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東非城市化率相對應的則是東非城市的迅猛發展,其中有十四座城市市區人口突破百萬,一座城市人口突破兩百萬。
東非第一個人口突破兩百萬的城市是蒙巴薩,隨着金融市場的建設,印度洋沿岸資本流入,近些年蒙巴薩發展進入快車道,正式超越了達累斯薩拉姆,坐上了東非第一大城市的寶座。
而在新晉百萬人口城市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萊茵市,坎帕拉市,太特市和馬普托市。
統計局局長董宇說道:“萊茵市是帝國首都,同時又是東非中部的雙核交通樞紐城市中的一個,加上行政,科技,金融,教育,醫療公共資源優勢,強勢崛起並不奇怪。近些年來東非的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迅猛,而萊茵市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城市之一。”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新法蘭克福市,承接了主要的第二產業和物流交通壓力,1929年,新法蘭克福市的人口也達到了167萬。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加起來,人口接近三百萬,如果再加上卡布韋,則在三百萬以上。”
對比同時代的大部分國家首都,萊茵市是比較特殊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萊茵市工業比較少。
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德國的柏林,蘇聯的莫斯科等等,無不匯聚了大量的工業,甚至於這些國家首都的工業,比許多落後小國,全國的工業都要強大。
而東非首都則將工業,交通等職能分攤給了新法蘭克福市和卡布韋市,所以,統計局局長董宇纔會將這三個城市放在一起討論。
當然,像萊茵市這樣首都或者首府也有類似案例,比如美國的華盛頓,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它們的工業放在本國或者地區,都不是最強的。
不過這兩座城市形成的原因和萊茵市有很大區別,萊茵市是東非政府主動推動建設的,而華盛頓和堪培拉則是政治妥協的結果。
華盛頓成爲美國首都是因爲南北戰爭後,彌合南北方傷痕需要,而堪培拉則是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兩座城市相互不服,不得不選擇堪培拉。
弗里德里希說道:“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這些年來的發展,確實比較迅猛,這也是出於國家政治穩定的需要,而中央省內的其他城鎮,比如基特韋這幾年轉型也不錯。”
萊茵市作爲帝國中心,經濟和工業實力最好不要太差,但是又不想承擔過多的工業,所以新法蘭克福市建設的目的,就是爲了兼顧這兩點。
董宇接着說道:“除了萊茵市,馬普托市和坎帕拉市的飛速發展和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分別對應這些年來,國家對大湖區和南方地區的大力扶持,從而協調和均衡國家區域間的平衡發展。”
“而這兩個城市,就是大湖區和南方地區的代表,除此外,姆萬紮,基蘇木,奧托,布隆方丹,新漢堡港等城市的經濟增速也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東非五五和六五期間,大湖區和南方的省份是國家層面的重點發展區域,而這些地區的工業化,也是東非近十年來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最後是太特市,太特市是現在帝國鋼鐵工業的中心,他的優勢在於煤炭和鋼鐵資源豐富,同時還兼具贊比西河的航運優勢,航運優勢是過去東非其他鋼鐵工業中心所不具備的。”
“這樣一來,即便未來太特省的煤炭和鐵礦資源枯竭,它依舊能夠從海外進口資源,來穩定自己的地位。”
“更別說太特市處於波西米亞和馬拉維工業區的銜接地帶,這更有利於其資源的匯聚。”
除了這些優點以外,太特市因爲處於內陸,所以兼具國防上的優勢,戰爭時期,沿海容易成爲打擊目標,太特市就能夠藉助贊比西河發展航運,安全性又高於沿海城市,再加上他本身陸地交通,還有礦產資源優勢的重疊,可以說是最理想的鋼鐵工業基地。
