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

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

在沒有蘇聯的情況下,奧匈帝國目前的政治秩序實際上還是可以穩定的,但蘇聯顯然不打算放過奧匈帝國這個德國的強大盟友。

在維也納的一家民居中,蘇聯的阿爾圖佐夫正在和下屬收集着奧匈帝國的各種情報,距離阿爾圖佐夫抵達奧匈帝國,時間已經過了小半年。

這位蘇聯情報部門的骨幹,出生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父親是意大利人,母親是俄羅斯人,因此,他對於這種對外情報工作乾的十分順手。

“現在,奧匈帝國處於脆弱的平衡之中,整個奧匈帝國已經成爲歐洲最不穩定的因素,我們需要給奧匈帝國境內各個民族,還有底層民衆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決定自身的命運。”阿爾圖佐夫在房間裡踱步着說。

“不過,經過長期以來的觀察,我認爲奧地利並不適合作爲點燃火藥的引信,反而是波西米亞這種工業高度發達的區域,更適合社會運動的發展。”

阿爾圖佐夫之所以做出這個判斷,和奧匈帝國的國情有關,在奧匈帝國內部,產業的劃分是十分明確的。

匈牙利負責農業,捷克發展工業,而奧地利在第三產業上尤其發達,像金融業,餐飲,文化等方面,奧地利做的很不錯。

整個奧匈帝國在產業的設計上,其實還是很不錯的,各個地區都有各自的任務,然後形成了奧匈帝國完整的產業鏈和自循環大市場,這是奧匈帝國能坐穩歐洲列強交椅的經濟基礎。

當然,奧匈帝國各族民衆對於哈布斯堡的這種安排,實際上並不是很買賬,他們都認爲自己是吃虧的一方,許多人認爲脫離哈布斯堡和奧地利人的控制,他們也能發展的更好。

在缺乏主體民族的情況下,這種帝國內部各族和地區之間離心離德的弊端對奧匈帝國是最爲致命的。

阿爾圖佐夫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打算加以利用,讓這個中歐強國陷入混亂和動盪之中。

他說道:“在奧匈帝國沒有建立統一工人政權的可行性,這也不是我們的首要目標。”

“這次到奧匈帝國來,我們的任務的最低目標是削弱奧匈帝國,相較於建設統一的工人政權,還是把奧匈帝國肢解掉的可行性更高。”

“而在整個奧匈帝國內,最具有可行性的就是波西米亞,波西米亞的工業化程度更高,工人基礎深厚,同時波西米亞的捷克人數量多,天然和奧地利人存在隔閡。”

“因此,我們這次工作的重心,應該放在波西米亞工業區,通過波西米亞工人運動,引爆整個奧匈帝國。”

“相比較之下,奧地利的經濟雖然也很不錯,但是這裡的工業規模是不如波西米亞的,在奧地利主要以小市民的中產爲主,他們不具備拉攏價值。”

奧地利在奧匈帝國內的地位,就相當前世美國在世界中的定位,掌握金融,軍事還有文化三大武器,虹吸整個帝國內部的財富。

因此,即便奧地利的工業規模和實力遠不如波西米亞,但是奧地利人依舊能過的很滋潤,當然,這僅僅是相對於帝國內部的其他地區而言。

不過,這種“不公”,實際上對於整個帝國版圖的民衆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統一帝國下,哪怕奧地利吃相再難看,也不可能一毛不拔,反哺帝國內的其他區域經濟發展。

前世,奧匈帝國一戰解體後,一直到21世紀,原帝國版圖內那些分裂的國家,富裕的依舊富裕,貧窮的依舊貧窮,就很能說明問題。

而且在奧匈帝國框架下,哪怕經濟相對落後區域的民衆,也能享受大國公民的福利待遇,這一點也很重要,就比如匈牙利的商人到海外投資,打着奧匈帝國的旗號,就可以避免諸多麻煩。

同時,帝國框架下也能有效維護他們領土的完整性,不需要擔心外敵的威脅。

總而言之,奧匈帝國對於維護區域的穩定,還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都是起到巨大作用的。

但這就是旁邊國家不願意看到的了,一個強大的奧匈帝國,只會讓他的鄰國們感到不安,這其中,尤其以蘇聯最爲強烈。

阿爾圖佐夫說道:“奧匈帝國是同盟國陣營內最脆弱的一環,而同盟國陣營又是蘇聯最大的威脅,因此,削弱和分化同盟國陣營,對於蘇聯尤其重要。”

“現在,德國的阿道夫已經上臺,這是十分危險的信號,因爲阿道夫和他的民族黨,都是一羣極端好戰分子和民族分子。”

“未來,德國必然重新走上擴充軍備,入侵蘇聯的道路,而德國又是同盟國陣營的領導者,因此,我們要儘可能的剪除德國的羽翼。”

