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

雖然氣候條件極其惡劣,但是達沃市能發展成爲人口三萬多的棉蘭老島大型城市必然有其道理存在。

除了其地理區位優勢以外,達沃市的礦產纔是其支柱產業,在達沃市及其周邊擁有豐富的金,鐵,錳等資源。

這裡屬於前世菲律賓資源較爲豐富的地方,東非一向重視對海外殖民地的礦產勘探工作,而東非對棉蘭老島的礦產勘探就是以達沃和三寶顏市兩地爲起點,逐步向北,向內陸延伸。

相對於蘭芳海外省,東加里曼丹和棉蘭老島都屬於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所以東非對兩地的投入也比較高。其中,大部分精力就是投注於礦產資源開發上。

而雨林地區的礦產勘探工作,也是比較艱難的,而達沃市最得天獨厚的地方就在於緊挨着沿海。

達沃市的面積很大,其管轄範圍包括整個達沃灣周邊,這裡處於地質活動活躍區域,多地震和火山,同樣也給這裡帶來了優越的礦產形成條件。

而東非的礦產勘探工作就是沿着達沃灣開展,在發現礦藏之後,開發和運輸相當便利。

……

1917年10月。

萊茵市。

相對於英國人,法國人在穩住東非不加入同盟國陣營這件事上就上心的多。

在法國大使館,湯姆森大使正在和下屬們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根據本土的要求,無論如何,我們也決計不能讓東非加入德國的一方,目前我國在歐洲戰局中處於不利地位,我們法國不像英國,輸了還能退回到海峽的另一邊,如果這次戰爭走向失敗,整個歐洲都將籠罩在德國人的陰霾之下。”

“如果德國勝利,他們將會肢解法蘭西,讓我們永世不得翻身,所以避免同盟國優勢進一步加大,就是我們工作的重心,而對東非的外交工作,則是重中之重。”

法國駐東非大使館參贊,卡奧爾說道:“大使閣下,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很複雜,想要拉住東非困難重重,畢竟本質上東非也是一個德意志國家,而同盟國的主力中德國,亦或者奧匈帝國都可以視作德意志國家,雖然東非官方媒體從來沒有透露過政治傾向,但是東非民間對德奧兩國的聲援很大。”

“這和我們政府在美國所面臨的民間輿論完全不同,而我們卻無法通過報紙,廣播等形式,有效干預東非這種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湯姆森大使說道:“這並不完全是壞消息,至少說明了東非政府沒有因爲歐洲戰爭形式的變化,就像奧斯曼帝國那樣沒有定力被吸引進去。”

“東非政府顯然理智許多,所以我們要積極拉攏東非政府,至於東非民間,這種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只能儘可能的消弭,避免他們干擾東非政府的決策。”

話是這樣說,但是湯姆森緊皺的眉頭說明了他的內心並不平靜,畢竟東非民間情緒,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東非政府官員們的想法。

畢竟他們都是德意志人,而且東非如果加入戰爭,那就有很大可能性奪取整個印度洋的霸權,德國和奧匈帝國顯然也能開出這樣的籌碼來拉攏東非。

德國和奧匈帝國也十分清楚,兩國擊敗英法之後,肯定也沒有能力進入印度洋,不過光是歐洲,就足以他們兩國消化了,光是俄國就足夠同盟國瓜分,並且解決他們在戰爭中的投入了。

湯姆森在大使館裡來回踱步,一邊分析道:“相對於德奧兩國,我們可以給予東非的承諾,顯然更容易兌現。”

“因爲德奧兩國沒有海外殖民地存在,所以即便他們能允諾東非的利益,也只能東非自己加入戰爭後獲取。”

“而我們在海外有不少殖民地,這也是我們和東非談判的優勢,通過犧牲一部分海外殖民地來換取東非不加入戰爭的保證或許是可行的辦法,英國人貌似也有類似打算。”

走到今天這一步,英法兩國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如果不讓利東非,戰爭根本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湯姆森說道:“我們可以許諾給東非的利益,他們不需要加入戰爭就可以立刻兌現,這就是我們的優勢,而西非,北非和東南亞兩個地方,我們肯定不能考慮。”

西非,北非和東南亞(印度支那)是法國殖民地的精華所在,至於其他殖民地,基本上都面積不大,人口不多。

當然,其中不缺乏戰略要地,但是戰後法國想維持世界大國的地位都十分艱難,現在最重要的是考慮如何活下去。

湯姆森接着說道:“之前,克列孟梭總統已經和我們進行了溝通,我們可以拿一些不重要的海外領土和東非協商,你們認爲,我們應該先拿那裡試探東非的態度?”

