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

查科戰爭之後,東非順勢進入玻利維亞,並且在東非的主持下,1931年末和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玻利維亞五個國家就巴拉那河通航,治理和開發等問題進行了磋商。

烏拉圭,蒙得維的亞。

東非外交部長弗里爾親自率隊抵達烏拉圭首都,和巴拉那河流域各國進行了溝通和談判。

“巴拉那河是南美第二大河,但從經濟和人口,農業等角度而言,它毫無疑問是對南美最重要的河流,遠遠超過了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

“其流域面積接近四百萬平方公里,長度超過四千公里,區域內的水能,航運,灌溉等價值極高,所以對巴拉那河的綜合治理,將有助於南美南部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

很顯然,這裡弗里爾提到的巴拉那河,是廣義上的巴拉那河,它包括拉普拉塔河還有烏拉圭河。

因爲從嚴格的地理意義上來說,拉普拉塔河,烏拉圭河和巴拉那河是三條獨立的河流,而不是一條河流,甚至拉普拉塔河是否爲河流都飽受爭議。

如果將拉普拉塔河定義爲海灣,是大西洋的一部分,那巴拉那河和烏拉圭河就相當於直接注入大西洋,自然也就是獨立河流。

而如果把它看做河流,那就等於拉普拉塔河是巴拉那河和烏拉圭河最終匯入的拉普拉塔河,共用一個出海通道,三者就可以看做一個整體。

東非爲了利益最大化,也就選擇了後者,當然,爲了防止漏洞,條約草案特別註明這一點。

弗里爾外交部長說道:“巴拉那河流域是整個南美最精華的地區,也是各國國土精華所在,因此,各國應該放下成見,精誠合作,共同推動流域內地區的整體發展,共同進步和繁榮。”

這話基本符合事實,但也不完全正確,至少對於玻利維亞而言,巴拉那河流域的重要性就不是太重要,作爲一個內陸國,玻利維亞有三條出海選擇,分別是借道秘魯,然後是借道巴西,最後是借道巴拉那河流域各國。

秘魯和玻利維亞關係還算密切,二者甚至曾經成爲一個國家,因此,玻利維亞的貨物出口,大部分走秘魯中轉。

然後是借道巴西,因爲玻利維亞東北部也屬於亞馬孫河流域,上個世紀,爲了獲取巴西同意玻利維亞的河流通行權,玻利維亞甚至放棄了東部的部分國土。

當然,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策,首先資源方面,前世世界最大的穆通鐵礦成了兩國共有,其次巴拉圭河這條巴拉那河重要支流也和玻利維亞無緣,這條航線顯然並不比亞馬孫河流域的那些支流差。

最後借道巴拉那河流域,對於當前玻利維亞之所以不重要的原因,完全是政策導致的,玻利維亞的重心並沒有放在東南部,加上查科戰爭的失敗,更是讓其錯過了一部分重要航道。

一直到前世21世紀,玻利維亞也無力開發當地,這使得其東南部豐富的鐵礦資源,居然無法開發。

理論上來說,如果穆通鐵礦能得到開發,那巴拉圭就有可能憑藉此地成爲世界重要的資源型國家,在鐵礦買賣上不遜色於澳大利亞和巴西,畢竟玻利維亞的體量和這兩個國家不同,人口少,一個穆通鐵礦就能將全國養肥。

不過,玻利維亞政府沒有這樣的眼光也無所謂,現在東非人來了,自然會做出相關佈局,而《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就是其中一環。

弗里爾外交部長說道:“東非會幫助各國開發河流沿線區域的城市,港口,工業,農業等領域的建設。”

“重點推動亞松森,羅薩里奧,科倫巴,蘇亞雷斯,薩爾託等重要港口城市的建設,加強對各國在工農業領域的投資和扶持。”

亞松森是巴拉圭首都,也是東非資本進入南美最早的地區,但是,亞松森雖然處於巴拉那河畔,卻改變不了其內陸城市的地理位置。

而這也就意味着,東非無法通過巴拉圭,對整個巴拉那河流域增強控制,其出海口基本爲阿根廷和烏拉圭控制,所以想要巴拉那河通航,東非就必須擺平這兩個國家。

烏拉圭面對東非,基本沒有反抗能力,因此對於東非控制巴拉那河航運,阻力最大的就是阿根廷。

此前,阿根廷深受英國資本影響,所以政府基本上爲親英派把持,而英國顯然是不願意見到東非勢力在南美地區順利擴張的。

阿根廷在1931年以前,和東非的關係不說緊張,也基本上是互不打擾,阿根廷政府不想東非對其內政指手畫腳,同時也不願意東非進入南美,但又沒有膽量挑釁東非。

因此,阿根廷在和東非的南美政策中的採取的應對措施是“不合作”,也就是不參加東非在南美的各種組織活動,置身事外,同時呼籲區域各國保持獨立性,減少大國干預空間。

換句話說,阿根廷一直都想做南美地區老大,可它又完全無法阻止美國,英國,東非這種大國,大動作不敢搞,暗地裡的小動作卻不少。

加上“遠交近攻”的思維,所以阿根廷更傾向於拉攏英國制衡東非這個“近鄰”。

但是,這種情況在1930年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因爲經濟危機原因,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的商業合作基本被瓦解,雙方在貿易領域的利益不能統一。