德國的羽翼,自然就是奧匈帝國,一戰已經證明,德國和奧匈帝國聯合,就足以挑戰整個歐洲,這是蘇聯不想看到的。

所以,任何能夠瓦解和削弱這個聯盟的辦法,蘇聯都願意嘗試,哪怕是肢解掉奧匈帝國,使其四分五裂。

對於阿爾圖佐夫的判斷,他的副手謝爾蓋也表示支持:“德國和奧匈帝國是世界工人運動,最大的阻礙,也是歐洲大陸上,封建和資本主義混合的堅固堡壘。”

“這些年來,我們蘇聯和德奧兩國的關係,就決定了雙方沒有和平相處的可能性,德國經濟恢復後,必然會對蘇聯發動戰爭。”

“因此,我們要儘可能的削弱德國和其盟友的實力,我認爲我們不僅要做奧匈帝國內部的工作,還應該引入那些和奧匈帝國關係不好的國家,牽制奧匈帝國度過這次危機的可能性。”

奧匈帝國的苦主可不少,尤其以波蘭,塞爾維亞和意大利三個國家最爲突出,他們和奧匈帝國有直接的領土衝突,以及歷史積怨頗深。

謝爾蓋就說道:“波蘭是德國的走狗,而奧匈帝國是德國的盟友,假如兩國發生衝突,不管德國偏袒哪個國家,都必然會得罪另外一個國家,進而引發同盟國內部的分歧。”

“類似的還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烏克蘭,他們和奧匈帝國的關係,也只是表面兄弟,只不過如今奧匈帝國的強大,才導致他們安分守己。”

“但是,只要奧匈帝國發生問題,我想他們會迫不及待的加入這場盛宴,攝取更多的利益。” 謝爾蓋的說法,讓阿爾圖佐夫眼前一亮,他說道:“你的這個想法很好,想要成功肢解奧匈帝國,僅靠內部的動盪,還是有被哈布斯堡鎮壓的風險,而如果這個時候,奧匈帝國周邊國家,我們能成功挑動他們和奧匈帝國的矛盾,那毫無疑問,可以讓我們的勝算大大增加。”

“不過,這樣一來,我們的計劃就要做出改動,同時要聯繫周邊國家的同志,來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點。”

“同時,我認爲意大利應該是我們這個計劃中攻略的一個重點,意大利在奧匈帝國鄰國之中,算是實力僅次於德國的存在,而且和奧匈帝國的矛盾頗深,他們一直想恢復東倫巴第和威尼斯的領土。”

“而意大利的民族黨領導人,貝尼託也野心勃勃,甚至妄圖建設新羅馬帝國。”

“我們如果能夠利用好貝尼託和意大利,或許就能給予奧匈帝國致命一擊,最次,也要讓奧匈帝國西南部的廣大領土,分裂出去,極大削弱其實力。”

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的矛盾由來已久,只不過在貝尼託上臺以前,意大利政府基本不敢挑釁奧匈帝國,但是貝尼託顯然不同,他一直都在爲收復東倫巴第和威尼斯做準備。

阿爾圖佐夫作爲蘇聯在歐洲的情報負責人,對於貝尼託等歐洲政要的各種情報,自然十分清楚。

他說道:“貝尼託和一般的意大利人不一樣,他和德國的阿道夫一樣,是野心家,極端分子,好戰分子。”

“之前貝尼託在匈牙利政變之中,能夠穩住不動,這是因爲當時貝尼託在意大利的統治還不穩固,權力沒有徹底集中。”

“同時,在貝尼託上臺前,意大利的基礎過於薄弱,根本無力在當時,和奧匈帝國發生戰爭。”

“這幾年,意大利發展的還算不錯,尤其是軍事和工業領域,都取得了不小進步,而意大利人口將近四千萬,本身就有成爲歐洲大國的潛力,現在在歐洲也算半個列強。”

“因此,我認爲這次奧匈帝國如果爆發內亂,貝尼託此人大概率會趁火打劫,甚至是發動戰爭,進而收復東倫巴第和威尼斯兩個地區。”

“但是,也不能排除意大利不敢這麼做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該加大對意大利的輿論攻勢,挑撥兩國矛盾,引發貝尼託政府和奧匈帝國徹底撕破臉皮。”

“其次是波蘭,波蘭和奧匈帝國的關係也比較複雜,而且波蘭的民族主義分子,同樣是歐洲最能惹事,沒有自知之明的。”

