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

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

1892年4月。

第一鎮市。

“在我國現在共有五千多個鎮級行政單位,他們一般包含大約五六個村子,以及一個街道,規模在幾千人或者近萬人不等。”國家統計局局長格爾斯說道。

東非受移民影響,實際上在地方人口比較集中,一個是開荒人口少了肯定不行。

其次是早期東非自然和社會惡劣,土著和野獸都會對東非移民完成威脅,所以村子規模都不會太小,像那種只有十幾人,甚至幾個人的村子在東非是不存在的,至少要在幾百人以上,大的村子甚至能有千人規模。

加上東非地形以高原爲主,整體而言全國地形地勢還是比較平坦開闊的,這樣也就不會形成太多受地形限制的小山村。

而且東非政府爲了便於管理,也會主動將人口集中到一地,在東非人口流動主要還是受到政府的主導。

不過東非的村鎮規模也不算太大,每年東非人口主要在政策扶持下,向內陸或者未開發地區輻散,然後形成新的村落。

這就使得東部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比較高,但實際居住人口並不會太多,因爲一直有人遷出到新的地區生活或者工作。

恩斯特說道:“鄉村是東非主要人口聚集地,我國大約有四千多萬人口生活在鄉村,佔到全國的八成左右,所以提振鄉村經濟,應該以鎮爲核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而提振鄉村經濟,應該從教育資源等公共資源入手,這件事早做比晚做好,大學可以向城市集中,但是小學和中學教育沒有必要這樣做。”

“除此之外,醫療資源同理,我們缺乏現代醫學人才,可以在鄉下設立中醫診所,有限的醫療資源向市級以上集中。”

在東非,沒有縣這個行政概念,不過這也僅僅是字面意思,實際上很多市就是縣,當然,省會所在地的市肯定是例外。

東非的人口相對於國土面積來說,並不算太多,沒有太過於細分的必要,畢竟光是省就有二十多個,這還是很多地區暫時沒有劃省的情況下,就比如莫桑比克和安哥拉,西南非洲等等,暫時都達不到設省的要求,三地就是二級行政管理機制。

總體而言,未來短時間內東非的行政區劃依舊不穩定,至於達到整體穩固,至少要等到東非各個區域發展相對均衡以後。

均衡自然不能以經濟爲首要條件,要不然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等東非大城市也有資格,主要看綜合能力,比如經濟,人口,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等等。

實際上東非的一些鎮,經濟等條件絲毫不比市差,甚至要強很多,就比如北方邊境的德雷達瓦鎮,南部莫桑比克的紹奎鎮。

沒錯,紹奎雖然只是一個前葡萄牙小鎮,但是基礎比東非很多市都不差,也就是現在莫桑比克條件不夠,紹奎完全有能力設爲市。

而德雷達瓦鎮則比較特殊,屬於軍事重鎮,周邊沒有其他大規模人口聚居地,所以一直維持着鎮的行政區劃,實際上完全可以設爲北方省的一處地級市。

不過這些行政區劃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爲東非目前開發程度太低,很多區域的區位優勢並沒有凸現出來,說不定因爲某種原因,就被提升或者降級了,都是有可能存在的真實情況。

就比如西部和北部,早期有許多地級市因爲自然災害等原因而被廢除,也有一些區域因爲交通條件等改變而形成新的區域中心。

當然,東非的大城市還是比較穩固的,因爲很多區域都是恩斯特按照前世非洲行政區劃直接指定的,這一點在原坦桑尼亞境內尤爲明顯。

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東非的城市也繼承了原區域文明的影響,這些非洲土著雖說文明程度低下,但在地域選擇上也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考驗。

