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

1920年6月16日。

維也納。

這座歐洲古老的城市,不復往日的繁華。

街道上一片蕭瑟,往昔喧鬧的門市變得清冷孤寂,行人戴着口罩,來往匆匆,卻不敢過多交流。

維也納的軍警數量也明顯比平時更多,負責維護城市的運轉,除了防疫工作以外,維也納的軍警還肩負着抵擋城市內可能發生的小規模暴亂,以及對外來人員的監視。

時不時就能看到被白色封條封印的房屋,預示着這裡潛在的風險,一但有人靠近,就會被身穿制服的巡視人員驅離。

這些房子絕大部分是重症感染者的隔離區,所以被重點關注。

對於奧匈帝國這個古老的歐洲傳統豪強來說,自從1914年後,帝國就重新進入了一個多災多難的時期。

這一點從如今的維也納就可以看出來,從世界大戰開始後,維也納陷入一片風聲鶴唳,好不容易熬到戰爭結束,卻等來了1920歐洲流感大爆發。

瘟疫對維也納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戰爭,即便是戰爭時期,維也納始終都屬於後方,維也納照樣紅燈酒綠,紙醉金迷,但是瘟疫卻沒有空間上的限制,帝國絕大部分區域都受到了影響,尤其是維也納這種人羣密集地帶,更是成爲了瘟疫滋生的溫牀。

帝國皇儲魯道夫坐在車座上,隔着車窗緊皺着眉頭,注視着這場席捲整個帝國的災難。

“如今維也納的受災情況怎麼樣?”魯道夫問道。

副駕駛位上的帝國首相康拉德說道:“報告殿下,維也納如今的受到疫情感染的民衆數量至少超過三成,絕大部分人都感染過瘟疫,不過大部分人已經康復,不過從二月到現在,整個維也納的死亡人數還是超過了十七萬。”

十七萬人對於人口超過兩百萬的維也納來說並不算多,不過這個數據已經十分可怕,這意味着維也納的歐洲流感致死率超過了百分之七,這個數據顯然要超過東非。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東非在衛生領域的嚴格程度本來就領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且因爲遠離歐洲的原因,受到瘟疫波及的程度也比不上奧匈帝國。

其次,戰爭對奧匈帝國的防疫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雖然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期間,奧匈帝國各個領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如今,奧匈帝國的產業恢復進度十分緩慢,如果不是東非援助,奧匈帝國連充裕的防疫物資可能都生產不出來。

“也不知道這場該死的瘟疫什麼時候才能結束,該死的法國人!”魯道夫咬牙切齒的說道。

現在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很清楚,所謂的歐洲流感大概率起源於法國,不過,得益於法國人過去長期累積起來的輿論優勢,所以只能整個歐洲一起背法國的黑鍋。

法國長期是歐洲的文化和交流中心,舊秩序的重要制定者和參與者,所以在歐洲有着深厚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是歐洲其他國家所欠缺的,甚至英國都不一定在這方面比法國更有話語權,當然,如果拓展到世界範圍的話,肯定比不過英國。

康拉德說道:“現在我們就算挑明這場瘟疫發源於法國也於事無補,畢竟瘟疫產生很有可能是戰爭原因導致的,所以德國在這方面也會幫着法國掩蓋瘟疫的來源問題。”

畢竟,嫌疑最大的瘟疫策源地就是此前西線戰場,而西線戰場上各國軍隊都有參與,尤其是作爲主力的德國和法國。

魯道夫嘆了口氣道:“這次瘟疫,帝國全境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百萬,這簡直比戰爭還要可怕。”

人口越多的城市,在這一輪歐洲流感中受到的衝擊也越大,不過好消息是奧匈帝國的城市化水平在列強國家中是偏低的,也就比日本和西班牙高。

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奧匈帝國在瘟疫中的損失,不過魯道夫顯然並沒有因爲這一點而感到高興。

他說道:“這次瘟疫,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反而更容易受到衝擊,所以在前期,我們奧地利的壓力要大於匈牙利等地區,想到這就讓我感覺頭疼,本來人口和民族結構問題,就是如今帝國內部矛盾的根源之一,這次瘟疫有可能進一步加劇這種矛盾。”

康拉德對此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他對魯道夫說道:“這一點殿下不必過於憂心,根據現在瘟疫發生的趨勢,基本可以確定,其覆蓋範圍整個歐洲都沒有人能倖免。”

“而且匈牙利等地區的醫療條件比奧地利更落後,這次瘟疫其他地區的損失只會比奧地利更加嚴重。”

