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5章 鋼鐵

1929年東非城市化率相對應的則是東非城市的迅猛發展,其中有十四座城市市區人口突破百萬,一座城市人口突破兩百萬。

東非第一個人口突破兩百萬的城市是蒙巴薩,隨着金融市場的建設,印度洋沿岸資本流入,近些年蒙巴薩發展進入快車道,正式超越了達累斯薩拉姆,坐上了東非第一大城市的寶座。

而在新晉百萬人口城市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萊茵市,坎帕拉市,太特市和馬普托市。

統計局局長董宇說道:“萊茵市是帝國首都,同時又是東非中部的雙核交通樞紐城市中的一個,加上行政,科技,金融,教育,醫療公共資源優勢,強勢崛起並不奇怪。近些年來東非的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迅猛,而萊茵市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城市之一。”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新法蘭克福市,承接了主要的第二產業和物流交通壓力,1929年,新法蘭克福市的人口也達到了167萬。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加起來,人口接近三百萬,如果再加上卡布韋,則在三百萬以上。”

對比同時代的大部分國家首都,萊茵市是比較特殊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萊茵市工業比較少。

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德國的柏林,蘇聯的莫斯科等等,無不匯聚了大量的工業,甚至於這些國家首都的工業,比許多落後小國,全國的工業都要強大。

而東非首都則將工業,交通等職能分攤給了新法蘭克福市和卡布韋市,所以,統計局局長董宇纔會將這三個城市放在一起討論。

當然,像萊茵市這樣首都或者首府也有類似案例,比如美國的華盛頓,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它們的工業放在本國或者地區,都不是最強的。

不過這兩座城市形成的原因和萊茵市有很大區別,萊茵市是東非政府主動推動建設的,而華盛頓和堪培拉則是政治妥協的結果。

華盛頓成爲美國首都是因爲南北戰爭後,彌合南北方傷痕需要,而堪培拉則是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兩座城市相互不服,不得不選擇堪培拉。

弗里德里希說道:“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這些年來的發展,確實比較迅猛,這也是出於國家政治穩定的需要,而中央省內的其他城鎮,比如基特韋這幾年轉型也不錯。”

萊茵市作爲帝國中心,經濟和工業實力最好不要太差,但是又不想承擔過多的工業,所以新法蘭克福市建設的目的,就是爲了兼顧這兩點。

董宇接着說道:“除了萊茵市,馬普托市和坎帕拉市的飛速發展和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分別對應這些年來,國家對大湖區和南方地區的大力扶持,從而協調和均衡國家區域間的平衡發展。”

“而這兩個城市,就是大湖區和南方地區的代表,除此外,姆萬紮,基蘇木,奧托,布隆方丹,新漢堡港等城市的經濟增速也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東非五五和六五期間,大湖區和南方的省份是國家層面的重點發展區域,而這些地區的工業化,也是東非近十年來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最後是太特市,太特市是現在帝國鋼鐵工業的中心,他的優勢在於煤炭和鋼鐵資源豐富,同時還兼具贊比西河的航運優勢,航運優勢是過去東非其他鋼鐵工業中心所不具備的。”

“這樣一來,即便未來太特省的煤炭和鐵礦資源枯竭,它依舊能夠從海外進口資源,來穩定自己的地位。”

“更別說太特市處於波西米亞和馬拉維工業區的銜接地帶,這更有利於其資源的匯聚。”

除了這些優點以外,太特市因爲處於內陸,所以兼具國防上的優勢,戰爭時期,沿海容易成爲打擊目標,太特市就能夠藉助贊比西河發展航運,安全性又高於沿海城市,再加上他本身陸地交通,還有礦產資源優勢的重疊,可以說是最理想的鋼鐵工業基地。

1929年,東非百萬人口城市分佈比較均衡,除了北方地區,還有西南以外,其他區域都有百萬人口城市分佈。

除了人口規模達到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中小城鎮發展也可圈可點,比如金沙薩,本格拉,欣代,索約等等。

而工業和人口分佈上,東部地區依舊佔主要優勢,中部,西部和東部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大湖區還有南方省份發展迅速。

北方地區雖然乏善可陳,但這並不意味北方沒有進展,隨着東南非共同市場的建立,北方地區的機會也開始增加,尤其是隨着阿比西尼亞,南德意志王國等經濟的發展,他們的市場也隨之增長。

等到南德意志王國人口和經濟體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將極大改善東非北方的經濟區位條件。

