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魯道夫

第844章 魯道夫

而早在協約簽訂的前兩個月,卡普利維就已經返回德國,畢竟作爲帝國首相,不可能在國外呆太久,尤其是東非距離德國太遠。

像歐洲國家領導人出訪,一般都是在歐洲內部打轉,距離並不算太遠,就像孔子周遊列國實際上一直在中原地區打轉是一個道理。

歐洲很多國家放在東非其實也就是和省或者市一個級別,當然,也有沙俄這種本土面積非常誇張的大國,英,法這種海外殖民地面積龐大的殖民型國家。

在和德國簽署合作協議後,東非也再次把目光轉向奧匈帝國,東非的發展離不開奧地利的支持,尤其是近些年來,兩國的合作已經開展多年。

當然,還是那句話,奧地利不等於奧匈帝國,這是唯一可惜的一點,但是在東非沿海地區建設中奧地利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當年,東非放開北部工業帶同奧地利合作,但是成果並不顯著,主要還是靠着東非自身的積累才勉強支撐起北部工業帶的發展,奧地利投資主要集中在蒙巴薩,而沒有深入內陸,當然,這也和東非的政策以及北部工業帶的基礎條件有關。

北方工業帶從來都不是資源豐富的地區,不過這是以前,自從北方鐵路拓展之後,東非北方的資源能夠源源不斷的通過北方鐵路直達蒙巴薩,這也是蒙巴薩能夠和達累斯薩拉姆平起平坐的主要原因。

而且蒙巴薩更靠近國際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和達累斯薩拉姆市之間的差距。

……

對於東非的邀請,奧地利政府是極爲重視的,畢竟東非已經非吳下阿蒙,自從南非戰爭之後沒有國家敢小看東非這個國家的潛力,所以說一場南非戰爭的勝利不僅僅促進了東非的地緣政治安全,更是全面提升了東非的國際地位。

1892年初,奧匈帝國的魯道夫王儲代表奧地利政府前來和東非談判合作事宜。

“魯道夫,這麼多年來你看起成熟了不少,現在和家人關係怎麼樣。”

一見面恩斯特就不自主的關心到這位小老弟的情況,畢竟恩斯特離開歐洲這麼多年,不知道魯道夫是否重回了歷史軌跡。

魯道夫苦笑道:“姐夫,這你就別提了,我在信中就說過,偉大的皇帝陛下根本就看不上我,現在我們家基本上是各過各的。”

對於魯道夫的訴苦,恩斯特看在眼裡,卻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畢竟這是魯道夫的家事,恩斯特只能充當魯道夫情緒的樹洞,儘量讓這位奧匈帝國未來的主人少走點彎路。

恩斯特寬慰道:“你父親這個人比較頑固,思維總是老一套,不過這對奧匈帝國來說並不是壞事,畢竟治理一個時刻處在分裂邊緣的帝國,確實讓人糟心。”

隨着年齡的增長,魯道夫倒是也能理解弗朗茨的難處,不過父子倆的隔閡早已經建立,所以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很難。

魯道夫說道:“我也理解父親這麼做的原因,不過主要還是宮廷的糟心事太多,尤其是對命運的不可掌控,不像你在東非一言九鼎,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治理國家可不能隨心所欲,至於命運對於貴族而言本身就是一種義務,只要放寬心態,沒有什麼好抱怨的,畢竟我們天生就享受到了相應的權利。”恩斯特說道。

當然,對於魯道夫的遭遇,恩斯特也能理解,不過現在魯道夫能完完整整的站在恩斯特面前,恩斯特就已經比較滿意了。

歷史上也就是1888年底,因爲“愛情”失敗,精神崩潰的魯道夫選擇殉情,而現在已經是1892年,魯道夫還活着,歷史完全改變,不知道對未來的奧匈帝國而言是福是禍。

不過在恩斯特看來這是件好事,畢竟魯道夫也已經三十多歲,在熬個幾年就能夠徹底成熟了,畢竟古語有言,四十而不惑,魯道夫的性格總能被磨平,而且恩斯特推測,魯道夫大概率未來會成爲弗朗茨那樣的人。