1929年,東非百萬人口城市分佈比較均衡,除了北方地區,還有西南以外,其他區域都有百萬人口城市分佈。
除了人口規模達到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中小城鎮發展也可圈可點,比如金沙薩,本格拉,欣代,索約等等。
而工業和人口分佈上,東部地區依舊佔主要優勢,中部,西部和東部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大湖區還有南方省份發展迅速。
北方地區雖然乏善可陳,但這並不意味北方沒有進展,隨着東南非共同市場的建立,北方地區的機會也開始增加,尤其是隨着阿比西尼亞,南德意志王國等經濟的發展,他們的市場也隨之增長。
等到南德意志王國人口和經濟體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將極大改善東非北方的經濟區位條件。
因爲南德意志王國本身國土面積接近二百萬平方公里,有形成大國的基礎,只是其人口體量太小,不過南德意志王國人口突破千萬規模,最長也就未來二三十年內的事。
……
隨着時間發展,東非其他方面的統計數據也開始逐漸出爐。
“在1928年,帝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驚人的六千二百萬噸,比十年前,增長了近二千萬噸,比美國還要多一千多萬噸,從美國近些年的鋼鐵產量判斷,他們去年的鋼鐵產量應該在五千萬噸以上。”
“雖然帝國依舊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但是就近些年鋼鐵產量的增速上,我們是不如美國的。”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1920年後,帝國一直在對鋼鐵產業進行調整,尤其是國有鋼鐵企業,淘汰了大批落後產能。”
“而這幾年,鋼鐵產業增量中,很大一部分貢獻來自民營鋼鐵企業,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
弗里德里希聽着工業部的報告,對於目前東非鋼鐵產業發展,也有了大致瞭解。
近十年來,東非新增的兩千萬噸鋼鐵產量中,大一部分來自外資和東非民間投資,而東非鋼鐵產業的主力,也就是那些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則一直在更新設備還有限制產能的盲目擴張。
雖然,國有鋼鐵企業的產量變化不大,但是依舊在東非鋼鐵產量中佔據大頭,而且通過這些年的“瘦身”,變得更加精悍。
相對應的,過去十年經濟整體上是過熱的,東非市場上對鋼鐵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而國有企業產量跟不上,自然也就促成了外資和民間資本自動補齊市場上的空缺。不過,世界鋼鐵產量發展最突出的還要屬美國,美國的鋼鐵產量追平了前世同時期美國的鋼鐵產量,也就是五千多萬噸。
要知道,本時空里美國在工業上可是有着東非和德國兩個強大對手,東非作爲新興經濟體不用多說,德國工業同樣不容小覷,在戰後迅速恢復,並且沒有前世戰敗國條約的限制。
所以,美國鋼鐵產業在東非和德國兩個同樣比較強勁對手的競爭下,居然能達到前世同時期水平,這顯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如今美國市場的“火熱”程度。
尤其是和東非對比後,就更加明顯,要知道東非作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同時市場規模也要大於美國,畢竟東非人口接近兩億,而美國只有一億兩千多萬。
也就是說,在不考慮海外市場的情況下,東非天然比美國多出將近八千萬人口的市場,但是,美國的鋼鐵產量卻只比東非少了一千萬左右。
就算海外市場,美國和東非之間的差距也不可能太大,所以,美國的鋼鐵產量顯然是不合理的,已經遠遠超過它自身對應的市場規模。
這也就意味,美國經濟的泡沫達到了一個驚人的程度。
東非鋼鐵市場,東非政府還能進行干預,而美國基本上是放任市場的野蠻增長,但是如今美國正在“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咆哮的二十年代,絕大部分美國人的理性已經完全喪失。