因爲南德意志王國本身國土面積接近二百萬平方公里,有形成大國的基礎,只是其人口體量太小,不過南德意志王國人口突破千萬規模,最長也就未來二三十年內的事。

……

隨着時間發展,東非其他方面的統計數據也開始逐漸出爐。

“在1928年,帝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驚人的六千二百萬噸,比十年前,增長了近二千萬噸,比美國還要多一千多萬噸,從美國近些年的鋼鐵產量判斷,他們去年的鋼鐵產量應該在五千萬噸以上。”

“雖然帝國依舊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但是就近些年鋼鐵產量的增速上,我們是不如美國的。”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1920年後,帝國一直在對鋼鐵產業進行調整,尤其是國有鋼鐵企業,淘汰了大批落後產能。”

“而這幾年,鋼鐵產業增量中,很大一部分貢獻來自民營鋼鐵企業,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

弗里德里希聽着工業部的報告,對於目前東非鋼鐵產業發展,也有了大致瞭解。

近十年來,東非新增的兩千萬噸鋼鐵產量中,大一部分來自外資和東非民間投資,而東非鋼鐵產業的主力,也就是那些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則一直在更新設備還有限制產能的盲目擴張。

雖然,國有鋼鐵企業的產量變化不大,但是依舊在東非鋼鐵產量中佔據大頭,而且通過這些年的“瘦身”,變得更加精悍。

相對應的,過去十年經濟整體上是過熱的,東非市場上對鋼鐵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而國有企業產量跟不上,自然也就促成了外資和民間資本自動補齊市場上的空缺。不過,世界鋼鐵產量發展最突出的還要屬美國,美國的鋼鐵產量追平了前世同時期美國的鋼鐵產量,也就是五千多萬噸。

要知道,本時空里美國在工業上可是有着東非和德國兩個強大對手,東非作爲新興經濟體不用多說,德國工業同樣不容小覷,在戰後迅速恢復,並且沒有前世戰敗國條約的限制。

所以,美國鋼鐵產業在東非和德國兩個同樣比較強勁對手的競爭下,居然能達到前世同時期水平,這顯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如今美國市場的“火熱”程度。

尤其是和東非對比後,就更加明顯,要知道東非作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同時市場規模也要大於美國,畢竟東非人口接近兩億,而美國只有一億兩千多萬。

也就是說,在不考慮海外市場的情況下,東非天然比美國多出將近八千萬人口的市場,但是,美國的鋼鐵產量卻只比東非少了一千萬左右。

就算海外市場,美國和東非之間的差距也不可能太大,所以,美國的鋼鐵產量顯然是不合理的,已經遠遠超過它自身對應的市場規模。

這也就意味,美國經濟的泡沫達到了一個驚人的程度。

東非鋼鐵市場,東非政府還能進行干預,而美國基本上是放任市場的野蠻增長,但是如今美國正在“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咆哮的二十年代,絕大部分美國人的理性已經完全喪失。

除了東非和美國這兩個不能以常理推之的國家以外,德國鋼鐵在過去十年裡,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戰後極短的時間裡,德國的工業就全面恢復,因爲一戰中,德國本土基本沒有受到太大打擊,原本工業設施保存完整。

並且在戰爭後,歐洲其他地區重建,尤其是德國周邊地區,也就是原主要交戰區對鋼鐵需求十分旺盛,這讓德國鋼鐵企業在戰後吃了個飽。

截止到現在,德國的年鋼鐵產量已經突破了兩千萬噸,而前世德國在二戰前,鋼鐵產量才達到這個水平。

就從鋼鐵產業發展的情況來說,如今的德國遠比前世同時期更加強大,尤其是工業領域,德國已經是事實上的歐洲領頭羊,反觀英國和法國的工業,發展就相對緩慢了。

尤其是英國,這十年裡英國的鋼鐵產業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整體上呈現衰退趨勢,不僅技術已經落後,產量也越來越低。

也就是英國依舊有龐大的殖民地託底,否則的話,英國鋼鐵產業很有可能出現“大潰敗”的局面。

不過,正是因爲德國過於強大,這也讓其他國家,對德國的戒備心日益上升,甚至已經有部分國家和蘇聯暗地裡接觸,從而扶持蘇聯來遏制德國的發展。

至於,東非和美國爲什麼沒有這種待遇,那是因爲東非和美國已經完全成了氣候,根本沒有被遏制的可能性。

而德國不同,雖然德國的工業和軍事實力強大,但它對周邊國家並非壓倒性優勢,這就讓其他國家在對付德國方面,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而其中最好的對象就是蘇聯,蘇聯體量龐大,但是工業和軍事能力遠不及德國。