此前,英國是阿根廷最重要的農業商品買家,但英國經濟危機爆發後,英國自然無力再維持原本的貿易合作,同時,相較於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親兒子,英國的農業進口,自然優先滿足自身殖民地。

經濟上,阿根廷和英國貿易的割裂,直接導致阿根廷收入下降,大量農戶和市民破產,引發了阿根廷內部政治危機。

於是1930年阿根廷軍政府上臺,而阿根廷軍政府的上臺,進一步加劇了兩國間的矛盾。

當然,阿根廷軍政府和東非的關係也談不上多好,因爲其掌權者烏里武魯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他推崇“意大利模式”,也就是貝尼託政權。

而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共性,就是野心大,烏里武魯的想法中,阿根廷天然是南美領導者。

這就和東非的戰略發生了衝突,東非在南美地區的大肆擴張,某種程度上阻斷了烏里武魯想法的實施。就比如前世他干預玻利維亞內政,試圖推翻玻利維亞民選政府,和巴西競爭等。

現在,玻利維亞,巴拉圭被東非控制,東非對烏拉圭的影響力也日益加深,所以,阿根廷想擴張自己在南美的影響力和勢力範圍,東非成爲了最大阻礙。

這種情況下,阿根廷應該和東非關係進一步惡化,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烏里武魯上臺後,不僅沒有和東非作對,反而破天荒的加強了當前階段和東非的合作。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烏里武魯得位不正,在阿根廷不得人心。

這和意大利的貝尼託政府有着本質上的區別,貝尼託是先成爲意大利首相,然後調動意大利民族主義情緒,掌握國家大權的。

而烏里武魯上臺,是直接發動軍事政變,因此,烏里武魯在阿根廷國內的反對者衆多,他的統治並不穩固。

假設,這個時候得罪東非,東非以烏里武魯政府不合法爲由,拉攏阿根廷各個反對勢力,那烏里武魯政府就極有可能被推翻。

畢竟,烏里武魯靠的是軍隊,因此,可以通過強權對反對勢力進行鎮壓,但是東非最不缺的就是武力,只要東非打着恢復阿根廷民主的旗號,軍隊進入阿根廷,說不定就有大批支持者,當然,前提是之後東非再撤出。

現在,東非在巴拉圭河玻利維亞就有駐軍,更別說整個南大西洋,東非海軍一家獨大,所以,烏里武魯對東非是十分忌憚的,卻又因爲實力,不得不低頭。

除此外,如今阿根廷的經濟情況,也要求烏里武魯和東非採取合作,來遏制現在阿根廷糟糕的經濟情況。

總而言之,爲了維繫自身利益和統治,烏里武魯不僅不敢得罪東非,反而積極拉攏東非。

所以,這次《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阿根廷軍政府也派出代表積極參與進來,並且謀求爲本國獲取更多的利益。

就比如此前弗里爾外交部長提到的羅薩里奧市,這個城市就在巴拉那河沿岸,並且是阿根廷第三大城市,也是阿根廷重要的鐵路和航運中心,也是前世知名國際工黨戰士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的故鄉。

阿根廷軍政府一方面畏懼東非干預阿根廷內政,另一方面,需要尋找英國的替代品,恢復農產品出口,同時發展本國工業。

所以,東非就成了重要選擇,在之前東非本身就是阿根廷農產品的重要消費國之一,而在經濟危機中,東非又是資本主義世界受到影響最小的國家,所以,阿根廷軍政府希望東非加大對阿根廷農產品的進口規模。

同時,東非又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工業實力不容置疑,引入東非資本對阿根廷城市還有產業進行投資,對於烏里武魯政府也是一項重要合作內容。

對於烏里武魯政府,東非也投桃報李,保證不干預阿根廷內部事務,至於經濟上兩國的合作,前提就是阿根廷同意並且和東非簽署自由通航協議,只要阿根廷答應,那東非會在經濟上對阿根廷適當傾斜。

