心就在東部沿海,印度洋相當於東非半個內海,當然,這是東非海軍內部的看法。

所以普吉島,桑吉昂島等控制印度洋和太平洋核心的地段,自然而然的要由印度洋艦隊控制。

這樣有利於保證印度洋艦隊隨時進入太平洋區域,而太平洋艦隊自然沒有這樣的待遇。

太平洋艦隊在東非三大艦隊中處在尷尬的位置,也就是近幾年來東非在南洋的殖民活動和勢力範圍擴張下。

太平洋艦隊才迎來全面發展,即便如此,太平洋艦隊也比印度洋或者大西洋艦隊差了許多。

而這次東非從南洋地區由獲得這麼多領土,除了印度洋艦隊必須控制的以外,太平洋艦隊同樣可以分得一杯羹。

只聽布魯斯說道:“而勿里洞島等島嶼,可以進一步拓展太平洋艦隊的控制範圍,以及對南洋地區的掌握力度。”

“勿里洞島處在蘇門答臘和蘭芳海外省中間,條件優越,這裡可以作爲太平洋艦隊的分基地之一,疏導原本坤甸港的壓力。”

坤甸也就是蘭芳海外省的省會,過去一直都是太平洋艦隊的母港,但是隨着蘭芳海外省經濟發展的需要。

東非政府正在考慮將太平洋艦隊母港從坤甸轉移到其他地方,畢竟坤甸港除了承擔軍港作用以外,其也一直都是蘭芳最重要的民用港口。

而勿里洞島的出現,就給東非海軍提供了多一項選擇,至於原本海軍的計劃,則是在蘭芳海外省南部在找一處海灣作爲太平灣艦隊新的母港使用。

第726章 深入第483章 新民族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801章 恭賀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1413章 拉攏第1239章 兵變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924章 海洋第981章 捷徑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28章 打探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536章 間諜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276章 酒精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114章 抉擇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081章 消耗第1014章 輕工業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1539章 中東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463章 代理人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520章 發電廠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027章 合金鋼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1264章 在東非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640章 工地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165章 抵押物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76章 應許之地第31章 部落衝突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124章 水井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361章 影響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775章 紹奎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853章 秘密進入
第726章 深入第483章 新民族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801章 恭賀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1413章 拉攏第1239章 兵變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924章 海洋第981章 捷徑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28章 打探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536章 間諜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276章 酒精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114章 抉擇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081章 消耗第1014章 輕工業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1539章 中東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463章 代理人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520章 發電廠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027章 合金鋼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1264章 在東非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640章 工地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165章 抵押物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76章 應許之地第31章 部落衝突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124章 水井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361章 影響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775章 紹奎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853章 秘密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