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

對於蘇聯這塊市場東非官方忍得住,民間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1925年初東非企業對蘇聯的貿易再一次達到新高。

從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啓航前往黑海的東非商船數量不少。

之前東非和蘇聯在黑海的貿易,集中在索契和克里米亞,而1925年後,敖德薩重新成爲兩國貿易的重要口岸城市。

在俄國變色前,東非和沙皇俄國的貿易就已經相當發達,彼時東非船隻的俄國目的地,除了沙俄首都聖彼得堡以外,就屬敖德薩最爲重要。

但是,直到1924年,俄國工黨才收復敖德薩在內的大部分烏克蘭地區。

1925年2月11日。

敖德薩港。

東非的一艘滿載貨物的商船馬拉佐夫號,成功在當地靠岸,而初到此地的東非船員們,好奇的看着這個“陌生”的國度,他們站在甲板上東張西望。 wωω•тtκan•c○

得益於各國政府的刻意宣傳,所以蘇聯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充滿了“神秘”色彩。

“沒想到再次來到這裡,這裡再次成爲了俄國的土地,不對,應該說是蘇聯,數年前敖德薩還是沙皇的土地,後來被烏克蘭政府接管,現在這片土地就再次換了新的主人,不過敖德薩還是和過去一樣,沒有太大變化。”馬拉佐夫號船長馬拉佐夫本人不禁感慨道。

之前,馬拉佐夫就經常跑黑海航線的業務,所以,對於近些年來敖德薩的風雲變幻,他並不陌生,而短短數年時間敖德薩的政府就換了三個,從沙俄到烏克蘭再到如今蘇聯。

放在過去,這就等於經歷了三次“改朝換代”,所以馬拉佐夫纔會如此感嘆。

“船長,據說這個所謂的蘇聯,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並不是太正面,這是否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一個年輕的船員向馬拉佐夫問道。

馬拉佐夫倒是不屑的說道:“少看點沒用的國際新聞,我常年和斯拉夫人打交道,他們具體如何,等你們實際接觸就知道,其實和我們沒有太大區別,也就是現在蘇聯的經濟情況比東非差許多。”

“在我年輕的時候,當時蘇聯也就是過去的沙俄,相對於我們東非來說還是十分強大的國家,經濟也比我們好很多,那個時候,敖德薩比東非大部分城市都要發達。”

東非經濟騰飛也就是近二十多年的事,而在20世紀前,東非雖然已經成爲區域性大國,但是和那些傳統工業大國的差距依舊十分巨大。

而現在東非經濟和工業已經達到了世界前列,但東非成爲世界公認的經濟和工業強國,基本上是一戰之後的事。

“敖德薩在沙俄時代,經濟就不錯,經濟文化上也偏歐洲,所以和歐洲的城市沒有太大區別。”

“畢竟敖德薩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文化和經濟上更加開放和包容,當然,現在蘇聯政府統治下,是否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我反而不好猜測。”

“不過,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沙俄時代敖德薩比烏克蘭政府統治時期,更加有秩序和繁榮一些。”

“但是,當年沙俄在國際社會的口碑,不見得比如今的蘇聯強到哪裡去,歐洲對東斯拉夫人,尤其是俄羅斯人向來不待見。”

“別說蘇聯,就是我們東非和美國,這些非歐洲國家,實際上歐洲人從心底對我們的腹誹也不少,哪怕這些年東非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歐洲,尤其是西歐是當前世界上最傲慢的地區,一面繼續沉溺在過去歐洲的輝煌之中,一面繼續抱着“歐洲文明論”的傲慢,對世界其他地區,大肆貶低。

在歐洲人眼裡,歐洲之外的地方天生就是“野蠻”的,包括生活在其他土地上的人羣。

只不過,相對於蘇聯這個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邪惡帝國,歐洲對其他國家言論上的攻擊,力度稍微輕一點。

馬拉佐夫接着說道:“只要蘇聯人能付錢,那就是好人,誰管他們政府做了什麼,只要不影響到我們就沒有任何問題。”

“不過,這幾年我們和蘇聯的貿易,相較於沙俄時代,確實降低了不少,畢竟之前他們一直在打仗。一戰的時候,敖德薩港的貿易可是相當繁榮的。”

一戰也是俄國同東非貿易的頂峰,具有不可複製性,而隨着俄國工黨的上臺,加上戰爭影響,以及國際封鎖,一戰後,東非和俄國的貿易大幅度跳水,近些年纔開始有所恢復。

船員問道:“船長,蘇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你瞭解麼?”