君臣二人都是妥妥的奧地利派,或者說德意志派,爲了帝國的長治久安自然更希望帝國境內的德意志人口更多一些。

這裡需要提一句,康拉德能成爲帝國的新首相,就是魯道夫一手提拔的,現在弗朗茨皇帝基本成爲了帝國的吉祥物,不再參與帝國的政治。

換句話說,自從戰爭中期之後,魯道夫皇儲已經成爲了奧匈帝國的實際掌控者。

魯道夫現在也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經歷過一戰之後更是變得成熟穩重,當然,也變得更加冷血和腹黑。

年輕的時候,魯道夫叛逆,且對帝國境內的民衆抱有同情心,而現在,魯道夫活的越來越像他父親弗朗茨皇帝。

魯道夫皇儲說道:“父親過去維持帝國內部的平衡,依靠的是高超的制衡手段,但是隨着時間推移,這種平衡越來越難以維繫,帝國錯過了整合國民意識形態的最佳機遇期,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奧匈帝國隨時有可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說到這裡,魯道夫的語氣變得有些沉重,他眼中閃過一絲狠厲道:“我們必須採取一些潛移默化的政策和手段,幫助帝國度過這個難關。”

魯道夫的整體思路,自然是增加帝國境內德意志人的數量,最好能讓德意志人真正意義上成爲帝國的主體民族。

不過,難度也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說解決的可能性渺茫,其中關鍵一點就在於帝國境內的德意志人出生率偏低。

奧地利的出生率要比匈牙利等地方低一些,而這顯然容易進一步動搖哈布斯堡的統治根基。

不過,匈牙利其實並非哈布斯堡的心腹之患,從客觀角度來說,匈牙利實際上是比奧地利更加堅定的保皇派,這主要是匈牙利因爲經濟相對落後的原因,反而對君主專制的牴觸情緒沒有奧地利激烈。

這也是奧匈帝國內部的矛盾之一,奧匈帝國被哈布斯堡粘合在一起,但是帝國的利益卻並非和哈布斯堡家族完全一致。

而如何解決這種矛盾,魯道夫卻毫無頭緒,任何一個操作都有可能弄巧成拙,所以魯道夫對匈牙利的態度是比較矛盾的。

當然,匈牙利不能隨意處置,不代表其他地區也是如此,隨着消化一戰中獲得的領土和人口,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進一步增加。

而魯道夫也想以此爲突破口,來解決帝國的民族問題。

魯道夫說道:“現在,要加快對新國土範圍內居民的去斯拉夫化,同時利用好我們的優勢,儘可能的增加混血德意志人口數量。”

“達爾馬提亞王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因爲他們有遠東血統的原因,和帝國其他民衆外貌差異較大,但是這種外來戶也更容易德意志化。”

這其實就是皈依者狂熱,東非,奧匈帝國達爾馬提亞王國都有這種現象,這種半道加入“德意志”大家庭的混血德意志人,反而比純種德意志人本身更加重視現在的身份。

當然,達爾馬提亞王國的情況比東非更加激烈,畢竟東非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已經完成,而達爾馬提亞的混血德意志人,卻和周邊地區顯得格格不入。

北面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人,東面是塞爾維亞人,南面是黑山人,可以說除了西面的亞得里亞海以外,達爾馬提亞王國的混血德意志人被斯拉夫人包圍。

而這也讓達爾馬提亞王國的混血德意志人更加忠君愛國,這一點在一戰中就得到了體現,從始至終達爾馬提亞王國的混血德意志人都表現出了高於奧匈帝國境內其他地區的戰爭血性。

而且這種忠君愛國是自發性的,自從協約國封鎖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以後,東非這個原本扶持達爾馬提亞王國的幕後黑手就悄然落幕。

如今,達爾馬提亞王國已經徹底變成了一個奧匈帝國境內的新政治主體,實際上如果奧匈帝國的純種德意志人願意接受他們的話,兩者幾乎沒有區別。

而對於達爾馬提亞王國,康拉德首相皺着眉頭說道:“新的達爾馬提亞王國確實更容易德意志化,不過,他們畢竟……”

達爾馬提亞王國本來就是奧匈帝國的下屬王國,不過以前達爾馬提亞王國的主體民族是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

藉着一戰的機會,混血德意志人,或者說被東非塞入該地區的黑戶,不僅順理成章的成爲達爾馬提亞王國的新主體居民,並且順利掌握了當地的話語權,這也是達爾馬提亞王國被康拉德稱爲“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的原因。

不怪康拉德對新的達爾馬提亞王國存在偏見,畢竟康拉德就是純種德意志人。

魯道夫當然知道康拉德的顧慮,所以解釋道:“雖然這種混血德意志看起來不倫不類,但是對於帝國的國情來說,我們必須接納他們成爲德意志的一員。”

“否則的話,光是奧地利的生育情況,如果沒有新鮮血液補充,那未來德意志這個概念說不定就自然消亡在帝國境內了。”

