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比較

總而言之,日本的國情就是先天不足,如果只靠本土的資源發展,那能達到的層次相當有限。

不過,這話也不是絕對的,國家發展和自身資源稟賦有很大關係,但是國家治理最後還是要看人治方面。

而日本偏偏在人治這方面很有潛力,一則就是知恥而後勇,善於向強者學習,二則日本人口足夠多,人多總有人多的優勢,就看怎麼轉化,把人口從負擔變成財富。

就比如日本的生絲產業,爲什麼在國際上競爭力很強,那就是因爲人力成本太低,而且日本人還能吃苦,幹活還勤快,政府還不拖後腿,大力支持工商業發展,所以英美自然願意投資這種國家,順帶着還能牽制遠東帝國。

同樣的還有大量日本人出國務工,爲日本帶來大量僑匯。

僑匯對國家發展,尤其是人口極其過剩的國家,像前世埃及,菲律賓,孟加拉之流的國家,僑匯是國家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要是光靠着本國來提供就業崗位,那必然會產生大量流民。

除了低端產業,尤其是人力密集型產業,日本有先天優勢外,日本還重視教育和科學,在這個時代也是極爲難得的,這就爲日本日後產業升級提供了基礎,所以說日本成爲幾十年後亞洲唯一的列強那也是自己努力得來的。

“格萊士將軍,我想問一下,如果日本真的和你們開戰,你作爲東非方面最高指揮官心中有幾成勝算?”羅義軍好奇的問道。

東非雖然有很多華人,只能算半個洋人國家,但也是西方國家,而如今西方勢大,東非在西方國家裡實力不算頂尖,但是也不弱,所以羅義軍很想知道這個“平平無奇”的西方國家和日本這個遠東實力第二強國相比,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格萊士倒是沒有驕傲自大,對於日本海軍,他還是比較瞭解的,雖然實力不強,但是若是舉全國之力的話,還是可以和自己艦隊碰一碰的。

所以他有些謙虛,或者說保守的說道:“大概四六開吧!當然,我方是六,日本海軍是四,不過海軍是最不可琢磨的軍種,很容易發生顛覆常識的意外,畢竟大海是相當危險的。

按照你們遠東帝國的說法,打仗講究天時,地利和人和,我可以肯定天時和地利不在我們這一邊,我們東非海軍初來乍到,自然對這裡的海域還不是很熟悉。

所以東非海軍和日本海軍能比的只有人和,人和方面我方倒是有些優勢,日本那邊我就不太清楚了。”

聽到格萊士一個德意志人談到東方文化,這就讓羅義軍相當得意了,本國文化被他國認同,向來是一件容易讓人心情愉快的事。

他說道:“沒想到將軍對遠東文化還頗有研究,伱說的不錯,我們東方先賢總結出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就概括了戰爭的三個決勝因素,就是不知道貴國海軍的人和有哪些優勢?”

格萊士也不賣關子,直言不諱道:“這就要說到三個方面了,首先,也就是公認的一點,那就是我國海軍的艦船和裝備比日本強一個檔次。

其次那就要說到軍官方面,這一點我們東非的優勢在於,總司令是曾經奧匈帝國海軍總司令的斐迪南大公,其他軍官要麼是奧匈帝國海軍出身,要麼像我一樣在奧地利海軍學校進修過。

除了軍官外,就要談到這水兵了,我們的水兵文化程度比日本要高,這對於艦船的掌握和指揮大有裨益,經過這麼多年發展,現在海軍最低也是小學學歷。”前世日本人在1907年才全面普及義務教育,這一點和如今的東非完全比不了,東非也是借了德意志普及義務教育的優勢,專業的老師不多,但是照本宣科的老師還是很容易普及的。

這很好理解,東非的純德意志人不在少數,而德意志人基本上都上過學,東非移民又以年輕人羣體爲主,所以大部分德意志人還沒有把知識還回去。

說到這恩斯特就相當感謝德意志各國的大恩大德,推行義務教育對於德國效果怎麼樣自然不言而喻,歷史上美國就是吃了德國的這部分紅利,那麼多有知識的移民到美國發展,美國想不發展都難。

而現在有了恩斯特的截胡,這些人都便宜了東非,並且爲東非建設添磚加瓦。

雖然大部分都只是小學生,可東非的純德意志移民怎麼說也有五六百萬,那就是好幾百萬小學生,加上東非的掃盲運動,以及教育普及,只要按部就班發展,未來東非一定前途不可限量。

這方面,美國就有些堪憂了,被東非截胡了那麼多優質移民,而且塞了那麼多黑人,恩斯特只要一想想心裡就打個寒顫,雖然東非黑人也多,但是在人均壽命不過三十五的時代,等個三四十年,東非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以前恩斯特還算有點良心,想着給黑人找找出路,用個幾年就送出去,現在已經是完全免疫了,底線一旦突破,那就沒有底線。

黑人代表着經濟利益,尤其是對東非而言,接近五千萬人口中,黑人就佔了一半,所以東非的國家經濟至少有一大半是黑人創造的。

尤其是東非的熱帶經濟作物,咖啡,棉花,橡膠等等,很多都需要黑人來完成,給東非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在巨大經濟利益面前,東非政府甚至想引入更多的黑人,不過這一點被恩斯特給否決了。

東非龐大的小學生數量,也就意味着海陸軍都不缺乏優質兵員,尤其是海軍這種高技術含量兵種。

東非海軍裡連中學學歷都很普遍,大學生數量也不少,這一點日本海軍就遠遠無法和東非相提並論。

畢竟日本就算普及義務教育,也免不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義務教育的知識都需要到歐洲去取經,大量教育經費被投入到留學生中,而留學又比較費錢,東非就沒有這方面問題,因爲黑興根王室自家在歐洲就有學校和封地,可以節約不少成本,加上東非本身小學學歷的人數就足夠多。

而且日本作爲軍國主義國家,大量資金投入在工業和軍事領域,教育經費和其他國家相比實際上十分有限,所以沒有半個世紀,日本普及義務教育都不會顯現出成果。

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822章 卡賓達第861章 分贓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833章 拖拉機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347章 開飯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612章 美食節第925章 造船業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222章 體面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552章 過往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998章 貝拉市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503章 縱火案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47章 聯姻事宜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450章 摻沙子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43章 行政區劃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1445章 凱末爾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9章 接觸戰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711章 歸國第1239章 兵變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507章 大水災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396章 推測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446章 災情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1254章 錫礦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402章 妥協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539章 中東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56章 平衡第130章 入侵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315章 交接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
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822章 卡賓達第861章 分贓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833章 拖拉機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347章 開飯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612章 美食節第925章 造船業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222章 體面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552章 過往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998章 貝拉市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1503章 縱火案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47章 聯姻事宜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450章 摻沙子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43章 行政區劃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1445章 凱末爾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9章 接觸戰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711章 歸國第1239章 兵變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507章 大水災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396章 推測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446章 災情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1254章 錫礦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402章 妥協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539章 中東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56章 平衡第130章 入侵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315章 交接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