除了東非和美國這兩個不能以常理推之的國家以外,德國鋼鐵在過去十年裡,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戰後極短的時間裡,德國的工業就全面恢復,因爲一戰中,德國本土基本沒有受到太大打擊,原本工業設施保存完整。
並且在戰爭後,歐洲其他地區重建,尤其是德國周邊地區,也就是原主要交戰區對鋼鐵需求十分旺盛,這讓德國鋼鐵企業在戰後吃了個飽。
截止到現在,德國的年鋼鐵產量已經突破了兩千萬噸,而前世德國在二戰前,鋼鐵產量才達到這個水平。
就從鋼鐵產業發展的情況來說,如今的德國遠比前世同時期更加強大,尤其是工業領域,德國已經是事實上的歐洲領頭羊,反觀英國和法國的工業,發展就相對緩慢了。
尤其是英國,這十年裡英國的鋼鐵產業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整體上呈現衰退趨勢,不僅技術已經落後,產量也越來越低。
也就是英國依舊有龐大的殖民地託底,否則的話,英國鋼鐵產業很有可能出現“大潰敗”的局面。
不過,正是因爲德國過於強大,這也讓其他國家,對德國的戒備心日益上升,甚至已經有部分國家和蘇聯暗地裡接觸,從而扶持蘇聯來遏制德國的發展。
至於,東非和美國爲什麼沒有這種待遇,那是因爲東非和美國已經完全成了氣候,根本沒有被遏制的可能性。
而德國不同,雖然德國的工業和軍事實力強大,但它對周邊國家並非壓倒性優勢,這就讓其他國家在對付德國方面,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而其中最好的對象就是蘇聯,蘇聯體量龐大,但是工業和軍事能力遠不及德國。
前世,德國因爲戰敗的原因,所以採取和蘇聯的合作,讓蘇聯的軍事和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就比如兩國聯合研製武器等等。
而這個時空裡,蘇聯也就沒了這個機會,反而被德國嚴防死守,這顯然極大限制了蘇聯獲取軍事和工業技術的途徑,再加上沙俄和之前蘇聯對德國的糟糕戰績。
這使得整個國際社會都不看好蘇聯,假設兩國發生戰爭,那大部分人都認爲德國必然會取得勝利。
如此“貧弱”的蘇聯,顯然需要一定的扶持,從而來達到部分國家制衡德國的需要,這其中就包括英國,法國,甚至是美國和東非這種域外國家。
法國反德的意圖是公開的,而英國對德國也算新仇舊恨,至於美國和東非,同樣不希望歐洲出現一個能夠主導歐洲的強權出現。
因此,蘇聯就成爲了這個被“選中”的國家,這也導致很多國家目前和蘇聯的關係十分微妙。
一方面他們仇視蘇聯,但是另一方他們又需要蘇聯來維持歐洲的平衡,所以,許多國家在對蘇聯的態度上十分矛盾。
可能也只有德,奧,日這三個列強,在肢解和扼殺蘇聯的態度是最堅定的了,他們和蘇聯有着直接的領土矛盾,意識形態衝突,利益衝突等等。
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對東歐市場十分重視,而蘇聯也想向西擴張,他們之間屬於不死不休的關係,而日本和蘇聯的矛盾在於遠東。
這是列強對蘇聯的態度,而非列強和蘇聯之間,奧斯曼帝國顯然和蘇聯的矛盾也挺大,至於遠東帝國和蘇聯也有領土上的糾紛,只不過這些國家實力太弱,即便他們和蘇聯有矛盾,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東非對蘇聯的態度就十分曖昧了,就現階段來說,蘇聯的存在對於東非利大於弊,東非可以打着反蘇的旗號,加快進入中東,中亞等地區,擴大勢力範圍。
同時,蘇聯和東非之間的實力差距過大,所以東非對蘇聯並不太過擔憂,蘇聯唯一能對東非產生威脅的也就是意識形態武器,可東非同樣有反制蘇聯的辦法,東非民衆不是沒有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所以被蠱惑的可能性小,同時,東非“工黨”也能對蘇聯思想武器進行緩衝。
最後則是東非的沙俄流亡政府,雖然如今蘇聯政權已經穩固,但用來噁心蘇聯人還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蘇聯內部鬥爭嚴重,這也就意味着總有對蘇聯政府不滿意的人,源源不斷的出現,這些人裡總有能被帝國主義國家“詔安”的存在。
實際上,隨着蘇聯工黨掌權到現在,也有將近十年時間,世界各國對蘇聯的“恐懼”,也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一定程度的減弱,至少近期蘇聯在對外輸出方面,就已經失敗了兩次,也就是匈牙利和遠東帝國的兩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