馬拉佐夫回答道:“或許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對蘇聯並不瞭解,但是,實際上我們東非其實完全不值對蘇聯有太多關注。”

“我曾經在蒙巴薩的酒館,聽一些索契或者是克里米亞等地跑船的同行們說起過,俄國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其實並沒有多麼稀奇,反而現在俄國和我們上個世紀和本世紀初的經濟情況很相似。”

“僅僅是在一些細節上有些區別,相對於性格大大咧咧的俄羅斯人,過去帝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反而更有彈性和人文關懷。”

“就比如說上個世紀,政府的一些經濟指標實際上並不死板,就是爲了防止下級官僚執行時出錯,從而預留出一定的冗餘,而俄國新政府一刀切的情況更加嚴重,相對帝國政府而言,不懂得變通。”

東非在經濟制度上和蘇聯有很多相似點,雖然兩者本質上根本不是一個東西,但是從出發點上兩者的目的就有明顯不同。

不過在具體呈現的效果上,有很多共同點是會必然發生的,就比如官僚作風和人情世故屢禁不止,帝國公民只要不是近十幾年出生的新生代,都經歷過全面計劃經濟時代,所以在東非人印象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有好也有壞,不過,總體上還是好的印象更多一些,尤其是本世紀初前兩個計劃時期,那時帝國經濟高速發展。

但是,對於一些年輕的船員,他們即便出生在1910年以前,因爲當時年紀小的原因,可能也沒有太深的印象。

所以,有年輕的船員向馬拉佐夫問道:“那蘇聯的經濟增速應該不錯吧?”

對此,馬拉佐夫說道:“那倒沒有,蘇聯這些年一直都在戰爭,經濟領域發展其實十分緩慢,甚至還沒有恢復到沙俄時代水平。”

“而且,計劃經濟時代帝國發展雖然較爲快速,但是問題也有許多,你們年紀比較小,所以對這一點沒有什麼概念。”

“實際上在五年計劃實行之前,也就是19世紀,東非就一直都長期執行計劃經濟模式,當然,說是國家軍事化管理也沒有問題。”

“反正就我個人的感觸來說,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各有各的優缺點,就比如計劃經濟時代極其容易滋生一些令人極其討厭的官僚,他們的權利很難被約束,從而造成很多問題。”

在東非前期,因爲國家管控一切,成爲全體國民的大家長,而這就容易導致一些官僚權力過大,從而引起民衆的反感。

尤其是一些小官僚,甚至不需要是官員,而是一些重要部門的職員,他稍微有些私心或者什麼念頭,對於一些普通民衆而言,或許就是一場災難。

就比如過去東非的一些廠長和農場主任的權利可以說極大,這就容易導致任人唯親,或者在物質分配領域偏向於自己的親信。

再往小的地方說,一些供銷社的員工他們就能在物資供應上做很多文章,把好的東西或者是稀缺商品留給自己的熟人,類似的還有醫院的醫生,食堂的員工等等。

除此外,一些人爲了政績和升遷,亦或者完成政府任務,會搞一些華而不實的政策和活動,從而對基層民衆生活形成困擾。

所以,在東非只要有一定年紀的人,未必會懷念計劃經濟時代。

馬拉佐夫因此斷言道:“所以,我並不看好蘇聯的未來,他們不過是走我們東非的老路,除非蘇聯所有人都是聖人,他們的官僚和民衆都沒有私心。”

“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就聽一些聖彼得堡的船長說過,蘇聯的官僚可能也就比沙俄時代窮一些,但是他們的作風完全沒有太大變化,照樣會想方設法爲自己謀取私利。”

“人性是很難改變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經濟制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

“所以,你們別被蘇聯的表象所迷惑,他們政府現在確實比沙俄時代有了很大進步,但是誰知道他們能夠維持自己的初心多長時間。”

“畢竟我常年和這些斯拉夫人打交道,他們的本性在根源上不會因爲國家政權的更迭就徹底發生變化。”

而對於馬拉佐夫所說的這些情況,船員們頗爲認同,畢竟他們小時候也經歷過計劃經濟時期,對於當時“人情社會”的彎彎繞繞還是有一定了解的。

爲此東非政府出臺了不少法律條文,試圖引導和限制不良社會風氣的發展,但是這些舉措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只是揚湯止沸。

而東非政府對此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政府的目的更多的是維持國家的穩定,殘忍一點來說,只要大多數人不在同一時間段受影響,犧牲少部分人的利益,那東非政府的統治基本不會被動搖。