卡奧爾參贊說道:“對於東非而言,不管是我們的哪一處殖民地,對東非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東非的位置,剛好處在我們殖民地中間,不管大西洋沿岸,還是印度洋沿岸,亦或者太平洋沿岸的地方,都能拓展東非的戰略範圍。”

這一點確實如卡奧爾所說,法國的殖民地包括,法屬圭亞那、西非、北非、敘利亞、印度支那、印度、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嶼、太平洋島嶼等。

就拿法屬圭亞那來說,看起來並不怎麼重要,但是東非本身可沒有南美洲殖民地,而且法屬圭亞那還靠近加勒比海。

如果東非獲取法屬圭亞那,就等於在南美洲擁有了和美國對峙的前沿陣地,將極大加強東非在南美洲和美國的競爭,與此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強東非在委內瑞拉的能源利益安全。

而敘利亞,對法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代表着法國在地中海勢力的東部縱深,畢竟法國本身也是一個地中海沿岸國家。

而東非如果獲得敘利亞,那就更不得了了,這也意味東非將勢力滲入到地中海,進而提升東非對北非,歐洲,和中東三大區域的影響力,顯然敘利亞不在法國政府和東非談判的範疇之內。

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拋除掉印度支那以外,也就是太平洋腹地的那些島嶼,如果給了東非,將加強東非在太平洋,尤其是大洋洲的勢力範圍。

在此前,東非已經從德國手中獲得了新幾內亞爲代表的一系列大洋洲殖民地,如果在吸納掉法國在周邊的一衆島嶼,那東非將成爲區域範圍內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勢力,這也意味着東非可以藉此機會拿捏澳大利亞。

畢竟,從東非到澳大利亞只隔着一個印度洋,東非本土海軍到澳大利亞的距離並不算遠,再配合上一衆籠罩在澳大利亞頭上的殖民地,那也就意味着東非隨時可以封鎖死澳大利亞對外的聯繫。

而有能力支援澳大利亞的國家,並且對東非具有威脅性的,其實也只有美國,但是美國到澳大利亞可比東非困難的多,東非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印度洋遠沒有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太平洋難以跨越,更何況美國和澳大利亞處在兩個半球。

其他國家,比如澳大利亞的宗主國英國,已經被東非隔開,蘇伊士運河和好望角其實反過來也是東非鉗制英國的支點。

日本海軍實力倒是不弱,但是目前還無法對東非形成威脅,只能說比較有潛力。

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727章 艦隊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564章 貴人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325章 卡塔爾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015章 市場第810章 海岸線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191章 青檸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521章 申請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418章 學徒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898章 太特市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600章 嘗試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10章 數據第1349章 犧牲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387章 初交手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704章 底氣第511章 輸血第356章 鐵路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230章第1547章 移民申請第640章 工地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539章 鄰居論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47章 聯姻事宜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833章 拖拉機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475章 出手第736章 第九旅第701章 城市化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474章 討論第871章 “萊茵”市第850章 移民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861章 分贓第595章 鼓動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
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727章 艦隊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564章 貴人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325章 卡塔爾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015章 市場第810章 海岸線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191章 青檸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521章 申請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418章 學徒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898章 太特市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600章 嘗試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10章 數據第1349章 犧牲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387章 初交手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704章 底氣第511章 輸血第356章 鐵路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230章第1547章 移民申請第640章 工地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539章 鄰居論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47章 聯姻事宜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833章 拖拉機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475章 出手第736章 第九旅第701章 城市化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474章 討論第871章 “萊茵”市第850章 移民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861章 分贓第595章 鼓動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