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7章 七五編定
時間進入1930年,經濟危機已經徹底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蔓延開來,昔日工業三巨頭,美國和德國,經濟已經徹底崩潰,東非市場也面臨着嚴峻的外部經濟形勢衝擊。
隨着世界農業和工業產品價格的跳水,1929年末,海外訂單大量減少,外貿企業經營困難,不過,這對於東非並不算大問題,畢竟從二十年代以來,東非就一直在調整本國經濟政策,換句話說,東非從十年前開始,就在爲這場經濟危機做準備。
這就是一場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的社會和經濟改革,並且因爲有充足的準備時間,東非完全不用像後來的羅斯福政府那樣採取激進的政策。
當然,這也導致二十年代,東非經濟增速不如美國,甚至是西歐,但從長期來看,顯然這種穩健的社會改革對東非是十分有益的。
不過,面對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東非也不是沒有損失,因爲外貿受挫的原因,也牽連到了東非本土企業的發展,失業率擡升,雖然不至於像歐美國家那樣誇張,但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而1930年是東非關鍵的一年,“七五”規劃的編定正式開始,它決定着未來一段時間內東非經濟政策的走向。
東非國會。
東非工黨議員羅爾森正在演講:“1929年末,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可謂哀嚎一片,股市崩潰,銀行,企業破產,尤其是在美國和德國,失業人口高達百萬規模之上,與之相反,蘇聯在1929年的經濟表現卻十分亮眼。”
“在1929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正式實施,如今蘇聯正在迅速的工業化,大量現代化工廠和企業落地。”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的十年,蘇聯也是歐洲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
“這充分證明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說明了政府對經濟統一調控和干預的必要性,否則東非早晚會步入歐美國家的後塵。”
在正式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其實經濟發展,就已經超過歐洲其他國家,這一點很容易被人忽視。
在經濟領域,新經濟政策刺激下,蘇聯的工農業迅速恢復到一戰前沙俄水平,看似沒有變化,但意義完全不同,就比如沙俄糧食產量再高,可俄國民衆依舊吃不飽飯,工業再強大,普通工人生活依舊貧困且毫無自由和尊嚴。
同時,蘇聯重塑了政府財政,在帝俄時代貪污腐敗問題嚴重,加上財富聚集在貴族和資本家手中,國庫十分空虛,而蘇聯政府卻掌握了大量資源和財富,至少在現階段,這些資源和財富,還是屬於所有蘇聯人的,也是真真切切的花到刀刃上。
而且,本時空裡蘇聯還爲了收復烏克蘭等地區,多打了一場仗,這都表明蘇聯的財政狀況比帝俄政府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帝俄其實也很有錢,但是這些錢根本就落不了地,否則的話,一戰時期,帝俄軍隊也不至於連武器彈藥都難以供應,至於這些財富爲什麼用不到實處,自然是帝俄的官員,貴族和資本家上下其手的結果,錢分完了,但是武器卻根本沒有生產出來。
更別說蘇聯還面臨着國際社會的封鎖和經濟制裁。
因此,在1929年以前,看似蘇聯和帝俄經濟總量沒有太大變化,但深究二者的區別,可謂天差地別,在同樣經濟總量下,蘇聯幾乎能發揮百分之百的作用,甚至更高,而帝俄連百分之五十都做不到,總的來說,帝俄的經濟看起來繁榮,但水分很大。
就拿教育來說,蘇聯推行了全民掃盲和義務教育,到1928年,蘇聯全民識字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城市居民識字率更是超過百分之七十,技術學校在校人數高達十五萬之多,培養了大量工程師,技工和農藝師,同時蘇聯女性大學生數量佔比提高到接近百分之三十水平,這顯示是帝俄時代難以實現的偉大成績。
而且,義務教育是十分燒錢的,這一點東非政府深有體會,曾經東非政府的對教育資金投入,甚至佔到國家財政的首位,超過軍費等開支。
更別說,蘇聯還要兼顧其他領域的建設和資金投入,比如戰後基礎設施重建,工廠復工,城市建設等等。
而這些領域的建設,也爲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打下來基礎,別的不說,想要開展工業計劃,必然要有大量合格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如果沒有蘇聯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投入和建設,就算把技術和機器放在他們面前,也不可能有結果。
因此,蘇聯的第一個工業計劃,能夠順利實施,本身是此前蘇聯自身努力的結果,他們已經爲工業計劃實施打好了地基。
而這個地基和帝俄的關係並不大,雖然帝俄時代的工業,放在世界上也不弱,但是這個充斥大量文盲的國家,根本不可能像蘇聯這樣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工業計劃。
這一點,東非的發展也可以印證,東非這個政權早在19世紀中後期就出現,但是爲什麼直到20世紀初,纔開始實施工業計劃,很大程度上,就是此前東非教育事業還沒有爆發,缺乏人才和工人,導致沒有大規模工業化的條件。
羅爾森議員說道:“今年,歐美的經濟危機只會越發嚴重,因爲資本是盲目的,同時又缺乏對他們強有力的約束,如今,這場源自於歐美的經濟危機,甚至要拖着全世界一起落水,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畢竟東非本身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想要避免這一局面的出現,我建議恢復全面計劃經濟,恢復1910年以前的經濟制度。”
東非工黨的這一主張,毫無疑問將引起會場的軒然大波,遭到了大部分人的抨擊。
“一派胡言……”
“工黨果然不是什麼好玩意!就不應該把他們放進來……”
“經濟危機只是暫時的,不能違背經濟的發展規律……”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對此表示反對,畢竟東非計劃經濟時代的受益人羣也是有的,加上兩個五年計劃,確實是東非高速發展的階段,再聯想到如今蘇聯的發展,因此還真有一部分人公開表示了對東非工黨的支持。
