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7章 七五編定

第1487章 七五編定

時間進入1930年,經濟危機已經徹底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蔓延開來,昔日工業三巨頭,美國和德國,經濟已經徹底崩潰,東非市場也面臨着嚴峻的外部經濟形勢衝擊。

隨着世界農業和工業產品價格的跳水,1929年末,海外訂單大量減少,外貿企業經營困難,不過,這對於東非並不算大問題,畢竟從二十年代以來,東非就一直在調整本國經濟政策,換句話說,東非從十年前開始,就在爲這場經濟危機做準備。

這就是一場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的社會和經濟改革,並且因爲有充足的準備時間,東非完全不用像後來的羅斯福政府那樣採取激進的政策。

當然,這也導致二十年代,東非經濟增速不如美國,甚至是西歐,但從長期來看,顯然這種穩健的社會改革對東非是十分有益的。

不過,面對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東非也不是沒有損失,因爲外貿受挫的原因,也牽連到了東非本土企業的發展,失業率擡升,雖然不至於像歐美國家那樣誇張,但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而1930年是東非關鍵的一年,“七五”規劃的編定正式開始,它決定着未來一段時間內東非經濟政策的走向。

東非國會。

東非工黨議員羅爾森正在演講:“1929年末,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可謂哀嚎一片,股市崩潰,銀行,企業破產,尤其是在美國和德國,失業人口高達百萬規模之上,與之相反,蘇聯在1929年的經濟表現卻十分亮眼。”

“在1929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正式實施,如今蘇聯正在迅速的工業化,大量現代化工廠和企業落地。”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的十年,蘇聯也是歐洲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

“這充分證明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說明了政府對經濟統一調控和干預的必要性,否則東非早晚會步入歐美國家的後塵。”

在正式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其實經濟發展,就已經超過歐洲其他國家,這一點很容易被人忽視。

在經濟領域,新經濟政策刺激下,蘇聯的工農業迅速恢復到一戰前沙俄水平,看似沒有變化,但意義完全不同,就比如沙俄糧食產量再高,可俄國民衆依舊吃不飽飯,工業再強大,普通工人生活依舊貧困且毫無自由和尊嚴。

同時,蘇聯重塑了政府財政,在帝俄時代貪污腐敗問題嚴重,加上財富聚集在貴族和資本家手中,國庫十分空虛,而蘇聯政府卻掌握了大量資源和財富,至少在現階段,這些資源和財富,還是屬於所有蘇聯人的,也是真真切切的花到刀刃上。

而且,本時空裡蘇聯還爲了收復烏克蘭等地區,多打了一場仗,這都表明蘇聯的財政狀況比帝俄政府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帝俄其實也很有錢,但是這些錢根本就落不了地,否則的話,一戰時期,帝俄軍隊也不至於連武器彈藥都難以供應,至於這些財富爲什麼用不到實處,自然是帝俄的官員,貴族和資本家上下其手的結果,錢分完了,但是武器卻根本沒有生產出來。

更別說蘇聯還面臨着國際社會的封鎖和經濟制裁。

因此,在1929年以前,看似蘇聯和帝俄經濟總量沒有太大變化,但深究二者的區別,可謂天差地別,在同樣經濟總量下,蘇聯幾乎能發揮百分之百的作用,甚至更高,而帝俄連百分之五十都做不到,總的來說,帝俄的經濟看起來繁榮,但水分很大。

就拿教育來說,蘇聯推行了全民掃盲和義務教育,到1928年,蘇聯全民識字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城市居民識字率更是超過百分之七十,技術學校在校人數高達十五萬之多,培養了大量工程師,技工和農藝師,同時蘇聯女性大學生數量佔比提高到接近百分之三十水平,這顯示是帝俄時代難以實現的偉大成績。

而且,義務教育是十分燒錢的,這一點東非政府深有體會,曾經東非政府的對教育資金投入,甚至佔到國家財政的首位,超過軍費等開支。

更別說,蘇聯還要兼顧其他領域的建設和資金投入,比如戰後基礎設施重建,工廠復工,城市建設等等。

而這些領域的建設,也爲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打下來基礎,別的不說,想要開展工業計劃,必然要有大量合格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如果沒有蘇聯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投入和建設,就算把技術和機器放在他們面前,也不可能有結果。

