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皇室準備跑路,這個消息自然不能公開,而是要隱秘的進行,東非皇室方面也會進行配合。同時,魯道夫皇帝的眼光也確實很準,對於當下哈布斯堡皇室而言,東非就是最好的避難所。
他已經意識到,假如哈布斯堡家族留在歐洲,可能會受到戰爭的波及,這裡的戰爭並不是指奧匈帝國內戰,亦或者區域戰爭,而是像一戰那樣把整個歐洲捲進來的龐大戰爭。
所以,未來的歐洲很難找到一片淨土,這個時候,失去統治根基的哈布斯堡皇室留在歐洲,就會猶如無根浮萍,隨風雨飄搖。
……
東加里曼丹殖民地。
三馬林達市。
隨着東非對東加里曼丹的日益開放,三馬林達市在東加里曼丹的地位也在日益擡升,相較於北方的丹絨市,還有南邊的馬辰市,三馬林達周邊的資源更加豐富和多樣。
這使得三馬林達吸收了抵達東加里曼丹殖民地的大量移民,今天,又有一艘歐洲的移民船隻抵達三馬林達港。
“諸位,這裡就是加裡曼丹島第二大城市三馬林達,在整個加裡曼丹島,第一大城市是西部的坤甸,之後就是三馬林達,畢竟坤甸是帝國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同時也是帝國蘭芳海外省的省會,政治地位和三馬林達不同。”
“但是,這並不意味三馬林達的未來會比坤甸差,近十幾年來,三馬林達都是整個加裡曼丹島發展最快的城市。”
“我可以肯定的說,這座城市即便放在奧匈帝國,或者歐洲,它的發展程度都在中上游水平。”
福利號的船長向移民們介紹着三馬林達的情況。
實事求是的講,即便是東非的殖民地,三馬林達還有整個東加里曼丹,發展情況也遠比周邊其他國家殖民地要好上不少。
東非所謂的殖民活動,更類似於對當地的投資,畢竟,在整個東加里曼丹,現在沒有所謂的“原住民”,“土著”,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殖民經濟存在”。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於東加里曼丹沒有“貧民窟”存在,往北,就是英國在加裡曼丹的殖民地,沙撈越,沙巴和文萊。
在這些區域裡,貧富差距一眼就可以看出來,英國人居住的區域,還有當地土著上層居住的區域,以及普通人的住所,差距十分明顯。
後者的所謂居所,甚至就是簡單在城市邊緣搭建一個破爛的棚屋,且毫無規劃,蚊蟲滋生,髒水橫流。
在三馬林達雖然也有富人區和平民區之分,但是平民區的環境下限高,不僅有鋪設的道路,自來水,一些區域甚至通了電。
福利號的船長就說道:“三馬林達有自己的工業,有乾淨的飲用水,食物,路燈,整個南洋最好的治安等等。”
“所以,居住在這裡,和你們之前的一些想象可能完全不同,除了環境和歐洲有很大差異以外,幾乎沒有太大的缺憾……”
兩位來自克羅地亞的移民博魯特和他的夥伴帕霍爾,完全沒有認真聽福利號船長的長篇大論,他們津津有味的趴在船攔邊,眺望着三馬林達市的風光。
三馬林達市建在馬哈坎河的河畔,這條河流的河面十分廣闊,至少是博魯特見過最廣闊的河流。
河面上大大小小的船隻,源源不斷的向着三馬林達匯聚,其中多是從內陸向三馬林達輸送木材,農作物還有煤炭的運輸船。
雖然比不上的裡雅斯特港那樣繁華,壯觀,但也說明這座城市的經濟熱度不差,充滿了生機。
博魯特之前就在的裡雅斯特工作,當然,他並非的裡雅斯特人,而是來自克羅地亞的鄉村,後來,的裡雅斯特受到經濟危機的波及,博魯特就失業了。
所以,纔有了現在博魯特通過移民公司登上了福利號抵達三馬林達這件事。
“帕霍爾,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我竟然感覺三馬林達比的裡雅斯特還要繁華一些。”博魯特倚着欄杆說道。
“這裡座城市看起來並不比的裡雅斯特小,不過這怎麼可能,的裡雅斯特在歐洲可都是有數的大城市。”
帕霍爾也是如此認爲的:“你說的沒錯,的裡雅斯特在奧匈帝國,都是排在前列的大城市,而所謂的三馬林達只不過是東非一塊殖民地的城市。”
“三馬林達應該沒有的裡雅斯特規模大,不過他的體量還是出乎了我的意料,這對我們算是一件好事,我之前還擔心這裡是一塊鳥不拉屎的地方呢!”