東非文學界代表安德魯議員就公開說:“我認爲羅爾森議員的提議,就很好,畢竟1910年以前,帝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反觀整個二十年代,帝國經濟反而有些萎靡不振,尤其是和歐美國家對比,但二十年代,我們在經濟制度上和歐美國家是一樣的,正是因爲過於相信歐美經濟學,才導致了我們二十年代,經濟的萎靡不振,現在,歐美各國更是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充分說明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而且自由市場經濟下,加劇了貧富差距,資本肆意壓榨勞動者牟取暴利,社會亂象頻出……”
在東非也有計劃經濟的支持者,而且這些支持者,並非工黨,當然,東非工黨其實也不是正經工黨,只不過這一點絕大部分東非人都不清楚,他們以爲東非工黨和歐美各國工黨是一個概念,實際上,現在東非工黨只是一個傀儡政黨。
總而言之,因爲羅爾森的言論,引發了東非國會的大辯論,甚至是爭吵,雙方各執一詞,不過整體上,還是反對東非工黨的人佔多數。
這個時候,恩斯特纔開口穩定局面說道:“好了,不要吵了,看看你們現在都是什麼樣子,現在根本就不像考慮國家大事,而是一羣菜市場罵街的潑婦,爲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丟人現眼。”
在有了東非工黨的發言鋪墊後,恩斯特纔開始說道:“現在不是討論誰對誰錯的時候,而是如何讓帝國經濟擺脫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總結一下,近些年來帝國經濟政策執行情況,和所遇到的問題,毫無疑問,近十年以來,帝國經濟發展雖然有些差強人意,但我們的進步,放在全世界,依舊是中游偏上水平。”
“帝國人口增加到兩億,城鎮化水平提升到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同時鋼鐵,化工,電力,機械製造等等產業進一步發展,坐穩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寶座,不過也正如之前羅爾森議員所說,帝國經濟繁榮下,同樣面臨着危機。”
“尤其是如今一場席捲大半個世界的經濟危機,已經蔓延開來的情況下,帝國作爲世界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很難獨善其身,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那很有可能重蹈歐美國家的覆轍。”
“至於蘇聯這個國家,近些年經濟表現確實亮眼,所以,我們不應該對其全盤否定,至少蘇聯的一些經濟政策,恰好說明了在當前階段,有其可取性,而且帝國也有過特殊的經濟階段,那個時候,確實是帝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候。”
“因此,應對本輪世界性經濟大危機,我們必須懂得變通,首先,要維持帝國經濟的正常運轉,從而避免大規模失業情況的出現。”
“繼續優化和穩定金融系統,整頓金融行業,打擊投機活動,避免帝國金融市場像歐美國家一樣,過度膨脹,最終崩盤,提振和穩定國民對經濟的信心和預期,健全存款保險制度,預防恐慌性擠兌發生。”
“爲失業人員提供臨時性救濟保障,同時儘可能解決失業問題,比如擴充軍隊等等。擴大政府支出,通過財政刺激提振經濟短期內的發展,包括建設一系列大型工程等等。”
“以工代賑,同時進一步加強帝國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更新,爲帝國的長期發展做考慮,比如建設高速公路,推動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人工運河網絡完善,機場建設,港口改造,大規模的環境生態恢復和保障工程等等。”
“總而言之,七五規劃的編定,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爲了應對經濟危機的同時,保障帝國經濟的進一步有序發展,所有人都應該貼合這個中心主旨,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而不是無休止的爭吵。”
隨着,恩斯特的話落,國會裡的鬧劇也就此終結,這也意味着東非經濟政策的大方向確定。
後續東非肯定不可能恢復到1910年以前的經濟制度,但是卻着重強調了國家行政干預的作用,接下來,東非政府將更加深入和嚴格的參與國家經濟發展。
這是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相對於東非工黨此前的主張,後者顯然“和善”了許多。
會議結束後。
1930年,東非七五規劃的編定進展也加快了許多,而東非計劃委員會這個過去十年,存在感大大減弱的組織,也再一次進入國家權力的中心,尤其是在經濟政策方面的話語權,幾乎接近1910年以前。
1910年以後,隨着東非政策調整,轉變爲自由市場經濟,計劃委員會的權柄也大幅削弱,過去這個部門直接控制東非經濟發展,後面則變成引導,控制和引導的含義完全不同。
前者,能夠調集東非的所有資源和企業,後者頂對東非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
而現在,計劃委員會的權柄再次加強,也標誌着七五規劃期間,東非經濟領域的重大變革,雖然計劃委員會依舊不可能恢復1910年以前的狀態,但也將發揮主導性作用。
除此外,恩斯特將啓用東非工黨成員,加入計劃委員會,這也意味着東非工黨,將“主導”接下來政府的經濟工作。
而東非的國有企業在經歷過多年的優化和瘦身後,他們也將在七五規劃中,爲帝國經濟發展,和維護經濟平穩運轉發揮主導作用,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約可以用來描述東非政府接下來對國有企業的安排。
當然,還有一點需要重點提及,就是恩斯特此前提到的軍隊擴充,很顯然,隨着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東非軍隊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這倒不是窮兵黷武,自從一戰結束以來,東非軍隊一直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標準運作,尤其是東非陸軍,除了武器裝備有些進步以外,其規模一直都不大,海軍也因爲條約限制,發展不多,反倒是空軍進步比較明顯。
現在,隨着歐美各國經濟危機的爆發,國際社會的衝突顯然也會隨之爆發,加上如今東非在南美等區域的擴張,也需要更多的軍隊,來保障東非的海外利益和市場安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