這是阿根廷,然後是巴西,東非並不太重視巴西在巴拉那河流域的作用,不過,如果開發玻利維亞北部,還有巴西西部的鐵礦資源,走水運回東非,那巴西境內河流就繞不開。

因此,巴西的科倫巴港成爲兩國共建的一個重要項目,這個港口距離鐵礦區不遠,日後東非從巴西西部進口鐵礦石,大概率會通過巴拉圭河的科倫巴港進行,最後經過巴拉那河進入大西洋輸送到東非西部鋼鐵產業基地。

而蘇亞雷斯是玻利維亞一處據點,這也是前世玻利維亞蘇亞雷斯港所在地,距離科倫坡港很近。

之所以東非會在巴西的科倫坡港旁邊再和玻利維亞合作建設一座蘇亞雷斯港,完全是處於“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的角度考慮。

同時,蘇亞雷斯港也是東非加強對玻利維亞經濟滲透和控制的重要工程,日後穆通鐵礦開發後,玻利維亞基本只能通過蘇亞雷斯港向東非出口,而鐵礦也將成爲其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和支柱。

最後是薩爾託,薩爾託是烏拉圭第二大城市,烏拉圭河沿岸最大城市,東非主打一個雨露均沾。

弗里爾外交部長說道:“巴拉那河流域將成爲日後,南美工農業最發達的區域,通過航運,各國經濟緊密聯繫在一起,任何國家都不得阻止流域內各國和東非商船的自由通行權利。”

“否則將成爲衆矢之的,出於維護各國利益,還有統籌巴拉那河流域治理,航運安全,有關國家利益維護,解決各國糾紛,我們東非也會加大對這一區域的協調。”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弗里爾的這段話,也表明了東非將會加強在巴拉那河流域的軍事存在,分別在巴拉圭,烏拉圭還有玻利維亞三國建設軍事基地。

至於阿根廷和巴西,東非雖然不會直接建設軍事基地和駐紮軍隊,但只要在另外三國站穩腳跟,那東非對巴拉那河流域的主導權也基本穩固。

其中,東非海軍會在烏拉圭租借港口,作爲南大西洋西岸新的的軍事基地,以取代過去亞松森的作用。

而這也意味着東非大西洋艦隊,在南美洲南部首次獲得駐紮大型艦隊的穩定海軍基地,威懾流域內各個國家,尤其是阿根廷和巴西兩國。

這已經是東非和阿根廷和巴西妥協後的結果,雖然說東非海軍進駐巴拉圭,對兩國威脅很大,但總好過東非把海軍基地建設在兩國本土。

因此,面對強大的東非,兩國只能捏着鼻子認了,東非和美國,英國等國家不同,因爲東非就在大洋對岸,這也意味着如果東非真對兩國發動戰爭,他們也只有捱打的份。

整個南大西洋,就和印度洋一樣,基本上東非海軍可以自由去到任何地方,同時區域內各國海軍,完全沒有和東非海軍抗衡的能力。

而英國和美國,他們畢竟是北大西洋沿岸國家,雖然兩國海軍實力不俗,可想到南大西洋像東非海軍這樣耀武揚威,就很不方便,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重蹈日俄戰爭中俄國海軍的覆轍。

同理,這也是東非海軍很難在北大西洋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

第695章 納塔爾第498章 和談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1222章 會面第617章 行動第382章 渡河第1285章 挖坑第680章 緩衝區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898章 太特市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976章 開始第298章 香蕉園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166章 體驗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39章 利薩海戰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968章 分歧第220章第28章 “圈地運動”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189章 佔領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371章 生意第295章 拒絕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360章 安排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183章 到達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832章 押解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624章 要人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811章 送行第726章 深入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51章 坦噶港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494章 假情報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459章 禍水南引第123章 誘拐第736章 第九旅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177章 放牧第572章 停火線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1164章 爭議第380章 夜談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631章 準備第424章 奔逃第525章 血清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053章 波斯灣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475章 鋼鐵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45章 羅恩羅達
第695章 納塔爾第498章 和談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1222章 會面第617章 行動第382章 渡河第1285章 挖坑第680章 緩衝區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898章 太特市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976章 開始第298章 香蕉園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166章 體驗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39章 利薩海戰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968章 分歧第220章第28章 “圈地運動”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189章 佔領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371章 生意第295章 拒絕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360章 安排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183章 到達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832章 押解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624章 要人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811章 送行第726章 深入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51章 坦噶港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494章 假情報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459章 禍水南引第123章 誘拐第736章 第九旅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177章 放牧第572章 停火線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1164章 爭議第380章 夜談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631章 準備第424章 奔逃第525章 血清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053章 波斯灣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475章 鋼鐵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45章 羅恩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