這一點就像前世蘇聯在烏克蘭導致的大饑荒,雖然這場災難看似很嚴重,但對於約瑟夫的統治而言,完全不痛不癢,畢竟遭受饑荒的烏克蘭農民,相對於蘇聯的人口來說,也只是“極小”部分。

東非過去幾十年,同樣有不少類似案例,比如瘟疫,乾旱,洪澇等各種原因導致某一區域的人口大規模下降,但是,這些問題,並不足以對東非全國產生太大影響。

就比如歐洲流感時期,哪怕東非死亡人口超過幾十萬,相對人口超過一億的東非來說,根本造不成太多破壞。

而再舉更極端的例子,就比如印度,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可謂罄竹難書,但是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卻長達一個多世紀,印度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大規模饑荒,但是,這絲毫不影響英國在印度的統治。

簡而言之,東非政府的能力哪怕不及格,只要不太過分,依舊可以維持國家的正常運作。

……

在敖德薩港,馬拉佐夫等人,發現瞭如今蘇聯貿易和過去的不同,現在蘇聯對外貿易,基本上由蘇聯官方人員主導,按照他們的說法叫什麼對外貿易委員會。

同時,蘇聯政府對於這艘東非商船和所附屬的人員進行了嚴格的盤查,防止違禁品入境,或者是防範一些反動勢力人員滲透。

同時,馬拉佐夫注意到蘇聯的官員普遍比較年輕,這一點倒是和過去東非有些類似。

“報告庫爾茲甫同志,關於東非籍船隻馬拉佐夫號貨輪的排查已經完畢,一切正常,船上的貨物主要是一些小麥,棉花和其他農產品,商品種類,貨物質量等和報關的數據一致。”

庫爾茲甫聽完下屬的彙報後,板着的臉上掛上了程序化的假笑,咧着嘴,甚至難看的對馬拉佐夫船長說道:“馬拉佐夫先生,歡迎你的船隻來到偉大的蘇聯。”

“我們蘇聯歡迎各國友好人士和蘇聯進行貿易活動,當然,也希望你能理解,因爲戰爭剛剛結束不久這一特殊情況,現在烏克蘭地區還沒有徹底穩定,所以我們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必要的措施,防止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破壞敖德薩地區的穩定。”

“不過,我很高興,馬拉佐夫先生,你們通過我們的審覈,可以確定你們是抱着友好目的遠道而來的客人。”

“接下來,如果你們需要在敖德薩停留一段時間的話,我們會安排專職人員爲你們提供服務,包括導遊,住所,餐飲等等活動,爲你們提供便利。”

“蘇聯是好客的國家,對於你們這些友好人士,我們是十分歡迎的。”

庫爾茲甫主任之所以這麼說,除了馬拉佐夫號確實是一艘合法合規的商船以外,還有一層目的,就是儘可能的引導這羣東非人在敖德薩進行消費。

如今,蘇聯政府給下級政府下達了指示,尤其是敖德薩這種港口城市,應該儘可能的搞到更多的外匯,從而幫助國家籌集發展資金。

所以,庫爾茲甫主任在確認了馬拉佐夫一行人的身份沒有太大問題後,纔會如此積極的邀請馬拉佐夫他們“做客”。

而今,敖德薩的許多商業場所,已經被蘇聯政府收編或者入股,這也就意味着馬拉佐夫一船人在當地的消費,有一部分會直接進入蘇聯政府的賬面上。

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200章 分裂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968章 分歧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606章 後悔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560章 記者會第1285章 挖坑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942章 宣戰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99章 結款第640章 工地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924章 海洋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820章 購艦第37章 戰爭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318章 朱壩鎮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474章 人口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930章 漢薩省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447章 趣談第128章 打探第672章 危與機請假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596章 壓迫感第119章 農忙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187章 勸說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128章 開端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517章 過剩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1031章 軍火貿易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1437章 徵兵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444章 到家第10章 各國反應
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200章 分裂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968章 分歧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606章 後悔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560章 記者會第1285章 挖坑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942章 宣戰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99章 結款第640章 工地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924章 海洋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820章 購艦第37章 戰爭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318章 朱壩鎮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474章 人口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930章 漢薩省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447章 趣談第128章 打探第672章 危與機請假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596章 壓迫感第119章 農忙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187章 勸說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128章 開端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517章 過剩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1031章 軍火貿易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1437章 徵兵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444章 到家第10章 各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