其實,從城市規模上來說,三馬林達和的裡雅斯特不相伯仲,二者的人口規模都在三十萬左右,當然,的裡雅斯特的實際人口應該更多,作爲奧匈帝國最大的港口城市,的裡雅斯特的人員往來十分頻繁。
而三馬林達的人口差不多就都在這裡了,所以更準確的說,兩座城市的常住人口相當,但是的裡雅斯特不僅僅只有常住人口。
即便如此,三馬林達的城市人口規模,也正如帕霍爾所言,有些誇張了。
至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則是東非殖民地的特殊性,東加里曼丹的城市發展路徑,更類似於南美模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鎮。
這是一種超前的城鎮化,在歐亞大陸上,城鎮化的過程是逐步發展的,原本的人口集中在鄉村,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纔開始逐步流入城鎮。
而東加里曼丹成爲殖民地時,移民就集中在沿海城鎮裡,再逐步向內陸,還有鄉村擴散,和歐亞大陸相反。
東非本土情況又有不同,當年,東非首先發展農業,所以通過行政手段,強行將大部分移民發配到東非各地,一直到20世紀以後,纔開始加速城市的發展。
經過這麼一折騰,東非本土反而類似於歐亞大陸,並且在孕育了獨特的鄉土文化,一直到現在,東非還有近半的人口居住在鄉村。
美國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但是沒有東非本土當初實施的徹底。
而南美就是美國和東非的反面案例,過去一段時間,南美的大部分移民都生活在城市,城鎮化水平甚至超過東非和美國,但是這種城鎮化,顯然缺乏支撐,除了首都以外的城市經濟的含金量很低。就比如阿根廷,除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外,其他城市的體量還有產業,就有些不夠看了。
三馬林達情況類似於南美城市,但是也有些區別,那就是東非會通過行政手段分流人口,就比如說東加里曼丹,不僅只有三馬林達,還有丹絨和馬辰,丹絨和馬辰雖然比三馬林達差一些,但也不至於落下太多。
博魯特說道:“你說的沒錯,不過,就明面上來講,三馬林達應該是我見過的僅次於的裡雅斯特的城市。”
“我原本以爲,這裡的生活條件很艱苦,還有大量的種植園,但是,見到三馬林達之後,我覺得克羅地亞除了首都以外,可能都沒有比三馬林達發達的地方。”
克羅地亞雖然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但是卻是奧匈帝國經濟最差的區域之一,基本上只能靠着農業過日子,和東加里曼丹相比,經濟上還真有可能比不過。
畢竟如今東加里曼丹的人口也在三百萬以上,而克羅地亞王國人口差不多也就這個水平。
但是,東加里曼丹的土地面積比克羅地亞更大,資源也更加豐富,同時這裡的港口,交通也比克羅地亞更發達。
港口方面,東加里曼丹的三大城市,三馬林達,丹絨和馬辰都是港口城市,而克羅地亞只有裡耶卡規模還算不錯。
這個時代的克羅地亞可和前世的克羅地亞有顯著差別,因爲達爾馬提亞王國的存在,所以前世克羅地亞的大量海岸線和港口,屬於達爾馬提亞,就比如扎達爾,斯普利特等等。
同時,東加里曼丹不僅海運便利,內河航運的優勢也是克羅地亞所不能比擬的,三馬林達就建在馬哈坎河畔,而克羅地亞沿海就沒有這樣的河流溝通內陸。
而且,別看東加里曼丹是東非的殖民地,貌似低人一等,克羅地亞在奧匈帝國內部,可能連東非的殖民地都不如,過去克羅地亞長期屬於匈牙利事實上的“殖民地”,這應該是類似於沙俄時代,俄羅斯以外的區域。
所以,東加里曼丹的經濟事實上比克羅地亞要強的多,三馬林達放在克羅地亞,更是能直接空降第一大城市的寶座。
帕霍爾也對在三馬林達未來的日子產生了一定的嚮往。
