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章 茶葉市場

印度用事實證明了人多就是了不起,即便歹竹難出好筍,但是筍多了,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質量上的劣勢,至少是人就離不開衣食住行等剛性需求,這就是一個三億人口大市場的魅力。

而東非世博會上的好東西不勝枚舉,汽車只是一項開胃菜,本次東非世博會上光是東非本國提供的科技產品就高達數千件,而算上其他產品,更是高達上萬件。

除了東非以外,其他國家的展品也各有風格和特色,引來不少遊客和商人的注意。

遠東帝國國家館。

“這是一種遠東帝國東南山區生產的茶葉,相較於我們東非的茶葉來說,更加回甘,但是香氣不足,不過兩者味道上各有風味……”一位來自巴加莫約的東非人在品鑑了一口免費茶水後說道。

毫無疑問,遠東帝國的茶葉很受東非民衆的喜歡,在東非擁有不小的茶葉飲用人口基數。

而東非雖然是世界茶葉生產大國,但是擺脫不了東非茶葉品種數量較少的這個巨大劣勢,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積累,東非本國也僅僅篩選和培育出不足二十種口感比較不錯,且適合本國種植的茶葉品種。

但是光參加本次東非世博會的遠東帝國茶葉就將近百餘種,極大滿足了慕名而來東非民衆的好奇心和味蕾。

參展茶商中,尤其以徽茶居多,值得一提的是,因爲時間原因還有很多企業正在陸續趕來,所以東非世博會目前展品還在繼續增加。

東非茶葉愛好者亞德拉斯說道:“我國茶葉起步也就幾十年時間,而遠東帝國的茶葉文化和歷史卻長達數千年,所以在品種數量上,東非確實很難和遠東帝國相比。”

“還有一點則在於遠東帝國的氣候和地理複雜程度,是要遠超我國的,這也是茶葉品種培育的基礎優勢,意味着可能性更多,而事實也是如此,在遠東帝國,有很多區域性茶葉品種。”

影響茶葉生長的因素有很多,而遠東帝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使得遠東帝國成爲世界茶葉王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較之下,這也是東非的劣勢,東非氣候雖然適合茶葉生長,但是小氣候和地形地勢沒有遠東帝國複雜。

也可以說如今東非茶葉種植的潛力開發上遠不如遠東帝國,在東非茶葉種植歷史太短,且茶葉的競爭者衆多。

就比如東非肯尼亞這個茶葉最優質地區,同樣是東非咖啡種植條件最好的區域,兩種飲料在事實上存在競爭關係。

“不過我國的茶葉種植是超過印度的,印度茶葉種植歷史雖然長達上百年,但是他們當時引入的品種少,製茶工藝也比較少,而且印度的氣候環境複雜程度也比不上我國。”

印度茶葉種植歷史源於18世紀,至今也有百年曆史,看似很長,但也就是針對東非這個國家歷史短的後起之秀而言。

這種將近百年的差距,東非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在短時間裡完成逆轉的,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1914年,東非茶葉出口雖然依舊處在世界第三位,但是已經和印度之間的差距大大縮小,而在品種數量和質量上更是成爲僅次於遠東帝國的存在。

“當然,最重要的是近幾年來我國工業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茶葉規模化,科學化種植要大大超過遠東帝國和印度兩國。”

現代化茶葉種植,尤其是隨着工業化時代到來,一個產品能否大面積覆蓋國際市場的關鍵就在於其是否能實現大工業生產。

在東非這個世界第三大茶葉生產國出現之前,印度毫無疑問在這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而情況發生變化的時間出現在本世紀初,隨着東非工業和科技的爆發,東非茶葉產業發展也迎來了新一輪的質變,一方面,茶葉培育,種植,採摘等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茶園機械化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茶葉加工更是迅速實現更加先進的現代化工廠取代原來的小作坊,在質量和口感上得到更多的保證,穩定市場銷量和鞏固發展品牌形象意識。

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東非茶葉在國際上已經站穩了腳跟,開拓和穩定了長期開發的中東歐市場,在德國,奧匈帝國和俄國等國家裡十分風行。