相較於波蘭人,貝尼托領導的意大利都顯得穩重許多,別說奧匈帝國,哪怕現在波蘭的宗主國,德國有些時候都對波蘭的極端分子感到無語。

在波蘭人看來,蘇聯,德國還有奧匈帝國都不是好東西,他們應該歸還波蘭的土地,甚至是東普魯士,波蘭人也有想法。

當然,波蘭政府倒是不敢這麼作死,可波蘭內部的民間暴力組織,就完全不一樣了,過去有波蘭極端組織甚至在德國境內搞恐怖襲擊,試圖讓德國撤出傳統波蘭人聚集區,不過都被德國鎮壓了。

過去,阿爾圖佐夫對於波蘭的極端民族分子也沒有好感,畢竟他們也是蘇聯的敵人,但是如果能讓他們和德國,奧匈帝國打起來,這是阿爾圖佐夫樂見其成的。

他說道:“現在對付奧匈帝國,就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動手,內部挑起奧匈帝國的階級和民族矛盾,外部挑起奧匈帝國和其他國家的矛盾。”

“然後,我們要促成這些矛盾,在同一時間下,一起爆發,徹底讓哈布斯堡家族再無回天之力。”

哈布斯堡家族是奧匈帝國能夠維持下去的唯一紐帶,只要哈布斯堡家族失去對帝國控制,那基本也意味着沒有其他政治勢力,能夠將奧匈帝國再次粘合起來。

當然,這是針對奧匈帝國內部而言,阿爾圖佐夫等人還不清楚,如今德國民族黨高層試圖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想法,按照德國民族黨的設計,新版的大德意志帝國,不僅僅包括奧地利,還有捷克,匈牙利等區域。

至於所謂的民族矛盾,等德奧合併之後,也將不再成爲問題,奧地利壓制不住其他民族,不代表擁有近七千萬人口的德國做不到。

雖然德國也有少數民族,但是德國德意志人的佔比超過百分之七十,接近百分之八十,接近五千五百萬人,而奧匈帝國本身德意志人數量就超過一千五百萬(包含達爾馬提亞),兩國合併後,德意志民族佔比就接近六成。

這還要考慮到捷克,斯洛文尼亞這種深度德意志化的民族。

正是因爲如此,德國民族黨制訂了比前世更具有野心的合併方案,前世德國民族黨初期,只滿足奧地利還有蘇臺德等德意志人分佈區,而現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他們自然希望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屆時大德意志帝國的領土直接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人口更是接近美國,也就是一億兩千萬左右,加上德奧兩國強大的軍事工業。

德國民族黨想不出歐洲還有哪方勢力可以對大德意志帝國造成威脅,過去德國對蘇聯警惕,是因爲蘇聯的人口,而德奧合併之後,兩國人口的差距將大大抹平,而沒有了人口優勢的蘇聯,在德國民族黨眼裡,幾乎喪失了和德國競爭的能力。

假設大德意志帝國建立,除非美國和東非這種大國下場,歐洲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阻擋大德意志帝國的兵鋒。

而且,屆時大德意志帝國也未必會對美國,亦或者東非感到畏懼,畢竟這兩個國家終究是域外國家,而大德意志帝國未來也不是沒有盟友。

當然,德國民族黨這個瘋狂計劃,更讓阿爾圖佐夫等蘇聯人想不到的一點在於,德國民族黨打算利用工黨來實現這個目標。

如果魯道夫皇帝統治穩定的話,那德國民族黨的這個計劃,也就沒有實現的可能性,可要是魯道夫皇帝倒臺,工黨在奧匈帝國爆發的話,那後面德國民族黨想要入主奧匈帝國就會更加容易。

畢竟,相對於工黨,即便是奧匈帝國的其他民族精英,也更願意接受德國民族黨的統治。

(本章完)

第93章 姆特瓦拉第154章 發“貨”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109章 聖誕節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51章 坦噶港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992章 入籍第1027章 合金鋼第110章 數據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61章 危與機第949章 戰敗第136章 道路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387章 初交手第1475章 鋼鐵第426章 回歐第31章 部落衝突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29章 艱苦行軍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418章 學徒第487章 太特城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1233章 抓捕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789章 態度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195章 拜訪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464章 勸說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1459章 禍水南引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184章 通吃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09章 事後第207章 換牌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243章 70式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40章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128章 開端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474章 討論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135章 休整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299章 預判第161章 檢閱第552章 過往第404章 暴富
第93章 姆特瓦拉第154章 發“貨”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109章 聖誕節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51章 坦噶港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992章 入籍第1027章 合金鋼第110章 數據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61章 危與機第949章 戰敗第136章 道路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387章 初交手第1475章 鋼鐵第426章 回歐第31章 部落衝突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29章 艱苦行軍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418章 學徒第487章 太特城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1233章 抓捕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789章 態度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195章 拜訪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464章 勸說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1459章 禍水南引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184章 通吃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09章 事後第207章 換牌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243章 70式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40章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128章 開端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474章 討論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135章 休整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299章 預判第161章 檢閱第552章 過往第404章 暴富