“當年,帝國就是因爲這種偏見和傲慢,才失去了對匈牙利,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地區同化的機會,我們不能讓達爾馬提亞王國未來變成匈牙利等民族那樣的新政治力量。”

因爲經濟發展的原因,奧匈帝國境內的德意志人生育率偏低,而達爾馬提亞的混血德意志人卻有很高的生育率,除了受到遠東帝國傳統思維的影響以外,主要原因在於達爾馬提亞的經濟水平並不高。

畢竟,達爾馬提亞王國的基礎條件很差,如果不是當初東非的投入,連目前那點少的可憐的工業都沒有。

魯道夫接着說道:“雖然東非當初的行爲很卑鄙,但是不得不說混血德意志人的高生育率就是我也十分眼饞。”

“如果,帝國境內傳統的德意志羣體也能有那麼高的生育率,那我也不需要爲主體民族的問題那麼操心了。”

達爾馬提亞王國的混血德意志人作爲外來戶,卻能在幾十年時間裡,發展到接近百萬人口規模,並且成爲達爾馬提亞地區的主體民族,這幾乎就是一種奇蹟。

如果,奧匈帝國的德意志人有這個覺悟,那帝國的德意志人數量早就翻了幾倍了,哪怕翻一倍,奧匈帝國境內的德意志人口也能達到兩千多萬,而要知道目前奧匈帝國總人口也才五千多萬。

但是,偏偏生活質量更高的本土德意志人,生育率就是比不過匈牙利和斯拉夫人。

康拉德說道:“人口的增長總是有上限的,畢竟達爾馬提亞王國的地方就那麼小。”

而康拉德的這番話不僅沒有說服魯道夫,反而讓魯道夫眼前一亮,有了新的思路。

他說道:“既然達爾馬提亞的混血德意志人那麼能生,那我們就更應該鼓勵這種情況,同時我們再通過各種政策支持這些混血德意志人到威尼斯,克羅地亞,波斯尼亞生活。”

之所以魯道夫會把威尼斯放在首位,這是因爲威尼斯是當前最有希望德意志化且戰略和經濟價值相當重要的地區。

威尼斯是銜接奧地利和亞得里亞海的通道,光是出海口問題,魯道夫就希望威尼斯能夠成爲奧地利的一部分。

而且,融合威尼斯還有一個好處就在於,威尼斯的人口生育率也不行,這還是在當地人口受到重創的情況下。

在意奧戰爭時期,大量威尼斯的意大利人爲了躲避戰爭移民海外,這使得威尼斯人口本身就大幅度減少。

而威尼斯因爲地理優勢,經濟水平在奧匈帝國境內一直都很不錯,而這也讓威尼斯的生育率情況提振不起來,雖然奧匈帝國本來就不希望威尼斯的意大利人多生育。

魯道夫說道:“我們完全可以把達爾馬提亞變成一個德意志人的生育基地,再不斷鼓勵和支持,當地人前往威尼斯定居,這樣一來,威尼斯的德語人口進一步增加。”

“逐漸取代意大利人,成爲威尼斯的新主體民族,既可以推動人口融合,又可以穩固我們對威尼斯的統治,避免這塊最重要的出海口,再次被意大利人奪走。”

有了上個世紀失去威尼斯的慘痛教訓,魯道夫自然不希望歷史重演,而奧地利政府也一直都在禁止意大利半島居民偷渡和移民到威尼斯。

聽到魯道夫皇儲這個大膽的計劃,康拉德沒有反對,而是認真思考起了可行性,畢竟魯道夫這個計劃大體上還真有可行性。

第830章 蓄水池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233章 抓捕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372章 平原省第867章 推銷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395章 耍無賴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774章 搬遷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498章 和談第1203章 車展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249章 熱度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238章 教唆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298章 香蕉園第355章 安卡村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821章 裁軍第882章 出口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471章 漏洞第531章 兵城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463章 站隊第591章 歸途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163章 年底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1037章 電氣化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56章 平衡第71章 海底電纜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113章 野望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1450章 摻沙子第525章 血清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357章 索加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章 穿越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438章 倒計時第612章 美食節第840章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196章 鐵路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007章 準備插手
第830章 蓄水池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233章 抓捕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372章 平原省第867章 推銷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395章 耍無賴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774章 搬遷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498章 和談第1203章 車展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249章 熱度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238章 教唆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298章 香蕉園第355章 安卡村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821章 裁軍第882章 出口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471章 漏洞第531章 兵城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463章 站隊第591章 歸途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163章 年底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1037章 電氣化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56章 平衡第71章 海底電纜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113章 野望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1450章 摻沙子第525章 血清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357章 索加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章 穿越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438章 倒計時第612章 美食節第840章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196章 鐵路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007章 準備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