不過這樣的地方也不多,非洲土著以部落爲主要政體,而很多東非部落都以遊牧,狩獵爲主,根本沒有固定居所。

而且黑人抵達非洲各地的時間恐怕也不會太長,就比如南非地區,西非黑人抵達那裡的時間幾乎和歐洲殖民者相同,其中被東非消滅的祖魯王國就是急先鋒。

阿拉伯人曾經在非洲的商業行爲也催化一批東非聚居點的形成,就比如多多馬市原本就是沿岸阿拉伯人深入內陸的商業必經之地。

最後也就是繼承其他殖民者的城鎮和據點,這一點東非乾的太多了,可以說這其中葡萄牙對東非的貢獻最大。

實際上東非大部分南部國土,都是從葡萄牙人手中獲得的,這些地區或多或少都曾被葡萄牙殖民,或者有葡萄牙人的商業活動。

就拿桑給巴爾蘇丹國來說,桑給巴爾蘇丹實際上也是阿曼帝國擊敗葡萄牙後獲得的戰利品。

葡萄牙早期在非洲殖民可以說一家獨大,而在18到19世紀,葡萄牙帝國衰落,使得葡萄牙人甚至被土著從內陸驅趕到沿海,而這就是東非能在非洲做大的主要原因。

換句話說,其實就是在早期葡萄牙在非洲整體戰略收縮,而東非佔據了這個空窗期。

葡萄牙退出,但是其他勢力又不完全知道葡萄牙人的虛實,所以在非洲南部形成了殖民的真空地帶,東非算是趁虛而入,等葡萄牙和其他列強反應過來的時候,東非已經做大了。

“目前東非的鄉村人口分佈,主要集中在中東部,中部稍微差一點,不過也算勉強達到標準,加上中部的城市實力比較強,所以對中部鄉村地區的進一步提升也可以有序進行。”

“就拿教育爲例,在每一個鎮至少設立兩所中學,有實力的可以建設兩個校區,沒有經濟實力的就共用一個校區,至於小學以人口密度爲主要參照物,儘量選擇在交通便利的區域,畢竟小學的生活自主能力顯然不比中學生強,而且他們要就近回家,所以最好選擇在靠中心的位置最好。”

“要將底層教育資源在鎮一級集中,當然,條件較好,人口較多的大型村莊或者農場,種植園也可以建設學校。”

教育資源不能過於分散,也不能過於集中,尤其是基礎教育,過於分散投入大,且教師分配工作也不好開展,而過於集中又不利於偏遠地區學子學習。

當然,這也意味着東非的義務教育模式發生重大轉變,不再下放到村莊之中,其實這和東非目前社會發展,以及未來經濟,交通等因素息息相關。

現在隨着東非畜力的普及,以及道路的修繕,加上治安環境改善,出行成本大大降低,未來隨着汽車等新交通的發展,還會更加節省出行成本,這是東非將基層教育資源進一步集中的前提條件。

而且有利於提升教育質量,畢竟很多村小學教師甚至只有個位數,水平參差不齊,將他們集中起來能提高效率,同時可以加快教師之間的交流,促進教學水平提升。

第1269章 距離感第552章 過往第861章 分贓第1262章 慫恿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546章 許可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925章 造船業第240章 大借款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953章 新家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230章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61章 檢閱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344章 輿論戰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867章 推銷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77章 “貨物”到港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222章 體面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820章 購艦第847章 畜牧業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141章 學習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238章 教唆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351章 過往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30章 多多馬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547章 登陸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345章 援助團第563章 熱心腸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353章 下一站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291章 “偷國”第844章 魯道夫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757章 潰不成軍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79章 閒談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822章 卡賓達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573章 海陸之爭
第1269章 距離感第552章 過往第861章 分贓第1262章 慫恿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546章 許可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925章 造船業第240章 大借款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953章 新家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230章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61章 檢閱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344章 輿論戰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867章 推銷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77章 “貨物”到港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222章 體面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820章 購艦第847章 畜牧業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141章 學習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238章 教唆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351章 過往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30章 多多馬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547章 登陸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345章 援助團第563章 熱心腸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353章 下一站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291章 “偷國”第844章 魯道夫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757章 潰不成軍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79章 閒談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822章 卡賓達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573章 海陸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