敘了會舊,恩斯特就不再關心魯道夫的心理問題,畢竟這條道路還要他自己慢慢摸索,別人對他的幫助也不太大,至少如今魯道夫沒有認識前世的情婦,而且還活着這就是最大的改變。

“這次合作,是因爲在此前德國已經和我們東非達成了經濟協議,這種好事畢竟不能厚此薄彼,而過去十幾年,雖然和奧地利的合作時間比較長,但是並沒有更加深入,而今你們也知道我們新獲得了不少領土,對這些領土的開發,我們是需要奧地利幫助的。”

和奧匈帝國的合作,自然少不了莫桑比克這塊區域,東非自己的能力終歸有限,所以必須藉助好外力,而且這次沒有經濟危機助力,所以只能多找些合作伙伴。

魯道夫問道:“我們倒是想同東非加深合作關係,但問題就在於你們東非過於封閉,很多企業在東非的經營活動並不順利,法律法規過於嚴格,用人成本甚至比肩歐洲。”

對於這一點東非和前世的印度頗爲相似,就是對待外資的管理很是嚴格,這無疑限制了東非的發展。

當然,恩斯特並不打算現在解決這個問題,因爲在19世紀本來就是一個大爭之世,不要說東非,除開英國,各國不管什麼經濟體制其實都是一樣。

尤其是在七十年代經濟危機之後,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所以東非的閉關鎖國政策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中反而顯得並不突兀。

而且就算是倡導自由貿易的英國,在經歷德國和美國的毒打後,也變得有些消極,當然,在落後地區和殖民地,自由貿易依舊是英國推行的主流。

東非本土的壟斷企業規模十分龐大,其實這也和德,美兩國一樣,只不過作爲非自由市場國家,東非做的更加徹底而已。

“東非的體制確實不好變動,法律也是爲了保障本國公民的利益,但是我們也有合作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給予奧匈帝國投資企業五年時間的優惠條件,包括免稅,工廠廠房建設支出等等。”恩斯特說道。

而恩斯特如此大方的原因,自然是因爲東非的黑人人口太多,而且不好處理,所以乾脆繼續壓榨他們的剩餘價值。

而且現在東非急需開發東非沿海地區,在奪取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後,東非的海岸線擴大了一倍,近四分之三的海岸線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開發。

先讓德奧兩國把工廠在東非沿海建設起來,東非少收點稅,再多添些廉價土著勞動力,這樣能加快莫桑比克和安哥拉沿海的建設。

而這對於東非政府而言也就是少賺點的問題,稅收收入對東非而言暫時可有可無,畢竟能到東非投資的企業數量應該不太多,畢竟東非的口碑並不算太好,如果不是體量和市場的原因,還真不一定能多吸引人。

第862章 後續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695章 納塔爾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1540章 鐵路橋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斐迪南大公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1223章 “療養”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95章 鼓動第673章 象牙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1189章 邀請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469章 鯨灣港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189章 邀請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861章 分贓第936章 軍售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803章 威脅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556章 氣吐血第496章 交戰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775章 紹奎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821章 裁軍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525章 血清第801章 恭賀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67章 大臣路線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417章 炊事車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847章 畜牧業第591章 歸途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97章 日常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446章 災情第1045章 教育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457章 爆金幣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1262章 慫恿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764章 計劃調整
第862章 後續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695章 納塔爾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1540章 鐵路橋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斐迪南大公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1223章 “療養”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95章 鼓動第673章 象牙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1189章 邀請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469章 鯨灣港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1189章 邀請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861章 分贓第936章 軍售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803章 威脅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556章 氣吐血第496章 交戰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775章 紹奎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821章 裁軍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525章 血清第801章 恭賀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67章 大臣路線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417章 炊事車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847章 畜牧業第591章 歸途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97章 日常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446章 災情第1045章 教育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457章 爆金幣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1262章 慫恿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764章 計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