前世,德國因爲戰敗的原因,所以採取和蘇聯的合作,讓蘇聯的軍事和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就比如兩國聯合研製武器等等。

而這個時空裡,蘇聯也就沒了這個機會,反而被德國嚴防死守,這顯然極大限制了蘇聯獲取軍事和工業技術的途徑,再加上沙俄和之前蘇聯對德國的糟糕戰績。

這使得整個國際社會都不看好蘇聯,假設兩國發生戰爭,那大部分人都認爲德國必然會取得勝利。

如此“貧弱”的蘇聯,顯然需要一定的扶持,從而來達到部分國家制衡德國的需要,這其中就包括英國,法國,甚至是美國和東非這種域外國家。

法國反德的意圖是公開的,而英國對德國也算新仇舊恨,至於美國和東非,同樣不希望歐洲出現一個能夠主導歐洲的強權出現。

因此,蘇聯就成爲了這個被“選中”的國家,這也導致很多國家目前和蘇聯的關係十分微妙。

一方面他們仇視蘇聯,但是另一方他們又需要蘇聯來維持歐洲的平衡,所以,許多國家在對蘇聯的態度上十分矛盾。

可能也只有德,奧,日這三個列強,在肢解和扼殺蘇聯的態度是最堅定的了,他們和蘇聯有着直接的領土矛盾,意識形態衝突,利益衝突等等。

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對東歐市場十分重視,而蘇聯也想向西擴張,他們之間屬於不死不休的關係,而日本和蘇聯的矛盾在於遠東。

這是列強對蘇聯的態度,而非列強和蘇聯之間,奧斯曼帝國顯然和蘇聯的矛盾也挺大,至於遠東帝國和蘇聯也有領土上的糾紛,只不過這些國家實力太弱,即便他們和蘇聯有矛盾,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東非對蘇聯的態度就十分曖昧了,就現階段來說,蘇聯的存在對於東非利大於弊,東非可以打着反蘇的旗號,加快進入中東,中亞等地區,擴大勢力範圍。

同時,蘇聯和東非之間的實力差距過大,所以東非對蘇聯並不太過擔憂,蘇聯唯一能對東非產生威脅的也就是意識形態武器,可東非同樣有反制蘇聯的辦法,東非民衆不是沒有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所以被蠱惑的可能性小,同時,東非“工黨”也能對蘇聯思想武器進行緩衝。

最後則是東非的沙俄流亡政府,雖然如今蘇聯政權已經穩固,但用來噁心蘇聯人還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蘇聯內部鬥爭嚴重,這也就意味着總有對蘇聯政府不滿意的人,源源不斷的出現,這些人裡總有能被帝國主義國家“詔安”的存在。

實際上,隨着蘇聯工黨掌權到現在,也有將近十年時間,世界各國對蘇聯的“恐懼”,也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一定程度的減弱,至少近期蘇聯在對外輸出方面,就已經失敗了兩次,也就是匈牙利和遠東帝國的兩次失敗。

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61章 檢閱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784章 自己人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04章 調停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833章 拖拉機第850章 移民第591章 歸途第523章 旱情第612章 美食節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149章 王位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830章 蓄水池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629章 教育第564章 貴人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551章 交涉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861章 分贓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03章 “大殺器”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343章 屯田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099章 鋼鐵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233章 抓捕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第570章 投降!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672章 危與機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953章 新家第898章 太特市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1164章 爭議第711章 歸國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249章 熱度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504章 借人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196章 鐵路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1448章 竊聽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865章 高原省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357章 索加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364章 燃燒第617章 行動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504章 脫鉤
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61章 檢閱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784章 自己人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04章 調停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833章 拖拉機第850章 移民第591章 歸途第523章 旱情第612章 美食節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149章 王位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830章 蓄水池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629章 教育第564章 貴人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551章 交涉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861章 分贓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03章 “大殺器”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343章 屯田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099章 鋼鐵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233章 抓捕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第570章 投降!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672章 危與機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953章 新家第898章 太特市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1164章 爭議第711章 歸國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249章 熱度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504章 借人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196章 鐵路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1448章 竊聽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865章 高原省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357章 索加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364章 燃燒第617章 行動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504章 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