而毫無疑問,東非茶葉崛起,最受打擊的國家就是印度,兩國間的競爭最爲激烈。

雖然遠東帝國是世界第一大茶葉生產國,但是其本國市場穩定且龐大,反而在海外市場上表現並不出彩,也就難以對印度,東非茶葉造成威脅。

而且作爲僅次於遠東帝國和英國的世界第三愛喝茶的國家,東非除了本國茶葉以外,也會從遠東帝國進口大量茶葉,來滿足本國需求。

雖然東非人肯定沒有英國人那樣喜歡喝茶,但是東非的茶葉愛好者,顯然比英國人更加講究。

畢竟東非在文化上受到遠東帝國影響比較深刻,所以對茶葉有着僅次於遠東帝國人的理解。

而東非雖然也產好茶,但是優質茶葉品種上終究因爲歷史底蘊不足,難以完全滿足本國飲茶人羣的多樣化需求,所以從遠東帝國進口茶葉也就成了必然。

至於印度,其茶葉問題和東非類似,品種少,口味過於統一,所以在東非飲茶鄙視鏈中,印度茶葉處於絕對三國墊底的存在。

這也很容易理解,就像前世印度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處在絕對優勢地位,但是印度茶葉想獲得遠東帝國的認可那是千難萬難。

畢竟印度的茶葉文化不存在,僅僅是一種純熱帶經濟作物,東非茶葉種植雖然也傾向於其經濟屬性,但是東非茶葉文化同樣存在。

所以在東非民衆的認知裡,遠東帝國的茶葉屬於高端貨,東非屬於中端產品,印度屬於低端產品,至於其他國家那就完全歸於不入流的行列了。

這種主觀上的想法自然有國家情緒的影響,但也反映了東非茶葉近些年來的巨大發展,畢竟東非茶葉真是一坨,東非人也不可能厚着臉皮將本國茶葉地位放在印度之上。

與之相比,印度人才是真正的沒有自知之明,他們比東非人還敢吹,在印度人口中,其印度茶葉就是世界第一,如果只以現在的出口量來說,確實如此,但是出口大,完全是佔據了英國殖民市場的優勢,而非印度茶葉真的天賦異稟。

而且就像之前所說,茶葉雖然是東非重要的經濟種植作物之一,但是在飲料領域,東非選擇性多,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攤了東非對茶葉產業的投資。

在飲品上,東非呈現明顯的多元化發展狀態,前世世界上三大傳統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在東非都有對應成品,並且在國際市場上都佔據一定地位,尤其是東非咖啡,這幾年口碑上升最快,迅速搶奪大量市場。

而其他飲料,尤其是酒水,汽水,各類糖水,牛奶等等方面,東非同樣十分出彩。

在一戰爆發前,東非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飲料生產國和消費國,在這方面僅次於美國。

畢竟東非開放時間短,市場活躍度和美國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消費領域,東非民衆顯然還沒有美國人那麼放的開。

第289章 教學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1473章 警示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98章 遊歷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1293章 肢解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1344章 輿論戰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28章 打探第619章 繳獲第647章 準備第73章 消化第9章 接觸戰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3章 在柏林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145章 機遇第732章 雙輸第304章 調停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926章 機耕路第200章 分裂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681章 金沙薩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1315章 交接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598章 新年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298章 香蕉園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請假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401章 駁回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517章 過剩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961章 危與機第30章 多多馬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454章 軍演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973章 籌備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1496章 交通產業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104章 飲食第6章 戰爭臨近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1025章 未雨綢繆
第289章 教學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1473章 警示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98章 遊歷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1293章 肢解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1344章 輿論戰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28章 打探第619章 繳獲第647章 準備第73章 消化第9章 接觸戰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3章 在柏林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145章 機遇第732章 雙輸第304章 調停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926章 機耕路第200章 分裂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681章 金沙薩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1315章 交接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598章 新年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298章 香蕉園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請假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401章 駁回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517章 過剩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961章 危與機第30章 多多馬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454章 軍演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973章 籌備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1496章 交通產業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104章 飲食第6章 戰爭臨近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1025章 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