因此,蘇聯的第一個工業計劃,能夠順利實施,本身是此前蘇聯自身努力的結果,他們已經爲工業計劃實施打好了地基。

而這個地基和帝俄的關係並不大,雖然帝俄時代的工業,放在世界上也不弱,但是這個充斥大量文盲的國家,根本不可能像蘇聯這樣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工業計劃。

這一點,東非的發展也可以印證,東非這個政權早在19世紀中後期就出現,但是爲什麼直到20世紀初,纔開始實施工業計劃,很大程度上,就是此前東非教育事業還沒有爆發,缺乏人才和工人,導致沒有大規模工業化的條件。

羅爾森議員說道:“今年,歐美的經濟危機只會越發嚴重,因爲資本是盲目的,同時又缺乏對他們強有力的約束,如今,這場源自於歐美的經濟危機,甚至要拖着全世界一起落水,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畢竟東非本身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想要避免這一局面的出現,我建議恢復全面計劃經濟,恢復1910年以前的經濟制度。”

東非工黨的這一主張,毫無疑問將引起會場的軒然大波,遭到了大部分人的抨擊。

“一派胡言……”

“工黨果然不是什麼好玩意!就不應該把他們放進來……”

“經濟危機只是暫時的,不能違背經濟的發展規律……”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對此表示反對,畢竟東非計劃經濟時代的受益人羣也是有的,加上兩個五年計劃,確實是東非高速發展的階段,再聯想到如今蘇聯的發展,因此還真有一部分人公開表示了對東非工黨的支持。

東非文學界代表安德魯議員就公開說:“我認爲羅爾森議員的提議,就很好,畢竟1910年以前,帝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反觀整個二十年代,帝國經濟反而有些萎靡不振,尤其是和歐美國家對比,但二十年代,我們在經濟制度上和歐美國家是一樣的,正是因爲過於相信歐美經濟學,才導致了我們二十年代,經濟的萎靡不振,現在,歐美各國更是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充分說明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而且自由市場經濟下,加劇了貧富差距,資本肆意壓榨勞動者牟取暴利,社會亂象頻出……”

在東非也有計劃經濟的支持者,而且這些支持者,並非工黨,當然,東非工黨其實也不是正經工黨,只不過這一點絕大部分東非人都不清楚,他們以爲東非工黨和歐美各國工黨是一個概念,實際上,現在東非工黨只是一個傀儡政黨。

總而言之,因爲羅爾森的言論,引發了東非國會的大辯論,甚至是爭吵,雙方各執一詞,不過整體上,還是反對東非工黨的人佔多數。

這個時候,恩斯特纔開口穩定局面說道:“好了,不要吵了,看看你們現在都是什麼樣子,現在根本就不像考慮國家大事,而是一羣菜市場罵街的潑婦,爲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丟人現眼。”

在有了東非工黨的發言鋪墊後,恩斯特纔開始說道:“現在不是討論誰對誰錯的時候,而是如何讓帝國經濟擺脫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總結一下,近些年來帝國經濟政策執行情況,和所遇到的問題,毫無疑問,近十年以來,帝國經濟發展雖然有些差強人意,但我們的進步,放在全世界,依舊是中游偏上水平。”

“帝國人口增加到兩億,城鎮化水平提升到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同時鋼鐵,化工,電力,機械製造等等產業進一步發展,坐穩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寶座,不過也正如之前羅爾森議員所說,帝國經濟繁榮下,同樣面臨着危機。”

“尤其是如今一場席捲大半個世界的經濟危機,已經蔓延開來的情況下,帝國作爲世界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很難獨善其身,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那很有可能重蹈歐美國家的覆轍。”

“至於蘇聯這個國家,近些年經濟表現確實亮眼,所以,我們不應該對其全盤否定,至少蘇聯的一些經濟政策,恰好說明了在當前階段,有其可取性,而且帝國也有過特殊的經濟階段,那個時候,確實是帝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候。”

“因此,應對本輪世界性經濟大危機,我們必須懂得變通,首先,要維持帝國經濟的正常運轉,從而避免大規模失業情況的出現。”

“繼續優化和穩定金融系統,整頓金融行業,打擊投機活動,避免帝國金融市場像歐美國家一樣,過度膨脹,最終崩盤,提振和穩定國民對經濟的信心和預期,健全存款保險制度,預防恐慌性擠兌發生。”