“在這裡我們說不定混的不比在克羅地亞差,唯一不好的地方,可能就是我們不太適應這裡的環境。”
悶熱是三馬林達唯一的缺點,畢竟這裡地處於熱帶。
在兩人對話的時候,福利號的船長也終於結束了對三馬林達的介紹,他對衆人說道:“來到這裡之後,大家就可以展開新的生活,和過去告別了。”
“東加里曼丹絕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看起來環境有些惡劣,但只要待上一段時間,就可以慢慢適應。”
“而且,這裡比歐洲要安定太多,沒有戰爭和各種衝突。”
福利號上的移民,基本上來自於奧匈帝國,他們中有一部分來到這裡,就是爲了躲避動盪的局勢,還有經濟危機。
當然,他們不知道的點在於,東加里曼丹也並非安全之地,尤其是未來,這裡就可能成爲東非和某個國家博弈的主要戰場之一,不過,至少這幾年裡,東加里曼丹都是安全的。
隨着經濟危機在歐洲的蔓延和發展,1933年,東非海外殖民地的移民人數都在呈上升趨勢。
其中,東加里曼丹等南洋殖民地人口增速最快,作爲東非殖民地人口最多的東加里曼丹,未來十年裡人口有望突破五百萬,甚至更多。
這輪移民潮配合殖民地的高人口出生率,將大大緩解東非未來殖民地人口,或者說勞動力缺乏問題。
而這還不是海外殖民地移民的終點,一旦歐洲出現大規模動盪,速度還會更快。眼下,雖然奧匈帝國內部形勢頗爲緊張,但是整體還算的上穩定,不過,這種穩定的瓦解,大概率會在近期發生。
而一旦奧匈帝國崩潰,就會引發連鎖反應,整個區域,包括巴爾幹半島,意大利半島,還有西烏克蘭等區域都有可能參與進來。
不過,這對於東非某種程度上算是好事,雖然東非不希望看到奧匈帝國解體,可是現在誰都知道奧匈帝國難以維持下去。
東非必須考慮在歐洲尋找新的政治盟友,或者代理人,維持本國利益,同時也會加快東非和歐洲的脫鉤過程。
畢竟,沒有任何政治盟友或者代理人,能比奧匈帝國繼續存在對東非更有利,就比如德國,在和東非的外交以及合作中過於強勢,而蘇聯這種國家在歐洲的擴張,顯然也不符合東非的利益,其他國家體量太小。
縱覽歐洲,只有意大利貌似可以和東非展開合作,取代奧匈帝國,但是,意大利確實和東非的互補性比較強,實力也不差,可他的領導人貝尼託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奧匈帝國解體的話,東非很難再找到這樣一個維持東非在中東歐利益的穩定優質合作伙伴,所以,未來東非在歐洲方向,必然會處於暫時的戰略收縮期。
想要再扶持一個類似於奧匈帝國一樣的親東非勢力,可能就要等二戰爆發之後了。
在此期間,東非只能加強對其他市場的擴張和控制,來彌補東非在歐洲的損失,而這其中的重點就是東非謀劃的“雙翼市場”。
所謂雙翼市場分別是東部的“南洋市場”,還有西部的“南美市場”,這兩個市場在東非的一左一右,就像翅膀一樣,所以而得名。
東非在南美的市場已經初具規模,雖然介入時間晚,可是見效快,畢竟南美開發已經有數百年曆史,而原本市場的主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都已經衰落。
它們的衰落正好便宜了後來者的東非和美國,而東非因爲地理位置的原因,又在競爭中佔據了優勢,所以,現在南美已經成爲了東非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屬於投入少見效快。
而與之相反的則是南洋市場,東非對南洋的投入很大,但是南洋市場缺乏人口,需要成長時間。
當然,最主要原因是南洋市場中,那些開發的熟地,並不在東非手裡,而是被英國,法國控制,所以東非才希望某個東亞國家,來打破南洋地區的平衡,進而爲東非重新劃分區域市場做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