“爲失業人員提供臨時性救濟保障,同時儘可能解決失業問題,比如擴充軍隊等等。擴大政府支出,通過財政刺激提振經濟短期內的發展,包括建設一系列大型工程等等。”

“以工代賑,同時進一步加強帝國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更新,爲帝國的長期發展做考慮,比如建設高速公路,推動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人工運河網絡完善,機場建設,港口改造,大規模的環境生態恢復和保障工程等等。”

“總而言之,七五規劃的編定,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爲了應對經濟危機的同時,保障帝國經濟的進一步有序發展,所有人都應該貼合這個中心主旨,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而不是無休止的爭吵。”

隨着,恩斯特的話落,國會裡的鬧劇也就此終結,這也意味着東非經濟政策的大方向確定。

後續東非肯定不可能恢復到1910年以前的經濟制度,但是卻着重強調了國家行政干預的作用,接下來,東非政府將更加深入和嚴格的參與國家經濟發展。

這是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相對於東非工黨此前的主張,後者顯然“和善”了許多。

會議結束後。

1930年,東非七五規劃的編定進展也加快了許多,而東非計劃委員會這個過去十年,存在感大大減弱的組織,也再一次進入國家權力的中心,尤其是在經濟政策方面的話語權,幾乎接近1910年以前。

1910年以後,隨着東非政策調整,轉變爲自由市場經濟,計劃委員會的權柄也大幅削弱,過去這個部門直接控制東非經濟發展,後面則變成引導,控制和引導的含義完全不同。

前者,能夠調集東非的所有資源和企業,後者頂對東非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

而現在,計劃委員會的權柄再次加強,也標誌着七五規劃期間,東非經濟領域的重大變革,雖然計劃委員會依舊不可能恢復1910年以前的狀態,但也將發揮主導性作用。

除此外,恩斯特將啓用東非工黨成員,加入計劃委員會,這也意味着東非工黨,將“主導”接下來政府的經濟工作。

而東非的國有企業在經歷過多年的優化和瘦身後,他們也將在七五規劃中,爲帝國經濟發展,和維護經濟平穩運轉發揮主導作用,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約可以用來描述東非政府接下來對國有企業的安排。

當然,還有一點需要重點提及,就是恩斯特此前提到的軍隊擴充,很顯然,隨着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東非軍隊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這倒不是窮兵黷武,自從一戰結束以來,東非軍隊一直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標準運作,尤其是東非陸軍,除了武器裝備有些進步以外,其規模一直都不大,海軍也因爲條約限制,發展不多,反倒是空軍進步比較明顯。

現在,隨着歐美各國經濟危機的爆發,國際社會的衝突顯然也會隨之爆發,加上如今東非在南美等區域的擴張,也需要更多的軍隊,來保障東非的海外利益和市場安全。

(本章完)

第258章 夜襲第66章 《東桑條約》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33章 拖拉機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380章 夜談第792章 條件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61章 檢閱第882章 出口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276章 “老朋友”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769章 籌碼第850章 移民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471章 漏洞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037章 電氣化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382章 渡河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287章 西逃第48章 訂婚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566章 比較第316章 萊茵盾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053章 波斯灣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973章 籌備第1章 穿越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844章 魯道夫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949章 戰敗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749章 南下第93章 姆特瓦拉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878章 無線電第780章 追蹤第1037章 電氣化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87章 勸說第862章 後續第865章 高原省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475章 鋼鐵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385章 煽動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520章 發電廠第163章 年底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821章 裁軍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949章 戰敗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709章 人才召回
第258章 夜襲第66章 《東桑條約》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33章 拖拉機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380章 夜談第792章 條件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61章 檢閱第882章 出口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276章 “老朋友”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769章 籌碼第850章 移民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471章 漏洞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037章 電氣化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382章 渡河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287章 西逃第48章 訂婚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566章 比較第316章 萊茵盾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053章 波斯灣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973章 籌備第1章 穿越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844章 魯道夫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949章 戰敗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749章 南下第93章 姆特瓦拉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878章 無線電第780章 追蹤第1037章 電氣化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87章 勸說第862章 後續第865章 高原省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475章 鋼鐵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385章 煽動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520章 發電廠第163章 年底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821章 裁軍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949章 戰敗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709章 人才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